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南怀瑾讲演录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南怀瑾讲演录的读后感10篇

2018-02-18 21: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南怀瑾讲演录的读后感10篇

  《南怀瑾讲演录》是一本由南怀瑾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26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怀瑾讲演录》读后感(一):非常值得一读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上海书城的新书推荐书架上,随手翻了一下,还真不错,就站着看完了第一篇第一讲。随后便在当当网买了一本(在书城买书不打折,太贵了)。这也基本成了俺的一个习惯,先在书城或其它书店看看有啥新书,大致内容如何,如果中意就在网上购买,主要因为一则在网上订购比较便宜,二则现在的书“名不副实”的实在太多,实际内容和宣传的相差甚远。

  三天后书送到,立马开工阅读

  本书共包括五篇演讲,在这些演讲中,有两点是南先生一直强调的也是俺印象最深的:

  壹

  当前中国文化没根了,要靠下一代去复兴,由于历史的、教育体制问题,这一代人已经不知何为中国文化,“一个五四运动把中国文化拦腰砍了一刀;一个‘文化大革命’连根都挖了。”但“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不了解历史,就不可能把握未来发展。这的确很让人忧心。

  前两天看到《金融时报》许知远的一篇文章《无根之国》,文章最后说:“不要假装我们是一个文明古国了,传统早已割裂,我们是个无根的民族精神一片荒芜,伪造出的传统只加剧了我们的虚伪,凸显了我们的空洞脆弱。”

  “无根之国”,让人感到有些可怕

  贰

  经典是要“读”,要“诵”的,而不仅仅“看”,要用嘴和脑,而不单是眼睛。现在的人只是在“看书”,而不是“读书”。俺颇有同感。现在记得最牢最清楚的几首诗词、文章竟都是小学时曾背诵过的。俺也多次聆听过不少老师教诲,说背诵的重要性及其好处,所以上学时也专门背诵过诸如古文观止、英语名篇之类。不过参加工作后就断了,再没背过什么东西惭愧惭愧。看来俺要重拾背诵,将其进行到底。

  南先生还多次提到现在很多人其实都误解了他所提倡的读经运动,以为这是提倡复古,但南先生提倡的是“‘中、英、算’一起上,包括四书五经在内,尤其是唐宋以前的经典,要读诵、会背、默写,还有英文经典,并且要练习珠心算。”现在很多教材也在提倡这个,但很多都是唐宋诗词,但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多出大思想家、大科学家伟大政治家,如果多出李白、杜甫是没用的。太对了,忍不住顶一下。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眼下所谓的“国学热”。俺个人对此是“冷眼相观”的。当然,有人关注总比没人关注好,但更重要的是抱着什么心态。这个社会功利了,这个氛围不适合阅读“经典”的。话说回来,看看我们所看的都是些什么“经典”:《×××讲孔子》《×××说孟子》《白话×××》《×××新解》……都是些“二手货”,而非经典本身,是“被重新包装的经典”。如果这些书的作者能够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写作没什么,但事实是相当一部分作者写作时都是“利字当头”,对经典的误解、曲解、歪解、乱解比比皆是。对经典、对国学而言,这是好事还是悲哀呢?

  《南怀瑾讲演录》读后感(二):怀瑾的几句话

  最早读南怀瑾是在广州,那时读的是他的《论语别裁》,后来看他的《庄子讲记》,他讲得都蛮好,只是我坐不住冷板凳,没那个耐心一个字一个字看下去,我倒是看了那篇《南怀瑾传奇》,对南怀瑾这个人很感兴趣

  尤其是当时抗战军兴,南怀瑾毅然辞亲远游,入川任教于中央军校,这一点尤其吸引我。据当时报载:“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龄,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部勒戎卒,殚力恳植,组训地方,以巩固国防。迄任务达成,遂悄然单骑返蜀,执教于中央军校。只以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尽高侩奇士。复又辞去敦职,弃隐青城灵岩寺,再遁迹峨嵋山中峰绝顶之大坪寺,学仙修道云云。”

  这一点,很切合我当年一心求仙问佛,欲访多位岩穴高隐之士的心思

  前几日在刀锋逛,见到南怀瑾的《南怀瑾讲演录》,深入入得深,浅出出得浅,很容易读,于是就买了一本,里面开篇第一章是《读书和工商文化》,就读书谈了很多,有些即兴讲的话很好,抄下来看一看:

  现在的教育演变很有趣,小学读的书,到了中学没有多少用了;中学读的书,到了大学没有多少用了;大学读的书,留学又没有多少用处了,不晓得读的是什么东西。

  古代读书人为自己读书,为什么为自己读书?为自己的兴趣。我当年读书,的确是为自己的兴趣读书。现在读书不同了,为别人读书,为家庭读书,为父母读书,为社会读书,为求职业读书;这个差得很远了。

