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每个人归途的路上最后一道暖色
每个人都是一个装满岁月的器皿,分别一次,就会以成长的名义倒进一些孤独的液体,时间久了,孤独就会漫过警戒线,它以沉默、怅挽的样子呈现出来。
后来,看电影《后来的我们》,从老父亲那一份信开始,到结尾处邀请各种各样的人对着镜头表达遗憾的时候,才发现那些共同经历的人不再身边了,无法分享才是孤独最消瘦的模样。
早熟的人,大多是过早的经历了分别,一开始是恐惧、想念、寂寞、甚至是绝望,后来就习惯了和这些情绪和平相处。就让孤独全权代表,于是一口把岁月里咽进肚里,懒得倾诉,懒得解释,懒得表达,懒得铺垫,于是在一个人回家的路上,望望天边的落阳,任凭远处刮来的风拂过脸颊,和陌生的人客气的微笑,听到一首很多年前听过的老歌,突然就觉得身前背后有一些无语般的苍茫,那也是孤独的样子!
我是三十多岁的时候意识到我身体里的孤独已经溢过警戒线,从心底弥散到眼睛,从喧闹淹没至沉默:比如在繁华之后的冷清,在重逢之后的返程,在热切之后的陌生,在到达之后的萧瑟,孤独就会这样来临,我也渐渐学会了接纳,任凭心底的月光撒落下来,清亮了那些沉睡的怀想和感慨,那肯定也是孤独的样子!
那时候的我,还那么倔强的以为,茫茫人海里一定有个失散的另一个自己也在不停的找寻,我还那么在乎情义,那么害怕错过,我向每一个遇见的人友好的微笑,多希望他能一眼认出我来。后来我才发现,我们就是这么热切的相识,又无声无息的疏远,我们甚至不说再见,就已经消失在人海,我承认很多时候,会在那么一刹那,忍不住黯然一会,那也是孤独的样子!
有段时间,害怕独处,觉得独处才是招惹孤独来临的根由,以为孤独就是无聊和空虚,沉郁和寡淡的别称,可是,时间久了,才发现那不是孤独,是寂寞。孤独比寂寞更深沉和厚实,比寂寞更清高和绵长。
享受孤独是需要内心足够丰盈和安静的,是需要一些岁月的沉淀和对生活的柔软的!那时候你会发现,是孤独让你懂得了山顶草原上晒太阳的安然,才会听懂如翠带的山岚是成群结队的旧友重逢,才会成为草原的一份子而毫不违和。
与孤独为伴的日子,是一个人最性感的阅历,有时候懒懒散散的躺在草地上,懒洋洋看天,看一朵云与另一朵云相遇,一阵风与另一阵风交错,突然会释然很多心结,突然会原谅一切过往,不是顿悟或者得道成仙,就是单纯的释然,单纯的沉醉在孤独流淌的虚无之中。
孤独是一个人找到另一个自己的握手言笑,是细沙流走的光阴漫过身体的脚印,是他日柳青今日落花的淡然接受,是跋山涉水之后和自己的和解!
孤独这东西,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个心灵驿站,本应该天生藏在沧桑和成熟之间的夹缝里,可是,一个人经历的事情多了,遇见和分开的人久了,冷不丁就从某个回首的遗憾里,清晨醒来的怅然中,夜半入梦的相逢,和无人分享的境遇里滋生出来,像一个封存久远的秘密,打开了内心深处的那扇柴门,隔岸观火,目送凝咽,哑然一笑,又投身到人海里孑然独行。
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孤独,不是因为生活的曲折,而是因为经历的太多。
成熟的时间久了,孤独就会富足到流油,只是我们有时候没有及时意识到它已经来临,像上游决堤的洪水,漫过淤积的河床,恣意的在空空荡荡的荒野流淌,于是在喧闹时才显得那么冷清,在炽烈时才显得那么冷峻。
陪儿子艺考去天津,见到老友四喜,她极力推荐我去看一个图书馆,她笃定的认为我肯定喜欢,她说孤独的人都渴望有一处净土,来安放自己的灵魂。
后来我们就果然去了,我喜欢那种久违的宁静和舒心,可惜那时候正是三月北方,最苦寒的季节,约好了春暖花开时一定再来。四喜平日里那么没心没肺的样子,但我一转身分明看见她面对大海的背影那么单薄,原来没有一个人可以不经过孤独就能顺顺利利终老,孤独是我们每个人归途的路上那一道温暖自己的亮色,无人逃遁。
上周几个好朋友利用周末再次寻访而来,意外的惊喜是他乡遇故知,和杨哥聊天是一种享受,他永远从容,永远淡定,却总是一针见血、四两千斤。聆听智者的人生感悟,一些兜兜转转的心思,也变得云淡风轻。曲终人散后,我看见那个坐在大厅的角落发呆的杨哥,没有落寞,没有哀愁,只是心静如水的享受片刻的安静,这个样子一定是经过了无数孤独的洗礼之后的清澈和豁达才能到达的从容。
坐在临海的窗前,看远方渐渐下沉的夕阳,耳边是起起伏伏海浪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简单,那时候的孤独像一个多年不见的老友,就这样静静的坐着,也挺好的!
那时候,我终于看见了孤独的样子,原来我们不停的奔波,只是想和另一个自己虚度光阴,一个人奢侈的浪费掉所有可以体面的时机和运气,只是这样心甘情愿的懒散,心甘情愿的沉默,心甘情愿的冗长和琐碎,心甘情愿的劳顿和不求上进,直到心满意足的世俗和通透。
终于懂了,孤独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而已,然后在你跌宕起伏的未来,从容的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能够在接下来的日子独自混过那些漫长幽暗的岁月而不自怨自艾,这就是孤独留给我们最后的那一道暖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