春青。夏赤。秋黄。冬皂。
风乎舞雩,咏而归
——
孔子和曾晳、冉有等弟子在凉亭休憩,
孔子有感而问众弟子: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侍坐的弟子都有谁?
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
冉有的回答很熟虑谦虚,
公西华的回答委婉曲致,
最后的结果是:“吾与点也”。
曾皙说出了那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
“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就是这么一个午后“闲谈”,不经意间,
“在春服已裁好的暮春时光,
一起去河边吹吹风,河里洗洗澡,
再踏着夕阳,唱着歌结伴回家!”
——
暮春三月(农历),
—— “春服”。
没生活在古代,
就不知道什么叫“繁文缛节”,
没生活在古代,
就不知道什么叫“三跪九叩”,
话说,一朝有一朝的制度,
一朝有一朝的文化,
一朝有一朝的服饰。
在古代,吃什么,穿什么,
怎么吃,怎么穿都是有“规矩”可寻的。
——
自《论语》的“春服既成”之后,
晋代的五柳先生也提到了“春服”,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宋带诗人梅尧臣陪太守吃饭时也点到:
“游人春服靓粧出,笑踏俚歌相与嘲”。
“春服”是一种季节性的服饰,
是汉服的里的一个个小小分枝。
欲了解春服为何物?
它在汉朝普及开来,所以叫“汉服”。
汉服的基本式样就成形了,
却始终保持“交领右衽”的特征。
和如今一样,
春青、夏赤、秋黄、冬皂。
(春天穿青色,夏天穿赤色)
汉代服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全穿戴如一,除做工、用料外,
几乎没有多大的差别。
各种礼仪变得越来越繁芜森严,
表现在服饰上,就是祭礼服、朝会服、
为了让人人恪守本份,不得僭越,
——
天子、诸候、百官、平民,
各穿各的服饰,各有各的颜色。
祭祀时,换衣服;
入朝时,换衣服;
办公时,换衣服;
出行时,换衣服……
底下的人哪还有造反的想法?
——只要换身上层人的衣服,
哪还要造反那么费尽。
春天穿青色,夏天穿朱色,
要想知道春天过去吗?
去看人们穿什么颜色;
秋天到了没?去街上扫一眼。
所以,当我们想到“春服既成”时,
就条件反射般知道“春已迟暮”了!
较冬天的略薄,较之夏天稍厚,
不过,春光正好,微风轻和,
在陌上奔跑、跳跃、嬉戏,
身上无论穿什么材质的春服,
---
春青、夏赤、秋黄、冬皂,也可以是我们换季买衣服的参考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