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解密“六随念”——带你了解佛教与众不同的临终关怀。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解密“六随念”——带你了解佛教与众不同的临终关怀。

2018-07-09 18:16:18 作者:随佛禅师 来源:华人原始佛法 阅读:载入中…

解密“六随念”——带你了解佛教与众不同的临终关怀。

  编者按:虽然知道佛门中有“六随念”,但一直说不清它的深层内涵。随佛长老关于此的这篇开示,不仅很好地回应了临终者的心态,对生者如何活着才能平安,也有意想不到启发。谨以这篇珍贵的文章大家分享祝福听闻者可以身心平安!

  每个人都要经历过这一个过程师父们也跟你一样,都要经历这一个过程。

  每一段生死,都有一段因缘,我们认识朋友,其实只是一、二十年或二、三十年的相处。所以现在的重点不是在于还能撑多久的时间,在于你现在该做什么、该怎么自处。

  首先,要为你这一生所有的经历,真诚表达感谢

  感谢父母、感谢教导我们的师长(包括佛门的师长)、感谢朋友、感谢兄弟姊妹,感谢他们为我们做过的一切,感谢这一生所承受的好。能感谢的人内心就有平安、光明幸福

  如果没有办法跟他们见面,你就在心里感恩;如果有办法见面或通电话,你就告诉他们:“我希望人生的最后一刻跟你说‘我很感谢你’,谢谢曾经为我做过的一切,当时我的内心很欢喜、很平安、很幸福。”

  在不断地感谢当中,我们会得到平安,而这样的平安,不是靠 佛陀的保佑,不是菩萨的保佑,不是靠神的保佑,是靠我们修行的提升,其实这就是修行。

  接着,要懂得反省惭愧忏悔

  人没有完美,不必太过于苛责自己;但是,要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这一生,其实有许多事情,我们可以做,但是,当时我们并没有尽力去做;或是明知不能做,却仍忍不住做了一些伤害他人的事。凡此种种,我们要懂得反省、惭愧、忏悔。

  如果能当面表达歉意最好,也可以打电话,要不然就在心里默念、忏悔,告诉他:“那个时候我不懂事,请你原谅我。”这么做,肩膀就没有了压力,反而能放下内心的歉疚感与不安

  佛陀不是说过吗?——惭愧与忏悔就是甘露水

  这一生,曾经做过什么好事,曾经讲过什么好话想想你的功德

  你做过很多很多好的事,对不对?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内心的光明,你内心的善念,就会在回想的当中,重新再现起,因为那是你实际经验,是你这一生的资产财富

  在此生的最后,让自己再次地见到生命的光明与行迹,让自己知道:此生无憾,并引自己向着光明的大道行去。

  接着,是皈向三宝

  忆念 佛陀的功德,忆念法的教诲,忆念僧团的清净,忆念你自己现在、当来要善生善趣,皈敬三宝,继续修行。这才是现在该做的事。记得要跟 佛陀学法,要继续地修行,要跟随着僧团的脚步前进,将来还是要守持净戒、行善道。

  在这样的道路中,心无所憾。

  这就是 佛陀教导的六随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念戒,是念自己奉守净行;念施,念自己曾做过什么善行功德;念天,相信在净行与善行功德中,生命不会转化到不好的因缘地方去。

  死亡!是种想法而已!实际是生之因缘的转化,在此生的最后,临终时转眼之间即转化为另一生之因缘。犹如握拳而伸掌,转眼之间的因缘转化,当中无有拳或掌的死灭,只有因缘的转化不歇。

  又简单如同转换房子。好啊!房子坏了,本来就该换了。换了以后,就继续地修行,明白吗?不要害怕,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这一个过程。

  很多人在这时候害怕,然后一直在想:“我还可以撑多久?还能撑多久?”其实,还有多久并不重要,因为房子坏了再撑下去只是折磨,对不对?

  换个房子,身体健健康康,重新开始,再与其他众生结一段缘分。如同萎落于地的树叶花朵果实,必再次地转化为满树的灿烂生机

  如是,感谢此生,检讨学习成长心得准备下一阶段的学习,好好和即将面对的众生结善缘,才是现在该做的事。对不对?

  何况撑得再久,还是要面对,不是吗?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你准备好怎么“搬家”了吗?因为“生”是因缘中的现起,本来就不会死,只会生的转变而已!死不了!死是一种想法,不是现实

  我们常常听鬼故事,相信有鬼,既然相信有鬼,就知道不会死,对不对?不会死才有鬼。鬼没有修行;我们有修行,前往天趣和人趣里修行。

  只要我们继续修行,其实跟往生净土意思一样。

  古代的人一直讲要往生净土,其实他要的就是继续修行。但是到了净土,如果说什么都是阿弥陀佛变现,包括我们吃的、用的都是阿弥陀佛变现,那我们岂不是连布施的功德都没有?因为一切都是他所变现,对不对?

  反而在这个人间,有苦难的众生,才有机会修行,我们的功德、我们的善行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才能修得更好。

  相信自己的修行,相信佛法,内心平安,我们不怕辛苦,就是怕不懂得怎样修行。以前学菩萨道的时候,我们不是常常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吗?那就表示你不怕辛苦,要到苦的地方去度众生,对不对?不怕辛苦,就怕不能修行而已,再苦我们都要修行啊!你说对不对?

  记得,常常感恩,常常感谢,因为现在我们其实已经没什么好求的了,所以就没有“求不得”的苦,能感恩、感谢就能平安。

  在人生生命的最后,我们能够和这个世界,用感谢的心、忏悔的心、问心无愧的心跟它说再见,下次再见的时候,将会是一个好的开始。 

  本文摘录自2013 年12 月11 日原始佛教电子报第二十期 随佛禅师开示《栖处无忧落处欢》。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美化版面,不代表原始佛教任何观点

  了解更多请访问中道僧团官网:

  www.arahant.org.cn

  欢迎转发朋友圈利益更多人!

往期精彩回顾学会四个字 你就能了解佛教的精髓佛陀可以预言未来吗?警惕过度热心背后的心理人格

  长按二维码进入

  随佛禅师简介

  长按二维码解密

  释迦佛陀真身舍利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