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文月的美句摘抄
●那时候,两位教师都还健壮,常参与我们的宴会,他们智慧而隽永的言谈,有如今版《世说新语》,令人百闻不餍。而今,台先生离去已经五载余,孔先生深居不甚参与饮宴之事。美和那一晚到底做了多少佳肴呢?我反而只记得她那一道不小心烧糊了的蹄髈的美味,以及那一晚师生不醉无归的情谊兴致。 ----林文月《饮膳札记》
●"我们来看老树,我们走了;还会有不同的人来看它。在这里,台湾大学,永远不乏知识学术的新血。这一点是无疑的。" ----林文月《饮膳札记》
●宋淇先生言谈举止常常带点矜持的关切和客气的隔阂另加孤傲的罗默契,林文月有一回在香港富丽酒店门口送别宋先生,她说她看着宋先生的背影不禁想哭。宋淇这样的器宇是六分往昔故园的教养四分西洋文化的陶铸。 ----董桥《青玉案》
●当年三月,姹紫嫣红轻易别。纵使春归,金缕华年事已非。 月圆花好,可惜愁中都过了。不道芳时,真个无花空折枝。 ----林文月《写我的书》
●然而多年之后,我仍没有去过那个城隍庙。离开上海那一年我十一岁,我随着父母家人回到从未来过的故乡台湾。日月飞逝,我从年少而成长而渐老,上海始终是我记忆中的故乡。也曾有过几多次可以回去的理由和机会,但我心中有一种担忧与惧怕,不敢贸然面对我童年许多珍贵的记忆所系的那个地方。韦庄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日本的一位近世诗人说:“故乡,合当于遥远处思之。”
城隍庙的“扣三丝汤”果真如我烹调出来的色香味吗?如是我闻,但我不敢去求证。 ----林文月《饮膳札记》
●那么,大学中文系的人到底在做什么呢?
我想中文系的人最重要的任务是在传递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各个角度和立场,小心翼翼地承担我们的古典文学的保护者,甚至于发扬者。人类的生活虽然要求前瞻,但是也应该回顾;何况在前瞻与回顾之间,还有必然的联属关系。虽说“文化复兴”是全民众的事情, 但在这一方面,中文系的人理当更责无旁贷。 ----林文月《三月曝书》
●及近代学者研究之结果显示出《源氏物语》一书中所引用的汉文书籍有:《礼记》《战国策》《史记》《汉书》《晋书》《庄子》《管子》《昭明文选》《白氏文集》《元稹诗集》《刘禹锡诗集》《西京杂记》《述异记》《游仙窟》等多种。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
●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太多可贵的文学遗产,等待我们去消化享受吸收为我们的精神血肉。钻研我们的古典文学,使我的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这一条路是漫长遥远的,一个人穷其一生可能也达不到理想的终极,然而,每跨出一步便是一种新鲜的享受与收获的喜悦。 ----林文月《三月曝书》
●最前面所展览的是佛教念珠类,有水晶玉、杂色琉璃、琥珀等数种。虽然比起我们外双溪故宫博物馆所展的古玉,不见得更具有历史价值,但是我们的古玉是出土之宝,而这些念珠则是一千二百年来相传二刻意保存下来的古物,这一点正是日本人所引以为荣和骄傲的。我们有优美的文字,赖以保存古代诗文,可惜在古器物的保留方面却远逊日本人。 ----林文月《京都一年》
●像白居易的文字老妪能解,那么平凡且有味道的作品,是经过努力琢磨换得的。好的散文要做到不无病呻吟,要有真思想、真感情,而且忠于自己。 ----林文月
●和歌的适时出现,可以重复强调,或凝练美化散文的写景状物部分,造成文章更繁富典丽之目的。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
●在这样的黄昏,我不再关心亭台楼阁的变迁,不想查究人类哀荣底事,也不愿把任何俗务摆上心头。只因为这暮春的景色太醉人,我心中有些微的激动,和莫名的感伤。 ----林文月《京都一年》
●我于烹饪,从未正式学习过,往往是道听途说,或与人交换心得,甚而自我摸索,从未正式的琢磨之中活得经验与乐趣。有时,一道用心调制的菜肴能够赢得家人或友辈赞赏,便觉得欣然安慰。我们喜欢在家宴请朋友小聚叙谈,而为了避免重复以同样的菜式款待同样的客人,不记得是何时起始,我有卡片记录每回宴请的日期、菜单、以及客人的名字。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避免让客人吃到相同的菜肴,另一方面则可以从旧菜单中得到新灵感。 ----林文月《饮膳札记》
●歌舞伎也和京戏、歌剧一样,情节和戏文都是固定的,内容则多取自历史故事,而以描写情理的冲突与矛盾者居多,所以能雅俗共赏。 ----林文月《京都一年》
