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3条启示:婚姻与事业,我们该如何平衡?
选择留下,她和男友结婚生子,光芒也渐渐消失,成为平凡而劳碌的家庭妇女。
对女性而言,爱情和事业往往不能两全,是为爱情放弃事业,还是为事业放弃爱情,这是个难题。
真的不能有两全的结局吗?
答案是能。
林徽因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所以,她到底是如何做到的这些呢?
1自我方面①有自己的生活
在我们的印象里,林徽因是那个和徐志摩暧昧,嫁给梁思成后又让金岳霖终身不娶的传奇女子。
但事实上,林徽因也是吃五谷杂粮的活人一个。
她从小思维敏捷,就是个聪明的孩子。后又与父亲游历欧洲,拥有了一定的见识。
在欧洲期间,她常常与女房东出门写生,于是对建筑有了格外的热情。
与梁思成相恋后,又一同出国留学。
她不但影响当时迷茫的梁思成走上了建筑之路,自己也成为了一个卓越的建筑师。
在后来的战乱中,她的肺病越来越严重,正是对建筑的热爱帮助她减轻了很多痛楚。
林徽因很幸运和丈夫有相同的人生重心,那就是建筑。而我们常人就没那么好运了,往往夫妻的主体生活是差异巨大的,因此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尊重彼此。
这点刘若英就做的很好。
各做各的事,互相尊重,互不打扰,自得其乐。
②有自己的爱好
她还在家里开设了一个小小的座谈会,成员都是当时非常著名的文人,比如胡适、沈从文、金岳霖、徐志摩等。
闲暇时间,她就和这些文人们讨论不同的话题,或者品评彼此的作品。
但大部分女性的情况与之相反,她们一旦结婚就容易失去了自我。甚至有些人认为:结婚后就应该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丈夫与孩子身上。
比如前段时间看了一部印度电影《印式英语》。
就这样,莎希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她发现不会英语的自己与周围格格不入,于是她偷偷报名了为期一月的英语课。
在这过程中,她结识了许多朋友,还努力学会了使用英语,重新找到自信并且赢得家人的尊重,完成了人生的逆袭。
就像张爱玲说的,红玫瑰娶回家变成了一抹蚊子血,白玫瑰则成了米饭渣。
所以,聪明的女性,懂得充实自己。
2与丈夫要有共同话题想要保持长期稳定的夫妻关系,有两种方式:共同进步,或有共同爱好。
林徽因和丈夫的共同话题是“建筑”,二人就这一主题互相帮助,互相进步,最后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方面有很大建树。
不只如此,梁思成也同样热衷文学,他也时常参与徽因的座谈会。
二人的关系让我想起一个说法:
每个人都是一个圆,现在喜欢、欣赏彼此,说明他们的圆有交集的部分,如果这个交集在以后的交往中逐渐扩大,那他们可以走很远。但是这两个圆永远不会重合。
这很好地诠释了他俩的关系,相互有交集,却是永远不会重叠的两个个体。
就像舒婷《致橡树》中所说,健康的爱情是相互独立,相互陪伴。不是缠绕和炫耀。
所以,聪明的女性会让婚姻生活持续在一个平等,稳定的亲密状态。
3努力和坚强从林徽因身上,我们看到幸福的婚姻是有迹可循的,比如培养自己的爱好,寻找自己喜欢的事业,和培养夫妻的共同爱好。
除了这些之外,林徽因的身上还有两点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事实上林徽因出国留学时,在自己喜欢的建筑里下过不少苦功夫。后来,得了肺病又遇到战争的她依然为生计奔波。
战争逃亡期间,她生着病还不忘继续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还在想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强大的内心是说:无论世界给了她什么际遇,她都有让它变得更好的能力。
而不是说现在行事大大咧咧的“女汉子”就是有强大的内心。
她就像卡耐基在《做内心强大的女人》中写的那样:
也只有内心的强大,我们在生活中才会处之泰然,宠辱不惊,不论外界有多少诱惑多少挫折,都心无旁骛,依然固守着内心那份坚定。
我们虽然不一定能达到她的人生高度,但是学几分应对生活和婚姻还是足够的。
人生充满变数,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所以我们不是要照搬她的生活,而是通过她的故事得到一些属于我们自己的启发。
不过有一个前提是我们一定要做到的,那就是:
佛书上有句话“功不唐捐”,意思是没有功夫是白费的。
加油!
参考书籍:张清平《林徽因传》
作者:七月流火(1992~不详),精读读友会会员。爱好读书,旅行,听故事。
你是终身成长者吗?
你把人生当短跑,还是马拉松?
为什么每天,一定要写点什么?
精读君是2.5阶行动者,你是几阶?
这400个让你更聪明的概念,你掌握了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