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人世间最美的遇见
每一个人,都能给他人的路上添些光亮,
无形中增益他人的生命,
也许是一个拥抱,也许是一个笑容,
也许只是一封信。
周文华不想做这样的人。
▲主播/苏维 配乐/李健—温暖
文|云晓
董卿在《朗读者》里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
而对于很多人而言,人生中最美的遇见,是和一封成本不足0.5元的蓝色信封相遇。相遇之后所产生的能量,听起来简直有些不可思议。
挽回了许多打算轻生的孩子的生命,让一位中学老师甘愿做收发信使八年,让两位年龄相差近十岁的陌生人成为亲人,4000多名留守儿童因此在无边的孤单里感到有了陪伴......
1
1
1
2008年,还在念研究生的周文华,看到一则留守儿童自杀的新闻,报道里那个已经失去生命蜷缩着的小身体,让他的心像被刀轻轻划了一条口子,心疼得辗转反侧无法忘记。
曾经是论坛心理版面版主,他于是思考留守儿童是否最缺的不是物质,而是陪伴?这成了一颗种子。
毕业后在一家大型IT公司做了工程师,待遇给得相当可观。
但始终做得不开心,经常不自觉的发出疑问,手上在做的事情究竟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
无非是收入会越来越多,但对他人的改变好像也就是刺激欲望,促进消费比较明显。
那个阶段收到一封留守儿童来信,让心上的那条伤口,仿佛撕开了表面那层痂。
“哥哥:
我跟你说个秘密,在我小学四年级,爸爸妈妈就离婚了,爸爸还不让我去见妈妈,如果偏向一边,另外一边就不开心。现在我每天把笑容挂在脸上,只是为了让他们开心,但其实我的内心很痛苦,很难过。”
很难想象一个孩子会在父母面前带上微笑的面具,真实坦白的文字让他觉得无力和诧异。
他看到权威数据统计里,留守儿童这个标签之下,是902万活生生的生命。
他们的父母因为经济等原因离开家,离开自己的孩子,好点的在公司熬夜加班,更多的是成为一件衣服标签下或一栋商品房下的工人,隐身在每一分城市的便利建设中,每一处霓虹灯的阴影之下。
而留守在家的孩子,不曾在妈妈怀里撒过娇,不曾和爸爸挽起裤腿来一场酷炫的游戏。
哪怕是爸爸,妈妈这样的称呼都很少有机会真正叫出口,只能在梦里哭着喊出来,或是抱着爸妈的照片流眼泪。
与家人在一起成了春节的专属特供,成了彼此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1
2
1
这些确凿的数据,狠狠地戳中了周文华,他生出放弃高薪工作的念头,并很快付诸行动。
同事和领导都不太理解他的行为,主要是不太能想象,就算留守儿童群体需要关注,但你一个只有爱心的普通人能做什么?
他心里也没谱,唯一能确信的只有内心那个声音,“留守儿童不应该成为时代进步的牺牲品,再过几年他们就长大了,但是童年,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已经被定格,可能有的人终生都会受到影响。”
他一定要做点什么。“有时候,很多事情,你是看不到答案的。但只要去做了,而且坚持去做,你就会慢慢看到答案。”
▲ 郭婧《独生小孩》。
带着一点做工程师的积蓄,辞职回到广州,在自己的学术科研之外,深度参与乡村调研和公益学习。
他把大学时做的通信社团重新组织起来,做为大学生和留守儿童一对一通信的连接平台,取名为蓝信封,标志上是两只触碰在一起的手,寓意在蓝天下,我们牵手共同成长。
看起来只是学生社团的微薄之力,但仍然坚定地抱着不想做广,只想做深的念头缓慢的进行着。
最初只是联系了一个同学在湖南家乡的母校,矬矬的设计了海报,一张张贴在大学的公布栏里,四处派传单,渐渐有些大学生看到有了回应,成为志愿者和文华一起出谋划策。
他们在一次次和乡村学校的对接中,摸索出通信方式。
每年会在大学招募通信大使,在乡村中学招募通信孩子,大学生和乡村留守儿童结为一对一的对子,每个月给彼此写信,持续一年后自由决定是否继续。
1
3
1
虽然只是简单的通信,但真诚,爱和善意却会使平凡的字句染上书写者的体温,就算是隔着千山万水,未曾蒙面,也能使两个陌生人逐渐在薄薄的信纸上,建立起古代见字如面般的信任。(经典美文摘抄 www.wenzhangba.com)
留守儿童因为有了可以沟通分享心事的人,逐渐变得开朗,学会倾听和倾诉,更理解父母,明白爱有许多种方式。
▲ 慧娟是一名患有听力障碍的初中生,因为自卑成绩不好没有朋友,也无法和父母沟通,在信上,她画了个自己的画像,旁边写着“抱抱”,祝“姐姐完成学业,找到好工作。”
从2009年就开始通信,如今已经通信八年的小兰和翔龙,早已以姐弟相称,各自悉心保管信件,也从未有一刻想要中断通信。
“那是我的亲人,我不能连我的亲人也不要了。”
很多孩子上大学之后,也会参加通信报名,成为信使,沿着曾经写信给自己的哥哥姐姐的路,继续把那份陪伴和爱传递下去。
1
4
1
许多人心里有着对理想状态的期许,但往往会在看不到希望面前放弃。留守儿童的命题太大,让许多人因看不到希望而不做改变。
