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房 顶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房 顶

2017-10-21 18:21:14 作者:沙海铁迪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房顶多种多样,从形状上看,有尖顶的、圆顶的、平顶的;从材质上说,有皇家耀眼夺目的琉璃瓦,也有寻常人家古朴典雅的青灰瓦,有轻巧结实灵动的木质尖顶,也有结实实用朴拙的灰渣平顶,更有后来的石棉瓦,现在流行的彩钢瓦••••••而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与自己的年少时光息息相关的农村自家老宅那种平平的平房顶。

  各地民居式样如何,是由当地气候决定的。黄河流域,既没有南方的暴雨,也没有寒冷地区的暴雪,温和的温带季风气候形成了这里平平的平房顶。

房 顶

  这种平房顶用途广泛,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抹不去关于它的记忆;它承载了我童年太多太多的故事

  冬天走远,春天过去。勤快的女人们忙完春种,利用这农活儿不太忙的时间见缝插针的把盖了冬春两季的被褥拆洗缝补,使被褥在新的冬季拿出来再用时,可以干干净净,齐齐整整的。

  初夏的时候,天气不冷,也还不热,房顶便是母亲做被褥的好场所。

  母亲哼着不知名的小调,半坐半趴的在被褥上穿针引线;十几岁放了学的我在一旁玩耍树叶之类。母亲用完一根线,需要换下一根线的时候,会喊我认针(把线穿到针眼里),母亲说因为我眼睛明亮,看得准。当时只是觉得愿意为母亲做这做那,没有想过其它;现在年届五十才知道,四十多岁的母亲可能已经花了眼。

  有时候,母亲喊我帮她拉粉线包;还有时候,母亲让我拿了她早已做好的笤帚篾儿在被褥上用粉笔做标记。母亲是个做事情认真的人,做被褥的针脚长短,行距远近,都是一样的;这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也习惯了如此做事情。

  麦收时,房顶是人们的晒麦场,家家户户的房顶都摊满晾晒的小麦。伏天来临前,母亲用玉米面熬好浆糊,在房顶寻一处地方刷一层浆糊,然后在上面铺一层不能它用的旧布,再刷一层浆糊,再铺布,如此反复四五层,在太阳底下暴晒至干,揭下来,数层布就粘合在一起;这就是为纳鞋底准备的夹纸(当地称呼)。

  盛夏来临时,人们就更离不开房顶了,尤其是晚上。因为太热,我们干脆就把锅碗搬上房顶,一家人在房顶吃晚饭;说实话,我很喜欢在房顶吃晚饭,不单是凉快些,还觉得新鲜有趣。

  晚饭后,大人们摇着芭蕉扇,和邻居们高一声,低一声的,聊着闲天;孩子们凑到一起玩耍。这个时候,很多人家相连的房顶简直就是人们的广场。

  孩子们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摸鞋底片(土鳖的当地称呼);他们的胆子真是大,黑天根本看不清是什么东西,只要一发现虫子样的东西在爬,他们上去就逮;有一次,我摸着蝎子,被蛰了,疼得一宿都没怎么睡觉。

  更多的时候,孩子们躺在草席上,听父母,或者哥哥们讲故事、猜谜语、思考智力题,等等。望着满天的星斗,我便展开无限遐想••••••

  房顶虽然凉快,是不能整宿睡在上面的;因为半夜露水会慢慢加重。到了半夜,父母常常喊醒孩子们,下房顶回屋里去睡觉。有时候,孩子们被喊不醒,父亲便一趟一趟地往屋里抱他们。有一次,次日一个哥哥对别个说:“我昨天晚上睁开眼睛一看,爹正抱着自己,便赶紧闭了眼,装睡。”父亲听到,没有半点责怪,溺爱的笑骂一句。

  有的人睡着了没有下房顶去,半夜下起了雨,被子都被浇透;还有的人睡觉不老实,掉下房去。不过,据说人睡着了,是不会被摔伤的;我只敢想想,绝对不敢去尝试。

  在我们家院子里的东房跟靠南的地方,有一棵五六乍粗的大槐树,偌大的树荫几乎遮盖了小小四合院的南半部分,高出房顶不到一米的树冠使西房顶上午满是荫凉。伏天的时候,这里便是小妹她们几个小姑娘搓麻绳的理想之所。下午的时候,满是荫凉的东房顶又成了母亲和婶子们做针线活儿的场所。

  秋天的房顶作为晒场更不够用了。玉米、谷子、红豆、绿豆、花生、棉花••••••什么都需要晒。有时候,为了扩大太阳照晒的面积,就用脚把过厚的玉米隆起,弄成一行一行的。

  谷子、花生晒着的时候,为了防止麻雀等鸟雀的啄食,十几岁的我,便常常被派到房顶,看护粮食,驱赶前来啄食的鸟雀。说实话,相对于看谷子,我更愿意看花生;因为我可以随便吃花生。太阳晒干透的花生是很香的。实事求是地说,让我看护,防止鸟雀啄食,可能我吃的,要远比鸟雀多。

  傍晚,有风的时候,被拢成堆的粮食,如果里面有糠皮、柴草之类,要用簸箕撮了,高举起来,慢慢抖落,让风把杂质吹走;没有风的话,就只能慢慢地又用筛子筛,又用簸箕簸了••••••

  有几年老家一带流行把金黄的玉米穗晒干后,不脱粒,而是码成半米高、半米宽、长长的“长城”;放眼望去,各家的房顶上都垒起了“金长城”。现在的人们连这“长城”也不砌了,用铁丝网做个粮囤,玉米穗就直接倒里面。人们不太忙的时候,以前一个人用手摇动简易“玉米专用脱粒器”,不慌不忙地干活,用多少脱粒多少;而现在,用电的玉米脱粒机器脱粒。

  深秋的时候,房顶晒起了生红薯片、萝卜丝••••••

  被这么高效使用的房顶,要多么结实,才能经受如此的“折腾”?

