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降服囤积症后,生活越过越清爽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降服囤积症后,生活越过越清爽

2017-12-14 12:03:24 作者:梁爽 阅读:载入中…

降服囤积症后,生活越过越清爽

  梁爽

  理性天蝎女

  治拎不清、玻璃心,忌用力过猛

  点赞你挑剔的心

  有时候,看书相当于吃药。

  记得上个月的双十一,我买了不少衣服,在网上看着图文展示的时候,看哪件都心动,但买回来后,除了一两件稍微实用之外,其他的已被我打入可有可无区。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书,叫《胶囊衣橱》。

  时装设计师温迪·麦,主张用少量的单品,打造多变的造型,简化自己的衣橱,找到个人的风格,减少不必要的穿衣烦恼,节约更多的时间金钱,让衣橱、生活心灵,回归舒适、轻简与自在。

  每次读完一本生活方式类的书籍,我都默默要求自己做一些反思和改善。

  虽然我肯定做不到像作者那样,打造出同款极简衣柜,但至少可以对久久不穿的衣物适当断舍离,以后减少重复低效的购买行为。

  在刚过去的双十二里,我不仅没有购入新衣服,反而扔掉几件目测不会再穿的,感觉自己和衣柜都一身轻松

  昨天,我和庆哥语音聊天时,还讲到自己衣柜的新陈代谢,庆哥也很有同感。

  她说自己之前有天整理衣服,发现好多根本不想再穿,浪费了衣柜的空间,以后尽量做到买一件新衣服,就淘汰一件旧衣服,让衣柜里全都是自己心爱的宝贝

  看来我和庆哥都多多少少有点衣服囤积症,好在我们意识到问题所在,开始着手采取手段,来降服囤积症。

  我发现身边的人有囤积症的,真的不在少数

  囤书,博主推荐书单就跟着下单,商店做活动就半买半凑,书架上还有好多本没读完,快递又送来新书,心想以后迟早会看;

  囤货,价格给力就买一大堆回来,家里的日用品越囤越多,想过均价一两万的房价用来囤货是否划算,但安慰自己将来有用;

  囤卡,热衷办理餐厅商店的会员卡和优惠卡,有时候才第一次去,听说办卡充值享优惠,觉得以后肯定会再来,就成会员了;

  囤照片,外出旅行时很少身临其境地游玩,而是照片的搬运工,拿着相机或手机拍来拍去,觉得要留下美好等着日后回忆

  文章,看网页时候,在标题的吸引下,点开后进行着“F”型的阅读轨迹,还没看完就归类为干货贴,转存到收藏夹里面;

