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后沟村,去过吗?
榆次后沟村,号称是榆次向海内外吹牛的四张名片之一。生长在榆次,不知道榆次还有如许值钱的家当。羞愧。
拷问老小榆次家,能说出这四张名片的很少。人心所至,残废了的胳膊肘子向外拐,除孩子自己的亲,婆姨别人的好,风景别地的美,看惯了的地方没感觉。我还属于有良心的榆次家,估摸着算,四张名片有榆次老城,常家庄园,加上后沟村,最后一张实在脑洞里抠不出来。问了一下度娘,还有乌金山也是张榆次名片。也能算及格了。有些人伤残的程度比我高。
山西省品牌文化研究会长张成龙是我好朋友。会的牌子还没挂了多久,就忽悠的磁场挺大。穷研究瞎圪捣,也不为多少油水事儿。就凭先生的一腔热血情怀,经常性的睡不着,或者不瞌睡,折腾的活儿多。他本人助人开心,帮人玩好。也不知他用什么本事谝住了后沟村的带头老大岳根生,要在那里干一票农副产品的品牌营销。省城召集了各界精英百多号人,两辆大巴车,浩浩荡荡杀奔后沟村。
省城太原到榆次后沟村方便。快速高架,不走弯路,顶多三两个红灯,不用一个小时。榆次东西快速干线龙湖东干道正在修建,很快半脚油门就到了后沟。
去后沟村搞了个特殊化,赵老板有大SUV,几个人便吃了偏饭,没坐大巴享好车的福。到榆次的一路有10岁的少年导航引路。东环本应右拐,直奔后沟村的绿豆地,结果导航先生“小岳岳”让往左拐,将我们领到什贴镇的黑豆地。越走越远了。只好重新设计了路线,横穿什贴到寿阳的西洛,走山路弯道。歪打正着,算加了一道菜,顺路赏过山壑丘陵的偏僻风景,从后沟村的北面过来。一小时的路程走了两小时。还好,九点钟没误了开会正题。
十年前来过后沟村。那时还没有多少修建的痕迹。倒是有了旅游的雏型,从榆次城一路硬化过来,村口用几根木头圪揽拦住,旁边简易的收票亭子,几个戴红章的小后生把持,不交30元不能进村。
那阵子的后沟刚进行开发,但古朴的气息比现在浓厚。我们在黄土地上生长过来的,对后沟的地貌风光并不觉特别,只是对那一座座保存较好的老房子,老庙宇,老农具,老山道等充满了好奇。几十年来破“四旧”,竟遗漏了这个偏僻一隅的小山村。当时在村里走了一遭,破破烂烂的老宅子还真不少。挖掘的意义我看出来了,这种地方的有形物景,就是让我们重温爷爷以及爷爷的爷爷的生活场景。他们赖以生存的荒山老岭,坡沟上种粮植菜,夜歇的土窑和热炕,还有和各路神仙的友好相处等。归结起来就是后沟的特色,农耕文明的历史文化标本。当代后沟的存在绝看不到江南水乡的身影,以及一马川地的故事。这里播放的是黄土高原上旱塬地的千年存续图景。
后沟村的发现,不能忘记一个人。他就是中国市长的标本人物耿彦波。当时老耿在榆次区做书记。他做了多年的官,一向喜欢用两脚丈量生民的土地。不知道他何时来转悠到嵌在东赵乡山旮旯里的后沟村。面对一堆烂房子,突然兴奋的象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耿市长于是请来了冯骥才。冯骥才是著名作家,晚年他聚焦到中国传统古村落的挖掘,还成了大师级权威。神人和凡胎的区别,就是独具慧眼,从司空见惯的物景中读出奇特。与老耿的发现一致,冯骥才也热情澎湃的看到后沟村的潜在价值。这块默然无声的宝贝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让子孙后代连续的看到祖宗的过去,这是人类最有实际价值的文化。实物遗存更加珍贵,比爬在典籍里绞尽脑汁的考古,鲜活又生动。
后代村能看什么?晋中人有句俗话,懂的人在看门头节道,不懂的图个红活热闹。后沟村如此。喜颜色风景的一定觉得枯燥无味。就和现时的衣帽观人。如果靠眼窝子开心,不走心到后沟旅游,顶多扫视了一片古老的山村。
后沟是旱塬农耕文明的标本。塬,是土圪梁上的小平地。祖祖辈辈靠天吃饭,还得避险平安,后沟可看的太多。
后沟的风水很好。整个村庄现在有7、80户人家,两百多口人,村里基本是张氏一大家子。据记载是大唐王朝年间,姓张的一户人家瞅准了这处宝地,村的山梁旁边一囗神泉。于是就造了第一座院落大屋。
