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5条关于李长声的经典语句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15条关于李长声的经典语句

2018-03-03 22:15: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5条关于李长声的经典语句

  ●西芳寺,一处是”枯泷“,山坡上横卧几块大岩石,让人想象激流飞下的景致。这就是枯山水之始,表现禅宗世界观,奠定日本独特庭院样式,垂范后世。”日本庭院在发展过程中对岩石的关心极为强烈,形成其特色。尤其是不用水的枯山水,岩石在庭景中具有绝对重要作用“。 ----李长声《昼行灯闲话》

  ●日本人生活审美比较季节感,这是四季分明自然环境养成的。也因为是岛国,四面八方都是海,海里鱼有汛,初夏鲣鱼冬鰤鱼,捞来什么吃什么。但冷冻技术发达,鱼的“旬”随之错乱,金枪鱼三文鱼四季不断吃。温室栽培,长年如“旬”。屋里有空调,酷暑也可以大吃火锅。俳句这种短诗描写四季的自然人事,格律之一是使用“季语”以表现季节,现代季语有五千多,恐怕季节也就不分明了。 ----李长声《昼行灯闲话》

  ●古时候普通农家没有缘廊,江户时代甚至有地方视之为奢侈而予以禁止。缘廊具有多功能,也是做一些活计的场所。檐下悬挂,廊上堆积,譬如萝卜或鲑鱼,现今仍然是农家或渔户丰收的一景。缘廊本来是生活样式的实用部分,渐渐也具有审美功能。剧作家木下顺二说:日本人的思考方式中好像有喜好把界线弄暧昧的侧面,现象之一即缘廊这个一半内一半外的场所。诚然,缘廊既不是屋里,也不是屋外,显现了日本人特有的暧昧。中国的檐廊断然在屋外,而缘廊暧昧,彷佛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的衔接与过渡。 ----李长声《昼行灯闲话》

  ●剧作家木下顺二说:日本人的思考方式中好像有喜好把界线弄暧昧的侧面,现象之一即缘廊这个一半内一半外的场所。诚然,缘廊既不是屋里,也不是屋外,显现了日本人特有的暧昧。 ----李长声《昼行灯闲话》

  ●“据说,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日本图书馆太少,服务内容也不佳。譬如按10万人口计,图书馆数量德国为15所,而日本才2所多一点。但对我来说,岂能这山望着那山高。所居浦安市人口16万,有8所图书馆,藏书约110万册。按人口平均,每人约7册,藏书密度在日本数第一。大概拜迪斯尼乐园所在之赐,该市富裕。” ----李长声《纸上声》

  ●太宰治师事作家井伏鳟二。他两度自杀,两度情死,都死里逃生,以致人们疑惑他是否真想死,只怕第三次情死成功也并非所愿,起码从《古德拜》来看,不是为江郎才尽。与第一任妻子情死未遂后离婚,井伏邀他到富士山下写长篇,并为他做媒。婚后生活检点了,精神安定,《富岳百景》《快跑,梅洛斯》《女学生》等作品色彩明亮。《富岳百景》里出现井伏,他在一座山头郁闷地放了屁。对这个描写,井伏认为不符合事实,他不曾放屁,要求订正,但太宰用敬语说他就是放了,而且是两个。战败后二人疏远了,最后太宰治在遗书上冷不丁写了一句:“井伏是混蛋。”他在《正义微笑》中写道:“没有谁在我的墓碑上刻下这样一句吗:他最喜欢让人高兴!” ----李长声《纸上声》

  ●对于西方文化来说,断臂的维纳斯只是一个偶然,纪念碑竖起了之后尽可能保持那个样子一成不变,以至永远。而日本庭师建成的庭园不过是个半成品,还须借造化之工来完成。人工作品被造化渐渐抹去人工的痕迹,融入自然之中。庭园像酒一样日复一日地熟成,臻至完美。 ----李长声《昼行灯闲话》

  ●常听人慨叹。日本对中国的认识远远超过我们对这个蕞尔岛国的了解,甚而某日本学者说,中国研究日本的水准几乎等于零,所以才有了现在的对日政策。那么,当今日本对华政策就高明么?日本人时常对中国误解、误判,不就摆明了知彼不到家吗?末了便归咎于中国。日本人研究中国,多是对古代的研究,因为他们上溯历史,越往上越溯到中国古代里去了。与其说是研究中国,不如说是寻绎自己的历史。上帝细节中,日本人对细节的探究着实比凡事大而化之的中国人强得多,却总是找不到上帝。大而化之也是一种方法论,层次未必浅。 ----李长声《纸上声》

