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还是不做,哪一种更令人后悔?
“To be or not to be”是我们常常要面临的问题。
在面临选择、彷徨不定之际,无论选择做还是不做,将来都可能后悔。
而最令人难过的,是对于那些应该做的事,我们往往没有去做,而干了那些本不该干的事。
后悔是我们日常交谈中常常谈到的负面情绪,如果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就会心里自恨不该这样,产生“如果当初……”,“要是能……就好了”的假设。
假如我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带来了不好的后果;同时我们认为,如果改变了当时的决策,就会获得更满意的结果。事件的真实结果,和可能发生的更好的假设结果相比较,唤起懊恼、痛苦的情绪体验。
根据Kahneman和Miller(1986)的经典理论,后悔的来源正是这种将事实和假设的对比。
而Gilovich和Medevc(1994)通过问卷和电话调查,收集受访者人生中的感到最后悔的事,调查发现75%的人最后悔的是“不做”,而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没有继续完成大学教育”、“没有好好工作”以及“没有重视和某个特定的人的关系”。
现实的生活情境中54%的后悔是不做的后悔,12%是做的后悔(另外34%既不属于做也不属于不做)。其中,男性和女性在对后悔的描述上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年长的群体比年轻人描述了更多不做的后悔。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别?
原因之一是由“不做”而产生的痛苦会随着时间增加。
因为我们的能力往往会随着时间增加,当初选择不做的理由、遇到的那些困难,可能在数年之后看起来微不足道,我们甚至是怀疑自己,为什么当初为了这样的小事就放弃了机遇。(伤感日志 www.wenzhangba.com)
例如,有人因为家庭原因错过了自己的灵魂伴侣,随着时间流逝,会渐渐认为当初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所以那时的放弃就显得尤为愚蠢。
原因之二是因为“做”而产生的痛苦会随着时间减少。
即使我们做了错误的决定,仍然能够记起当初的理由,能力的成长会让我们倾向于认为“我当初能做得更好”,而不是“我完全不该做那件事”。
另外,我们对自己做过的蠢事会用其他方式来安慰自己,例如,“从错误中能学到经验”;或者,嫁给了渣男的女性会说,“可是我得到了很棒的孩子”,但错过了正确对象的人,就很难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安慰自己的借口。
原因之三是我们对“做”和“不做”产生的后悔,有不同的认知机制。
因为做某件事得到的结果是现实的、确定的,哪怕现在的生活在糟糕,但是我们已经知道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当我们面对自己没做过的事,只能依靠想象来描绘可能出现的好结果,假想是开放式的,一次次的假设会让理想中的生活显得更美好,反衬得现实更悲剧,令“不做”带来的遗憾更为强烈。
也就是说,犹豫做还是不做的时候,选择做比较好。
“做”的后悔只是一时,会随着时间慢慢消退,但是“不做”的后悔却会长久持续,甚至错过了时机,就再也无法挽回。
参考文献:
Kahneman D & Miller DT. Norm theory : Comparing reality to its alternatives.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6, 93:136-153.
Gilovich T & Medvec VH.The Temporal Pattern to the Experience of Regre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4. Vol. 67. No. 3, 357-365.
今日互动:
说说你最后悔的一件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