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年轻人为解救4亿中国人而死,秒杀当今一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年轻人为解救4亿中国人而死,秒杀当今一切

2017-10-22 01:30:45 作者:洞见出品 来源:洞见 阅读:载入中…

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年轻人为解救4亿中国人而死,秒杀当今一切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数百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免费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Neo

一个国家民族有无发展,看青年人就知道。

他们出身名门,却历经艰辛

他们年轻有为,却英年早逝

他们的心智如蓝天般透澈单纯

但是他们的灵魂却深邃隽永。

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世人眼中还是一个孩子

却撑起了一个民族的天空。

他们是一群在鬼门关游弋的生命

却也成为了最接近上帝的英灵。

他们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

01

在最恶劣的环境成长

是雏鹰天生的宿命

最近,李晨和范冰冰主演的《空天猎》在国庆档势头很盛。

英俊潇洒的飞行员、凌空翱翔的战斗机、紧张刺激的空中搏斗……这一切都令人热血贲张、心驰神往

但是,当众人坐在电影院,惊叹国家空军实力的时候,是否了解过这个国家空军的历史?

是否记得半个多世纪以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们用年轻的生命捍卫国家领空的慷慨悲歌?

1931年4月14日,中央航校在杭州笕桥正式成立,自此一个国家的空军摇篮诞生了。

“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每一个进入航校的新生,第一眼见到的便是这样一座精神堡垒。

世界,翻遍其他国家的空军史,没有一所学校有过这样的标语。

这是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最悲壮的怒吼,也是一群年轻人在国家面临困境和厄难之时做出的最坚定的抉择。

因为,在那个年代中国正处于千百年来最屈辱和最羸弱的时刻:

日本每年的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

日本每年的钢产量是580万吨,中国4万吨;

日本的石油储备169万吨,中国1.31万吨;

日本每年可造大口径火炮744门,中国0;

日本每年可造汽车9500辆,中国0;

日本每年可以造飞机1580架,中国0;

……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卢沟桥事变爆发了。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当时中国空军战机只有不到300架,很多还是国外引进的旧式机型。

面对日军2000架,而且后方源源不断生产的新式战机,如此悬殊的实力,这些新生的空军健儿们能够和百战之将的日寇相抗衡吗?

或许战后日方披露的一则密报可以说明一切:

“中国空军的驾驶技术,意外的优秀,不容小觑,如果漠视中国空军战斗飞行队的战斗力,而与之作战的话,可能是相当危险的。”

雏鹰之所以能成为雄鹰,展翅高飞,征服天空,便是无惧任何恶劣的环境,一次次从悬崖边振翅,这是他们的使命,更是他们的宿命。

因此,他们比任何人都要努力,也比任何人都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命运是什么:就算死神站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会驾驶着战机迎面冲去。

02

热血沸腾是他们的青春

为国捐躯是他们的天职

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每一次落地都必须感谢上苍。

他们战斗在云霄,胜败一瞬间,他们在人类最大的战争中成长,别无选择

因此他们对飞行的热爱,对天空的憧憬,还有那些国仇家恨,纵横捭阖儿女情长,都必须化成命运的音符,飘扬在云间……”

这是纪录片《冲天》的开场白,也是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的后代,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士杰先生对先辈作出的深切缅怀。

他们有的来自顶尖学府,有的出生名门望族,有的是归国华侨,和现在的大学生一般的年纪。

翻开彼时的旧照,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张张阳光帅气的面孔,以及跃然纸上的热血青春,还有比现在年轻人更多了几分干练与沉着。

当我们抬头仰望天空,能否想起,这片蔚蓝之巅下的安宁,曾经正是由这群年轻人用生命守护?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紧接着中日空军在杭州上空展开了第一次正面交锋。

狂妄自大的日寇妄图一举截断中国空军的源流,在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派出轰炸机扑向笕桥中央航校的空军基地。

1926年,法国牟拉纳航校18名中国学员留影,前排右二为高志航

令日本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中央航校教官高志航及时升空,带领着年轻的航校学员展开狙击。