  我提倡孩子们读经,是为了未来中国多出一些大思想家、大科学家、伟大的政治家。

  书读多了确实没有用(不同于时下所说,这是另外一种“读书无用论”了),读太多书的人,活得越来越小心翼翼了,越来越小气、没有魄力和闯劲了,四体也懒散不勤,尤其是读那些没用的书,把人都淹没了,来回游荡,却找不到一个出口。这些书,经当然不应该在此列(但在中国恢复读经依然万难),恢复读经在五四时被批得很抬不起头,被说成是“逆行倒施”、“复古”,但是他们的良苦用心谁又能看出来?

  经里有天文地理、经世济国,有性情嫣然,有四方而风动天下的那股大志,这一点,到今天恐怕也没几个人能看出来吧!

  《南怀瑾讲演录》读后感(三):绝对值得一读的好书!

  智者不惑 行者无疆。南老不仅是智者,更是身体力行大师。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他的外表,而来自于他的思想。

  节选本书中的几段大概:

  1、今天全人类文化,一直围绕着四个方面,它们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凯恩斯的经济学、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思想。而现在的工商界的人,就是始终在凯恩斯的“消费刺激生产范围里转,这是最坏的经济思想的观点

  2、 教育的目的

  我们中国几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是教我们做一个人,职业技术则是另外学的。而且教育从胎教开始,家教最重要,然后才是跟先生学习人格教育、学问修养是贯穿一生的。所以社会除了政治、财富力量以外,还有独立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品格修养,作为社会、人心中流砥柱

  不像现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专门为了职业,为了赚钱,基本人格养成教育都没有。人如果做不好,你讲什么民主、科学、自由、法治、人治、德治、集权,乃至信用、环保团结和谐等等,理想都很好,可是没办法做到,因为事情是人做的。

  3、二十年前的一个秋天,南怀瑾先生在为弟子们讲述“中国未来的前途”时,提出了四项投资大陆理念:“一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二是社会主义福利,三是资本主义的经营,四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南怀瑾讲演录》读后感(四):影响人生的好书

  很多生意渴望听南怀瑾的演讲,希望能从“国学”的身上,搞到一点做人,搞关系秘诀。不过这种愿望会像去正宗的佛寺里求发财升官一样可笑,在佛教里根本没有保佑发财升官的说法,所以在佛寺里最好是求心安和求平安。甚至有些佛寺明文告诉大家:求大众之福可灵验,切莫求个人之福。

  所以,南老在演讲的时候不会讲做生意和“做人”的事,很多人的心目中,“做人”也就是为了做生意。只是在里面谈到了教育,和人生观价值值,和文化的事。他说,做生意的事,我也是发过财的,如果你没试过一夜之间家财散尽的失败,如果没有想清楚赚来的钱的应该怎么花的问题,不要来跟我讲做生意。类似的观点在李嘉诚的演讲里听过,但当时我没明白过来,看了南老的讲演录,有一点明白了。

  南老的讲演,更多是提到的是教育和价值观的问题。很多时候非常坦诚,以他的境界去看的一些问题,说出来之后让人感觉豁然开朗。如果你认为,他讲的只是一些之乎者也的酸问题,那就错了。他说的很多东西都很实在,也在现实中的迷惑也很有帮助。

  看了他的讲演录,改变了很多我的想法。他说19世纪杀手是肺病,20世纪的杀手是癌症,21世纪的杀手是精神病。不想得精神病的话,看看他的讲演录,会让你明白一些事。为人父母的人,做生意的人,在职场打拼的人,幸福迷惘的人,都应该听听南怀瑾怎么说的。一个自称老顽童的人,一个自称喜欢吹牛,胡说八道的人,一个说看过很多黄书的人,当然也是一个读过无数书,走过无数路,做过生意,当过兵,做过学问的87岁老人

  《南怀瑾讲演录》读后感(五):心灵的回归之路

  心灵的回归之路

  -----有感于《南怀瑾演讲录》和《南怀瑾和彼得.圣吉》

  多少年来,回归一直是一个很赚人眼泪词语,当我们这些大地孩子热衷于满世界地乱跑,却最终因跑得太快、太急而迷失了自己的时候,回归就是我们最好的安慰,最好的寄托。

  那么,文化的回归又在哪儿,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所在,是生命中的根,尤其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它所蕴含的天地之精髓,是我们回归之路上一座明亮的灯塔。

