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去的大学生,最后都说还是宿舍好。
别让我一个人
文 / 刘白
前几周,荆棘叫了一批实习撰稿人来办公室开会,我也去了。
当时,有一个撰稿人报的选题是关于“床上夜谈”的,很多人都认为这个选题好。但奇怪的是,听到后我的脑袋空空的,联想不起任何画面。
鳗鲸说:“你可能是一个人待太久了吧。”
我想了一下,发现她说得对。自从搬出宿舍一个人住之后,我很少有说话的必要,更不要说晚上和别人彻夜聊天了。
慢慢地,交流就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我需要刻意地在这件事上做出努力。
可还是抵不过独居带来的,强烈的脱节感。
一。
很多大学生都有过搬出去住的想法,因为集体生活很麻烦。
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大家作息不同。
有人习惯晚睡,但舍友十点半关灯;有人喜欢安静,但舍友每天在宿舍讲电话;有人热到睡不着,但舍友为了省电费打死也不肯开空调。
这些问题看似无法调和,但其实只要和舍友沟通一下,或者换一个宿舍,就能够解决。
真正让我想要搬出去住的,是学校为了解决“作息不同”所设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就像很多个晚上,我在电脑前写稿到深夜,为了不影响舍友睡眠,蹑手蹑脚地打字,不敢发出一点声音。
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按,很久才能敲出一句话。
好不容易写完,点击发送的时候,却偏偏到了宿舍断网的时间。
犹豫了一会,我连上自己的手机热点。
可刚连没多久,10086就发短信过来提醒我,这个月的流量已用完。
这条短信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终于妥协了,把手机往床上一丢,和所有人一起进入了睡眠。
我曾经以为自己可以在集体生活里,偷偷地保留自己的生物钟,但那一晚我发现,很难。
它总能用尽各种手段,迫使所有人步调一致。
走得比较快的人,要忍受强行跟其他人慢下来的辛苦;走得比较慢的人,也要遭受被大部队嫌弃的白眼。
而想要从这种“步调一致”中抽离出来,唯一的办法,就是搬出去一个人住。
二。
有了稿费之后,我默默地找好了房,签下了四个月的合同,在一个没课的下午搬了出去。
刚开始那个星期,的确很自在。
可以随时接起视频电话,买电器不用在乎功率,什么时候洗澡都有热水,敲键盘的声音再响,也不用担心吵到别人。
最爽的是,无所谓几点睡觉。
我就在这种状态下,放任了自己很长一段时间。
直到有一天,我刚睡醒,发现手机没电了,看了眼外面的天空,有微微的光亮,那一刻我突然分不清那到底是日出,还是日落。
原来一个人住的时候,失去对时间的掌控,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
更可怕的是,这种失控,不仅仅体现在时间上。
比如那一次,因为没人提醒我早上要补课,我就这样忘掉了那件事。
到了中午,我饿醒了,拿起手机准备叫外卖,发现班群都在@我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被登记旷课了。
我懊恼地想:如果自己还住在宿舍,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吧。
还有一次,我翻起了自己的朋友圈,看到自己分享歌曲的时间,清一色都是凌晨四五点,而室友群十一点过后就不会再讲话。
我不知道这段空白的时间里,她们有没有进行开头提到的那种“床上夜谈”,有没有比我在的时候更了解彼此一点。
但我很快地意识到,独居的脱节,不止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补课这样的信息脱节,更多的是感受上的脱节。
像是“亲近”,“贴心”,“体谅”这样的词,在我的概念里越来越模糊了。
三。
一个人住之后,我经常一整天都不讲话。
唯一能够开口的机会,也只剩外卖小哥打电话来时,我说的那句:“放门口。”
大概是现实中的交流太少,我变得很依赖微信上的聊天。
那段时间,我和男朋友无论聊了多久,每次到了互道晚安的时候,我都会感到一股强烈的的失落感,忍不住对他说:“再陪我聊一会吧。”
只是他的那句“明天有早课”说服力太强,我不得不放他去睡觉。
紧接着,他会给我发一句“晚安~”,波浪线看起来那么愉悦,和我的失落形成鲜明的对比。
后来我想明白了,因为他放下手机后,还有舍友陪着。但我熄了手机屏,空荡荡的房间里,就真的只剩自己一个人了。
这件事情一度让我很沮丧:原本是为了更加独立才搬出来住,没想到反而变得更加依赖别人。
我还记得,以前在宿舍,因为不想听到舍友嘈杂的声音,我总是带着耳机。后来自己住了,我依然总是着带耳机,而且放歌的音量比之前还大。
因为长时间的无声,比宿舍里的嘈杂,更让人难受。
我不得不承认,一个人住,真的太孤独了。
于是那段时间,我宁愿在图书馆坐到闭馆,或是把自己折腾累了,再回住的地方,因为这样就可以立刻洗澡睡觉,没时间胡思乱想。
学期还没结束,一个人住对我来说已经成了一种煎熬。
放假之后,我没有跟房东续签,而是把东西全部打包好,准备搬回宿舍了。
本来以为会对住了半年的房子感到不舍,但真要走的时候,我连头都没回一下,心里想的全是:
“太好了,终于可以不用再一个人住了。”
四。
如果不是这次独居经历,我可能不会知道,原来它带来的不止是居住面积上的改变。
更多的是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上的改变。
因为只有一个人的时候,不存在饭点,也不存在熄灯的点,什么时候吃都可以,想熬到多晚也都没关系。
这些自由都是双刃剑,一边给你选择的空间,一边让你陷入无止境的空虚里面。
在宿舍住的确有很多问题,空间狭小,资源有限,室友性格不合,总会因为小事起口角,我们关注的焦点总在外界。
而一旦变成了自己住,我们寻找问题的对象就变成了自己。
觉得自己情绪不好,很矫情;总缠着男朋友聊天,很麻烦;适应不了一个人的生活,很没用。
本来为了生活地更舒服而做出的租房选择,反而变成了自我怀疑的契机。
其实很多人出去住,只是想一个人待一会,这个“一会”可以帮助他们冷静下来,理清思路,思考怎样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矛盾。
但事实上,“出去住”意味着一个人待很久。
久到你会在这个过程里发现更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大多都是一个人无法解决的。
贸然地出去住,或许满足了暂时的快感,但最终只会让还没做好准备的人精疲力竭。
最后。
集体生活和独居的本质区别,就和拼图一样。
和别人一起住的时候,拼图已经拼好了大部分,你只要把为数不多的几个空缺补上即可,这很省力,但同时也会显得不自由。
一个人住的时候,相当于把之前拼好的拼图全部推翻,你想拼哪里就拼哪里,随心所欲,但是如果你不是拼图高手的话,会连第一块拼图落在哪里都不知道。
所以,并不是独居不好,只是它更考验一个人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仅是能够独立支付房租的能力,还包括能和自己好好相处的能力。
在群体里的时候,这种能力的缺失并不显眼,但如果你因此判定自己擅长独处的话,问题出现时只会手足无措。
所以,想要独居,先要学会独处。
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在图书馆坐一下午,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体验。
只有当你越来越适应“一个人待一会”的场合,才能在需要“一个人待很久”的时候应对自如。
“自己住”是一份礼物,能够送给自己固然好,但要能够承受得起才最重要。
晚安。
编辑 | 张荆棘
插图 | 小森林
音乐 | 全世界谁倾听你 - 林宥嘉
作 者 介 绍
刘白
如果你愿意,听听我不说话
“嘿,长按二维码,跟我们一起有趣”
我们想给你一个理由 继续面对这烂生活
信箱:WeAllMessUp@Foxmail.com
这里收集了那些不太愿意迎合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