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记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记忆

2016-03-16 19:16:38 作者:大明 来源:大明投稿 阅读:载入中…

记忆

  “记忆”是我有关自我的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我所读的一些相关理论书籍——尽管是少量的——来看,有关对记忆的描述着实是不够重视的。通常哲学家们或心理学家们喜欢称记忆为“经验”,这也许是受到前人的影响。这导致现有的辩证法完全不能充分挖掘出记忆的“潜力”。我们若想了解记忆有关的问题,与其去请教哲学家,倒不如去请教生物学家。一个人的记忆所包含的内容是广阔的,并且与自我相关性敏感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复杂关系完全不是“经验”一词能够说清的。

  既然我把自我认知对象的方式称之为相关性的建立,那么,记忆实际上是一种已经建立好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它已经不再是相关性敏感度建立相关性的对象。相关性敏感度必须在“现在”的限制下建立新的相关性。此时,已经不再具有相关性的“记忆”具有着怎样的形式呢?我们完全不能凭借“记忆”、“经验”、“知识”等传统描述手段来准确地知道此时的“建立好的相关性”。首先,就算是记忆不再有与自我相关性敏感度建立相关性的能力,但毕竟已经建立的相关性无法凭空消失。它将作为“记忆”、“经验”、“知识”弥留在大脑当中——这是原始意义。此外这里还有一个弥留量的问题。时隔久远的记忆甚至会完全遗忘,并且由于相关性敏感度强度的限制,就算是最近期的记忆,自我也有难再想起的情况。

  终归到底,记忆实际上是在脑中的一种残留。并且这种残留的限制在相关性的范围以内的,所以我们可以将记忆称之为相关性残留。

  现在我们来探讨如下几个问题:

  相关性残留在自我相关性敏感度与第一作用对象建立相关性时的作用。相关性残留在作为一份经验影响着自我相关性的建立。人从出生开始就在用眼睛到处乱看,但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些东西,与当时看到的同一种东西对与自我的影响程度并不一样。这是因为相关性残留在影响着相关性敏感度。并且由于相关性残留的进一步影响,新的相关性残留产生时将更进一步的会对相关性敏感度作出更加显然的影响。这很好理解,我们熟读一篇课文,便能在考试当中轻松的填写有关这篇课文的默写题。

  以上举例我们可以看出,相关性残留对相关性敏感度的影响非常明显;并且我们发现相关性敏感度在相关性残留的影响下,将会从两个方面影响相关性的建立:一是加强对第一作用对象的相关性强度(假如这个杯子我们曾经用过,我们就能轻易的将它从其他杯子中分辨);二是使自我本身得以发展(这点将在下一章具体讲到)。

  自我与相关性残留的大致关系。这个问题可能你们会这样回答:相关性残留的不断积累,就带动着自我的相关性敏感度对第一作用对象的不断加强,而这个加强的过程,就相当于在影响着自我本身。这样理解无可厚非,但实际上这并没有准确地解释自我与相关性残留的关系,而仅仅是在解释相关性残留在相关性建立时所起的作用。相关性残留在相关性建立时所起的作用必须依赖相关性敏感度的正确处理,这个处理过程就相当于在改变自我原有的建立相关性的方式。这意味着自我因为相关性残留的不断增加,会导致自我建立相关性的方式不断变更,而这样自我也不断地发展着的。

  自我在建立相关性最初的目的也许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但不管如何,一开始个体就有属于生物最基本的相关性敏感度。我认为个体在不断地建立相关性时会有一种趋向性,即把生物最基本的相关性敏感度与第一作用对象建立的相关性趋向于满足生理需求。这种趋向性我们从各种动物的行为可以验证,并且我们人类也会一定程度的具有这种趋势。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人类往往会做出忽视自身生理需求的重要性而选择完全与生理需求无关、甚至会出现与生理需求相悖逆的事情。这是为什么?人类智力上的优势?其具体表现呢?——以笼统的“智力”来回答并不能清晰地说明问题。忽视、悖逆生理需求的自我之所以能够形成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人类个体的大脑能够容纳足够多的相关性残留,就是脑容量够大;二是相关性敏感度能够较好的处理各种相关性残留信息(相关性残留实质是相关性敏感度标记过的信息)。自我之所以可以发展,不能只说是相关性残留的不断积累(还需考虑脑容量的容纳与遗忘);此外还在于对相关性残留的准确处理。

