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糊说 | 你要什么,你听谁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糊说 | 你要什么,你听谁的

2018-10-06 09:46:22 作者:林曦 来源:林曦的小世界 阅读:载入中…

糊说 | 你要什么,你听谁的

  - 糊  说 -

  看完了《原则》这本书。觉得这简直就是一本写给脾妈妈的滋补保养书。脾妈妈要是有原则保护,就不会被大量悬而未决的思虑折磨消耗了。(小编注:了解小林老师的养生系列文章“脾大人 你好红”可以在小红书app上搜索“糊糊的下午茶”,里面有十六篇连载?)

  很多道理,我们也许都懂,但就是做不到,需要吃些亏,了解代价,才能真正懂得并且执行。很多时候,我们也许太灵活了,需要一些原则,一些使命必达的决心来督促磨砺。 

  做事中,对事不对人,对人不对事大概都不对,人和事消除了对立,能够全面地有因果关系的考察,才会接近真相。

  上节课,同学问我在看什么书,我也推荐了这一本。你们读得如何了?

  一本500多页,写得很严谨细致,相信几乎包含了作者关于“原则”的全部心得。

  都说作者瑞是金融界的乔布斯,他们那种对卓越、对自己坚信的东西的韧性,对完美的渴求,普通人看来相当偏执的特性真是非常相似。当然,从中医角度看,过于苛求是不利于健康的,但是对于标准线设置较高的人,不苛求反而肝郁,最后比拼的就是能量储备和匹配问题了。这类对自己对他人都有极高要求的人,抗压能力和转化能力也是天赋异禀,匹配到位的。

  照作者那个强度执行原则的话,相信许多人不被外界的压力压垮,便已被自己的压力弄趴下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让自己坚持原则都相当辛苦,何况让一个人人都有差异的庞大组织。

  瑞在文中反复提及了关于对痛苦的看法:所有的痛苦都是转化为契机,学习升级的机会。

  这个观点大概是是压力来临时,最好的原则保护。

  书的前半部分是作者个人的工作史,读起来相对容易,后半部分都是一条条的原则解读,就枯燥些,但展开想象力,比对一下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还是相当实用。也会暗自佩服作者的严谨细致和坦率真诚。

  作者说,读者应该参考他的原则,建立自己的原则,而不是照搬。其实哪本书都不宜照搬,都应该成为你的视角拼图的一块而已,越多元的视角越宽容通达。

  思考践行可用的,不可用的也成为你理解他人的养料。这是我的读书原则,君子和而不同,是中国人的传统。

  《原则》整本书读下来,我觉得他的原则虽然有些理想化,操作的人没理解对就容易流于形式。但那种对原则的坚持的精神真的很值得好好学习。

  暄桐教室学习静坐的时候,我们讲过“戒、定、慧”的系统。

  “戒”字,其实就可以理解为原则。在人生不断的进程中,为了自己生命的进化和升级,不断总结的经验和向前人虚心学习的判断和行为准则。

  戒就是原则,人的价值观差异带来原则的差异,更带来行为的差异和命运的差异。

  有原则的人不会总是被外界左右,这不代表死板,而是如同在风暴的中心,有自己的定力。戒律直接产生定力,有定力才能产生接近真相的全面观察,才谈得上静观的智慧。

  从自律专注开始,才能有稳定地进步,否则很容易是反复在进进退退中原地踏步。正好,作者瑞和乔布斯一样,是一位静坐冥想爱好者,对静坐带来的对当下意识的有序的整理和潜意识的启发,有相当的心得写在书里,我就不一一重复了。

  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总结这本书,这是一本教你如何正确做选择的书,我们的人生轨迹正是由无数不同选择相加的结果。

  选择的能力,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你的价值观,另一个就是你选择参考什么样的角度和观点。

  用简单的话说,你要什么和你听谁的。这两个问题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决策执行。

  那么我想分别来说说“你要什么”的价值观与“你听谁的”的参考角度问题。

  

  

   •  价值观:你要什么  • 

  价值观部分需要自己长期的知行合一的修为去求证。冷暖自知的需求,没有办法套用别人的现成品。今天我们普遍的幸福感问题来源于完全取用社会和他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千人一面,忽视了人和人之间,路途与路途之间的巨大差异。

  选择的背后是你的价值观在做支撑。作者说,他认为工作的价值是追求卓越之外,建立正面积极的人际关系,而人的关系高于事业成果和金钱。

  正面连接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的源泉,过分拜金势力的价值观背后其实是一种爱无力的表现。守着大量财富活得不够开心的人太常见了。凡事皆有代价,是否有真正的智慧善用世间的能量是需要修为锻炼的能力。物质和幸福感在平衡的度里是正比的关系,一旦超过了一个合适可负担的度,就是反向的趋势了。 

