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重量
两年前,在广西兴安,我有幸参加了《声音的重量》首届华语配音解说学术研讨会。这么久了,还在发烧,心心念念,如痴如狂。我琢磨着,这股火是一直憋在心里的,只是压抑得太久,又被那如圣人般的大师们给重新点燃了。
3天课,9场讲座,4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不敢迟到,不敢早退,不敢吃饭太久,不敢休息,甚至连厕所都不敢上,唯恐没座儿,害怕一不留神,就错过大师们的迸珠溅玉,字字珠玑。
作为一名基层媒体人,工作20多年,从未聆听过如此精彩的讲座,从未曾与这么多的大师面对面,说真的,我吝啬分分秒秒。有时候,即便没抢着座儿,我也会搬把凳子,坐在前排,听得入神。
这之前,我不知道,配音,还需要如此一丝不苟,精雕细琢;朗诵,还可以这样气象万千,让人沉醉。大师们说出来的普通话,如尺子般经过精确丈量,严格按照标准,字头咬紧,字腹拉开,字尾收拢。倘若稍不留神,舌头多一点或少一点,紧一点或松一点,张口即错。而我们,要么就是口腔没有打开,或者半开半合,要么就是声音没有共鸣,说出来的普通话总感觉不圆润,不好听。
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李立宏老师的收放自如、厚重深情;中国广播电视主持人、《国宝档案》编导、主持人,任志宏老师的诗情画意、文学之美;凤凰卫视首席配音师张妙阳的阳刚霸气、明亮昂扬;中国著名配音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徐涛老师的乖张侠气、炉火纯青;朗诵艺术家、配音员,詹泽老师的灵活多变、出神入化……大师们的声音,犹如天籁,袅袅绕梁。让我惊叹,原来语言艺术会有如此强大的磁场,将我深深吸引。
在大师的感召下,我也按捺不住,朗诵一首《青衣》。李立宏老师静静地听着,不顾工作人员的一再催促,耐心讲解、悉心教授:语音还好,可是你把自己融进去了吗?你对“青衣”有了解吗?你是否知道“二黄慢板转流水”、“转高腔”?每一个环节你都参与了吗?你要融进角色,忘了自己。
李立宏老师一连串柔中带刚的提问,弄得我不知所措。而这些,是我从来不曾听说过的。李立宏是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配音师,他把自己融进影片中,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就是从那碗面中“跳”出来的,他的声音张弛有度、松紧自如,激发着人们满满的食欲。老师说,他在处理作品的时候,不会考虑语势,也不会考虑音准,不会被任何外在东西所干扰,他完完全全把自己“搁”进去了。用同行女诗人唐静的话说:“他的声音有大提琴的温度、厚度”。
张妙阳,香港著名配音及播音人、凤凰台声。我先前在湖南益阳听过他一堂课,彼此熟悉。知道我们从常德赶来,很是感动。餐厅遇见,吃饭的人,赶来和我们坐一桌。益阳的藏军湘老师,饭还没吃完,就请张老师听他的朗诵,环境嘈杂,侧耳倾听,一脸专注。然后细细评点。喜欢艺术的人,都是真性情的人,没有陌生、没有胆怯、没有客套,唯有对艺术的痴迷。心意相通、惺惺相惜。
徐涛,至情至性的大师,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挥洒自如,一脸无羁。因为喜欢他的朗诵,主持人、学员,频频发出邀请,想让他朗诵一首诗歌。他百般推辞,招架不住了,他严肃地来了一句“宁死不从”!所有的声音戛然而止!他说朗诵,不是随便在哪个地方,都可以进行的。需要调动情绪,需要安静地进入。无论配音、朗诵,在走进录音棚之前,所有的作品他都不会碰的,他需要对作品保持敬畏、新鲜、激情,然后沏上一杯茶,点上一根烟,慢慢靠近作品,一气呵成。而这样看似“散漫”的处理,恰恰证明了他功力的深厚,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样。技无定法,别具一格。他说朗诵人,必须纯洁、善良,具有深厚的阅历,如果他收徒弟,他会招收40岁以上的人。
任志宏,被誉为中国最具“文学之美”的声音,他集制片人、编导、配音于一身,发表文学作品无数,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先前,听他《国宝档案》的配音,我以为他只会一种声音,听他的译制片配音,那完全是另外一个声音,与角色是那样的贴合、默契。浑然天成、天衣无缝。他的配音,时而缠绵,时而深情,时而坚决,时而热烈,时而冷静。这极富感染力的声音,竟然可以出自同一个人,几乎让人不敢相信。