  对相关性残留的处理其实也是一个模糊的说法。按照我在第一章对“现在”讨论,在“现在”的下一个过程就已经是作为相关性残留,这部分对相关性敏感度的影响显然也是最强的,这其中就有着各式各样的可能性,比如在两件事情之间的转变、反应能力、对自我相关性建立的影响之类。此外还有许多要考虑的情况。

  综上所述,自我的形成与相关性残留的关系是不能单纯的以相关性残留的作用来理解的,因为相关性敏感度处理相关性残留的方式、对相关性建立的影响太过繁杂。更加细致的内容我们以后再讨论。

  对相关性残留的实质加以猜测。相关性残留的实质是什么?我们看到一个杯子,这个杯子的成像就会作为相关性残留留在我们的大脑当中。可是这个杯子难道在大脑当中会有一份影像存在吗?显然,我们在看这个杯子时,是会经历一个短暂时间过程的,这意味着如果有一份影像在脑内,我们的大脑就必须有专门的影像存储机构。这就意味着所有我们能看到的事物都必须通过这样的影像存储机构来记忆——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脑容量不可能这么大。并且这个假设显然不能很好地解释遗忘、对某一件事的印象深刻之类的情况。

  那么,进入我们脑中的相关性残留是作为什么存在的呢?我们必须先分析它的一些特点。我们先重新提及自我的认知方式,即:自我的相关性敏感度与第一作用对象建立相关性。也就是说相关性残留是以相关性敏感度的感知强度来使相关性体验(已经建立好的一段不受记忆力影响的相关性)有所保留的。如此相关性残留它便具有相关性敏感度所赋予的一定量的强度——这是一点。此外,我们已经了解到,相关性敏感度是无法长时间保持高强度的,所以相关性建立的一段时间内将导致有的相关性残留剩余敏感度较高、有的较弱(以后这种说法称之为权利感的强弱)。那么记忆的又一个特点便是它会选择性的对相关性敏感度较高强度的相关性体验进行记忆。第三点是大脑中的相关性残留是不具备时间性分类的(实际上时间并不是一个合理的描述,我更喜欢运动),它的时间性也要由相关性残留来决定,因此记忆是杂乱的。这一点与第二点相互迎合。第四点是新记忆容易被先前的记忆影响(相关性建立会受到相关性残留影响)。第五点,记忆会遗忘。

  这五个特点分别说明:一、相关性残留是一种强弱不一的刺激信号;二、这些信号能够得以保留或被遗忘是根据自身的强度等级而定的;三、这些信号是短暂的、相互之间缺乏明显关联性的;四、存在有记忆重叠的情况,并且重叠后记忆将得以加强(在后面讲权利感时会讲到);五、相关性残留并不是像库存一样的不会消失的存在。(经典语录大全 www.wenzhangba.com)