  这种平平的平房房顶,形成最后的样子是要些时间、技术和大量人力的。

  房根基做好后,第一个要做的事情就是先把房梁立好,因为它决定着整个房子建成什么样。等墙面砌好,就是房顶了,房梁之上依次是:檩、椽、标子(当地称呼,用整根的芦苇做成,形同竹帘)、黄泥、灰渣。

  因为经年累月的烟熏火燎,大多数人家的内房顶是黑褐色的,或者说是黑漆漆的。有年轻结婚,新房不仅墙面被粉刷一新,黑漆漆的房顶也是要用专用花纸吊顶的。

  没有吊顶的房顶便是白脖子的燕子筑巢的好地方;白脖子的燕子在两根椽子之间衔泥筑巢,红脖子的燕子在外面顶门窗上面筑巢。小时候,我一直以为燕子房顶上的巢穴是麦粒做的;那种小麦色的泥巴,被燕子一口一口衔来筑巢,实在是令人惊叹。

  标子上面的黄泥巴是分为两种的。先是用麦秸混合泥巴和得干涩,不会滴水,铺四五厘米厚;然后,再用混合了麦秸和的黄泥抹大概两厘米厚;等黄泥干透,人们才开始用灰渣铺房顶。

  灰渣铺房顶差不多是整个造房过程中室外最后,最重要,也是用人最多的一道工序了。灰渣铺房顶前四五天,主人家已经用石灰混合了炉渣和好拢成堆闷了,目的是为了让炉渣和石灰、水充分反应。

  一般的房子大概十四五米长、四米宽,要铺四五厘米厚的灰渣;而这些灰渣全是靠人一锹一锹弄上去的。房子太高,人不能一下子弄上房顶;于是,就在半房腰搭了个二次传递灰渣的平台。

  铺房顶一般在早晨进行,很多不能干一整天活儿的人,都尽可能过来帮忙干一个早晨;铺房顶的时候,几十个人热闹而忙碌,大家先用三齿头夯实灰渣;然后,几十个人每人用手臂粗细、四五十厘米长的小木棒敲打,使之更加牢固;房檐等要紧的地方,都有有经验、有技术的人专门负责,后面还有人用泥抹仔细抹表面。

  这样,整个房顶差不多有十厘米左右厚,阳光照晒不透;再加墙体也厚;整个房子就如同陕西的窑洞,冬暖夏凉

  尽管人们每一个细节都很谨慎,一般的房顶还是会有灰渣拱起的现象,甚至会漏雨;房顶漏雨的时候,父亲或母亲便穿了黑色的雨披、雨靴,背着满满一筐的炉灰冒雨去房顶洒灰。运气好,找到漏雨之处,这样的办法还是很有效的;但是,大多数时候很难确定漏雨之处,只好把可能的地方都洒个遍;这样,便太长时间的在雨中奔波,尽管穿了雨披,每每还是被淋湿。

  现在,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造房子,房顶是钢筋混凝土浇筑的,不再会漏雨,人们也不用再辛苦危险的在雨中奔波。不过,以后农村的孩子们大概也很难知道梁、檩、椽之类为何物了。

  今非昔比,如今的造房子办法,使房子的跨度不只是四五米那样,而是七八米,甚至更宽,农村的平房也像城市里的楼房一样,厨房、卫生间都建在屋里,地面也铺上地砖;天气不好的时候,他们也可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把很多事情搞定。

  现在,农村的房顶再也没有我们童年记忆中的那种景象,女人们不需要再到房顶做被褥,自家的地面就够宽敞干净;大多数农村人也不再做衣服,随时可以去集市上或者网上,购买到自己喜欢式样的衣服;机器收割播种不仅使种田不再那么辛苦,品种也越来越单一,房顶的用途也不再像从前那样。

  日子似乎在变得越来越富有,人们也越来越独立,新房子也再没有很多人家相连的现象;但是,这种独立带来的还有孤立,甚至孤僻。无论怎样,人们似乎总是有所得,也有所失。

  再没有几十个人一起干活儿的场景;再没有夏天晚上邻居们的闲聊;再没有望着满天星斗听故事的孩子••••••

  天气炎热,他们无需再上房顶,空调可以使他们凉爽;想聊天,微信、QQ随便;秋天的时候也无需再码金色的玉米“长城”,铁丝网的粮囤使这些都可以变得简单••••••

  如今农村的房顶上秋天虽然不再会看到金色的玉米“长城”,各色各样的粮食;但是,除了铁丝网的粮囤,还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太阳能热水器••••••

  先进与落后,对与错,是与非,有时也许很难一言蔽之。在岁月的更迭中,房顶不断变化,人们大概只能选择: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即使在前行的路上有一些美好会被丢失,甚至破坏,人们也只能不断改变;因为变才是人们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唯一办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房 顶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