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民歌的养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日志文章 >

民歌的养分

2022-03-11 11:32:05 作者:鹅黄的柳 来源:鹅黄的柳投稿 阅读:载入中…

民歌的养分

  民歌的养分

  我的同学王文清送我一盘碟,录制着由他编剧的宁夏花儿广播剧——《六盘山花儿留住你》。剧的内容,讲述了西部歌王王洛宾与花儿歌手五朵梅的故事。约在1938年时候,王洛宾与作家萧军、剧作家塞克等人,参与组织西北抗敌宣传队,欲赴新疆大后方宣传抗日,途径六盘山遇雨,住在了山下一个叫做和尚铺的客店。女店主五朵梅,是远近闻名的花儿歌手,偶然的发现,让王洛宾领略了六盘山花儿的神奇和美妙,使他如醉如痴,留连忘返,三日不肯离去,他不失时机地收集了许多花儿素材,从此深爱上了西部民歌,并为以后创作出大量优秀歌曲埋下了种子。在这部五集的广播剧里,分别展示了20多首优美动听的宁夏花儿,我将这盘碟拿回来,反复听过数遍,被那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深深打动。

  最难忘的一段,是那《眼泪花儿把心淹了》,歌中生动朴实地唱道:

  走咧走咧走远了,越走越远了

  心里像刀子搅乱了,哎嗨的哟

  眼泪花儿把心淹哈了

  走咧走咧走远了,越走越远了

  褡裢的锅盔轻哈了

  心里的惆怅重哈了

  如此逼真、生动、质朴的歌词,配以委婉、怅惘、忧伤、抒情的旋律,一下子就将人的心弦拨动,激灵灵的震颤,迅速波及全身,直抵灵魂深处,从而就沉浸其中了。试想,这是一个多么揪心的场面啊!女人那心爱的、牵肠挂肚的男人,他要出远门了,那肯定是为了生计,或者迫于无奈,他依依不舍地走了,越走,就越远了。女人的心,像被一把刀子在上边刺扎和搅动,碎了,乱了。她的泪水哗哗流淌,流到了哪儿呢?流到了心上,把心也给淹了。接着,似乎又将镜头一转,转到了那个要出远门的男人身上,他离家而别,越走越远,大西北的男人出远门,女人是要为其烙好多锅盔馍的,哪怕倾其所有,也要为男人带足干粮。这男人背着干粮,走啊走,渴了喝口山泉,饥了啃一口褡裢里的锅盔,褡裢里的锅盔是越来越轻了,而心头的惆怅,又真真是越来越重了啊!

  这样的一种表达,能不感到生动、感人、简洁、真切、准确么?如此绝妙之艺术,非出自民间、出自聪明而智慧的劳动人民,又是哪一个专业作家或艺术家能够凭空创造得出来?王洛宾是被征服了,当然,我一听到这样的民歌,也就五体投地。

  那一年,在作家浏阳河的陪同下,在陕北大地游走,有幸接触到了许多陕北民歌,也惊叹着其中的矿藏含量和营养的丰厚。比如,“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下米我不嫌哥哥你穷。”还有,“锁牛牛花开羊跑青,正月里说媒到如今。”再如,“来了来了哥来了,我一舌头舔破九层窗。”更有,韩启祥唱描旧社会的苦日子时说:“风扫院子月点灯,黄蒿捆子把门顶”。穷啊,穷到了用鸡蛋壳壳点灯,用烧酒盅盅下米,这样的苦日子,可那个痴心的妹妹也不嫌弃。锁牛牛花,学名叫地椒,那花儿星星点点地开了,春天已经来了,可是正月里说的媒,至今还无音讯,这是多么漫长而煎熬的等待啊!在描写忠贞的、死死活活的爱情方面,陕北民歌可谓热辣到了极致,直率和狂烈得登峰造极,透射着陕北人骨子里的性情秉赋。比如,“荞面饸烙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又比如,“阴丹蓝褂褂对门门开,一对对奶头头露了出来,上身身搂住下身身筛,好活的妹妹眼也睁不开。”多了,例子太多了。陕北是一个民歌的海洋,在延安革命时期,不少新一代革命文艺工作者吮吸了其中的养分,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增添了极大生命力。贺敬之的《回延安》等许多诗歌,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等,就直接得益于陕北民歌的滋养。王洛宾是在延安短暂停留后就去了新疆,命运安排他去遭遇西域的音乐风情,若还一直留在延安,那么陕北民歌则可能成为成就他的圃园沃土。

  我的家乡商洛属于陕南,多年的文化采风中,也让我熟悉着那里的民歌。陕南民歌有江南文化的因子,含蓄委婉,则是较陕北乃至西北民歌的风格差异。比如,“乌云姐儿心烦恼,一脚踢开踅石包,人家的丈夫都寻花采,你今得下瞌睡痨,怀抱鲜花睡着了。”再比如,“后院里有棵苦李子树啊,小郎吆,未曾开花你先尝。”很多,各类例子不胜举。我陪同贾平凹先生回商洛采风的那段时间,也给他教唱了不少,他将那首《苦李子树》,一直唱到了美国。记得他和我趴在一张方桌的两头各自写作,写着写着就向我的肚子里掏民歌,以填充他的小说氛围,我问他要什么情绪的,一说,就为他搜肠刮肚地提供。如果说我对贾平凹还送过什么礼的话,那么这礼物不是人参,不是鹿茸,不是冬虫夏草,而就是那许多民歌的熏染。

  那个六盘山下和尚铺客店的五朵梅,面对王洛宾的惊诧和疑惑,似乎很轻松地说:“花儿么,就是心里的话,心里怎么思,怎么想,唱出来就行了。”说这话时,女人操着宁夏南部及陇东口音,使我想起《美丽的大脚》中倪萍所说的话,其实那看似不经意的表述,已经道出了民歌的深奥玄机。世界上无论什么地方的民歌,都是那地方人民的心声流露。广西的《刘三姐》类,云南的多民族民歌,江浙一带的小调类民歌,都是那地方不同文化内涵的综合外化。

  向民歌学习,对于各种形式的艺术创造,无疑都有着极大好处。因为民歌的养分,实在是太丰富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民歌的养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