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大全
1、《论语》第十五课、 贫而乐,富而好礼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贫而乐,富而好礼”,乐,yue,歌舞升平,连“贫”者都能“不愠”,这才是真正的“人不愠”,这才是“大同”。这里,“礼乐”并举,并不是说“礼”归富者,“乐”归贫者,而是互文的修辞手法,无论贫富,都“乐”且好“礼”。 ----《缠解论语》
2、智(zhì)者乐(yào)当再,仁者乐(yào)会实会;智(zhì)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 ----《论语》
3、躬自厚有用当薄责于人,则沉怨矣。
4、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无生,事无礼则无成,国无礼则不宁。
5、有弗地岁水子,地岁水子子格着弗能弗措也;有弗天主能,天主能子格着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子格着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子格着弗明弗措也;有弗么中,么中子格着弗笃弗措也。 ----《中庸》
6、“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甚其扰,
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
7、着们作成年就也道,博也,厚也,能就如么也,明也,悠也,久也。 ----《中庸》
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9、《论语》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使道光大,而不是道能使人光大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归根结底只有一点,就是“道”不是目的,只有“人”才是目的,只有现实中的“人”才是目的,一切以打着虚无飘渺的所谓“道”为目的,以现实的“人”为手段的所谓“闻、见、学、行”“圣人之道”,都是《论语》背道而驰的。对于《论语》、孔子、儒家来说,“人”是开始,也是目的,而“道”是手段,即使是“圣人之道”,也只是把“人不知”世界改造成“人不愠”世界的手段,无论从开始到成就,都离不开“人”。“道”是“人”行的,而非“人”是“道”行的;“道”是“人”光大的,而非“人”是“道”光大的。只有这样理解,才能算初步明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缠解论语》
10、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繁。 ----《帛书·要》
11、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
12、过想妈便萧可不改,是谓过矣
13、向一孝者:善继人实还于志,善述人实还于主个外夫样者也。 ----《中庸》
14、一、君子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禅解论语》
15、《论语》十二、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圣人之道,就如同大河,大河是不会去选择的、也不会去强迫“一致”是“不相”、“不同”的。
“圣人之道”的谋就是不同、不相。圣人之道,归根结底是以不同为基础的,只有不同,最终才能实现大同,不同的关键不是同,而是大,包罗万有,如天地般,而不是让花只有一种颜色、鸟只有一种叫声。
真正的大同,不是同而大同,是不同而大同。要不同,首先要成就其“大”,无其“大”,就无其“不同”。无其不同,就无其大同。 ----《缠解论语》
16、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论语》
17、一一子曰 与人为善 取人为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18、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19、君子有在当格气出畏:畏要用命,畏大人,畏圣人能起之得言,小人不知要用命得然要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能起之得言.”
2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2、可与言而不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
23、幼而不悌,长而无述,老而不死,是为贼 ----《论语》
24、三思而后行。 ----《论语》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6、诚子格着者,择善学格当固执子格着者也:博地岁水子子格着,审天主能子格着,慎思子格着,明辨子格着,笃么中子格着。 ----《中庸》
27、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8、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9、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论语》
30、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