  囤APP,经常出没在手机应用市场,有新发布或有趣的APP就下载试用,就算好久不用也舍不得卸载,说不定以后哪天有用处。

  以上这些囤积行为,囤实物也好,囤信息也罢,我都不同程度地囤过。

  囤积的初衷,是为了以后使用,但是扪心自问,以后真的使用了吗?并没有。

  我渐渐体悟到囤积症的杀伤力,蚕食我对当下的感受力和专注力,总带着好奇心地去向外寻找。

  除了心理安慰之外收获甚少,看到这些以后并没有用到的囤积时,心里有种“当初辛苦忙活图个啥”的自我怀疑和懊恼挫败。

  作为一个发现自己有点轻度囤积症,并致力于不断改善的人来说,我发现,减少囤积症,会增加幸福满足感。

  我毕业后在深圳上班时,完全没有囤积症,因为我租房住,可能经常换地方,所以除了生活必需品,我不会随便乱买东西,日子过得简单潇洒

  那时我连书都很少买,我租房优先选择离图书馆近的地方,以前住在南山图书馆附近,没事就泡在图书馆里,离开时背着借出的6本书,看完再去还。

  前些年定居大连,成家买房后,我骨子里隐藏的囤积症开始显现出来。

  短短几年,我买了很多书,现在我考虑的不是买书,而是买书柜。

  但我知道自己是看书而不是囤书,因为我看完一本才买下一本。

  但厨房小家电几乎成为我和配偶的口角触发器,别说作为洁癖的他看不顺眼,有时我自己都很想去面个壁。

  买来的豆芽机,一次没用过;电饼铛,用过一两次;鸳鸯火锅,至今在家做过两次;电炖锅,庆哥不发煲汤文,我也用的比较少。

  其实不用我配偶说我买来不用,我自己看见或想到,都觉得自己很挫,当时花了很多心思比货买货,买来后却放在一边落灰。

  浪费时间、精力、金钱、空间、心情不说,它们提醒着我,答应自己的事情没做到。

  我后来给自己定了条铁律:用完了再买,买了就要用。

  秉持此铁律,我果然花在挑货比货的时间少了,而是用心利用好家里的东西,现在终于感觉自己是个踏实过日子的人了。

  以我的经验,减少信息囤积症比实物囤积症难得多。

  我以前也没太注意到自己有信息囤积症,直到有位同事的话点醒了我,最暴露一个人的,是TA的微信收藏夹。

  收藏夹里没有标签,信息杂乱,很久以前的文章都没整理,那基本就剧透了这个人内心焦虑,缺乏条理和耐心,甚至还有点自欺欺人,以为存在收藏夹里,就等于存在大脑里了。

  我回家就赶紧审视自己的收藏夹,顺带看看截屏相册和备忘录,我觉得我又可以去面壁了。

  收藏的文章多到拉不到底,截屏下来的图片五六百张,保存一时爽,整理火葬场,难怪我的手机越来越慢呢。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大家现在普遍能感受到,大海无量的信息如滚滚长江东逝水地涌来,看不完的资讯文章,点不完的红点提醒。

  看了也找不到,找到也记不住,记住了也懒得做,做又做不好,形成了一个越努力越焦虑,越焦虑又越努力的恶性循环

  信息囤积症是伴随着碎片化学习产生的,我近几年也一直在关注着如何在碎片化的学习中,系统性地提拉自己。

  下面有请老伙计“分答”出场,我们数月前就和分答签订合作备忘录,他们提供好内容、好口碑的课程给我们选,我们根据自身情况认真选课听课,整个课程学完,觉得精品才会推荐给读者

  10月底时,“分答”的朋友就吐血推荐陈华伟老师的“知识管理训练营”第2期课程给我。

  当时课程介绍里那句“越是碎片化时代,越需要系统性学习;越是浅尝辄止的时代,越需要深度学习”,一句话打中了我的痛点,于是我开始吭哧吭哧地听课。

  我发现,牛人之所以牛,是他掌握了一套牛的思维和方法。

  打造一个信息中转站,比如每天从网页、微博、微信、书等信息源中吸收知识,先进中转站,信息经过及时的加工整理后进行分类;

  眼到脑到手到的费曼笔记法,先是识别结构和内容的“眼到”,然后是有所思考的“脑到”,最后是整理笔记时的“手到”,顺序不能乱;

  费曼技巧是我受益最大的方法,学了一个东西或概念,用简单的、自己的话说出来,不带行业术语,老人小孩都能听懂,那就是真懂了。

  我尾随着陈老师听了21堂课程,他的课没有播音腔,也没华丽词藻,是朴实地分享在碎片化时代系统性学习的经验和实践。

  细致到如何体系地记笔记,电脑文件的收纳技巧,如何快速复习考试,我边听边佩服他的用心和沉淀。

  听完课后,我的2点最明显的改变是:

  每晚及时整理信息,文章精华、新鲜概念、好词金句、灵感存根,做好电子和纸面笔记,绝不拖到第二天。

  用简单的话说出刚学的知识,尝试时有难度,离开术语、简称来表达,脑中的思路会化繁为简地明晰起来。

  这些课程我基本都是在上班通勤时听的,下班回家后再看下分答上的课件、讲义和答疑。

  笔记整理、电脑整理等环节会以图文并茂的视频呈现,内容和形式都让我给出高分好评。

  陈华伟老师的“知识管理训练营”前2期很火爆,反响很好,12月再开升级版的第3期。

  21天,99块,如果你想减少信息囤积症,系统性地在碎片化学习中见到成效,这堂课可能是你最好的选择。

  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全文即可报名:

  祝大家早日摆脱实物+信息囤积症,把日子由内而外地过得清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