  可不幸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文化正在我们的城市中逐渐地消失。

  著名作家张炜早在几年前就竭力呼吁,科技的高速发展已经把我们的文化建设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而科学技术和文化建设好比一个民族的二条腿,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反过来又终会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似乎是上苍的关照,从上世纪的九十年代起,一个震耳欲聋名字在中华大地乃至海外被迅速提及,他就是国学大师南怀瑾,南怀瑾大师于1918年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从孩提时代起就开始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到十七岁的时候,他除了已精读了四书五经外,还涉猎了诸子百家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他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为了更深入地探究宇宙人生的奥秘,他不畏艰险,跋山涉水访求多位岩穴高隐之士,虚心求教,学到了许多不传的法门和秘学。

  南怀瑾先生在跋山涉水之时有缘结识了袁焕仙老先生,晤谈之下,深有所悟,便结成了忘年之交。袁先生闭关期满,下山到成都成立了维摩精舍,南先生则追随左右,遂拜门墙,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潜心修道参禅。其后,南先生为求深入研究佛法,便悄悄离开成都,奔赴峨嵋山峰的大坪寺闭关修持。

  三年的闭关阅藏期间,南怀瑾先生穿上了僧衣,于青灯古佛旁,斋戒素食,日夜苦读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五、六千卷佛家经典,以经为法,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至终生受益无穷。

  1985年盛夏时节,南怀瑾先生乘上赴美班机,抵达华盛顿,成立了“东西学院”,致力于东西方文化的沟通,以宏扬中华文化。旅美期间,南大师几乎每天都有不少客人来拜访,其中有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亦有日本人、埃及人和美籍华人、旅美侨胞,他们中的多数为学者教授,也有将军、议员、政要及工商巨子,他们不但学习中国文化和佛学方面的知识,还时常涉及经济、哲学宗教国际关系等等,南大师与他们欢坐一堂,妙语迭出,笑声不断,来者无不被南怀瑾先生的学识、修养和无穷的魅力所折服。

  2002年,南怀瑾在太湖之滨建造了一座占二百多亩地的太湖学堂,这片神奇建筑吸取了天地之灵秀,有一种净化灵魂的便利,是真正的天地之作。2006年10月30日晚,世界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带领ELIAS项目(Emerging Leaders for Innovation Across Sectors意为“跨国部门创新成长中的领导者”)的人员也来到了太湖大学堂,这支来自12个国家,由25人组成的团队里,有的是联合国环境资源卫生组织负责人,也有的是BP、联合利华、巴斯夫(BASF)、日产(NISSAN)等跨国公司高级主管。ELIAS项目起始于安南对在联合国全球契约计划中开发学习共同体工作的要求,其参与者均要求在单位、组织和部门之外有丰富人脉关系和同事网络,掌握共同理解处理复杂问题的先进技巧,还要对推动本地和国际社会的真正可持续健康发展有深刻的个人愿望。南怀瑾先生的讲座是ELIAS“国际创新领导人进修”2006项目的一个环节,为期四天的讲课主要探讨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平问题,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问题。事实上,自从太湖大学堂建成以来,已经有无数批国际国内的商界领袖、学界精英来此向南先生学习请教。

  如今,南怀瑾先生虽已有九十二岁的高龄,但他以虚怀入谷的胸怀超越宗教的智慧,穿越时空,接受了时间洗礼,使其的思想愈显出其经久不衰的文化智慧。近日,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南慰瑾讲演录》二本书,忠实地记录了南怀瑾这位国学大师对人生对社会最新的感悟。

  《南慰瑾讲演录》是由南怀瑾先生近年的最新演讲集成,书中涉及了南怀瑾先生对教育、环境、行商、管理、媒体等等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则忠实地记录了南怀瑾与西方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之间东西方文化的交峰,其中不乏许多关于生命科学的探讨。研读南怀瑾大师的思想精髓,不但能提升我们民族的软实力,还能让我们的心灵找到一片宁静的湖泊。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里,还有这样一位众所景仰的大师,奉献心力,继续著孔圣、释迦文佛以来的伟大教化,是这个时代的幸运,也使我们的回家之路走得更为踏实。

  人类的文明最终是要回到故土的,就象风筝,飞得再高,也希望有回归的时候,一旦断了线,风筝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南怀瑾大师的书就是我们手中的线,线不断,风筝就能回归,就能找到心灵的故乡。

  朱慧君

  《南怀瑾讲演录》读后感(六):很好

  120“《大禹谟》里头就是‘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这是尧舜传下来的。”

  我暂以为:“利用”——将利施于人。

  160“所谓‘经纶天下,济世救人’,这才是经济。”

