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赵铁公与郭有明(1)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赵铁公与郭有明(1)

2016-04-26 作者:宜昌石头 来源:宜昌石头原创 阅读:载入中…

赵铁公与郭有明(1)

  赵铁公与郭有明(1)

  一、 宜昌古城墙

  2013年报载:距离宜昌百公里之外、那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声称是中国现存延续时间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演变为砖城的唯一古城墙的荆州古城墙联合陕西西安、江苏南京、湖北襄阳等六省八市的古城墙打包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他们有个统一的名字叫“中国明清城墙”,就不由不叫人遗憾的想到我们宜昌原本也有城墙的。

  宜昌已经有2700年的历史了,据《宜昌城建近代史》里的《宜昌开埠后的城市建设》介绍,宜昌古城的城墙是明代洪武十二年(1379年)“由守御千户所许胜、知州吴冲霄、绅士易思、陈永福等率众在唐代夷陵旧城的基础上修砌而成的。城垣高二丈二尺,周围八百六十三丈,城墙垛口三千九百零三垛。”到了明成化四年(1468年),知州周正、千户常??率人“在原城墙的基础上增高加厚。完工后城墙高五丈,城外砌石,横直勾连,彼此相制。”算起来,咱们宜昌建城也有近七百年的历史了。

  从现存的宜昌地图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宜昌古城不大,仅占地1200亩左右。南北向较长,有3里多;东西向较短,仅1里多。城内有40多条大小长短不等的街巷。大小十字街横贯南北,城内的商贸中心集中在鼓楼街(现在的西陵一路南段)、锁堂街(已不存在)一带。盐税号、土税号、钱庄等大多集中在锁堂街;绸缎、布匹、杂货、广货、药材、酱园等店铺大多集中在鼓楼街、二架牌坊(现在的新民街)、南门外正街、北门外正街和东门外正街。这里地处城门口,是城乡物资交流的重要场所,生意特别兴隆。

  那个时期的宜昌城内的民宅,豪门贵族大都有三进、甚至五进的深宅大院,大多为明清硬山式建筑风格,一般人家也就是土墙房、板壁房,靠江边则是一片片东倒西歪的吊脚楼,那些极富鄂西特色的吊脚楼和板壁房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新修沿江大道才被最后消灭。据《宜昌城建近代史》里的《宜昌开埠后的城市建设》介绍:“城内街道都很狭窄,闹市区之外的街巷还很污秽,低则水窟,高则土山,人走拥挤,车行冲撞,紊乱不堪。” (qq空间经典友情日志 www.wenzhangba.com)

  如果将明朝作为宜昌的初创,到了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有记载说,清政府第一次专门拨出专款,委任彝陵(宜昌古称)左营游击张琦对原有的宜昌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于是就开始有了到夜晚可以关闭的城门,从不设防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池。在这次的修葺中,“城门由原八门,减为七门,名称也有改变,正东东湖门,改称大东门;正南南藩门,改为大南门;西南文昌门,改称小南门;正西西上门,改称中水门;西北之西西塞门,改称镇川门;西北之北北左门,改称小北门;正北北望门,改称大北门。原东北小东门,因阴阳风水先生称不吉利,遂闭其门,且为台以镇之,称威风台。”

  《宜昌府志》中记载,满清王朝先后曾经多次重修古城,最后一次大修是在同治元年(1862年),由前署知府唐协和的倡导下很顺利进行的。不过随着国力的衰退、外国势力的入侵、位于川鄂咽喉的宜昌一直战乱不断,而那座宜昌古城墙到了辛亥革命(1911年)的时候已经残破不堪了。可是从若干老照片上看来,其他城市的城墙在那个时候也同样残缺破损严重,只不过人家不经意之间就保留下来了,而宜昌却经历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拆大建。如今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很遗憾,生不逢时,连我都没看过一眼宜昌城墙的样子,只记得那首宜昌的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马马、带把刀,走进门来瞧一瞧!”

  现在还有几个人记得这首我们曾经唱过的宜昌童谣?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