  所以,先弄清楚自己的价值观。真实的价值观,不是嘴上说的,而是你真实花时间去追求的。比如,我的价值观排序大概如下:最珍贵的是人的情感,保持健康,持续学习,然后才是事业。因为人有扎实的情感支持,来自于爱人,家人,伙伴,同好之间的情感流动,才能有扎实的满足感,这当然对健康很有利,健康才有持续的能量储备长久学习进步,而学习的成果表现为事业。 

  接下来,你可以找个时间为你生命中重要的事都好好排序一次,习惯这样做你就不会为各种所谓失去的机会而懊悔,不会给自己当下的一切找借口,承担好自己的人生,确定生命、时间、情感你都好好把握了。

  人有清晰的价值观才有可能做出符合自己目标的选择,也很容易就知道自己要放弃什么。否则很容易南辕北辙,不珍惜拥有的,只看着没有的,也会反复上演那种“曾经有一份爱摆在我面前”的凄美故事。

  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这是一个人生的谜。但谜底揭露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安静地闭上眼,感受一下如果生命只剩下三天,你要做什么。

  这个观想练习可以在静坐的时候试试,我常常做。

  这个练习帮助我紧紧地围绕我的真实期望做选择。全心地沉浸在这个练习中,眼前令你烦恼的,让你贪求的大多数事情都变得不重要,重要的则会自然浮现。当然,其实这个练习是一种假设,因为生命相当无常,有的时候甚至没有给人三天的时间。

  在这颗蓝色星球上,人渺小至极,有把握机会的时候就要好好把握。所以,当你手捧着金子一样的时间,你要考虑的不是如何打发它,而是让每一秒都有它存在的价值,都用心投入地过。

  

  • 关于参考角度:你听谁的 •

  作者所处的金融行业是一个基于无数不确定性的行业,所以,几乎每天都要做出对未来的各种严谨但本质赌博性的判断,所以他花了极大地力气和篇幅在得出更优化的抉择上。当然,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决定的本质也是赌博,概率胜算大小的差别而已。

  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是,很多对他人来说看似赌博的行为,对做决定的本人来说,往往有相当的理由证据支撑。想当然的容易赌输,严谨客观的赢的概率较大。

  在书中,作者认为对他的工作和人生起到最重要作用的经验,叫做idea mer。书中翻译为创意择优,这个词翻得稍稍有点费解,直译是想法上的精英主义。也依然不好懂。

  看完这本书,如果你不能清楚地解释“创意择优”这个概念,那基本就很难运用这本书里的经验了。 

  人在做决定的时候,会陷入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分自信,不相信别人说的,这种类型就是需要多吃亏,长记性。从这个角度说,早点吃亏真是福气的表现。另一个极端是,谁的话都听,最后彻底没有方向和主见,这样的问题就是缺乏独立思考。

  创意择优步骤有点复杂,但非常稳妥,建议大家在人生有重要决定的时候,可以认真尝试完成这个过程,或者养成习惯,在大多数决定之前都可以运用。

  我总结的大概是这样几步,和作者的说法可能不同,我更多强调了操作的实际难度,可以帮助对症下药。

  一、二步是idea,三、四步是mer。

  第一步:你需要了解你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到底困扰你的底层原因是什么。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容易迷失在一堆现象里,困扰你的往往是结果,而需要非常认真地思考才能够看到根本的原因。否则贸然行动,好则治标不治本,坏则更是添乱。如同中医看病一样,辨证论治是最重要的,因为一个原因可能导致多种后果,而同样后果可能是有不同原因造成。但每次原因的主次和数量都不同(这句话一定要反复理解)。当你有一定的结论之后,不要急于做判断,先放置一下。

  第二步:广泛听取意见。听取意见的时候,保持尽量开放的头脑和态度,尤其是要珍惜跟自己不太一样的角度。因为这样最容易扫描到认知盲点,帮你突破思维的死角。

  对这一步,我觉得操作性上是最困难的。这也是我相信大多数人即使500多页认真看完,会发现这本世界上最富有、最成功的人之一认真写下的武林秘籍,最关键的”创意择优”的这招,还是练不起来。就像思过崖你也上去了,但是只有令狐冲把“独孤九剑”练成了。这是不是很令人着急?分析一下原因,大概是这样:

  这里面有主客观的两方面的很显然的陷阱:

  1.主观上我们往往容易“渔猎见闻”,就是只搜集符合自己预期的信息。对别人的提醒和建议往往选择性接受,也容易只向基本跟自己观点相似或行为模式类似的人询问意见。我们也普遍会被神奇的面子系统操控,给意见的人缺乏“只是发表意见而不干涉”的美德,听意见的人缺乏告知“我会按照我自己的思路来,但是万分感激你告诉我真话”的美德。保持尽可能开放的大脑和心态这对双方的素质和自信程度有很高的要求,操作中,很容易就演变成,“我给你意见就要帮你拿主意甚至是包办代替”的干涉,“我听了你的意见但是没按你的做下次就没有下次了”的歉意和回避。