  237“做新闻事业、做出版业,不能马虎,不能忘记自己是个文化人,文化人对社会的道德,对自己都要负责,不能玩花样。”

  241“现在印的书啊,是为市场而出版,没有为国家民族、为年轻人的文化教育、为孩子们的健康而用心,这是我们要反省的。”

  246“我们中国几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是教我们作一个人。”

  248“人家尊称你,你谦虚一点。这不是虚伪、矫情,而是礼貌秩序,用敬语表示彼此尊重。礼节就是秩序。礼节的内在,就是要有心意的诚恳和恭敬。”

  《南怀瑾讲演录》读后感(七):读书的重要性

  近日看了《南怀瑾讲演录》一书,颇有感触。这本演讲录就是将这位国学大师几次的演讲用文字的形式整理出来,所以跟书籍很不同,感觉更像跟一位老人在对话。

  从国学大师南怀瑾的演讲中能看出他对历史的通晓。因为以前对一些研究者的印象,是深奥的样子。很多大家也是非常谦和,但是讲到专业知识的时候,很少能够这么活学活用的。是融为一体的。于是我想或许我们老祖宗教育出来的人,本来就应该是像南教授这样的。只是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就已经变成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掌握技能生存得更好,带着功利去学习,所以学习从来都不是为了我们自己,所有的知识就是一个过客,匆匆过去了,就消失了。

  书中将南怀瑾先生对国学的领悟都记录下来了,让我们聆听大师的精言妙语、感悟温慰无比的人生智慧。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章是:《知识能力就是推动你起飞的风》,在《庄子·逍遥游》中,有几句这样的话: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意思是,大鹏鸟要飞的时候,非要有风不可,如果风力不够,鸟的两个翅膀都没有办法展开,就飞不起来。大鹏鸟飞到九万里高空以上,大气层都在它下面。鸟要起飞,下面要靠风力,风力愈大,起飞的时候愈容易,翅膀快速一拍,就起飞了。南怀瑾先生却用这个道理来比喻人生:“年轻人想要做成一番大事业,你的学问、你的能力、你的才智全都要去养成,那就是你的风。”

  阅读这本演讲集让我对读书有了更多层面的感悟。为什么说看不是读,因为老师说了,读书是要读出声的。此书收录的是大师对知识界、工商界、传媒界的精英们作过的五次演讲,主要有五个意思:一是管理者要多读书,多读历史书,鉴古观今。二是对孩子的教育,倡导孩子们读经典,读唐宋以前的古文,特别提倡朗诵。三是今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要继承,不要割断历史,无古不成今。四是做学问一辈子,知识不同于学问,职业不同于事业。五是培养自己独立的人格,“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正人先正己”、“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先做人后做事,先管理好自己,再管理别人,再谈事业。

  《论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读《南怀瑾讲演录》,读书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读书为己,是为了自身的修炼、独立人格的培养和发自内心的愉悦。为己而后养心,达到“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境。看南先生书,除了可以了解许多有趣的故事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深刻反省和思考:作为个人,如何在现时社会中安身立命、正己立志,什么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事业、经济和政治,如何从我们的古圣先贤传承而来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开创一条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未来之路。读书、做学问都是为了学做人、学做事,为了生活,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为了这个世界更美好,为了生活更开心更舒适

  《南怀瑾讲演录》读后感(八):拜大师为师,承圣人之言,履先贤之行,成大家之实

  南先生,不记得是什么机缘认识了他老人家。

  只记得第一次看到他就很熟悉、亲切,读到他的作品就很舒服的感觉与影像。

  南先生应该讲是当代中国国学的集大成者,是位大师级人物。不知道,他走后谁可承继其衣钵。希望他更健康、更长寿些。他的福长,就是我们的福长,国家的福长。

  这本演讲录,是南先生在大陆期间对MBA一类的企业家、官员或某一领域儒新闻界的等有身份地位的人们讲的几次的现场演讲整理稿。南先生有针对性地讲述了,例如会计的起源等等,然后从上古讲起,一直把历史都穿起来,柔和儒释道的中国的“道”文化。南先生亲切随和,虽未现场聆听,亦可感受他的那种谦恭自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朝一代的讲过,中国文化的精华,犹如涓涓细流在你的心田流淌。读后,每每都是一种享受与提高。