在摧毁敌机2架、重伤2架、轻伤2架,而自身无一伤亡的情况下,瓦解了敌人的图谋。

这是抗战初期,日军罕见的几次败亡之作,也成为了中国空战史上对抗外敌的首次胜利

不过,胜利的喜悦还来不及庆祝,因为这群年轻人明白,他们将迎来日寇更加疯狂的反击。

果然不出所料,被打急眼的日本第三舰队将准备用来对付美国的精锐空军,投放到了中国战场。

多年以后,很多战争的幸存者还能回想起战斗打响的那一天,战斗机的轰鸣声从杭州湾到南京的上空,没有一刻停歇过。

在这场战役中,日军战机被击落30架,足足削弱了日军精锐一半的战力。

与此同时,装备和数量远远不及敌人的中国空军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阎海文,中央航校六期学员,打地靶满分记录保持者。

在执行轰炸任务时,被日军高射炮击中,跳伞误入敌方阵地。

他高喊“中国无被俘空军”,宁死不降,用随身手枪和敌人殊死搏斗,然后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此时,他才满21岁。

沈崇海,中央航校三期学员,从清华大学毕业,投笔从戎

在战斗过程中因座机受损严重,无法顺利返航。

最终加足油门冲向日本军舰,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年25岁。

乐以琴

乐以琴,中央航校三期学员。

面对数倍于几的敌机,毫不畏惧,在迫使两架企图左右夹击他的日机相互碰撞爆炸之后,被敌机击中,牺牲时年仅23岁。

……

开战不到半年,中国空军击落敌机近百架,但是自身的战机储备也几乎消耗一空。

更为悲痛的是中国第一代飞行员也损失了一百多名,他们每10人之中就有6人阵亡,平均年龄23岁。

“风云际会壮士飞,誓死报国不生还。”

这是这群年轻人入校之时,便许下的誓言。

陈怀民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

1938年武汉“4.29空战”中,22岁的陈怀民以一敌六,在击落一架敌机之后,悍然与另一架敌机同归于尽;

1938年5月20日,在没有现代导航的时代,中国空军穿透日本本土,展开“人道航行”;

1939年,日军零式战机横扫中国领空,一队日本轰炸机在重庆上空耀武扬威,一架中国战机“孤军奋战”,与敌人“短兵相接”……

徐华江,在战争中鲜少生还的战斗机飞行员,多年以后,即便垂垂老矣,却依然铿锵有力地说道:

“我们明明知道侵华日军的战机优于我们,我们还迎上去,我们中国空军的信条是,誓死报国不生还!”

老人的声音最后有些激动,不知道是否是回想起了当年一起在航校学习的同窗,又或者回忆起和同学们并肩作战峥嵘岁月

为国牺牲是他们的天职,当年轻的热血洒遍中华民族的整个天空,我们终将在拨开云雾之后,看到那一张张挂满微笑的年轻的面容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在我们的身后总有人默默守护,而80年前的那一天,恰好有一群年轻人将这重担扛上了自己的肩头。

其中十字架为牺牲的学员

03

谁不曾年少多情

只不过对这个国家爱得深沉

“假如我要是为国牺牲,杀身成仁的话,那是尽了我的天职。

您要时时刻刻用您最聪慧的脑子与理智,不要愚笨,不要因为我而牺牲一切。

您应当创造新生命,改造环境。我只希望您在人生的路上,永远记着,遇着我这么一个人。

我的麟,我是永远爱你的。”

这是中央航校二期学员刘粹刚的一封家书,也是他写给妻子许希麟的一封情书

刘粹刚

刘粹刚,被日军成为“空中赵子龙”。

常常以寡敌众,三个月内击落敌机11架,为中国空军之首,与高志航、乐以琴、李桂丹一并被誉为中国空军的“四大天王”。

刘粹刚和许希麟相恋之时,一个是航校学生,一个是小学教师。

因为飞行员的高危身份,许家对他们的结合顾虑重重,直到1935年刘粹刚毕业后两年,他们才克服重重困难结为连理。

可是,幸福于他们而言太过短暂,两年后,写下这封信不久,年仅24岁的刘粹刚壮烈牺牲。

“经过我们家他会低飞,呜——上去这样子,我就知道是我爸爸来了。”