●一个人要能坦然接受别人的关爱,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给予和接受,同样都是需要宽广的胸襟的。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
●这半年多来,我看到日本不少的罢工和罢课,这是民主社会争取新决策、新制度的手段之一,虽然有时也有某种程度的效果,但是为此所造成的公私双方的损失也往往不小。 ----林文月《京都一年》
●一月——初空 一月——睦月
二月——梅见 二月——如月
三月——夜樱 三月——弥月
四月——清和 四月——卯月
五月——浴兰 五月——皋月
六月——蝉羽 六月——水无月
七月——凉月 七月——文月
八月——月见 八月——叶月
九月——竹醉 九月——长月
十月——时雨 十月——神无月
十一月——神乐 十一月——霜月
十二月——胧月 十二月 ----师走
●传说中乞儿烩煮富家残羹冷炙的故事虽未必可信,但佛跳墙的烹制特色在于各位分制,最后汇聚而隔水蒸煮;同样的素材同锅烹煮,却效果全异。 ----林文月《三月曝书》
●死亡,其实未必浪漫,也并不哲学。 ----林文月《林文月精选集》
●有时我不免想,味觉往往也可能引发一些乡愁或深藏于心底的记忆的。 ----林文月《三月曝书》
●很多年以前,台大的后辈同事黄启方特在他的新屋宴请台先生和孔先生二位老师,邀约我们前期后期的学生辈作陪。那晚女主人美和挥汗在厨房中忙进忙出,做了许多佳肴,但因酒兴浓,一座客人竟饮食谈笑至九时半都未离席,而主人又添酒留客。美和终于有些羞赧地端出一碗红烧蹄髈来,一面忙着解释:“这一道菜本来是不想拿出来的,因为不小心烧糊了。真是不好意思。”那个蹄髈,盛放在一个蓝白瓷碗内,油亮鲜香,只是底下靠锅的部分焦糊脱皮,却另有一种焦香诱人。于是,以那软腻的蹄髈佐酒,十箸齐下,酒兴与谈兴更浓,不一会儿,竟也碗底朝天。 ----林文月《饮膳札记》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
●又譬如说读屈原的《离骚》,在那个绚烂象征性的文字背后,我们认识了一位独立特行狷狷自守之士,看到他如何徘徊犹豫在正义与邪曲现实与理想的十字街头,孤寂而果敢地决心取舍。透过婉转缠绵的辞句,我们为那兀傲而茫茫的心智流浪感觉心酸,却又肃然起敬于不肯从流时俗的楷模典范。而当我们读《天问》时,则又惊讶于那里面所提出的种种疑问,有些竟是二十世纪今日的科学仍无法解答的难题。究竟人类的智慧进步了多少呢? ----林文月《三月曝书》
●日本人习惯吃冷的饭,而佐以热汤,菜肴则绝大部分为鱼,所以味道十分清淡,这和喜食油腻兽肉的中国人很不相同。 ----林文月《京都一年》
●你是我在世上见到的唯一一个有趣的男人,可是,你的这种有趣,却让我感到我是在亵渎神圣。——文月曦 ----凤月靡《遗忘的曙光》
●在我个人涉猎我们的古典文学时,经常发现借文字以沟通古今的一种喜悦。譬如以我们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为例吧:它除了给我们以“兴观群怨”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与信念外,突破文字语言的障碍与差距之后,我们竟发现在那三百篇之中,活跃着超越时空的人类的感情和思想。我们所看到的不仅只是一堆古朴的诗歌而已,而是人类活生生的喜怒哀乐的纪录我们看到先祖们如何克勤克俭战战兢兢生活,看到他们如何欢庆丰收,悲歌流浪,哀叹行役,愤怒压迫,甚至还看到那时候的少男少女匹夫匹妇也同样为着爱情痴迷焦虑雀跃兴奋,这实借研读古籍而一旦豁然消除“代沟”,感到与古人神交,还有比这更奇妙的经验吗? ----林文月《三月曝书》
●我喜欢少年人像个少年人,有梦、有理想、精力旺盛,而又充满好奇,有一些些多愁善感,甚至也不妨有些狂妄或荒唐的想法。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
●火车站里里外外都是人,日本人是出名好游山玩水的,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假期…… ----林文月《京都一年》
●他认为由于内忧外患的影响,所谓今日的中国文学,只是作为战争的武器以及社会政治改革的宣传,它是一种优越的说教,却不是美的本质的表现。他又说白话文学推动以来,多数中国作家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致使其作品困于西方的模型中,失去了原有的中国精神,他盼望我们从速建设新的中国文学精神,这一段话是颇值得我们反省参考的。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