周文华却觉得,“看不到希望才更要行动,因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光亮和火把,聚在一起时,产生的就是希望。”
除了志愿者之外,为了让蓝信封更长久的走下去,他开始组建全职团队,将蓝信封的工作具体细化。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对未来很迷茫,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也不知道自己具体喜欢什么。
他们就邀请城市里各行各业的人写下自己的工作状态,职业规划,做成明信片墙送到乡村学校做展览,许多孩子因此看到了人生的无数条路,心里生起了朝气和理想。
因为是纯公益行为,全职团队成立后,蓝信封的所有的开支只能靠各地基金会和少许企业的支持,但这种支持并不稳定,每一年都要四处奔波筹钱。
团队成员大多住学校宿舍,生活朴素,有一次发不出工资,没有一个人说离开,也没有一个人抱怨。
感受到留守儿童内心的改变,是他坚持下去的理由。
1
5
1
每年蓝信封会组织志愿者进行回访,通信的学校大多比较偏僻,许多孩子的家不通车,得坐摩的翻山越岭,再徒步走上半天才能到。
为了防止意外,志愿者必须佩戴写有血型,保险单号等信息的应急救生卡。
进入乡村后,最明显的感受是,眼在好山好水的天堂,脚在泥泞田野里,心却缓缓坠入一片纯净之中。
留守儿童虽然有着许多孤单痛苦和迷茫,但更多是对爱的渴求而产生的情绪。
他们不懂得成人的世界,不懂为什么人可以为了挣钱而离开自己,不明白人为何总是想要更大更好的房子,而不是和爱的人一起住在温暖有爱的家里。
因为对爱渴求也就更敏感的能感受到善意和爱意,许多孩子都曾在学校老教室的墙上,或书桌上刻着“恨“,“痛苦”,“我不活了,可是我又不想死”这样的字眼,但仍然和同龄孩子一样,爱吃,爱笑,有着如云朵一般多的好奇和幻想。
看到同学长辈不开心又会跑去用故作成熟的语言好声安慰,回访的志愿者水土不服生病,着急的拿着自己煮的饭菜,端着热水,拿着药去照顾。
上一秒还在抱怨外出打工的爸爸,下一分钟问最喜欢的人是谁,又会站起来大声的说,“我最爱的人是爸爸”。
志愿者回访结束时,大家一起在山里唱,“再见,那些日子在我心中永远不会被抹去,”孩子们全都跑出去哭,志愿者们也跟着跑出去,一双大手牵住另一双小手,孩子们带着哭腔,“哥哥姐姐,我们等你们回来。”
1
6
1
2011年6月,西安蓝田县孟村乡大王存,10岁的留守儿童小阳告诉哥哥小东“我喝药了,不用去上学了。”半个小时后,半斤敌敌畏带走了他的生命。
2013年,跟着爷爷奶奶在苏北农村长到13岁的留守儿童小宇约了自己同样时留守儿童的小丽,一起喝安眠药自杀,所幸获救。
2014年1月,据新京报报道,安徽望江县9岁的留守少年小闯在屋外厕所房梁上自缢,只因为接到妈妈电话,说今年不能回家过年。
2016年6月9号,贵州留守四兄妹集体自杀。这四个孩子最大的只有14岁,最小的只有5岁。房间里燃烧了一半的英语教材上写着“You call your mother ‘mom’?”。
这样的事情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还会有。
在湖南龙潭桥中学组织学生收发信件八年的李老师说,“一直坚持的原因是这张薄纸信件挽回了轻生孩子的生命,所在学校留守儿童的自杀率逐年减少。”
顾城写过,“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从2009年到2017年,蓝信封以一个人,一个学生社团为起点,用九年的时间覆盖全国300所高校,40所乡村中学,发展了4000名志愿者,书信来往40000封,千万字的通信内容缓缓成为了那扇小小的,让光明穿透黑暗的窗。
这个世界变得美好,常是因为有能力的人不再袖手旁观!
一大一小,以信相伴成长的时间,犹如一颗颗饱满散发着持久香味的松木油脂。
留守儿童因为得到过爱和鼓励,而对自己的经历多了一份宽容,对待生活多一丝笃定和自信。
而志愿者们,也因为拥抱过另一颗心,看过另一个世界,对他人的苦难多了份理解和支持,有了守护干净的底气,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轻易使心灵落尘。
人心里的美好情感,是一切创造和文明进步的源头。
“没有一个人应该成为黑暗中的孤岛,就像树摇醒另一棵树,带来春天,一个灵魂唤起另一个灵魂,有了希望;大地上比太阳更耀眼的事物,是连在一起的人心。”
本期作者: 云晓,呼吸着,生活着的生命。
微信订阅号:蓝信封行动
微博: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
-END-
人活于世,当如花在野
我们在喧嚣中孤独,他们在孤悬世外中孤独
能活在盛放,也能活在凋零
▼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唐七餐桌美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