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过大年那些民俗趣事(1)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过大年那些民俗趣事(1)

2018-02-14 22:34:20 作者:独星僧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过大年那些民俗趣事(1)

  过大年那些民俗趣事(1)

  “犬喜人归迎野路,鹊营巢稳占低枝”,新年辞旧岁,狗年添喜庆。又一轮循环,又一轮再生,金狗迎春喜满人间

  过大年那些事儿,那些民俗趣事儿,时不时萦绕在心头, 现就民间流传的年俗、民俗、趣事一并以图片形式呈现出来,

  希望能唤醒我们对儿时过年的回忆……

  春节喜庆年俗画卷

  古人生活条件限制吧,大多过的是古朴的生活,炮竹之类估计很少;就是有,也是富裕人家或者是大户人家光

  耀门楣的机会,那和一般庄户人家不同,一般庄户人家过的是日子,大户人家过的是体面和排场。

  从古人那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文化春节的浓浓氛围。王安石《元日》是最为人们熟知的诗句是:“爆竹声中一岁

  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也是古老传统民俗。高适《除夜作》这样表述:“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来鹄

  《除夜》更有这样的想象空间:“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王安石《元日》还这样嗨到:“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此外,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文征明《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

  朝来满敝庐。”这些诗句都给春节增添了文化的诗意,呈现出古人诗意人生一面。已经融入传统,这就是中国的文

  化……

  光阴荏苒金鸡去,日新月异玉犬来。

  小时候母亲经常给我们讲过年的民间生活,二十三炕国烧,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勺黄酒,二十六白面发,二十七炸油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杀年鸡,三十除夕夜,大年初二到舅家,大年初三到姑家,大年初四回娘家,初五破五,送穷鬼,初六开年集。过吧大年过小年,小年就是正月十五十六以前都还是过年。整个正月,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春节的氛围中,其乐融融,这大概就是中国人和睦家庭幸福家庭的写照。

  南阳翟传海这样讲述狗年的来历,很有意思:"远古时人们有吃喝不完的粮食,人间的稻、麦、玉米庄稼从根到稍全

  是穗。有一天老天爷查看人间,打开天门一看,天下的人们都拿细米白面摔门墩、板泥人……当泥巴玩。于是老天爷大

  怒,伸展大手就去捋收各种粮穗。不管人们如何求,老天爷就是不松手。眼见着稻麦等庄稼的穗子,就要被老天爷给捋

  收完了,狗便蹲在田地里苦求:“老天爷呀,留个稍吧,留个稍吧!”老天爷正在捋收玉米,忽然听到畜生狗都开口了,手

  一松几穗玉米棒便留在了玉米秆的当腰。在捋收稻麦时,看着狗在田地当中屁股蹲地,头仰上天,双目泪涟,心一软就

  把稻麦的稍穗给留下了。直到今天狗仍然能蹲地而坐,且经常双眼泪水涟涟。虽然得到了“吃屎”的惩罚,但它依然整日地

  盼望着人类的各种庄稼“旺、旺、旺旺…”因此,先人便把狗排在十二生肖的第十一位,以示是人类诚实可靠好朋友!"

  从历史来看,历来就有两套话语体系,一套是民间的话语体系,还有一套是官方的话语体系,民间话语体系以口语

  为主,多通俗、有趣故事性强,官方的话语体系,多书面、正规、文化性较强,但多少显得无趣呆板。这是道能长期

  存在原因理由,互为补充互为因果

  野史杂史不是一种情调,对于民间文化的传承来说,仍是值得研究发掘的一部分,不可小觑。

  书面语口语,民间与官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不是和谐共处,相映成趣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