  当然,也许相关性残留的特点也许还有很多,我就不对这方面一一探讨,下面是我对相关性残留载体的生物学假想,自然,对很多有专业知识的人来讲是班门弄斧。

  在人体的大脑内部有许多作为承载记忆的脑细胞,脑细胞中有着专门收集相关性残留的记忆因子。在我们平时的各种活动中,我们的感官会收集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将通过相应的神经传导系统带到大脑的处理机构,大脑处理机构将根据已有的记忆因子或现有信息对自身的生理影响来具体实行两个步骤:1、是对现有信息进行处理;2、是将已经收集到的信息(经过相关性敏感度标记的相关性残留)存储到脑细胞中的记忆因子当中。记忆因子可能具有以下功能:首先它并不具备主动处理大脑收集的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自身活性较低;其次信息的自身强度将会带动记忆因子的活性,并且携带经过转换的信息;再次大脑的信息处理机构如果对记忆进行提取,可以较好的维持其记忆因子的活性,而如果对其进行反复提取,被提取的部分记忆因子可能会因为相同频率传送信息而走到一块,也就是说可能会形成记忆块。记忆块所体现的记忆信息是一种综合的信息群。细胞具有分裂能力,记忆因子或记忆块则会随着细胞的分裂而分散其信息强度,直至完全消失。——当然,较真你就输了,这些猜想纯属虚构。

  关于相关性残留的实质,就谈到这里。需要注明的是,这部分内容假想成分过多,缺乏论证与事实依据。所幸我并没有在之后的章节里谈到与这些假想有关的内容,所以就算不去读这部分的内容,于理解之后的文章,乃至整部论文,都没什么影响。接下来谈一谈人类对相关性残留的合理利用。

  人类认识世界是有一定限制的,这个限制来自于相关性敏感度与相关性残留。相关性敏感度无法了解相关性以外的存在,而相关性残留则将导致相关性敏感度在利用相关性残留来发展自我时,会因为相关性残留的特点(比如遗忘)而受到限制。如此,自我如需在相关性敏感度的限制下获得更多的信息量,就必须利用相关性敏感度以及相关性残留的特点来对相关性进行简化。做到这点首先需要相关性敏感度的区分。就像我说过的:相关性的建立并不表现为自我意愿的控制。不仅如此,相关性甚至不能为自我意愿划定一个范围。能为自我意愿划定范围的,只有相关性敏感度。以往的相关性体验为相关性敏感度提供了经验,如此当自我再次遇到类似情况时自我就能更加准确地建立相关性。比如我以前在某个抽屉里找到过《尼采文选》这本书,而当我再次需要这本书时便不需要到处乱翻,只需根据记忆,马上就能将书找到。

  这种简化相关性的方式(可以理解为合理记忆)需要依赖一定的相关性残留量,但是相关性残留量不仅受到脑容量的限制,而且受到遗忘的影响,这样在记一些信息量大的东西时仍会比较吃力。如此需要简化的不仅是相关性,连相关性残留也必须控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再比如我因为经常上图书馆阅读《查拉图斯特拉》,但是图书馆的书太多,我根本没有办法凭记忆想起这本书的位置,并短时间内找到这本书。所幸图书馆对各类书籍有明显的标记,我完全不需要凭记忆找书,只需知道沿着图书馆的标记,就能较快的找到书。这些标记就作为对相关性残留“量”的控制。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标记无处不在,并且正通过像这样的标记,人们对整个世界都有了一个较为符合客观现象的认知。标记的成立必须连接自我所希望建立相关性的第一作用对象,否则标记就无效。

  就我们现在的认知方式而言,简化相关性只能适用于一些发生在近期,内容不复杂的情况。所以真正能导致人类的认知产生变革性影响的还是标记。此外标记的作用(简化相关性残留的“量”,使相关性更加准确、快捷的得以体现)不能使用的情况很多,人类认知上获得更多的信息并不能导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局面。一句话,标记并不能显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规律。而纯粹的用这些大量标记过的信息来作为相关性敏感度与作用对象建立相关性是十分危险的,真理就那么一些,但错误除真理外全是。

