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云冈的微笑(二):东方的“蒙娜丽莎”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云冈的微笑(二):东方的“蒙娜丽莎”

2015-10-06 作者:行者无疆sun 来源:行者无疆sun原创 阅读:载入中…

云冈的微笑(二):东方的“蒙娜丽莎”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开启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之门,画中的人物第一次由神变成了人,它歌颂世俗人生,表现人性的美。而“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这正是文艺复兴的重要思想。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被誉为“西方油画之父”提香的作品《乌尔比诺的维纳斯》以惊世骇俗的画笔将女性丰满、自然、柔和的身体之美与浓厚家庭情趣相结合,处处张扬的正是人体之美,人性之美,以至于几百年后,马克吐温依然无法接受。而“蒙娜丽莎的微笑”几百年来一直享有盛誉,被看成是一种典范,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一面旗帜,一面高歌人性之美的旗帜,蒙娜丽莎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神秘的微笑慑人心魄,如同断臂的维纳斯几百年来让人猜想。无疑,蒙娜丽莎是美的,她的美充分体现在人性美上,而不局限于女性特征。或者说,她的美已经超越了性别阻隔。在古老的东方也有着无数张令人倾慕的神秘面容,那就是享有东方“蒙娜丽莎”美誉的云冈的微笑,云冈石窟虽饱经千年风霜,却依旧向人间播洒着东方的神秘微笑。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早、中、晚三期,不同开凿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然而最令我心动和痴迷的却是云冈的微笑。

  暑期去云冈,终于有缘站在“昙曜五窟”第20窟前,近距离面对云冈最著名的露天三大佛。三大佛的主尊为释迦佛坐像,两肩宽厚,面形丰圆,薄唇高鼻,释迦佛结跏趺坐,双手仰放下腹前,施禅定印,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据说释迦佛在菩提树下禅思入定,修习成道时,就是采用这种姿势。释迦佛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确实堪称云冈的标志佛。而紧挨其侧的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左侧耳洞的坐佛目含慈悲,面含笑意,右手上举做无畏手印,表示了佛为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据说能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怖,所以称为施无畏。两座佛像仅一壁之隔,虽同为坐佛,一取结跏趺坐,一取寻常坐姿;一施禅定印,一施无畏印。用心端详两座大佛,你会发现同为“昙曜五窟”时期作品,眉眼嘴角之间的神韵却具有很明显的区别。20窟主尊释迦佛据说象征北魏王朝的开国皇帝拓跋?,释迦佛目光深邃,威严中露着慈祥,慈祥中又不失严肃,使人望而起敬,据说不同时间,从不同角度能看到不同的神情。而19窟坐佛的微笑相较而言却要明朗得多,更具亲和力。有趣的是倘若你把坐佛那充满笑意的嘴角遮住,只看佛的眉眼,你看到的不再是笑意,而是悲悯。在云冈大大小小252个窟龛中,石雕造像多达51000余个,除去因风化剥落看不清眉眼的之外,他们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在神韵上却又有很微妙的区分。

  微笑,是云冈佛像最大的特点。大大小小,男男女女都面露笑意,很多人把云冈的微笑称之为“东方的蒙娜丽莎”,到过云冈,用心品味过后,你才会知道这绝非自吹自擂,而是实至名归,“东方的蒙娜丽莎”云冈是当之无愧的。在第8窟明窗的东西两壁,雕刻着树下坐禅的比丘形象。在比丘旁边,刻有双手合十的供养菩萨形象,高约两米,戴花冠,微笑露齿,形态自然轻松、雍容华贵,是云冈石窟唯一露齿微笑菩萨。无独有偶,在柬埔寨的小吴哥,也有一副赫赫有名的露齿微笑飞天小仙女浮雕。艺术源自于生活,封建社会女子所尊从的教训如笑不露齿、行不摆裙、三从四德等许多都出自《女论语》,而《女论语》为大唐时期清河的女子宋若莘、宋若昭姐妹所写。而云冈第8窟修建于(471-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出现微笑露齿的供养菩萨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吴哥窟看到仙女均为袒胸露乳,很性感,据元朝《真腊风土记》一书记载看来,也实乃民风。去云冈之前,在我的印象中,所见过的中国飞天身姿优美,女性特征却不明显,我们今天看到的佛像也大多趋于中性,连原为男身,中国化为女身的观世音菩萨也不列外,而云冈体形丰满,裸上身,女性特征明显的飞天形象彻底改变了我的认识。整体来说云冈石窟飞天上身衣着变化依次经历了裸上身、V领短袖胸衣、短袖袒右肩、内着圆领衬衣外套对襟交领短上衣。腰部也由鼓腹露脐逐渐转变为用衣结带遮肚脐、小腹,再到完全遮住腹部的中国儒家女性形象。完成了由印度飞天向中国飞天的演变,佛教飞天的中国化、本土化、世俗化是由云冈完成的。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www.WenZhangBa.com

  佛教从古印度发源传入各国后,都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柬埔寨暹粒,吴哥城巴戎寺中,有49座巨大的四面佛雕像,佛像为典型高棉人面容,据说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耶跋摩七世的面容。佛像脸带安详的微笑,这就是令吴哥窟蜚声世界的“高棉的微笑”。四面佛佛塔相比头像高大且四方均有脸面,所以每当你抬头,总是四目相对——稍翘的厚唇、微垂的眼睑、扁平的鼻子、宽坦的前额和长长的耳朵,安详中带有几分神秘。厚厚嘴唇,扁平的鼻子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审美标准,却是典型的高棉人的面容。公元二至三世纪之间,中国佛的形象系雅利安人的特征:高鼻、细眼、薄唇。当佛教东进阳关以后,逐渐地被汉族地区的文化所融合。随着佛教逐渐中国化,佛的面庞也逐渐汉族化了,鼻梁的造型逐渐低了下来,耳轮越来越大。宽坦的前额、长长的耳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视为智慧、长寿、有福气的象征,所以中国佛像大多丰颊广颐、两耳垂肩,佛的形象被改造成汉族人心目中的福相而出现在善男信女们的面前。这种转变过程在敦煌,云冈和龙门三个石窟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在云冈中期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云冈石窟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地保存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期作品人物造型生活化的特点极其明显,脸上的微笑也更为丰富。或智慧,或妩媚,或端庄,有的甚至带着一丝狡黠,人性多于神性。凡人、帝王、菩萨、神佛共处一窟。云冈的微笑用艺术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佛教由高高在上到融入世俗生活的过程,而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有必然超越人性而神化。第二十窟主尊释迦佛作为北魏王朝的开国皇帝拓跋?的象征,既有帝王的威严,又有佛的仁慈。云冈的微笑或豪迈,或灿烂,或妩媚,或婉约,或端庄。这是佛的微笑,昙曜的微笑,也是北魏的微笑,是“中国化”的微笑,内敛含蓄却神韵无穷。那神秘的微笑似乎在告诉世人:人是未化的佛,佛是已化的人。

  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胥岭学校 孙祁岗

  原创作品 谢绝转载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