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稳】粽情端午
粽情端午好像再过几天,戊戌年的端午节就到了,微信里已经有了许多关于端午关于粽子的文字图画;进了商场,堆积如山的也是和端午节有关的商品,让人不可能忘却关于端午节的诸多记忆。
曾经写过一篇文字《粽子》,叙说了许多关于粽子的话题,之所以会说会写,不是为了应景,而是确实自己爱吃粽子。山里人也包粽子,但是会包的人并不太多,一是山里大多是坡地,没有水田,种不了水稻。我记得农业学大寨的时候,我村子的下河滩休整成了梯田,也从河里引水上来,弄成了稻地,结果是秧苗也育了,稻子也栽了,像模像样儿地弄了几个月,最后没有收成,没打下稻谷,粉碎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宏愿,究其原因是,土地太薄,水太凉,不适合。二是山里的芋子少,没啥包。都知道包粽子是要用芋子叶的,产芦苇的地方,叶子好采集,使用方便。其实其它的叶子也能包裹,比如山里的胡塔叶子,还有一些没毒害相对宽阔的叶子,都能包粽子,但是形象不好,不正宗。我们关中道的人,还是最喜欢芋子叶叶儿包的粽子,好看,好吃,回味悠长。
我过去的胃是钢筋水泥合成了,吃啥都可以,生的硬的苦的辣的,囫囵到了我的胃里,一并接受统一消化,没有什么合适不合适的说法。我是最爱吃粽子的人,我就觉得那个粽子有意思,几片叶子,在巧媳妇的手里翻飞,一捋一折一窝,就能变个花样儿,就能将洗好的糯米放进去,在给里边塞三个大红枣,再用绳子捆绑起来,就成了有四个角角的东西,放进锅里去煮,火候掌握好,大把式不用去尝,闻闻就知道是否熟了,然后捞出来,不能有烂的,还得有样子,这样就有卖像,就值钱。当然了,一个地方总是有一个或者几个这方面的能人,他包的粽子就是明星粽子,人爱买爱送人也爱吃。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那里的人都爱送粽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礼数,女婿外甥,在五月端午前几天,一定是要去拜见老丈人和舅家的。后来我出山工作,发现山外的一些地方,也有用油糕和绿豆糕代替粽子的,我的感觉是,那个虽行,但是没有送粽子庄重,意义深远。谁都知道,粽子是和屈原有关的,屈原是谁?大文化人!那么吃粽子,想屈原,再弄些相关的载体活动,味道就出来了,有文化有教育意义。
好像是人老了,爱回味过去的一些好来,往往是想着想着就热泪盈眶,别人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以为是神经病发作了,侧目而视。我也知道这样不好,就是不由自主,就是管控不了自己的情感。
爱回老家,爱进山,爱在过去生长过的地方逗留,常常坐在一块石头上,一坐就是大半天,一动不动地仿佛石刻。小时候穿过的,用过的,吃过的,都爱在记忆里回味,其中就有五月端午时吃的粽子。过去吃粽子也只能在端午节的那个时间段,平时是没有的。人穷,还忙得不行,吃了上顿没下顿,哪里敢奢侈地想粽子。那个节日里,是必须有粽子的,也是显示老丈人和舅舅有份量有地位的日子,没有那个女婿外甥不给他们送粽子的,往往老人们在一起,还爱唠叨几句,“你家的女婿娃来了吗?”“那个不成器的外甥给你送节礼了呀吗?”如果在送节礼的时间,谁家的来迟了,或者有事没来,老人家是很没面子的。有好事的人,就会跑到别人家的场院,高喉咙大嗓子地喊叫:“那个老啬皮,把你家娃给送的节礼,拿出来让人尝尝呀!”如果娃送的确实好,值得炫耀,就很快端出来,在请人吃的时候,还不忘得瑟几句。
谁能想到几十年过去了,粽子成了每天每时都能吃到的东西,不再是奢侈品,而是人人能吃得起的家常食品。有时候就在想,社会物品已经极大丰富了,天上飞的能吃,地上跑的能吃,水里游的能吃,为什么还要每年的端午节再送粽子?老人家说,这不外乎就是一种情愫。在一个特别的节日,往来一种东西,回忆一段往事,传递一种文化。也给人们聚会,提供一个由头,设置一种氛围,让生活有些亮色和意义。
这些年,商家的过度包装已经有所缓解,天价粽子也不常见了,还是让普通的粽子,回到普通的轨道上来,回到普通人的餐桌上,让温情依旧,情感如酒,就是最好不过的事情。端午节马上到了,我们还是期待那浓浓粽香,飘进千家万户,漂浮在我们的心里,不会忘却,永恒记忆!
粽子
人生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