  希望开智慧,健康幸福成长生活的朋友,推荐找买一读。

  《南怀瑾讲演录》读后感(九):用别人的语言发出自己的声音

  读这本书完全是机缘巧合

  这本由于不是《南怀瑾全集》而被我妈摒弃的书

  被我拣来读了

  以前从来没有读过南师的作品

  但家里有一套《全集》,看着那大部头就没有翻看的勇气

  好容易有勇气翻了两页,发现多是古书的解读注释

  觉得与现在的生活脱节太远

  读起来太费时费事

  于是也没有读

  但这本书 让我改变了对于国学的看法

  并且有种要把四书五经包括史记认真研读一遍的冲动

  非常懊悔小的时候没有好好多背几篇古文

  不然现在底子也不会这样差

  我始终觉得小时候读的东西和长大后读的东西

  体会是不同的

  小孩子的记忆力特别好

  那时候背会的东西确实是会影响一生的

  就好像学英语 刚开始学的时候背新概念

  背得越流利 越熟练

  那么词汇量上去了,语感来了,英语自然也学得好了

  南师对于现在中国国学的流失感到非常的痛心

  但他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能够改变什么呢?

  能做的只是通过自己的讲演告诉大家

  学习国学,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前几天和两个学姐聊起文学

  从外国文学聊到中国文学

  深感自己的“文化底蕴”不足

  因为大家都是学外国语言文学的

  谈到文学翻译的时候

  两个学姐都非常有感概地说现在中国学贯中西的大师已经不多了

  而现在的教育体制也培养不出这样的大师

  我们现在学外语 都是在学别人的

  怎么样吸收别人的文化

  但是没有教学生怎样通过外语把中国的文化传出去

  怎样用别人的语言发出自己的声音

  长此以往下去

  我们就会慢慢失去自己的文化了

  谈到文学的时候总是有种无力感

  似乎太远太美好了

  而这个社会毕竟是现实的

  没有那么多阳春白雪

  所以

  文学真的可能只是少数人才有资格和能力“享受”的吧

  《南怀瑾讲演录》读后感(十):小老头哲学

  春游绍兴,于市内一新华书店闲逛,购得《南怀瑾讲演录》一本。之所以掏钱购买此书,一则是因为在信手翻看时读到了其中关于绍兴师爷的段落,颇感亲切;二则是豆瓣网上早有众多网友推荐此书,此番得见,也就“随手牵羊”买下一本。

  南怀瑾先生长期精研国学,号称读书数十万卷。1918年出生的他今年正好90高龄,但看其近照却是精神矍铄,颇有前清遗老的气质。《南怀瑾讲演录》辑录了南老先生近几年的五次讲演,内容诚如“出版说明”所言,涉及了东西方文化、中国经济发展、当代人文教育、现代传媒业的社会责任等等诸方面。

  笼统算来,看完《南怀瑾讲演录》只花了不到三天时间,之所以用“看完”,而不是“读完”,完全是受了南老先生的影响。按照他的见解,凡不是摇头晃脑背诵或者是吟诵一番的,便不能叫做“读书”,充其量也就是“看书”。老先生认为,中国当下的人文教育都是无用的,是谓“读书无用论”,小学学的到中学就没用了,中学学的到大学就废弃了,年轻时学的到老了什么都记不住,此读书无用也。因此,南怀瑾提倡读古文,“中国文化宝库靠一把钥匙打开,就是古文。古文,古诗学好了,白话文、白话诗也自然会写得好。”甚至,他还认为简体字“是因部队里头的文盲而开始的。”

  南怀瑾倡导古文,自小便拜了清末的探花做老师,因此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情有独钟。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力量无可估量。何以见得?他举例说,自己曾靠一件长袍、一条手棍便唬住了旧金山海关的工作人员,这就是证据之一。他还认为,只要世道太平,中国的经济无需外力便可实现腾飞,其理由是中国历经朝代更替总结出的规律,也就是“这个国家民族有个奇怪的特性,很勤劳,很俭朴,只要给他太平二十年,自己会发的。”

  也许是个人经历的丰富和学识的渊博带来的必然结果,南怀瑾看任何问题都喜欢从“大处”着眼,譬如,讲到经济,老先生就认为现代人把经济搞狭小了,只局限在财经了,真正的经济是什么?是“经纶济世”,是大气魄。再譬如,讲到读历史,老先生认为,“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要了解现在时代的趋势,必须要懂得自己古代的历史。

  纵观五次讲演,除了老先生纵横十万八千里的观点之外,讲演中的逸事也颇值得回味,譬如苏东坡与欧阳修的结交,汉文帝的大气与智慧等等。

  在历次讲演中,南老先生给自己的评价都是“一无所长、一无是处”,称自己的讲演是“乱七八糟”胡讲一通。统起来看,他的历次讲演确有不少重复的地方,但正如其学生解释的那样,由于讲演皆为不同听众,因此重复“势所难免”。

  不管怎样,胡讲一通的南怀瑾,还是以一个不错的小老头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