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妻子直播家暴过程取证 | 如何判断你的伴侣有没有家暴倾向?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妻子直播家暴过程取证 | 如何判断你的伴侣有没有家暴倾向?

2019-05-27 12:30:14 作者:大将军郭 来源:我们心里都有病 阅读:载入中…

妻子直播家暴过程取证 | 如何判断你的伴侣有没有家暴倾向?

  作者:将军郭|心理咨询师|性感长腿女青年

  图片来源网络  由杨扬提供

  最近我点开的最怵目惊心的视频,是广东省一女子直播录下丈夫殴打她的家暴画面

  视频中她刚摆好摄像头,丈夫就毫无缘由的从隔壁房间冲出来把她踹倒在地,边打边骂了两分钟,完全不顾一旁的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妻子惨叫着救命,还拼命把孩子往远处推,生怕失去理智的丈夫打到宝宝

  谁能救她的命呢?如果之前有人能支持他逃出魔爪,妻子又怎么会用这种最惨烈方式取证?

  最新消息是妻子手部骨折即将手术,丈夫被刑事拘留,至少有6W人转发关注了这条家暴视频,但即便如此,受害者妻子的家属却对媒体说,“她目前没有说要离婚。”

  家属是视频中女子的表弟表姐已经被殴打到住院,还要息事宁人说不离婚?就连最亲近的人都无视你的伤痛,家暴受害自救的路真的艰难。

  没有人愿意把自己伤口展露人前,但不直播取证,等待她的不只是离婚不能,还有自己和孩子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这是一个走投无路的妻子最后的挣扎,也是无数个被暴力伤害家庭悲剧缩影

1

  为什么明明是受害者,家暴却很难被人当成离婚的强有力理由

  追溯起来,传统社会文化对家暴一直有相对宽容态度

  这跟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密不可分关系,对男性的社会角色期待常围绕着“力量”、“勇猛”这样的关键词,这很容易矫枉过正,成了变相纵容男性用暴力解决问题

  比如,遇到争执分歧时候,男性即便挥起拳头打架,也很少被诟病,相反还会有人说这是男子气、很man的表现,而女性如果用骂脏话武力解决问题,反而会落下“野蛮”、“泼妇”、“粗暴”等负面评价

  之前有一个“死亡宣告“的游戏主播,因为打游戏输了破口大骂女朋友只是劝他不要再骂人,结果主播直接扭转摄像头对着女朋友暴打,现在想起女生的哭喊我都有种恐惧感

  但没想到还是有人留言说“打得好,让她瞎逼逼”,而这种声音绝不只是个别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家暴是被默许的,施暴者最大的错误不是动手打人,而是动手打人被发现

  这种社会刻板印象放在家庭里依然成立,尤其是传统家庭和父母都会认为,丈夫对妻子和孩子动手是错误,但并非不能容忍不能改变的错误,相比家暴,为此离婚更丢人,更不可接受

  这也是为什么有不少人拼命合理化家暴行为原因,他们一边给施暴者洗地,一边污名化受害者。

  我不止看过一次有关部门对家暴受害者的“劝说新闻,“他只是一时冲动男人嘛,冲动时动手难免”、“他可能最近压力太大,情绪稳定”、“他喝了酒,不清醒才会打人”。

  而与此同时,也有人让受害者反思,是不是她做错了事情才会被打,就像游戏主播殴打女友评论里的大放厥词,他们觉得,如果主播女朋友没有多嘴,就不会被打。

  这种“受害者有罪论”也是施暴者的施暴逻辑家暴事件采访中,所有动手打人的丈夫都会说同一句话,“如果她没有错,我不会打她”……

  到底犯了什么错要把人往死里打?而受害者又真的有错吗?在惯性施暴人的眼里,哪怕你正常呼吸可能都是错。

  更可怕的是,这种逻辑也会被施暴者用来给受害者洗脑,很多长期遭受家暴的妻子都不敢告诉亲人朋友,因为她们同样合理化了对方的暴力行为,认为自己“有罪”才被打。

2

  家暴是有原因的,但这种原因不来自于受害者,也并非施暴者的冲动、酗酒、压力等因素造成。

  有暴力倾向的人,在其他行为维度上也有明显的问题,他们有极强的控制欲、报复心、善妒、过度依赖,甚至具有反社会人格边缘型人格障碍

  总结起来就是,有施暴倾向的人,他们的暴力行为很难在短时间被矫正,甚至会一生都带着这个问题,有1次家暴,后面还会有1万次家暴,而你不要为他们的暴力献祭。

  如果已经身处家暴环境中的人,一定要尽可能的收集证据,争取社会支持,逃离魔爪,而如果你处于一段让你感觉舒适的关系当中,也一定要排查,对方是不是潜在的施暴者?

  有几个问题一定要问自己:

  大多数时间,你对伴侣的情绪是不是都以恐惧为主?

  你是否会刻意回避一些无关紧要话题,或避免做一些原本很正常的事情,就是因为怕激怒他?

  你的伴侣会对你大吼大叫吗?

  对方是不是经常把你批评一无是处,或者贬低打压你?

  对方遇到任何问题,是不是习惯性怪罪你?认为都是你的错?

  他占有欲是不是特别强?会不会禁止你跟异性交往

  他是否会管控你的社交圈,也包括对你消费通信工具检查和控制,甚至需要你随时报备你在哪里,跟什么人在一起?

  如果以上这些问题基本覆盖了你们的交往模式,那你的伴侣极其有可能是个潜在的施暴者。

3

  显然,这些问题都散发着控制和施暴的信号,但为什么很多受害者却没有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

  因为他们常常被施暴者的控制手段迷惑

  有暴力倾向或者已经施加暴力行为的人,最常使用的模式是“威胁”+“奖励”。

  前面那些排查问题都是威胁,他们会让对方明显的感觉到危险想要离开,但“奖励”政策是他们利用人弱点精神绑架伴侣的手段。

  有一个调查显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在平均遭受35次家暴后才会选择报警等方式保护自己,那前34次施暴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他们没有站出来?

  这就是施暴者的“奖励”政策在作祟。

  施暴之后,他们会声泪俱下的道歉、保证,有的甚至会下跪、自扇耳光来争取对方原谅,而往往施暴后的他们也是最温柔的,会加倍的对伴侣关心爱护,这让受害者误以为他们会痛改前非,会停止施暴。

  在“将军知道”栏目里,我就遇到过类似情况的家暴受害者,他们一面哭诉着伴侣的暴力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和恐惧,又一面从对方的行为中寻找着“他们也有很多优点、他们会改变“的证据。

  这就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明明被捆绑被控制的是自己,却因为对方的一点点关照好处心甘情愿俘虏

  暴力不是控制受害者的根本原因,给他们希望给他们幻觉,让他们以为暴力可以被改变,美好生活即将到来,才是让受害者无法走出家暴怪圈的心理动因。

  诗人傅立特有首叫《暴力》的诗,道出了暴力的本质,“暴力不是开始于一个人卡住另一个人的脖子,它开始于当一个人说:‘我爱你,你属于我’。

  所有以爱之名的暴力,都是侮辱了爱,暴力永远是暴力,它不是用来原谅的,它是应该被反抗的。

  这的确不是我第一次看到。

  ——  END  ——

读 · 更 · 多亲密关系 | 钟丽缇 | 原生家庭 | 同性朋友圈人格 | 抑郁 | 秘密 | 情绪化

  在看是最好的鼓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