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 再见, 关谷。你好, 王传君
看到王传君,是因为《爱情公寓》;看见王传君,是因为《我不是药神》。
身着老款格子西服,背略驼,皮肤蜡黄,戴金属框眼镜,嘴唇无血色,口罩悬挂在下巴下方,脖子微探,眼神瞟向远处,小心翼翼中蕴含一丝窥探......
王传君在《我不是药神》中呈现的毁容式演技,惊讶了很多观影者:
他竟然是关谷?
这惊讶,无疑是对他最大的褒奖。
《爱情公寓》剧照
《我不是药神》剧照
微博近照
确认过眼神,的确是同一个人。初见时干净阳光帅气,再见时颓废文艺日系。
关谷什么时候变成这样了?
其实早在《罗曼蒂克消亡史》这部影片里,王传君就已经开始撕掉关谷传奇的标签,他出演一个“马仔”,或者说打手。
该片开拍前,导演程耳需要一个地道的上海人。经纪人劝他拍一张面容干净,阳光帅气的照片发过去,可他只是随手自拍一张,就发给程耳了。看似随意,却很聪明。因为他知道,只有拥有自我的人,才能驾驭更多的角色。
如他所说,“一个演员的质感基于你的认知到达哪个程度,它可以帮助你打开你自己,然后让角色住进来。”
成长从来不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他只是在经历了许多人和事之后,选择真实,放飞自我。
当他还在痴迷于拍影视剧赚钱,沉醉粉丝追捧时,金就对他讲自己在日本的一些感受,并且一起看日本优秀演员的纪录片。这些经历,让他们沉淀,成长。
他更坚定的拒绝那些只求挣钱而不认真做事的影视剧,相对于刷流量,他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用作品说话。
放弃一条大家都走的路,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选择了孤独,不被懂得;意味着11个月无戏可拍,无人理解;意味着身边一同出道甚至比自己晚出道的人一个个上位时,自己只能默默忍受。
孤独可以毁掉一个人,如果你就此堕落;也可以成就一个人,如果你暗自发力。
于是他远赴日本,去学习,去疯长。
在日本,他遇到戏剧大师铃木忠志,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好东西。
王传君也大方承认了。
去年九月份,乔任梁因抑郁症离世。不少明星发文悼念,满世界都是仪式表演或强行煽情的文字,而王传君是这样写的。
或许这才是友情真正的样子。当你走了,我不矫情,只当你先行一步,我晚些就来。
三个月后,他母亲病逝。
生命中重要的两个人接连消散,只剩下他一人独自忍受生命的脆弱。失去的痛楚让他很长时间沉溺其中。他问自己,我该怎样为自己活一活,不为流量,不为粉丝?
从那之后,他变了,变得更忠于自我,不喜欢的戏直接拒绝,想说什么就自由表达。
16年底,《摆渡人》上映,口碑惨淡。监制王家卫微博力挺:
摆渡人,渡人渡己,我喜欢。
各路明星纷纷响应,世界一片团结祥和。此时,王传君也发了条微博:
我不喜欢。
很耿直,很不合时宜。
我喜欢他,正是从他的“我不喜欢”开始。
不喜欢的人或许很多,可敢说真话的人很少。忠于自己的人,值得被看见;雕刻自己的人,迟早被看见。
他说,他看过离开这个世界之前的样子。
曾以为看懂一部好电影,就足矣顿悟人生;后来才知道,只有经历过人生,才真正看得懂好电影。
他在一个采访里说过,“活着的时候就应该拍一些好的东西,死了以后那些好东西才会留下,至少能跟这个世界证明你来过。”
直白而纯粹,却是一个演员发自内心的操守--羞耻感。正是因为这份羞耻感,成就了他的不一样。
“我是演员,又不是明星,我不走"流量”。
所以才会在接到《我不是药神》剧本时,为了更好的诠释角色,在血液科的病房里和病人们同住;为了演出病人的虚脱状态,饿着自己,耗着两天两夜没睡觉;为了表现濒死状态,每日完成8000多次跳绳,减掉20多斤,瘦到脱相;为了表现穷病人对食物的需求,一天咽下44个包子和5碗面条,直到呕吐......
所有的付出让王传君打造的角色饱满动人,于是我们看到操着一口纯正上海话,尖酸刻薄,弓腰驼背,满口性事的“马仔”;于是有了那个带三层口罩,面容枯槁,垂死挣扎的吕受益。
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无戏可拍固然可怕,但更可悲的是,演了那么多角色,却没有一个深入人心。
这点,王传君做到了。他打破了自己,又重塑了自己。现在,他可以酷酷地对自己说:
再见,关谷神奇。
你好,王传君。
lt;end>
- 瓜子跑得快 -
“ 人活着,就当有点兴致。 ”
推 荐 阅 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