孙悦斌,中国著名配音演员。“国窖 1573!”“奥迪A6!”等经典广告配音片段,都出自于他。并为无数外国电影和中国影视剧、动画片配音。他的声音,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和力量。孙老师纯粹学表演出身,他坦言自己是个不够自信的人,甚至还有些自卑,也许正因为这样,他才喜欢跟自己较劲,每次录音,都要做足功课,试读、默读,轻声念好多遍,他反复念给自己听,产生一个意念上的听觉,不是设计,而是还原文字应该有的声音,他称之为心灵的声音。他喜欢在家里配音,不喜欢在录音棚配音,因为害臊,因为害怕自己慢,麻烦录音师,在家里录音更自在。他说配音不是外在的舞枪弄棒,而是心灵的驾轻就熟,他谦虚地说自己受文化程度的限制,直到现在,都不能够把大段的东西流利地顺下来。谦虚成这样,不是一般人。
詹泽,一个执着的配音人,命运多舛,多灾多难。40岁那年,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但是出于对配音艺术的执着,他没有被击倒。每次录音,想着自己遭遇的不幸,他会在录音室痛哭失声,而后擦干眼泪,继续创作。而这饱含无数故事和泪水的声音,给角色注入了特别的魅力。在电视剧《屈原》中,他同时进行旁白和2个角色的配音,而观众,不会听出任何的相同。
在那次学术交流中,不仅我们这些朗诵新秀有机会得到大师们的指点,就连大师们也会受到专家评委的点评。也许大家觉得奇怪,难道这些大师级别的朗诵也有不完美的地方?
大师们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也更加让我感到了大师们的谦虚,更加懂得学无定法、学无止境的道理。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洪岩教授,是这次研讨会的学术观察员。听完每位大师的阐述、配音,他都要点评一番。每到这个时候,那些被点评的大师们异常谦虚,听得十分认真,甚至还有点小小的紧张。李洪岩教授口才极好,逻辑缜密,条理清晰,字字句句,都经得起推敲。他一脸的谦虚、恳切,恨不得把他知道的全部倒出来。问他怎么练习普通话,他说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全情投入,刻苦练习。每天坚持练习绕口令、双音节词,打开口腔,和着电视练,跟着报纸练。
丁龙江,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10年前,在传媒大学,我参与美国老头史蒂文的课题研究,要完成一个采访任务,采访过他。彼时,他刚从江苏电视台安逸的环境抽离,重新回到母校攻读博士学位。约好去他家采访。一间狭小的房子,几样简单的家具,看得出,日子拮据。拍摄他的时候,特别配合,一件半新不旧的大衣,在编导的授意下,脱了四五次,没有半点不耐烦。好脾气、好态度,用在学术研究上,成全了他的不凡。现在,他从事即兴口语传播的研究教学,造诣颇深。面对老师,我不敢说话,因为他对普通话的挑剔,近乎苛刻。我说,我只是一个朗诵爱好者,实际上,也是如此。抛出这样的身份,只是想老师对我不那么严苛。话音刚出,问题来了:咬字紧,口腔没打开,如果放松,把口腔打开,你的翘舌音、舌尖音,都会好听很多。声音的份量,取决于声音的位置。老师说得很委婉,而我的后背,已经在微微冒汗。
那次研讨会最后环节,点评我们学员的朗诵、配音。10多个勇敢的学生录了音,我是其中之一。我找了席慕蓉的诗歌《无悔的青春》,以前从来没有读过,选这首并不熟悉的诗,只想让老师多听出点毛病。因为曾经在广院被老师无情地“打击”过,所以相对别的学员,我的脸皮厚很多,心理承受能力也强很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陆洋、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丁龙江、赵琳、郭杰4位学术观察员,端庄落座,目光如炬。真想不到那美妙的声音里,会有多少让人绝望的评判。大师们他们都不曾放过,况且是我,一个还不曾入门的爱好者。果不其然,赵琳教授指出我的舌面音(jqx)太靠前,前鼻音(en)也靠前了,老师们的耳朵真够毒的,这两个音,也是我在平时练习中,比较注重的音,没想到这一刻意,过了头,听着就别扭了。郭杰教授的评判,更是出人意料。他说在我的朗诵中,听不到甜蜜、深情,而是一个怨妇,对情郎的控诉。天啦!我在朗诵的时候,明明只有嗔怪和甜蜜,没有抱怨和不满啊。此时,我才知道,诗歌,可以有无数种解读,你原本想好的情感色彩、基调,出口之后,是不一样的,有时候,甚至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完全不搭调。所以,对作品,对故事,对人物,对细节,我们要有极好的把握、驾驭能力,极深的理解能力。
这是一条多么漫长、多么艰辛、多么斑斓的路,而我将要面对的,还有好多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