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古训:这6种情况,一定要原谅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古训:这6种情况,一定要原谅人

2018-06-26 09:45:33 作者:洞见出品 来源:论语 阅读:载入中…

古训:这6种情况,一定要原谅人

  作者洞见Vivian

  来源:洞见   本文经授权转载

  宽恕他人之过失,乃宽恕者之荣耀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杨枪枪朗读音频

  我们常因什么事,对别人感到愤怒甚至怨恨

  《呻吟语》人情篇中曾说:

  “恕人有六:或彼识见有不到处,或彼听闻有未真处,或彼力量有不及处,或彼心事有所苦处,或彼精神有所忽处,或彼微意有所在处。”

  凡这6种情况的,应当原谅别人。

  01

  也许,他的确有见识不够地方

  孔子的学生子贡,一天早晨在院前扫地,忽来了一位全身身着绿衣的人,说是要来请教孔夫子,一年到底有几季。

  子贡说,自然四季。此人却说是三季。两人争吵起来。

  孔子听见,忙出院门来,说“是三季,是三季。”

  绿衣人走后,子贡不解。

  孔子说,你没见他全身绿衣吗,他是蚱蜢,从来春生、秋亡的,没见过冬季,哪里知道有四季。

  这便是“三季人”的典故。“三季人”,是那的确见识有限的人。

  你身边许多人,也许因为成长环境所限,也许因为所受教育有限,也许因见闻有限,的确有见识不够的地方。

  见识不够,才因此说错了话,做错了事。

  我们自己,若侥幸比别人成长环境好上了那么一点点,所受教育多了那么一点点,见闻暂时稍稍广了那么一点点,在他不慎说错话、做错事时,更应体谅他,帮助他。

  而不应当居高临下指责他,甚至嫌恶他。

  所以,《呻吟语》中说,当别人“识见有不到处”时,便该宽恕他。

  02

  也许,他听到了什么不真实的话

  孔子去宋国,到匡地时,被当地士兵团团围住。

  随同孔子的子路,见这些人毫无缘故便围攻,非常愤怒,便也拿起兵器

  孔子却拿出琴来,让子路歌,歌完几曲,匡人竟都卸甲而去了。

  原来匡人并非针对孔子,而是把他错认做了大恶人阳虎,而孔子又的确同阳虎生得很是相像

  若孔子当下也勃然大怒,一张争斗在所难免,自己怕也会白白受伤受害

  生活中,如果别人忽然质疑我、误解我,甚至排挤我、对付我,也许他是从哪里听到了什么不真实的话,因此对我有了误会

  此时,岂能立即急着翻脸,动辄就要脸红脖子粗?

  若别人做错了一件事,但却是因为别人给了他错误信息,让他错误地理解了这件事中的关节

  所以,《呻吟语》中说,当别人“听闻有未真处”之时,要宽恕他。

  宽恕了,便皆大欢喜,化解了一场吵闹或纷争

  03

  也许,他的确力量不足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大将军卫青一次攻打匈奴时,他的右将军苏建,全军覆没,独自逃回军营

  有人说,苏建败仗逃回,应该斩首以宣扬军威。

  但军中执法官却说,不能斩。

  因为,“兵法有说,再尖锐的小部队,也不免被强大的部队吃掉。今苏建以数千之众,抵挡单于数万之师,奋力苦战一天,士卒全部牺牲,他且不敢有二心,立即回归了。”

