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太多人输在不像自己,而你胜在不像别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人生感悟 > 人生哲理 >

太多人输在不像自己,而你胜在不像别人

2017-08-11 12:40:54 作者:拾遗 来源:拾遗 阅读:载入中…

  引导语:我们所做的种种努力,无非是想让自己过得舒服,而最舒服的事,其实就是自知之后做自己。

太多人输在不像自己,而你胜在不像别人

  01

  作者羊仙在一篇文章中提到,

  她高中时觉得做设计的堂哥特别帅,

  于是大学报了设计专业,

  后来才发现设计远没有她想象中那么简单

  因此也没在设计上有什么进展。

  毕业后,她又觉得姨夫当摄影师特别酷,

  于是存钱买了照相机,

  看了不少关于摄影的书籍,

  结果也没能达到姨夫的那种境界

  前两年她觉得朋友做手工很有趣,

  也去凑了个热闹,

  最后还是什么也没做成。

  那段时间她变得特别沮丧

  因为什么都想做,可又什么都做不好。

  她跟朋友说了这事,

  朋友讶异道:“难道你没发现,你对这些事情的本身并不感兴趣吗?”

  她这才恍然大悟

  她一味地期待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却从未问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歌手梁博在《一刻》演讲时说:

  “每个人都想做更好的自己,

  但是我们只把注意力放在前面那几个字,

  就是我们要做‘更好的’,

  可是你们做的是自己吗?”

  是啊,往往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只是成功丢掉了独一无二的自己,

  如愿活成了他人的影子。

  02

  心理学上有一个“巴纳姆效应”,

  指人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

  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

  把一种笼统的人格描述当成是自己的真实写照。

  曾经心理学家为了证实“巴纳姆效应”,

  精心设计了一个着名实验。

  他给一群人做完了人格特征测验后,

  拿出两份结果让实验对象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

  第一份是实验对象的真实结果,

  第二份则是将多数人的回答平均后的结果。

  最后绝大多数的参与者都认为,

  第二份结果更精确地描述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星座分析、性格分析这么准?

  正是因为我们很容易受外界影响,

  常常对号入座,错把别人当成了自己。

  巴纳姆效应告诉我们:

  人难有自知之明,我们做的都不是自己。

  03

  身边大多数人过的生活是:

  7岁上小学,22岁大学毕业,

  找一份工作,最好是公务员和老师

  26岁左右结婚生子,

  40岁左右工作升至中层。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

  就是要向“别人家的孩子”学习。

  上学时要像XXX一样上个好大学,

  毕业后要像XXX一样找个稳定的工作,

  还要时不时“看看XXX孩子都这么大了”。

  偶尔想要与众不同的时候,

  就会被责备“你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

  慌张中,我们都努力看清楚别人是如何在成长

  却恰恰自觉或不自觉无视了“自己”的成长,

  然后我们成为了一样的人。

  涅盘乐队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嘲讽那些不去自知的人:

  你们觉得我很奇怪,我是如此的不一样;

  我觉得你们很奇怪,你们怎么能都一样?

  04

  没有自知之明,很可能会让我们活得险象环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美英联军对德国展开了战略大轰炸。

  在轰炸中美英空军损失惨重,

  于是国防部找来专家试图改进飞机防护。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

  根据轰炸机受损情况研究后发现:

  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

  机腹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

  此时,你会选择加强哪个部分防护?

  若你选择了加强机翼,

  那你很可能让飞机继续处在危险之中。

  因为这个数据恰恰说明机翼被击中还有很大几率返回,

  而机腹被击中,则大多没能安全返航。

  这类现象在统计学中被称为“沉默的数据”。

  《随机漫步的傻瓜》一书里提到,

  人们往往只看到成功者,

  所以总是由此总结出一些不靠谱的“经验之谈”,

  比如我们常会认为长得英俊漂亮的人薪水会比较高,

  美人们在职场肯定更左右逢源一些,

  但其实这是因为我们经常只会注意到那些薪水比较高的人,

  而那些薪水并不太高的美人早已被排除在观察样本之外了。

  现实中的我们,却往往如此:

  都去学习成为别人,

  恰恰没有学会认知自我,

  亦步亦趋别人的成功,

  兹兹念念高大上的成功学,

  依然过得彷徨无措。

  齐白石老人对自己的学生说过这么一句话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05

  一个画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邀请一群互不相识的女士过来,

  为她们画两份素描。

  这两份素描,都不是面对面所画,

  其中一份,是隔着帘子,由本人描述所画。

  另外一份,则由他人进行描述所画。

  简单来说,这个实验就是验证镜中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自己有什么不同。

  难道会有不同么?

  从参与者看到两幅素描时的表情来看,

  很不同,有些人甚至眼中泛起了泪花。(经典文章阅读 www.wenzhangba.com)

  因为,显然他人眼中的自己比自己描述的自己更漂亮。

  视频中这样说:人们往往去挑剔、掩盖我们觉得不够好的地方,

  其实我们应该把时间用来欣赏原本就应该欣赏的地方。

  在电影《一代宗师》里,

  宫二转述了宫羽田的一句话,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习武之人一共要经历三个阶段: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如果说生命是一场旅途,

