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以上的阶级都不看综艺”
文/巫小诗
最近听到一句话:“中产以上的阶级都不看综艺”,作为一枚追综艺小能手,突然感觉到了自己跟中产阶级之间的巨大鸿沟。
其实蛮不喜欢那些把“阶级”挂在嘴边的人,什么“中产阶级最爱的十本书”、“中产阶级不会做的事”……这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在搞阶级斗争呢?
在我眼中,看电视是不分阶级的,银行行长可以爱看喜剧小品,卖菜小贩也可以爱看国际新闻,这只是个人的选择罢了,没有高低之分。
作为一个传媒类专业的毕业生和曾经的从业者,从读书到现在的五六年,我一直在追各类综艺,从音乐到喜剧,从真人秀到文化节目。
我不会觉得自己喜欢看综艺是低俗,反倒觉得,综艺节目让足不出户的自己了解了各个领域,寓教于乐,受益匪浅。
回老家的时候,小姨跟我说到表妹“她都念高中了,还不知道抓紧时间学习,周末居然在家看综艺节目……”
唔,“看综艺”跟“学习”真的不是死对头,有些综艺节目本身,就是一个增加学识的过程,无论学生还是所谓的“中产阶级”,都可以去看看。
比如说我追了几年的一部文化综艺《中华好诗词》,今年都做到第五季了,应该是诗词类电视节目最早最成熟的一个。
好诗词出题形式很多样,不仅考察诗词记忆能力,更多的强调理解与鉴赏。让我坐在书桌前阅读1个多小时的诗篇可能有压力,但看一期寓教于乐的诗词节目真的非常轻松。
《中华好诗词》出的题真的还蛮有意思的,我喜欢这个“合纵连横”的诗词数独环节:
感觉是文学修养加理科思维的结合,有趣又烧脑,看节目的时候会忍不住自己也参与进来解题。
还有这个“戏说真伪”的舞台剧挑错环节,明星演员演绎一个古装小短剧,剧中会出现诗词、诗人、典故等错误:
选手可以随时抢答挑错,抢答器一响,剧中角色会静止,选手答完题,演员才会继续演,特别好玩,像诗词版“123木头人”。
原本记不住的一些诗词和典故,因为寓教于乐的形式,而形象深刻地记住了。
在写文章和过日子中能信手拈来地用上,甚至茶余饭后也多了一些有意思的谈资:
“你知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里杨贵妃吃的荔枝,是从哪里运过来吗?” 嘻嘻,是四川~
感觉多看文化类节目,肚子里可以多积攒一点墨水,不一定非要派上用场,但它们会潜移默化地让你成为更有涵养的人,就像好诗词的开场白“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你想感叹风景美好的时候,可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太阳下山了!好多鸟!”
你想夸女孩漂亮的时候,可以说“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而不是“你眼睛好看!你笑起来也好看! ”
我欣赏的女孩一直是那种,又美又有才华的类型,看文化类节目就是一个收集心仪女孩的过程啊。
像《中华好诗词》里就有好几位我欣赏的姑娘:
这位古装漂亮小姐姐叫马博文,她每期都会穿不同的古装上场,恬静又智慧,作为一枚古装控、颜控、才女控,我真的每期都在盼着她出场。
这个叫黄雯的姑娘,是我喜欢的那种白净长相,这么柔弱的妹纸居然是做考古研究的,感觉文物们很幸福呀。
这个可爱女生叫黄舒敏,她是我湖南大学的学妹噢!98年出生的,今年读大三,诗词储备量巨大,一路杀进了决赛,私心好想她能得冠军啊,每周六晚我都等着为小学妹疯狂打call !
女性欣赏的女性,往往是对自身期待的一个缩影吧,“喜欢你,所以想成为你这样的人”。
我觉得,年轻女孩看文化类节目的好处,除了学习诗词歌赋,还能培养更内秀的审美。让价值观还没成熟的她们知道,美除了外貌的漂亮,还有谈吐和才华的积累。
《中华好诗词》这种文化类节目,是可以全家人一起看的,我喜欢才貌双全的选手,我老妈则最爱小神童选手。
9岁的诗词小神童杜若祎,大概是父母爷爷奶奶辈的心头好吧,他的存在,可以让家长一边看他对答如流一边教育自家孩子“你看看人家”,哈哈,也何尝不是一件趣事。
希望“中产阶级”们别急着跟综艺节目划清界线,许多综艺节目里都藏着底蕴和审美,轻松不是低俗,娱乐也不是低俗,一刀切地否定他人的趣味,这件事还蛮低俗的。
试想一下,当你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回家,可以跟一家老小因为同一个节目坐在电视机前,你不需要聆听哲人的说教,也不用关注政局何如,可以抛开一切,跟家人聊一聊乐一乐。
而这,何尝不是那些“中产阶级”不看的节目的意义?
巫小诗
旅行 影视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