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前里”的“里”
“寺前里”的“里”
文/王华
我出生的村子叫“寺前里”,人们都习惯称作“四千里”,有时候孩子报名,登记户口,人们随手就写成“四千里”。出门在外,村里的人爱和别处的人抬杠:“我的老家最远。为啥?我是从四千里来的!”
长大以后,知道了村子的写法“寺前里”,问什么意思,大人们向我解释,说咱们村在一个寺庙前一里的位置。所以叫“寺前里”。当时觉得挺有诗情画意,就问那座寺庙在哪儿。大人们都说娃们上小学的地放就是一座庙摊子。这倒是真的,我在上小学时,学校曾经翻修过,也曾见过挖出来的破砖烂瓦,我还记得有同学捡了一个圆圆的瓦,上面有一个图案。后来才知道那叫瓦当。
那所学校叫“东仁义小学”,我在那里上完了小学五年(当时的小学就是五年制)。在我上初一时学校和邻村的“赵渠刘小学“合并了。统一叫做赵渠小学。
但东仁义小学是庙摊子的说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次路过时,我都会估算一下我村和它的距离,“寺前一里”,还别说,也就是一里来地。
后来当了老师,一次在讲到《藤野先生》时,里面的一句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鲁迅记得这个地名也许是因为“日暮”二字,这触动了他忧国忧民的感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漂泊在异国他乡,想着祖国的积贫积弱,难免让他神伤。我之所以对这个名字感兴趣,是因为“里”字。“日暮里”,也就是“日暮村”。这个“里”与我们村的“寺前里”是否是同一意思呢?
再后来学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兵车行》),我更坚信了自己的想法。“里正”,就是“里”的行政长官,类似于今天的村长。
这几年,周边开发了许多旅游景点,在西咸新区沣河边建了一个水滨小镇——起名“诗经里”,在秦岭的华县开发了一个旅游项目——起名“竹溪里”。很多人把这个“里”当做一个方位词,是里面的意思。显然,这里的“里”是一个行政区域的单位。也就是“诗经村”“竹溪村”。
现在再回过头看我们村的名字“寺前里”,也许并不是“寺前一里”的意思,一是因为我们村距离这座庙的距离显然大于了一里地,二是因为当地都是平原,我们村和东仁义小学又没在一条川道或必经的路上,我们在这座寺庙的东面,如果庙门朝南的话,根本不存在“前”的关系;三是这座寺的周围布满了村子,照这样理解,“寺前一里”是多么模糊的一个范围。
“里”,即“村子”,“寺前里”就是“寺前村”。这样一解释,感觉我们村一下就有了文化气息,成了一个古村落。只是这里的“寺”在哪里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