高志航的女儿高友良时常还能回忆起自己和父亲的这个“小秘密”。

高志航次女高友良

高志航,中央航校教官,法国留学生,19岁参军并担任飞行教官,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著名的空战英雄、中国空军驱逐机部队司令兼第4航空大队大队长。

在高友良的叙述中,父亲对自己的孩子总是非常宠溺,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当父亲回家的时候,坐在他的怀中,帮他脱靴子。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慈父,偏偏在一次看似没有任何危险的接收任务中,遭受日军偷袭,阵亡时不过30岁。

“为了争取民族生存,宁可让我的身和心永远战斗、战斗,直到最后一息!我爱我的父母,但我更爱我的国家,更热爱我全民族。” 

这是乐以琴入伍时写给自己的一段话。

这些年轻的生命,可能在现代人看来,很多人还属于“孩子”的年纪,他们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子,他们有着自己深爱的亲人爱人,却最终选择肩负起历史赋予他们的无比沉重的使命。

林徽因以及部分航校学员的合影

“可能的情爱,家庭,儿女,及那所有生的权利,喜悦;

你们给的真多,都为了谁?

今后中国多少人的幸福要在你的前头,比自己要紧;

那不朽中国的历史,还需要在世上永久。

相信,你也做了,最后一切你交出。

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

只因你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

小时我盼着你的幸福,战时你的安全,

今天你没有儿女牵挂,需要抚恤同安慰

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

这是林徽因写给弟弟林恒的悼亡诗,几天前作为中央航校第十期毕业生的林恒刚刚牺牲在前线的战场上。

生长在和平年代我们,正像林徽因所说的那样,在逐渐遗忘掉他们,甚至在戏谑的抗日神剧中,泯灭了战争的伤痛。

可即便如此,相信那群年轻人定然是无怨无悔的。

因为从发动机轰鸣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割舍下了心中无限的深情,将自己的命运和这个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04

青年人的选择

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丘吉尔曾激动地为英国皇家空军高呼道:

“在人类征战的历史中,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对这么少人,亏欠这么深的恩情。”

而这样一句话,同样是我们亏欠给半个多世纪前的那群年轻人的。

从1937年中日第一次正式空战,到1945年战争结束:

中国空军在空中击落或击伤日机超过600架,在地面击毁敌机也超过600架,本身损失军机近1000架,牺牲官兵超过4000人,飞行军官阵亡将近1/4,大多数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为了这个国家的新生,他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众多爱国志士们一起粉碎了日军迅速占领中华的白日梦,让一个伟大的民族,重新在世人面前,展现出了他应有的雄姿。

后来,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成为了新中国空军建设的重要奠基人。

汤卜生,中央航校三期学员,牺牲时只有26岁,后来人们发现他的一篇日记,其中有段话是这样的:

“我们也有计划,但是却是不可预期的,是随时有可改变性的……

如果我们有可以称之为计划的东西的话,那大概就是为国牺牲吧,代表我们诺言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存有一张遗嘱。”

这就是属于他们那一代年轻人的志向和理想

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的存在,我们哪怕面对最凶恶的敌人,也能高声地吼出那一句: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就像日本的随军记者在看到这支中国空军时忍不住在文章中敬畏地说道:

“中国已非昔日之中国!”

因为从这些青年军身上,他们看到了一个国家不屈的灵魂,那是任何人都无法战胜的。

正因为有了他们那一代年轻人人的付出,我们这一代年轻才能人安享这太平人间。

但是,反观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忙着追星、游戏……将大把大把的美好青春浪费在了纸醉金迷上。

同时,浮躁、迷茫、颓废……这些负面词汇不断地成为一些年轻人的注脚。

或许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早就忘记了举头三尺的那片天空,曾经有一群和他们年龄相仿的青年用鲜血染红过晚霞,用生命捍卫过云霄。

一个人有无发展,看他青年的时候就知道;

一个国家民族有无发展,看青年人就知道。

战争的硝烟刚刚消散并没有多久,年轻的朋友们,是否应该清醒一下了呢?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