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刘亦菲出演好莱坞花木兰,是我们的耻辱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刘亦菲出演好莱坞花木兰,是我们的耻辱

2017-12-07 09:02:23 作者:最中国的文化微刊 阅读:载入中…

刘亦菲出演好莱坞花木兰,是我们的耻辱

  中国故事,本来我们最有资格讲好。外国人却讲得比我们还好,我们应该觉得羞愧和耻辱。

  ——国馆君按

  不久以前,刘亦菲强势刷屏了:

  世界动画巨头——迪士尼正式宣布,

  真人版《花木兰》的女主角,

  将由刘亦菲出演。

  听到这个消息,

  我们极度兴奋:

  好莱坞写中国女人的电影,

  就该由中国女人来主演啊!

  好莱坞这次选中刘亦菲出演花木兰,

  这是一次强势的文化输出,

  全世界一定会刷新对中国的印象,

  中国文化势必再次风靡全球。

  很多人都是这么希望

  然而事实是这样吗?

  迪士尼的花木兰,

  不喜欢嫁人,不喜欢束缚女性三从四德

  偶尔喜欢偷偷懒,

  这是典型的中国女性吗?

  不是。

  电影最后有一场戏:

  皇帝被匈奴单于劫持,

  要救出皇帝,所有士兵都必须男扮女装,

  才能混入皇宫。

  这是对女子地位低下的一种反讽。

  在中国的社会中,这有可能发生吗?

  不可能。

  因此,这是包装上的中国故事,

  内在还是西方价值观

  文化输出,是主动的,别人看到你的故事和产品,

  他觉得很好,向你请教、向你要,

  你给了,这叫输出;

  别人发现你的东西很好,

  但觉得你自己没有挖掘出来,

  他拿过去改造、重新创作,

  帮你把内涵发挥出来,

  这不叫你的文化输出,

  应该反过来说,这是出口转内销,

  是他对你的文化输出。

  所以,面对这样所谓的“中国输出”,

  我真的高兴不起来:

  我们有太多好东西,

  自己不珍惜、也没做起来,

  被别的国家拿去了,

  风靡了全世界。

  本来我们应该讲好自己的故事,

  却让外国人替我们讲了,

  这是我们的耻辱。

  外国人把中国元素做得越好,

  我们越应该觉得羞愧。

  起源于中国、却让外国人做得比我们好的中国元素,

  至少还有以下这些:

   

  熊猫是中国的:

  我们送过给美国,送过给日本,

  送过给法国,送过给英国、德国、墨西哥、西班牙,

  我们拿熊猫来交配产后代、

  拿熊猫做动物园王牌,

  拿熊猫作为中国的象征。

  却从来没人把熊猫作为电影主角,

  让熊猫发声、表达思想

  给全世界看。

  还是好莱坞发现了熊猫的魅力

  做出了《功夫熊猫》:

  功夫熊猫,

  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

  但“功夫熊猫”就已经不是中国的了。

  曾经有位影迷总结得很到位:

  “主角熊猫阿宝的形象,

  眉骨突出、牛气哄哄、浮肿的大脸,

  那都不是中国人的特征,

  而是美国人的特征。

  而阿宝爸爸——鸭子的高鼻子及气质

  则是典型的英国人。”

  看电影的时候,

  很多人都疑惑:

  为什么阿宝这只熊猫的爸爸,是一只鸭子?

  编剧的解释很简单

  “我们希望阿宝是片中唯一的熊猫。”

  而这,只是为了让电影变得更有趣。

  这是外国的趣味,

  完全不在乎中国传宗接代的概念。

  因此,这还是借用中国因素,

  讲西方的价值故事。

  这是文化输出吗?

  这是别人借中国元素,

  浇自己胸中块垒。

  《功夫熊猫》系列,

  全球票房过十亿,

  风行全球,

  但真的不要以为与中国有很大关系,

  我们最多就是提供一只可爱的动物罢了。

   

  1988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

  有一部电影横扫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最佳剧本等九项大奖,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末代皇帝》,

  讲的正是中国的末代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

  所有场景都在中国拍摄,

  所有演员都是华人,

  但这是意大利导演贝鲁托奇的作品,

  无论是溥仪还是慈禧太后,

  是宫女太监还是文革的红卫兵,

  所有演员说的语言都是英语。

  电影从清末到文革,

  涵盖了溥仪的六十年人生

  如此宏大的史诗,

  公认是反映中国历史的作品中最好的一部。

  贝托鲁奇说:

  “如果问我溥仪多大,我会说,四千岁。

  中国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他们比我伶牙俐齿,比我精通世道,

  也比我简单纯朴。”