总览现在的后沟村,背靠一座挺拔的黄土高梁,两侧倚坡,摇篮一般躺在怀抱之中。道学风水,背阴抱阳,冲气致和,地势本就是大吉利。千百年的老祖宗,就明白村落房建的深刻道理。这不是迷信,不是神汉巫婆的法力,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拥抱。风水好了,所以千年的古树,几百年的房宅才得以保存下来。
岳总不是后沟人,但后沟的文化魂附了身,离开城市十几年扑在老山村。他亲自给百多号男女做讲解。后沟的一草一木,他如数家珍。风趣幽默的表答,四不像的语言还挺带劲儿。四不像是一种动物。老岳的话不像榆次话,不像太原话,不像普通话,另外还多少沾些后沟的土味儿。
榆次向东到了十公里外的北合流,就一色儿的土圪梁。后沟还在深处。如今修了山门,展刮刮的柏油路修到村口。进村先过神仙关。观音堂,关公庙就在路边,千年来后沟的毛鬼神骚扰的少,自然有神的力道在守护了。岳总绘声绘色的讲神仙显灵的故事。千年观音堂,独门院的袖珍型关公庙,建筑巧美,还是多神和谐相处的家庭。有自在观音菩萨,有赵公元帅,有送子娘娘,还有春秋年间赵国的元勋赵襄子,有佛家的“公安局长”韦陀等。这些神祇把后代老百姓追求的自由,多子多福,发财平安,英雄崇拜的文化都装进来了,在其它地方还很难遇见其右。
中国农耕文化的特点,就是人和自然,人和神仙友好相处的历史。后沟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保存了完整的传统文化生态链。人一生下来就敬畏老天爷,满月周年过十二,逢年过节都有不同磕头烧香的神。村民聚会有戏台,有广场,玉皇大帝天地官都要烧香顶礼。死了归天,也要向五道爷路祭,过奈何桥走的顺利些。后沟人千百年来活的挺顺当,大概也和三跪九叩常哆嗦有关系。人有敬畏心,说话办事就能自我警示,出格走邪怕遭报应。后沟人也幸福,喝水神泉有龙王爷,下地农作有土地神,学习考试有文昌阁。村的东西两头山梁,有黑龙、黄龙二祥兽拱卫,村北顶头是真武庙,玄武真神阻挡天边来的西北罡烈。
后沟村的系列神仙庙宇如此的齐整,确实罕见。别看现代人浑身冒着西洋味儿,如不知道我们的爷爷们是怎么活过来的,才是地道的文化白痴。后代们补了这一课意味必然绵长。
一千年前张氏一家在后沟扎了根,繁衍出几百后代。大概还有出息在世界各地的游子了。后沟的村子层层叠叠,依势而建。不到百户人家,每家风景各异。有富裕人家的楼窑院,跨沟过坎的吊桥院,三进串院等。普通人家的小院也窑洞倚山,别致情调,在稀罕的城里人看来,老树野草,拈来都是风景小品。石板小路,七绕八拐,拿着画板写生的娃们如痴如醉。但娃们却不知道,这艰难的地势苦了多少代的爷爷奶奶,挑一担水得走一二里路。山上的庄稼收割了,果子熟子,得人扛着背着,毛驴儿帮忙。一代又一代面朝黄上背朝天,走出沟村去一趟榆次城,没有多半天功夫出不去。
后沟很美,美在默默记录了岁月的沧桑。这里老房子多,老树也多。千年的柏树,老槐树,几百年的丁香,枣树不稀罕见。独门独院,农耕人家。那幅清明观岭的村图活生生呈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后沟的排水系统堪称一绝。顺着沟的两厢,古老的后沟人埋设了潜在内里的排水系统。主干毛细分明,排於排水,现今仍旧贯通顺畅,雨水污水均汇聚到沟底部的龙门河。很是科学。许多水利和市政专家很惊奇,纷纷前来取经。院中炕头街角,排水潜穿其中,畅流无阻。岳总讲解时玩笑,只是苦了少数前列腺的患者,对控尿的开关很是不利。
自古村里自给自足,后沟恢复的不少手工作坊,给游人带去了不少动态乐趣。露天的石磨,农家的豆腐坊,饼屋,酒坊,摔碗老酒,传统家什,现场作业,引起男女拍照留影,急不可耐的慰问馋胃。
晋中人好说,诌书演戏谝电影。有了岳总的精彩讲解,后沟的景物变的活灵活现。村头的一间毛驴棚,走了一头叫“桂花”的母驴。岳总也能给它生发出感人的爱情故事。大家竟然萌动了情愫。呵。
十多年来,后沟景区又增加了不少内容,如新建的农耕文明博物馆,实在是好。总的说,景区开发的慢,这是好事。没有丢了古香和原味,没被世俗的浮躁凐灭是大幸。留给后代的这块瑰宝,得用时间去精心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