  苏建战败逃回,的确是力量不足,而并非没有拼劲全力,更不是有心逃亡。

  后来卫青把他交给皇帝处置,虽然仍是“赎为庶人”,但《史记》中记载的却也是“天子不诛,赦其罪”。

  若别人的确力量不足,连军法也尚且网开一面更何况我们生活中的小事

  所以《呻吟语》中说,“或彼力量有不足处”。此时,便该宽恕别人。

  他若力量的确有限,也许是能力有限,也许是智慧有限,也许是地位是财富有限,而并非没有用心、没有使力。此时,又苛责他什么。

  04

  也许,他有自己的苦衷

  电影《喜福会》中,有位移民到美国的母亲年轻时曾将两个襁褓中的女儿弃在路边。

  听起来很是惹人憎恨,自己改嫁去了国外,享着洋福,却抛弃幼女。

  但事实是,抗战时,这个女人背着婴儿逃难,自己重病了,也许会死。

  想把女儿托付给别人,又怕别人见到她这病母不愿接受孩子。把孩子独自放在路边,也许她们还有一线生机

  但哪知她竟辗转被人救了,也才辗转到了美国。

  两个女儿最终也没有怨恨她。

  有时候,有些人做了不合事理的事,做了让人无法理解的事,做了让人愤怒的事。

  也许,他是有自己的苦衷,甚至可能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苦衷。

  此时若我们还死死揪住他的错误不放过,要他给个解释、说个明白,可能是在逼迫一个有苦衷的人,说出他的难言之隐

  所以《呻吟语》中说,“或彼心事有所苦处。”

  别人有苦衷时,我们该宽恕他。

  05

  也许,他当时的确不慎疏忽

  古语有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即使是智者,对事情万般思虑,也可能有一两处未及考虑到的地方。

  再心思缜密的人,也不可能永远没有疏忽。总要给别人犯错的机会

  《汉书》中也曾说,“人至察则无徒。”

  若是不能容忍别人的一丁点过失、一两次疏忽,似乎会显得太过苛察了,或会使人在你面前战战兢兢,事事提心吊胆

  英国过去的首相布莱尔,一次在觐见女王伊丽莎白时,由于急于同女王交谈,竟一时疏忽先坐了下来。发觉自己失礼后,非常尴尬

  礼仪上,是应等女王落座后,其它人才能坐下,但女王当下也便非常大度地原谅了他。

  所以《呻吟语》中说,“或彼精神有所忽处。”

  别人有可能当时的确一念疏忽了,只要不是大错,也该原谅他。

  06

  也许,他有自己的用意

  战国时魏国的信陵君,为了对赵国平原君的道义,率领了一百多辆车马,要去跟正围攻赵国的秦国“决一死战”。

  临走时,去跟自己的门人侯赢告别。

  侯赢说,公子努力干吧,老臣不能相从了。

  信陵君也便走了,路上越想越气,想着:我平时对候生十分周到,如今我要去死了,他不跟着我也便罢了,连句正经话也不跟我说,这是什么道理

  这样想着,便又带着那一百多辆车马回去问侯赢。

  侯赢笑说,我早知公子会回来。于是给他献了一个靠谱点的计策,便有了后来的“信陵君窃符救赵”。

  侯赢先说“老臣不能从”时,便是自有用意,不愿信陵君用那“决一死战”的笨办法

  若信陵君当时只是一味怨恨侯赢“薄情寡义”的态度,便也得不到后来的良策了。

  许多时候,别人做的什么事,可能在我们看来荒谬至极,简直不可理喻,甚至极为薄情寡义,丝毫不合情理

  但是,很有可能,他有自己的用意,或许是有长远打算,或许他的用意超出了我们的见识的理解。

  所以《呻吟语》中说,“或彼微意有所在处。”

  若别人自有用意,我们也该宽恕他的言行或是举止

  ▽

  其实宽恕别人,也就是宽恕自己。

  无论是愤怒还是怨恨,都是需要力气的。

  而且,愤怒,会使我们的面容丑陋;怨恨,会使我们的灵魂丑陋。

  别人做错了事,不如不要立即想着去指责、立即暴跳如雷,不如先平静下来,想一想他的错处,是否在可原谅之列。

  所罗门说:“宽恕他人之过失,乃宽恕者之荣耀。”

往期精彩

  1、你的善良,从不吃亏

  2、黄渤:你的嘴,就是你的风水

  3、你是一个好人,为什么还是有人不断地议论你?恍然大悟

  4、幸福家庭,从来不是三观相合,而是不争对错(好文)

  -end-爱点赞的朋友运气不会太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