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华严的格言
●禅宗:天台华严虽主张破除时空等一切理性观念,但修行方法仍是戒定慧,禅宗的修行方法是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其理论基础是:当你产生了“我和佛性之间有距离,我需要修行”这个念头的时候,这个念头本身就是阻止你成佛的妄想。对于佛性的一切基于理性的追求行为都是执着和错误的。
禅宗对于戒的看法:如果内心清净,就无需外在的戒律限制。
对于定的看法: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
对于佛经的看法: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十往生经”原文是 :若有众生深信是经,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遣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普贤菩萨、法自在菩萨、狮子吼菩萨、陀罗尼菩萨、虚空藏菩萨、德藏菩萨、宝藏菩萨、金藏菩萨、金刚菩萨、山海慧菩萨、光明王菩萨、华严王菩萨、众宝王菩萨、月光王菩萨、日照王菩萨、三昧王菩萨、自在王菩萨、大自在王菩萨、白象王菩萨、大威德王菩萨、无边身菩萨,是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净宗法师
●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华严经》
●善男子!
当知自心即是一切佛菩萨法;
由知自心即佛法故,则能净一切刹,入一切劫。
是故善男子,
应以善法,扶助自心;
应以法雨,润泽自心;
应以妙法,治净自心;
应以精进,坚固自心;
应以忍辱,卑下自心;
应以禅定,清净自心;
应以智慧,明利自心;
应以佛德,发起自心;
应以平等,广博自心;
应以十力、四无所畏,明照自心。 ----《华严经》
●《华严经》说:“礼拜佛子之功德,如礼拜诸佛《礼拜初月之功德,亦如礼拜满月,其功德无差故。礼我(佛)但得礼佛功德一分,如礼初发心菩萨,既有礼拜之功德(将来必成佛故)—复有礼并菩提心之功德”以此为二分也,初发心菩萨,即于我(佛)头嬉戏,亦无不可,如父爱子…此言不但人天供养,佛亦如是赞叹,欢喜加持。
5.易圆满福资:
圆满福德资粮,没有比发菩提心更殊胜的方法了。倘若没有菩提心,纵使历万劫将摩尼宝装满三千大千世界而行布施,其所得福报也有尽的时候,因为这一布施既非菩萨行,也不是成佛的正因,是有陋福报;如果怀有菩提心,即使只布施一个畜生一顿食物,其果报也是无穷无尽,因为这一布施即是菩萨行,是成佛之因。
●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
在梵语中,僧伽的意思是为同一个目的走到一起的人们。早期的目的是涅盘,后来转为证悟。然而不论是涅盘还是觉悟,都是要从无尽的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像,但因执着妄想不能证得。
不明白的是,解脱出来后呢,不执着不妄想之后呢。
成佛是圆满,还是寂灭。
得与失,悟与惑,佛与人,天与地,若说无分别心,如此不也甚好。
●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字句。《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三》以极长篇幅对初发心菩萨的功德进行描述。 ----释迦牟尼《大方广佛华严经》
●欲做诸佛龙象,先做众生牛马! ----《华严经》
●时日已过 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 斯有何乐 ----《华严经》
●净心水器,莫不影显,常现在前;但器浊心之人生,不见如来法身之影 ----《华严经》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槊无上道。” ----《华严经》
●《华严经》:“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犹如莲花出于水而不沾水,犹如日月运行于天空而不停住。心应如莲花高洁出尘,也应如日月光明流转。 ----《华严经》
●48.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49.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50.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51.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佛经经典名句300句》
●当我们欣赏一幅作品,其实是在欣赏作者的某种心境。当我们观察这个世界,其实是在观察自心的某种境界。《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色受想行识五阴集聚成了这个世界,但这些其实都是自心念想创作的。您的心是世界的作者,世界是您的作品。因此,认识自心,远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超然法师
●欲为诸佛龙象,先做牛马众生。
龙象为诸佛坐骑,牛马为众生仆从,都是服务者,性质相同,只是境界有差别。这句话体现的正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普渡众生,方能成佛。 ----《华严经》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华严经) ----佛经《华严经》
●不读《愣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
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
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 ----《憨山大师语录》
●43.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边福德之利。
44.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45.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46.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47.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
●天台宗:一念三千,无情有性,三谛圆融。
华严宗:十玄门,一即一切,一真法界。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錀;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 ----普贤菩萨《华严经》
●应观一切法界如幻,诸佛如影,菩萨行如梦,佛说法如响,一切世间如化,业报所持故。差别身如幻,行力所起故。一切众生如心,种种杂染故。一切法如实际,不可变异故。
应如如观照法界一切皆是虚幻,诸佛都如幻影,菩萨行如同梦境,佛说法只是音声,世间一切如同幻化,诸种假相都源于业力的执著抱持。
差别也是虚幻,只因行动而起。一切众生之心等同佛心,只是受到种种杂染。以为法是实有的,是因为抱有寻求不可变异的永恒之物的妄执。 ----《华严经》
●至于“华严楼阁,弹指即现”,初看似为称誉之辞,但我们还是得再参考一下《谈艺录》:“施愚山《蠖斋诗话》自比其诗于‘人间筑室,一砖一木,累积而成’,渔洋之诗‘如华严楼阁,弹指即现’,有一顿一渐之别。《渔洋诗话》亦载厥说。则愚山又为妙悟之说所欺;渔洋楼阁乃在无人见时暗中筑就,而复掩其土木营造之迹,使有烟云蔽亏之观,一若化城顿现。其迂缓实有倍于愚山者。”如此说来,“华严楼阁,弹指即现”又是欺人之谈了。然则钱钟书用这话来夸卢弼,是不是又有什么皮里阳秋呢?自惟谫陋,无法遽断,相信这也如刘衍文先生所说,“是非细细咀嚼、反复思考不能得的”。 ----刘铮《始有集》
●《华严经》有‘回向品’,主张已成‘菩萨道’的人,还得‘回向’人间,由出世回到入世,为众生舍身。这种‘回向’后的舍身,才是真正的佛教。 ----李敖《北京法源寺》
●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 ----《华严经》
●随生死流,入大爱河。
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华严经》
●善男子应守护心城.谓.不贪一切生死境界。 ----《华严经》
●《华严经》上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人性的弱点:贪、嗔、痴。仔细观察,几乎所有的灾祸都源自这三个弱点。
贪,是贪婪。贪财,贪色,贪名声,贪地位,为了达到贪的目的丧心病狂,什么事都敢做。贪官,强盗,窃贼,赌棍,色鬼,奸商,文贼,包括阿宝,都一样,这些人最后的结局往往都很惨。
嗔,是生气愤怒的意思,嗔戒一犯,怒火中烧,根本把控不了自己,那些因为一时气恼而杀人的死刑犯,没一个不后悔的。嗔的另一层含义是嫉妒,嫉妒之心一生,多好的朋友都会互相下绊子。
痴,是痴情。陷入情网的人,犹如被灌了迷魂汤,失魂落魄,整个人被感情掏空了最后有的郁郁而死,有的由爱生恨,或杀死对方,或双双殉情。 ----易之《我是个算命先生》
●不忘初心,才能始终。 ----《华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