  正如你们所能想到的,最为常见的标记是文字。但是有关标记的讨论到此为止,因为它将涉及我之后的内容的要点。

  但关于相关性残留的利用在本章只能到这里了,我将在下一章讲一些更为全面的利用。

  相关性残留与权利感。根据我们在第一章里所讲到的“自我通过相关性敏感度与第一作用对象建立相关性”这点,我们可以分析出相关性残留实际上有两种成分。第一种成分是残留信息,这与第一作用对象有关(当然这里的第一作用对象并非物自体,而是相关性中的第一作用对象);相关性敏感度建立相关性的方式是对信息量的稳定的过程,其稳定的过程消耗了一定量的相关性敏感度,这就意味着相关性残留当中的信息量对应着残留敏感度的量——当然此时就不能称之为敏感度了,我们把它称之为权利感。权利感就是相关性残留的第二种成分。实质上这两种成分是一体的。以我们的眼睛看到杯子为例:杯子的形状是作为一种信息,但是这种信息是眼睛的功能(相关性敏感度)来确定的。一切信息量都是相关性敏感度来组成的——就这层意义来讲,唯心论反而是对的。但尽管如此,区别的必要还是有的。因为相关性建立的过程毕竟是一个生成过程,我们有必要分析其生成的成分。此外相关性残留有与其他相关性残留相互“呼应”的过程,这就使信息与权利感区分开来,因为单纯的信息与信息之间是没有关系的,权利感可以让两者产生联系。

  相关性残留最容易被自我察觉并在建立相关性当中被利用起来的是前一个相关性——当然前提是它能够被利用,假如说我现在想的事情与刚才完全不一样,那么尽管刚才的记忆是最清晰,残留当中敏感度最高的,我也不会在建立相关性时联想到那些记忆,这里就明显涉及到一个“反应能力”的说法。而如果它能够被利用:我们之前在做另外一件事,假如它与我们现在的这件事关联性很强,那么根据权力感的特点,我们将会比较轻松的完成现在的事。并且根据这点,我们可以完成或被动接受一件历时较长且“现在”与前一个“现在”关系紧密的事情。这个持续的过程所拥有的权力感实际上可以相当复杂。假设现在这个状态为A,现在的前一状态为A1,时间再向后推一点为A2,依次A3、A4、A5等等,这里面就涉及一个A5、A4等是否与A有关联的可能。有与无的区别是明显的,因为有的话权利感就会加强。我把这种权利感特别的称之为中心权利感(这个概念等到谈情绪的时候再仔细讨论)。

  对此也许有人会问: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直在不停的做一件事,是否工人对流水线上的工作有非常强烈的中心权利感呢?并不,工人在做工时的过程一旦稳定在一个记忆内,就不需要过多的相关性敏感度来稳定这一固定记忆,也就是说中心权利感就不会太多的影响相关性敏感度。这意味着一项很重要的观念:我们可以根据中心权利感对相关性的影响来把作用对象集合归类。一件事、一件作品之所以与其他建立的相关性不一概论之,是因为其事、其作品能对自我感到一种较为统一的中心权利感(实际上一般的唯物论思想就是首先假定物质自身的统一,而不是认为这是中心权利感作用于自我相关性敏感度的“效果”)。在我们与“一件事”建立相关性时,“一件事”自身内部被其稳定的权利感所维持,这就意味着它接近于一个单位一,也就是第一作用对象——这算是对第一作用对象这个概念的完善吧(在实际生活当中,视觉上较广泛的相关性敏感度对第一作用对象的干扰可能会比较大——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忽略,不去讨论)。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相关性敏感度区分的更加仔细,即“感”与“知”。也就是说“知”是需要过程的。权利感尽管是相关性残留的成分,只被动存在,但是权利感却可以影响相关性敏感度的“感”变成“知”——就相关性而言,这毫无意义。原因很简单,权利感就是权利感,相关性敏感度就是相关性敏感度,两者会有生成与影响生成的相互关系,但不可说成是融合成什么(不是相关性敏感度,也不是权利感)。

  有关记忆的问题并不止这些(尤其是权利感的问题),但因为其涉及的方面过广,将在以后的章节讲到,本章内容就到这里。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记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