  与其慌慌张张行过千里万里,

  看见人悲人喜,不若慢下来,先遇见自己。

  06

  有一年,着名中医林杰,去参加一个老太太的葬礼。

  其间,她儿子给众人讲述了一个让人吃惊的故事

  原来,这个老太太四十几年前,就“应该”死了。

  当年,老太太被诊断为急性播散型淋巴癌,

  医生说她马上就要死了。

  其时,“癌症是绝症”的观念深入人心。

  但老太太说死之前有个心愿,要儿子赶紧先结婚

  他儿子就告诉他妈妈,他老婆已怀孕了,

  老太太特别开心

  每天忙着伺候儿媳妇忘记自己生病的事。

  结果过了一阵子,小孙子出生了,

  她又把所有注意力转移到小孩身上,

  最后活了四十几年。

  林杰并不很吃惊,因为在他的从医生涯中,

  这样的事并不鲜见:

  “癌症并不可怕,完全是因为你的心,

  你的观念才让它面目狰狞。”

  这话,同样适用于生活的其他方面。

  往往,我们生活在观念的迷雾中,

  而辨不清自己要走的方向,

  甚至,荒谬的观念会让我们活得狰狞。

  譬如,多少人听从要活得坚强的观念,一味坚强,

  却未意识到这其实是种残忍的教养。

  又有多少人为自己贴上成熟的标签,

  于是懂事了,也不爱闹了,

  但,也不爱笑了。

  这就是我想说的自知的第一步:“不做观念的囚徒”。

  我们终须知道:

  我们是观念的操作者,

  而不能成为观念的囚徒。

  07

  心理咨询师苟渝解释何为自知之明时举过一个例子。

  假设给你一个目标,一年赚100万。

  “哇,这个目标实在太大了,

  我这辈子都不要想了!”

  这叫自卑。

  “王二狗做大排挡居然赚了100万,

  原来晚上做夜宵这么赚钱啊,

  他那个程度的菜我也做得出来,

  不如我也开一家!”

  这叫自大。

  季羡林曾言:“在花花世界中,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真正能了解自己的人,直如凤毛麟角,

  绝大部分人是自高自大,

  自己把自己看得超过了真实的水平。

  间亦有患自卑感者,

  这是过犹不及,都不可取。”

  那如何才是自知之明?

  苟渝给出答案:“赚100万有些难,

  但以我目前的店铺一年10万的收入还是有可能的。

  如果要赚到100万,我需要把交易量扩大10倍。

  那我先开一家分店,把交易额翻倍试试。

  要是能行,我明年再开2家分店。”

  这就是自知的第二步:“平视自己”。

  平视自己,就是既知道自己的局限和不足,不夜郎自大;

  也知道自己的实力和潜能,不给人生设限。

  08

  自知的第三步:“自我对话”。

  陈坤曾在节目里提过他人生的一段迷茫期。

  2010年,他和原公司合约到期,

  许多公司纷纷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名望,财富,每一个公司开出的条件都很诱人。

  有大半个月的时间,他无法入睡,

  每天都在纠结跟惶恐中度过,

  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该选择什么。

  有一天,他在凌晨时分醒过来,

  他站在窗台,俯瞰着安静的城市。

  他问自己:“陈坤你心里到底想要什么?”

  他开始认真和自己对话。

  “你想要钱吗?”

  “我想”。

  “要多少钱你才开心?”

  “要更多的钱。”

  “你要更多的钱是为什么呢?”

  “我要买更多房子,这样会让我安全。”

  “那安全带给你的是什么?”

  “安全带给我的是心里的平静。”

  “那平静带给你的是什么?”

  “平静是让我知道,我真的想要什么。”

  于是他拒绝了所有公司的邀约,

  自己成立了东申工作室,

  室内设计、动画制作、慈善公益,

  他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他在演讲中说道:

  “我们很容易被别人带走,

  被环境影响,被得与失改变心情

  就是很少问自己在意什么,想要什么?”

  自知之明最重要的,就是忠于自己的内心

  不是向外去问询别人想要什么,

  而是向内去探索自己想要什么。

  有句话这么说:“只要你知道自己想去哪里,世界都会为你让步。”

  09

  林语堂说:“我要有能做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胆量。”

  自知,正是给了我们做自己的自由和胆量。

  歌手梁博在参加《中国好声音》时,

  导演要求他换下一身寡淡的黑衣黑裤,

  加点logo和酷炫、年轻的元素,

  他却坚定地拒绝说:“那就不是我了。”

  作家刘同在书中写道:

  “我已经不在意被友人称为伪装得可怕,

  道行特深,耍纯情,或者别的什么了,

  我太清楚自己了,

  清楚到我也不需要任何人告诉我,

  你必须要怎样,你不能怎样,你还能怎样。”

  自知,方能保持自我。

  假如你很感性,就不必去模仿别人的理性;

  假如你很率真,就不必去模仿别人的世故;

  假如你很随性,就不必去模仿别人的拘谨。

  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要做什么,

  就无需活在别人非议或是期待里。

  10

  第一次看到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诗歌《在众生中》,

  就再也忘不了这一段:

  我就是我。

  一个总是比他人,

  更为费解的偶然。

  我也许只是我自己,毫无惊人之处,

  也就是,

  一个截然不同的人。

  每个人天生就与众不同,

  但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就像河面上漂浮的无根之木一样随波逐流,

  活得越来越像别人。

  刘同在书里写道:

  “所有的与众不同都源于自知之明。

  只有你自知了,知道自己是谁,

  才能不自负,不卑微,最舒服的做自己。

  太多人输在不像自己,而你胜在不像别人。”

  我们所做的努力,无非是想让自己过得舒服,

  而最舒服的事,其实就是自知之后做自己。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