  2. 客观上讲,“人微言轻”和“位高权重”要听到真诚的建议都分别有相当的难度,都需要有跨越人际圈层的自信和能力。 

  人生起步阶段,处处都需要帮助。要把能听到比自己能力经验强的人的真话当作福气。因为设身处地为他人想想,人人都会衡量时间精力的投入产出,如何给他人一个为你值得花时间精力的理由,是一种灵气。寻求帮助,询问意见的自己记得好好当一个响鼓,不用重锤,不要成为消耗他人能量黑洞,记得时刻表达感激。

  然后呢,一个足够重要的人,在很多情景里扮演决定性角色的那个人,难度在于很难听到反面意见的真话。你得保持相当开放平等的心胸和有着对不同意见的免责机制和协调,才能让身边的人告诉你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否则很快就是一片祥和的歌舞升平,然后你孤独地做着决定。很多所谓成功者的孤独也基本都是自己造成的。年纪越大应该越珍惜那些给你说真话而不是仅仅讨好你的朋友和伙伴。当然不是杠精,这里面的动机差别应该还是很好区分的。

  陷阱如果都完美过去,那么就进入第三步

  在全面搜集完信息,意见,包括可以有合理的不带太多个人情绪的讨论甚至争论之后,你需要那张纸把各种可能性都写下来,认真取舍,取舍的标准一是你的目标与价值观,二是书里反复提到的“可信度加权”,就是认真考量意见本身的分量和权重。

  意见的提出者的意见可听不可听,取决于两点。

  一是在这类型的事件中他过去有多少成功经验。一次可能是偶然,两到三次说明是可以重复的经验,也就是知行合一的份量。二是他能不能清晰地论证其意见的思考过程,也就是是否有清晰的逻辑可言,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成功的可能性才高,否则很容易也是撞大运。

  这个可信度加权就是所谓的mer的部分,不是按人头平均摊开的民主。这招在七嘴八舌意见很多的时候,我觉得确实是管用的。一个自己都没有实现过的人的意见很难相信。也就是缺乏知行合一的力量,甚至同样的话从两个人嘴里说出来,言行一致的那一个总是显得更有力。

  我们很容易被信息的堆砌所迷惑,就跟一个人对你甜言蜜语承诺很多,但从未付诸行动,那么这个语言的信用就没有了。还是那个渔猎见闻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用自己比较倾向的信息源来对抗我们不愿面对刻意回避的真相。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个值得深深反省。

  然后就是第四步收工。

  第四步当然就是综合以上三步,得出自己的决策本身。决策必须来自自己,因为决定最后承担责任的人是自己,别人不会帮你承担责任,因此别人也无法帮你做决定。很多怨气都来自于,我们做了决定,最后结果不好,又不愿意承担后果。预期太乐观的人都容易成为生活中最爱抱怨的负能量选手。

  抱怨了一万句,总结起来都是一句,这不怪我,都怪某某某。这个某某某从具体的人,到社会,到国家,到世界经济形势、天气、空气、食物,什么都可以填进去。 

  当决策清晰之后,就应该付诸严格的执行,这才是原则开始产生保护效果的开始。比如你跟每个人都说了你热爱中国文化,热爱书法,喜欢教室的氛围,但是你就是不坚持写作业。最后,所有的热爱都变成了口头的装饰,而没有成为知行合一的功夫本身。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喜欢长久思考,快速行动,反而习惯快速思考,长久行动试错。孙子兵法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庙算”的那个部分,就是每一个行动都有成本,都要消耗能量。所以,最好深思熟虑,多花一些时间来好好计划论证,这不会损失什么。但是一旦兵马出动,那就是时间精力都要消耗的,尤其是协作工作中,一旦如此莽撞,消耗的就是所有人。而消耗了别人,别人负面情绪反馈又必然会形成新的压力,来制约你的行为和动摇你的自信。仔细想想,确实不划算。

  当然,这是一篇脾大人系列的文章,我们脾妈妈如果能好好地免于思虑,应该说在原则的保护下,准确思考,保存能量,用来滋养运化身体所需,应该会健康好多吧。

  ——

  其实,书里其实还有好多有意思的细节和宝贵经验,大家可以将这篇文字当作一个引子,去读一读这本书。角度不同,阅读所得也不同,同样的旅程,心得是不同的,这正是有趣之处,不是吗?

  最后,祝你们假期开心,也祝大家都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原则,专注自律地践行 ??

  ◼︎

  图 _ 林曦

  内容为 Lstudio 原创,皆为过心爱惜之物

  合作转载等事宜,可以联系我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