  虽然是外国人,但贝托鲁奇真的懂中国。

  贝托鲁奇喜欢在片场边吹着中国民歌调子的口哨,边用望远镜观察中国传统民乐队的演奏

  中国有浓厚的历史文化,

  中国人有丰厚的历史感,

  但拍不出这样的作品。

  张艺谋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时候,

  曾经给著名编剧芦苇看过剧本。

  芦苇一看,就说这个剧本不行,

  张艺谋说:

  “你信不信,凭着周发、巩俐、周杰伦这几个名字,

  票房就能收回来。”

  吓得芦苇出了一身冷汗。

  这是中国最好导演的识见与眼光。

  中国是财大气粗

  热钱滚滚,

  但不尊重自己的文化,

  眼光只想着赚钱,

  最常见的结局就是钱没赚到,

  文化价值也丢了。

   

  1958年,日本。

  东映动画公司制作了一部电影——

  《白蛇传》,

  这是取材于中国的经典故事。

  一个读政治经济学的日本小青年,

  看过这部片以后,

  灵魂被震颤了:

  “我得很忏愧地承认,我爱上了女性英雄主义的动画。

  与剧中人物的执着比起来,

  我为自己感到非常羞愧,

  哭了一整个晚上。”

  这个被中国故事感动年轻人,

  立志成为一名动画师。

  这个人,叫宫崎骏。

  后来他的所有电影,

  都围绕着充满攻气的女主角:

  《风之谷》女主角娜乌西卡

  《幽灵公主》女主角珊

  《千与千寻》女主角千寻

  《悬崖上的金鱼公主》女主角波妞

  其实,早在抗战时期,

  中国就制作出了亚洲首部动画电影——《铁扇公主》,

  比日本制作出《白蛇传》还要早17年。

  二十年后,我们还能拍出《小蝌蚪找妈妈》:

  这是中国特有的水墨动画,

  一举拿下了当年戛纳电影节“特别荣誉奖”。

  这是一部史诗片:

  一只青蛙饿得没东西吃了,

  看到别人家的蝌蚪,

  虽然不忍心,

  但是它不得不一颗一颗把他们全吃了来充饥,

  这才产下了自己的卵子。

  动画发表的这一年,是1960年。

  之后的中国动画,

  已经鲜有这么大胆的艺术创作。

   

  1984年,宫崎骏终于来到了中国:

  在他心目中,

  这是动画的圣地。

  他精心准备好了礼物,

  还搜集了一些素材,

  希望能够在中国取景拍摄。

  可当他到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准备学习更多动画制作技术时,

  上美的领导问得最多的是这些问题:

  日本动画的计件薪酬制怎样,

  原画一张多少钱,

  动画一秒钟多少钱……

  宫崎骏这才发现:

  原来这些人关心的不是自己的艺术和文化,

  而是利益。

  他愤而离开中国了,并且说:

  “对中国的失望无以复加。”

   

  多年以后,当宫崎骏站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

  拿下终身成就奖的时候,

  中国的孩子看的国产动画,

  只剩下喜洋洋和灰太狼。

   

  你现在去任何一家奶茶店,

  都可以点到抹茶。

  全世界做抹茶最好的,

  公认是日本。

  其实抹茶最早的发明者,

  是中国。

  隋唐时期的抹茶,

  叫“末茶”,

  是把绿茶叶蒸青、焙干、研磨之后得到的粉末。

  你可以冲水泡开,也可以直接拿来吃,

  我怀疑禅宗里面经常说的“吃茶去”,

  就跟抹茶有关。

  可是,源于隋朝、

  兴于唐朝、盛于宋朝的抹茶,

  由于制作工艺复杂,

  在明朝的时候没落了。

  泡茶兴起了,

  抹茶过时了。

  南宋时期,

  日本和尚将抹茶技法带回国内,

  “茶圣”千利休由此创立了“抹茶道”,

  一直发展到今天。

  日本抹茶细腻的粉末,不仅可以作为茶饮,

  还可以用来制作西式点心,

  真正征服了全世界的精致生活者:

  细碎的粉末带出独特的茶香,

  这种魔性的味道,

  一下吸引了全世界年轻人。

  从成本上来说,

  普通茶粉70-120元一斤,

  抹茶200元一斤以上,

  顶级的抹茶甚至可以到1000元以上。

  而大多正宗品牌,都来自日本。

  在日本,茶行业的发达程度已经赶上了咖啡行业,

  喝茶已经是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而且还大量出口美国,

  深刻影响西方人。

  一切真正好的文化,

  都不会过时。

  一切过时的文化,

  都可以成为当代文化。

  我们差的不是文化,

  而是将文化带到当代的眼光。

   

  “木匠精神”源于中国,

  现在公认的代表却是日本。

  《庄子》里记载过一个叫梓庆的顶尖木匠,

  他制造的乐器“鐻”,

  “见者惊犹鬼神”。

  每次制造木器之前,

  他必须斋戒三五七天,

  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然后入山挑选木材。

  他造出来的家具,

  都注入了自己的灵魂和温度,

  才造成了鬼斧神工的手艺。

  这种木匠精神,在中国已经失落了。

  有个日本人叫伊藤洋一,

  据说问过很多外国人这个问题:

  “你去询问一下贵国小学生今后想从事的职业,

  你觉得都会有怎样的回答?

