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医小记
星期六在外地突然接到侄女电话,说哥哥发病气胸,正在某医院急诊等候胸外专科医生处理。于是马上找医院的熟人,很快专科医生到场安排入院。一番照X光片、预交一万元押金等手续之后,医生认为可能要做胸腔微创手术切除肺大泡,因而建议在腋下第五肋间隙安置插管引流,病人到了医院当然得听医生的。
次日赶到病房,为六人间病房,再加床一张,共七个病人。见儿子的治疗属于气胸闭式引流常规治疗,关心、安慰自不待言。
星期一早上科主任查房,认为应当手术,理由是不手术复发率在百分之九十五,手术后复发率约为百分之一。尽管想保守治疗,征询其他医院专科人士多数也建议先保守治疗,但此时主任这么一说,而且是数据证明,原有的想法顷刻土崩瓦解,立即顺从主任的建议。由于有熟人招呼,科主任也特别热心,当即安排上午手术,并嘱咐手术后转到三人间小病房。
在等候手术通知的过程中,邻床七十三岁的病人主动与我攀谈起来,此老先生气色不错,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得多,住加床那位六十三岁的看起来更像他的父亲。他说他是苍溪的,因痰中带血在本地、广元、南充等地大医院跑了两个月,没有明确结果。现在又到省城求医,看病难啦,小医院水平不行,大医院到处都拥挤,在门诊医生话不上三句就喊下一位,当然医生也难,他们也累,每天要看那么多病人。谈话中年轻医生来催他快点将过去做的检查报告全部拿来,不然就要做重复检查,但不忍心加重病人经济负担。老先生接着说,来就想查个水落石出。我与他半开玩笑的说,就怕水落石不出。
正聊着,一穿无标示白大褂的年轻女子进病房挨个给新入院病人发放肺功能锻炼器。老先生说,我肺功能好好的,不需要这个,而且部分医生怀疑我的病不在肺上。年轻女子说,你现在用不上,将来用得上,有问题找医生去,说完飘然而去。老先生愤愤的说你啷个不给我发个骨灰盒喃,反正现在用不上将来用得上。
小病房已住着两位老者,一位已手术,另一位正在检查准备手术。无论是病人还是家属,都还比较客气,也很友好,主动关心。 (经典文章 www.wenzhangba.com)
正闲聊中,医院运送人员在护士陪同下将手术完毕的儿子送进病房。护士交待,病人没有安尿管,请到门诊大楼那里去买便壶。这些东西过去由医院免费提供,现在要自己买了。邻床家属告诉不但这些自己买,陪伴晚上睡觉的折叠床也是自己买。这个,原来也是向医院借用就可以的。
星期三早上科主任查房,一群本院的、进修的、实习的医生们跟在后面,有的在注视主任的行动,有的漫无目的东张西望,有的就在病房外走廊里,有的在低头耍手机。过程很简单,无人报告病人病情,主任用听诊器听了之后交待上午再做X光检查,恢复可以的话就可以拔管出院。查房就算结束,近些年就这样,我开玩笑说现在许多外科医生查房是秒杀。
X光检查有多个检查室,每个门口都挤满了等待检查的病人和陪伴的家属,病人都是奇形怪状的体态和痛苦的表情,家属都是焦急和无奈,但都奋勇争先。
上午医生们都做手术去了,无法知道检查结果。儿子痛苦和焦急地希望拔掉小手指粗的引流管好受一些,家长也希望早日出院。下午医生告诉,胸片显示右肺还压缩百分之七十。晕了,入院检查压缩百分之百,闭式引流后检查压缩百分之七十,咋个手术后还压缩百分之七十?不冤枉手术了吗?电话找到主任,主任说难道哪里还在漏气?等了解后再说。一会儿年轻医生来告诉,整错了,片子看成闭式引流后的了,可以拔管出院。哎,说什么好呢?管他的,无结果的事少操心,尽早出院是正道。
天黑了,又飘起了绵绵秋雨,回头一望医院,忽然有苏东坡《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