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知身在情长在
前几年听过程少堂老师讲《锦瑟》,感觉特别的美,所以一直对李商隐念念不忘。更是记住了他的这首荷花诗:
荷叶生时春恨生,
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
怅望江头江水声。
曾经也专门研究过一段李商隐和他的《锦瑟》,也有文字写成。昨晚,就着夜雨,读蒋勋的说唐诗,专门挑了李商隐的一部分来读,感觉蒋勋对李商隐的把我还是非常准的。他已经从诗词的本身跳出来,进入了一种“无我”之境,剩下了一句一句的意象、象征、朦胧。所以,他的诗,很难套用上他的故事,于是产生了重重的揣测,只他的情人,就出来了荷花、锦瑟、宋华阳、令狐青衣等等,N多人。正是这种“无我”之境,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把“自我”带进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些情绪。蒋勋先生说:他最爱的是他自己!感觉这句话,一下子就点透了李商隐诗的本质。一个人之所以爱这个世界,首先因为爱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回爱别人?所以,李商隐说“深知身在情长在”,身在情才会在!那么,物质决定意识?难道身不在了,情就不在了?现实中,身在情不在的也大有其事,何况要“情常在”!
有时候想想,诗词歌赋文章,未必都篇篇有所指、有所具象,可能就是一种自然地语言流淌,就是那时那境那情的一种流泻。后人读,多了臆测、多了背景分析、多了生搬硬套。比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需去强迫自己非要找到李商隐到底是和谁别亦难。理解为宋华阳,可以啊,那种相思、那种蓬山仙境。但是,我们把李商隐抽取出来,把我们自己放还进去,同样可以有我们的“相见时难别亦难”。
再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善瑟,有时候独语琴瑟,也是有的。那种自怨自艾,那种感怀伤逝,像他那样生不逢时,坎坷多舛的人,太正常了。把他抽取出来,把我们自己放还进去,那种毫无由来的惘然也会油然而生。
前两天,看网上30年教龄小红本子的那种无奈,突然发现,自己25年教龄了,再过五年,就可以拿到那个小本本了。一下子感觉到,毫无由来的一种怅惘,走着走着、活着活着,那么遥远的日子,无声无息的就来了?李商隐这首《锦瑟》的成词期,比我现在大不了几岁,再加上各自的缘法和经历,这种感伤,我居然全部能理解。
人,活到一定的年纪,就会不自觉地回到“元认知”,去看待一些事物,所以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事理易明,但情事难了,因为,身在情常在!
从昨夜到现在淅淅沥沥的有雨,夜里雷电交加,雨声霖铃,中午放眼望去,烟雨濛濛,树树新叶,满地落红,禁不住感怀伤逝,成小令二首,以示身在:
鹊桥仙
一帘烟雨
满池红碎
自古春愁如梦
晓来闲处醉啼莺
莫思量
心身沉冗
槐花香减
又逢半夏
离世隔空种种
纵然天地断肠柔
且寥落
谁家荒冢
江城子
夜来烟雨织愁闲
怨青山
独凭栏
凋落残红
隐约满阶前
更见东风今又起
随手弄
又幺弦
泪痕书罢墨方干
纵缠绵
一晌欢
人未盈盈
月月不能圆
空语西楼萧瑟处
多少恨
意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