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夏止。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 暑进入处暑节气,炎阳不再炙烤,蝉儿不再鸣叫,热情的盛夏便渐行渐远了。妩媚的秋色在天地万物间一点一滴地开始弥漫,秋意渐浓。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者,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从而开始一年之中最美好的秋高气爽的时节。“立秋处暑天气凉”“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这是处暑节气的特征,也是千百年来民间总结出的谚语。
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这时就连天上的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不像酷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处暑饮食
这个时期,气侯逐渐干燥,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同时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和不吃了,就多吃一些苹果、梨、葡萄之类滋阴的水果。
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适当的煮些绿豆汤也是不错的选择。
处暑养生
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此时,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的调整。
进入秋季,首先应当调整的是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是人所周知的,但科学的养生保健更需要全面地掌握睡眠规律及方法,不妨每天多睡一小时。
同时,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还强调了子午觉的重要性(即每天于子时、午时入睡)。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候气复。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时至4时,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而中午12时至13时,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另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处暑节气期间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晴朗之日的午后仍可感到十分炎热,故民间有“秋老虎,毒如虎”之说。但是,处暑节气期间炎热的气候毕竟已接近尾声,白天的气温虽然仍较高,但早晚的温度已经变得很低,因此要注意随天气变化而增减衣服,小心受凉感冒。
秋季的气候转凉变干燥,饮食调养应坚持“少辛增酸、防燥护阴、滋阴润肺”的原则。如果能做到这些,这所谓的“秋燥”便不会烦扰我们。
【17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