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差评如潮,《舌尖上的玄学》到底缺在哪?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差评如潮,《舌尖上的玄学》到底缺在哪?

2018-02-22 21:45:40 作者:女侠鵺话 阅读:载入中…

差评如潮,《舌尖上的玄学》到底缺在哪?

  爱X艺上看到《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有更新就麻溜点开看了,慢慢就觉得不对

  为什么网上骂那么凶,这不都是在讲吃的,并没有大家诟病的本末倒置内容吧……

  所以是我的水平太次,还是我看的是假的舌尖3?

  仔细看了一下标题,哦,第二集。请问我还能再迷糊一点么……

  可是都看了20多分钟了,大过年的,来都来了~

  于是我就先把第二集看完再回头看的第一集,也许跟你们刚开头就duang~~地来了第一集的,有点不同感受吧。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前两季爆火,除了中华美食确实源远流长翻样繁多,怎么拍都好吃这些良好群众基础之外,更重要的是片中食物的“接地气”:

不是仅仅简单介绍食物,而是以食物为载体,让人从中窥见真正的中国文化、展现民众集体智慧体验真实百姓生活,乃至感受无处不在的乡愁。

  以上种种,做的最成功莫过于《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不管是家常如北方的臊子面、黄馍馍,还是南方的年糕、竹升面,家常的豆制品还是珍贵的松茸,还有虾酱、泡菜、咸鸭蛋,甚至酱油和醋,呈现的都是最普通也最温情的人与自然

  这个爷爷馋到了多少人~

  所谓“接地气”,一是远离精英模式,二是摒弃过度工业化,让我们知道了从餐桌厨房的那些食材因为有了背后人们的辛勤劳作而更显珍贵: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存在琼楼玉宇里,而且更加广泛地出没在家中厨、路边摊、街头巷尾知名的小店铺里。

  我们心头的顶级大厨,通常都是爸妈姨夫表婶小舅舅,还有附近小餐馆的掌勺师傅

  正如《舌尖3》第二集里提到的,人们说到煎饼馃子,最好吃的永远“我们家楼下那家”

  现在说回《舌尖3》第一集。

  这集为什么差评这么多,是因为真的很烂么?

  我觉得倒不是,只是人们对《舌尖》系列的期望值真的太高,而第一集也真的有不少槽点。

  最大的缺点,莫过于导演可能想说的太多,但真正表达出的又太少。

  一集不到50分钟的时间被塞得太满,什么都是浅尝辄止,线多且杂,给人一种眼花缭乱不知所云感觉。就算知道是“器”的主题,最后也没法完整串联起来,更没有了前两季画龙点睛的文案。

  豆瓣打分6.9,对于第一部的9.3和第二部的8.4,算是大型扑街了。

  诚然,从石板到蒸笼到泡菜坛子还有铁锅瓷器,正因为有了这么多变的烹饪器具,才有了中餐层出不穷巧妙心意

  可是一切器具的存在难道不是为了美食服务吗?

  为什么一圈看下来,除了石板的新鲜,穿山灶的神奇,泡菜坛子的玄妙,手打铁锅的情怀,瓷器的精美一点关于食物的记忆都没有?

  石料厨具做食物为什么好吃?跟铁锅瓷碗有什么区别?都没有介绍。

  因为目测同款的荞麦粑粑用电饼铛子也能做出来,口感区别应该不大。

  石锅松茸倒是十分美好可惜镜头一闪而过

  穿山灶的一节里展示了很有地方特色的地坑院,也展示了包含民间智慧的七孔灶头,民间大厨对灶神的敬意,还有最普通的劳动者受到的礼遇和尊重……可以说很感人了。

  食物呢?没有。或者有,但是那一串报菜名过去,对于身处春节的人来说,并没有引起任何食欲。

  其实这一节算不错,把不同灶孔对应不同菜肴的理论解释了一下,好歹让观众不那么懵逼。

  然而这个食物的画面真的太……小酥肉真的是这样的?还不如最后桌上的大白馒头吸引我。

  被人吐槽最多的大概是铁锅和泡菜坛子的两段。

  铁锅一节不像是美食纪录片里的内容,更多大概是为了体现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

  为了突出铁锅的好处节目营造出一种“非铁锅不中餐”的气息,还让大厨炫技一般地展示铁锅如何好用如何不粘……

  一部爱疯能拍出《三分钟》,不是因为爱疯多牛逼,而是在于掌镜的人是陈可辛。

  做饭也是一样

  大厨用20块的锅同样能让人垂涎,厨艺白痴用全套顶级厨具,该糊还是糊,该烂还是烂。

  一直以来过度崇拜工业化,导致我们对传统手工严重忽视,但到了如今人们认识到了本土传统的好处和重要性,却又跑偏成了:

