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像日本人
新朋友请点上方蓝字“山鹰的自然行记”快速关注从野性到感性山鹰观鸟记拙作散文体观鸟笔记《从野性到感性:山鹰观鸟记》已正式出版,也许阅读之后,你会发现一个新世界在等待迫不及待的你。
本书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周忠和院士推荐。周忠和老师是进化生物学及古鸟类学家,同时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当当、亚马逊、京东有售。
越来越像日本人
却发现生活本就是操蛋的
秋风起,沿海的水鸟顺势南下,厦门及周边海域的滩涂又该热闹起来了。我寻思着带一些新学了观鸟的大人小孩去见见这样的场面。于是在微信圈里约,一会的功夫就凑了三十多人,赶紧喊停。
鹰will建议去附近一处海湾边的湿地,因为这几年一直有黑脸琵鹭在此越冬。黑脸琵鹭是世界上最珍稀的鸟类之一,外表独特,姿态优雅,个头也大,和厦门平常见的白鹭又有几分类似,对观鸟初学者而言,它无疑是一种很棒的观察对象。本以为这事情就这么安排妥当了,有鸟友一句话提醒了我们“那边鸟况现在怎么样了?”我和鹰will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先去看看。
去看了。
黑脸琵鹭不会再来了。
昔日水波滟潋芦苇摇曳的湿地,如今目光所及已是一片工地。鹰will感慨万千,我却已有些麻木。从十几年前开始观鸟便是这样:刚发现一片生机盎然之地,没多久后再去,就已支离破碎满目疮痍,先前的鸟语花香变成了挖掘机和打桩机的狂欢。
我和很多鸟友也曾努力试图阻止过类似事情的发生,坦率地讲,收效胜微。其成果就连“聊以自慰”都谈不上。是的,这两年,站在国家层面,一些极其重要的沿海湿地可能是在规划上保住了,因为如果连这些地方都没了,那数以百十万计的沿海迁徙水鸟可能就会直接团灭。可怜的是这种面积不大,却原本是生态多样性极好的天然之所——无论是在沿海还是内地,它们都很少能得到重视。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眼睁睁看着它要么起高楼,要么被改造成生机黯然的公园。这些公园大多乍一看都很美,时间久了却让人觉得无聊,空气中不时地还能闻到除草剂和杀虫剂混合的味道。
只能再一次感叹:“观鸟要趁早”。
我们的活动如期进行——海岸线附近尚且还有其他一两处可以观鸟的地方。奇特的反嘴鹬、少见的半蹼鹬还有漂亮的金斑鸻等让初学者们脸上的欣喜难抑。
只是,我和大家一同欢笑,心底却藏着一丝悲凉,不忍告诉他们这些地方将来的命运。
日本镰仓时代著名的隐者鸭长明(1155-1216)写过一本书叫《方丈记》,记录了当时日本因为天灾人祸不断,“处事不安”“诸行无常”而淬炼出了日本人隐忍承受的性格,以及源自于此所培养出的审美格调——悲悯且敬畏。尽管中国的佛教哲学里同样认为世间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然而中国人多从中得出“需及时行乐”的结论;日本人则更侧重于那种“幻灭感”“无常感”。
如果说“观鸟要趁早”是及时行乐,那么当“看到即意味着再也看不到” 的情况屡屡发生之后,在这件事情上,我觉得自己已经越来越像一个日本人。呜呼哀哉!
好在日本人承受的性格背后并非那种绝不作为的隐忍,而是即便知道可能依然一无所获,还是埋头收拾好心情默默重新来过。如此,我终究还是能心怀一点希望的。这希望就在那些越来越多愿意像我一样走进自然的大人和小孩们身上。我朝他们的心湖里投下一颗石头,期待着那涟漪终会散开,去波及更多的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