  有没有人回答‘木匠’”

  其中中国人的回答是:

  “不可能,会想早点成为有钱人,走出中国。”

  2017年,日本保险公司“第一生命”对日本小学生做了个调查,

  问他们最想从事什么职业,

  结果发现“木匠”居然排在第五位。

  日本要求小学生从小学起学做木工,

  一直延续到初中。

  秋山利辉

  现代最著名的日本木匠是秋山利辉,

  他培养一个徒弟,

  坚持一定要8年。

  就靠着这种严苛的培养制度、

  社会对木匠的巨大尊重,

  在世界家具行业上,

  日本的木制家具,

  占全球市场份额30%以上,

  日本也是拥有最多百年老店和创新企业的国度。

  日本木匠,彻底取代中国,

  成为耐心、质优、坚韧的代名词。

  中医是中国的,

  日本汉方药却是世界一流的。

  目前,日本占据了全球90%的中药市场份额。

  中医传入日本以后,

  日本人融入了本国特色,

  形成了“汉方药”,

  成为日本进入现代社会以后、

  对治各种慢性病的良方。

  因此,早在上世纪60年代,

  日本就通过立法,将汉方药的生产和推广规范化,

  只用了15年时间

  就使汉方制剂生产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据说,日本医学权威大肪敬节曾经激励弟子:

  “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

  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

  他做到了。

  现在,中国引进了日本医生所著的医书,

  比如《金匮要略研究》。

  而《金匮要略》的作者,

  就是我国汉代医学家张仲景。

   

  书法是中国的,

  但最好的书法字帖却是日本出的。

  国内字帖,大多不会把原碑照片放出来,

  但日本二玄社的字帖做到了。

  他们对真迹的复制品,

  做到了相当了不起的品级:

  “下真迹一等。”

  很多中国人学习书法,

  购买的也还是日本出版社的字帖。

  据《环球时报》统计,

  五个日本人里面,就有一个练书法。

  真正能够称得上是书法家的、

  能举办个展的人,

  有100万之多。

  日本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书法,

  一直到初中毕业。

  每年元旦,男女老少都要到寺院写毛笔字,

  再恭敬地供奉起来,

  表达自己的虔诚。

  而在中国,

  就连拿起硬笔来写字,

  年轻人都已经不愿意了。

   

  陶瓷是中国发明的、

  并且传播出去的,

  但在现代艺术陶瓷领域,日韩在我们之上;

  在工业建筑陶瓷领域,

  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才是三大高峰。

  日本九谷烧

  欧洲瓷器

  中国瓷器从9世纪开始传入世界各地、

  称霸欧洲,

  欧洲人只能一步一步学,

  一学就是上千年。

  转折点发生在1800年:

  这一年,英国人发明了骨瓷,

  他们在制瓷过程中掺入动物骨粉,

  发现烧出来的瓷器,

  比传统瓷器更薄、更透、更白,

  硬度也极大提升了。

  骨瓷取代中国陶瓷,

  成为世界公认的唯一“高档瓷种”,

  号称瓷器之王。

  也就是说,在陶瓷领域,虽然我们领先了上千年,

  最终还是被别人登上了“王座”。

  英式骨瓷茶具

  参观过莫高窟的壁画书法、舞蹈艺术之后,

  余秋雨先生说了这样的话:

  “甘肃艺术家只是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

  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

  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

  就能风靡世界画坛。”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无论是器物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数起来都够填充恒河沙数个莫高窟。

  只要你愿意取、愿意钻研,

  随便一样拿出来都足够惊艳全世界,

  但你要有无限的勇气、定力和耐心,

  孜孜以求的创造、

  百折不挠的扛挫商,

  才能够造出新意、影响世界。

  否则文化不会和你息息相通

  也不会焕发出新生命。

  多么希望完成这种壮举的,

  能有再多几个中国人。

  否则,让外国人比我们更懂中国的文化,

  这真的是中国人的耻辱。

  本期编辑✎ 好孩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关于国馆 

  一千万文化人的聚集地,

  带你开启文化生活的新方式。

  国馆君今日推荐

  6~15岁孩子必读,有效提升孩子思维能力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购买,提升孩子思维能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