  手工才是最高,所有的机械化和现代化都是对传统的破坏。

  都是因为人崇洋媚外追求速度,本土的手工艺人才会如此落魄

  可是,手工业的不断衰落,难道不是因为有的技艺过于繁琐,产量严重不足质量难以保证而脱离时代

  三万六千锤的铁锅固然是好,技艺固然精湛,我看了也寻思是不是要买一口,但问题是,手工制品的产量如果上升,质量只能被稀释。

  话说回来,铁锅煎鱼汁水不散,九转大肠翻转不粘,才是应该表达的重点,而不是把大量的笔墨耗费在铁锅打制的过程上。

  章丘铁锅再精美难得,也不会立刻让食物变得好吃,关键在于如何使用。真要说铁锅,倒不如说说普通铁锅好好养护也一样好用,这才是真正赋予铁锅以生命

  省得情怀泛滥,以为只有三万六千锤的才能做出美食,其他都是扯淡。

  说到生命,还有被网友吐槽成真正的“玄学”的泡菜坛子。

  在顶级川菜大厨兰明路加持下,泡菜坛子成了一件神器,既有生命,又有科学依据。

  泡菜坛子是有生命的,泡菜也是有生命的,这种生命是新鲜材质的挑选,卤水的添加,食物的转化,背后都是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的信念,是人们多年来不断摸索创造出的奇迹

  弱化了这些,美食再美,味道也不对。

  舌尖2里,爸爸女儿一声“好吃”,就学了几年手艺辛苦自不必说。就算给不了优渥的生活,这份一言不发爱意也让人泪目。

  到了舌尖3里,顶尖大厨的孩子尝不到爸爸的手艺,偶尔吃一次感动哭,觉得很幸福。本来到这里戛然而止,就是最好的煽情了,结果非让厨师红着眼睛强行点题:

  爱,就是最好的调味品。

  我仿佛在看X晚小品,本来已经夺眶的眼泪纷纷败退。

  顺便提一下最后的瓷器。

  瓷器大概是中国人的厨房里最普遍的餐具来源了,随着人们对美食要求的不断提升,对盛放美食的器物的要求也不断变高,不再是粗瓷大碗盛着油亮红烧肉的家常,而是往画龙点睛的升华发展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器具的精致虽然曲高和寡,但对于当下人们来说反而能理解

  可是,瓷器一节坏就坏在和寡过头,重点完全被忽略。

  清荷手绘盘还能感受到清雅

  梅子青月光盘上这个多肉我就看不懂了……

  盘子上摆了什么食物也不给介绍一下,我们要吃的是东西不是盘子啊喂!

  上面的果冻模样的还有下面芒果一样的我都很想吃,到底是什么谁来告诉我一声,急死了……

  把马头墙的形状加入到瓷器里,非常美妙,可是并没有能够提升“豆参鸡汤”的好感度。

  你看这一集,它一会儿是《国宝档案》,一会儿是《大国工匠》,一会儿又是《艺术人生》,甚至是《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但它就不是完整干脆的《舌尖上的中国》。

  最后的旁白文案里说:

  中国人的厨房,充满了我们所熟悉的器物,它们沾染着烟火沉淀岁月,在天长日久的使用中,这些器物陪伴着我们每一个人成长

  导演想表达的可能确实是厨具对于食物的重要性,但是后面所说的“美食消散,器物永恒”,就着实偏离重点了。

  美食消散了,还要器具做什么,还拍什么“舌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厨具,锅碗瓢盆,讲刀工和火候还有灶头,都是可以理解的,还是很好的角度。

  就像《笑傲江湖》里祖千秋对令狐冲说:

  你对酒具如此马虎,于饮酒之道,显是未明其中三味。饮酒须得讲究酒具,喝什么酒,便用什么酒杯

  但酒具餐具刀具们,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在这部纪录片里,只能作为食物的绿叶而存在,再高级的厨具,再厉害的刀工,再精美的器皿,如果做出来的东西不好吃,它们“始终沉默忠诚地存在”就没有什么意义

  好吃的东西,不仅蕴藏着厨师的技艺,更充盈着丰富情感

  相比殿堂料理和顶级大厨,对普通百姓来说,更重要的是一日三餐

  第一部《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大爆,是因为它为人文关怀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告诉人们:

靠手艺生活永远值得自豪。那些面目模糊朴实面孔和厚实粗糙手掌才是创造出伟大奇迹的真正源头,他们才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根。

  我们的饮食文化缺少的不是精英,而是像“寿司之神”那样,把一门看似平凡的手艺,比如做馒头、压面条、打年糕做到极致普通人

  更缺少的,是对这些人和事的尊重和敬畏。

  而夹带私货和广告植入,则是对“舌尖”这个巨型IP的轻贱。

  :

  1、预告片里是老狼的配音(《同桌的你》的那个),以为换人了,到了正片旁白还是李彦宏老师愉快

  可是就连这么好的声音,也透着一丝“我不想吃,我想配完了早点收工回家吃饭”的气息。

  2、中餐讲究“色香味形器”,如果把“器”放到最后播,不知道会不会好一点。

  3、第二集据说有硬伤,还没研究明白,但是以前老以为天津人吃煎饼馃子不要薄脆呢……

  女侠鵺话原创

  欢迎勾搭,欢迎转发

  转载要提前告知

  女 侠 鵺 话

  一个不求上进公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