  ●我是个随波逐流的人。属牛,生在民国,长在共和国,大半辈子作牛尾。大家下乡我下乡,大家出国我出国,大家得糖尿病我也跟着得。像我这种人大都爱说说闲话,多年来在海峡两岸出版过几个集子,叫四帖半闲话、居酒屋闲话、四方山闲话、风来坊闲话、日和见闲话,统统是闲话。闲话,无济于“世”,于事无补。即便自己很当回事的话,别人听来也像是扯淡,用日本话来说,那是“昼行灯”。宋代韩维有诗:月上朱楼角,风摇翠篠层。传声回步辇,满目烂行灯。本来用于夜行照路的“行灯”被日本人拿来,渐渐置于室内,后来把携行的灯笼叫“提灯”。而今东游,特别是卧榻和式旅馆常见这行灯,不过,里面亮的是电灯泡,为日本而日本。至于“昼行灯”,大白天的灯笼,没用处,可笑的不是灯笼,而是打灯笼的人。 ----李长声《昼行灯闲话》

  ●去哪个美术馆看当代艺术展,莫名其妙之余,时常被美术馆建筑本身魅惑,不禁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手握一束菊,却被南山吸引,眼光远眺了。 ----李长声《纸上声》

  ●二重性被视为日本人一大特性,.......这种二重性,中国人早在唐代就指出了:野情偏得礼,木性本含真。
........
言行暧昧,也正是二重性的体现。说来哪个民族都具有二重性。当我们说道日本人时,总是忘了自己的二重性,譬如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 ----李长声《纸上声》

  ●我们也爱看中国论,现在常有人论,但好像很讨厌别人说三道四,尤其不能受日本人指指点点。日本人最在意欧美人说它什么,又说它什么了,却也只像照镜子孤芳自赏,并不把外人对他们的不解当回事,倒可能觉得不解才说明自己是独特的,沾沾自喜。所谓独特,是比较出来的。没有比较,独特则无从说起。譬如说日本干净,那是跟本国相比的印象罢。美国人写了《丑陋的美国人》,受其启发,1970年代日本人也写《丑陋的日本人》,然后台湾的柏杨1980年代写了《丑陋的中国人》,可见任何民族都具有丑陋的一面。后出的书,意识先出的书,作者心里或许有一种自家更丑陋的潜意识。竞相出本国的丑,算不上坏事,但起劲儿比较谁个更丑陋,就近乎无聊了。 ----李长声《纸上声》

  ●文库,这一出版形态是岩波书店1927年创始的,以教养为号召,用廉价小开本普及古典。 ----李长声《昼行灯闲话》

  ●两个民族,两种文化,无论怎么样交流也不会浑然一体。周作人曾反省他观察日本所走的路,自呼愚人不止,卷土重来,提出了研究方法,那就是“应当于日本文化中忽略其东洋民族共有之同,而寻求其日本民族所独有之异,特别以中国民族所无或少有者为准。”日本与中国多有不同,我认为根本是三大差别:中国是大陆,日本是岛国;中国多民族,日本基本上单一民族;中国几千年来改朝换代,日本自诩万世一系。 ----李长声《纸上声》

  ●1953年更名为《生活手册》、”生活“是近代翻译life的 词语,带有黄油味儿,花森未采用,用的是”过日子“,这个老词更切合战败后庶民的贫困日常,所以《生活手册》译作“过日子手册”更准确些。 ----李长声《昼行灯闲话》

  ●这种阅读联想很自然,但动物拟人化更像是日本的古老传统绘画也好,民间故事也好,司空见惯。读《我是猫》,那种叙述腔调,特别是开篇,也让人不禁联想鲁迅的《阿Q正传》。 ----李长声《纸上声》

  ●小时候睡过榻榻米,但不是铺在地上,而是当了床垫子。那是在长春,光复也好多年了;如今年轻人,不论日本的还是中国的,都不大知道长春还叫过新京,曾经是满洲国的京城,日本人的乐土。不过,那垫子就是榻榻米,却是在年将不惑东渡,住进日式房间,一股子霉味儿呛鼻,才恍然大悟的。 ----李长声《昼行灯闲话》

  ●有经历才能回忆,而经历是要耗费生命的,当可以回忆时,人也就有了年纪。 ----李长声《纸上声》

  ●明治三十九年(1906)秋,夏目漱石给弟子写信,道:“只汲汲于眼前,故不能进。如此苦于当不上博士,苦于当不上教授,乃为一般。百年之后,成百博士化为土,成千教授变作泥。我是想以吾文留传百代之后的野心家。” ----李长声《纸上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