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的读后感10篇

2017-11-01 21: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的读后感10篇

  《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心理咨询》是一本由岳晓东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读后感(一):心理咨询是一个助人的职业

听过岳晓东老师的讲座之后,在我眼里,岳晓东老师就是一个完美的心理咨询师形象:对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不拘泥于某个流派某个方法,风趣幽默、知识渊博,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是个真正的心理咨询师。
心理学现在很火,有心理问题的人也很多,但靠谱的心理咨询去哪里找,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能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不要说普通人群,就是绝大多数已经拿了劳动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都回答不了,更有甚者,从事了几年心理咨询接待了几十几百来访者的部分心理咨询师也回答不出来。
心理学是很火,但火的只是所谓的心理学,火的只是比心灵鸡汤高级不了多少的伪心理学
心理咨询是一个阳光行业,但这个阳光行业中的很多从业者都不够资格,都干着见不得人的肮脏勾当。
鸟为食亡,人为财死,心理咨询师为了赚钱为了活下去去做一些培训去赚同行的钱也没有错,可是另外有句俗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任何行业的从业者都不能逾越行业规范,都要有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心理咨询师更是如此,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现在不好混,但一个行业混不下去、赚不到钱,你可以选择转行,可以选择去那些能够带给你丰厚回报的行业,请不要再逾越心理咨询的行业准则。
莫忘初心,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目的就是助人,助人者自助,只有坚持本心,遵守伦理规范,掌握专业技术才能帮助来访者达到"登天的感觉“,自己才能逐渐体会到自我实现的价值,同样有登天的感觉。

  《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读后感(二):一本心理咨询入门指导手册

我从一名心理咨询师助理,慢慢地开始初尝心理咨询的味道。不久前我的督导师丢给我一本书——《登天的感觉》,“我想这会对你有帮助”。当我在一天之内迫不及待地咀嚼完整本书后,不禁佩服督导师的推荐眼光,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这样刚刚入门的心理咨询师量身打造的指导手册。
让人不禁惊讶的是这本书写于20年前,遥想90年代,估计社会还鲜闻心理咨询这样的职业呢,更不要说以鲜活的案例而非理论来进行讲解的教科书。据说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地以案例分析方法介绍心理咨询的书籍,即使放到心灵成长公众号遍地的今天,仍不觉得过时。
与一些“鸡汤文”对比,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以10个具体的咨询案例为对象,详细描述了案例中来访者的困扰,同时作者既以咨询师自身的视角参与其中,包括自己熟练的或不完善的咨询方式,又以“第三只眼”的旁观身份,严谨冷静地评述着咨询过程中的成败得失,结合具体理论依据(文中枯燥的理论均以注释呈现),分析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与咨询室的咨询技巧。最后,作者还不忘将咨询的理念延伸至生活层面,因为说白了,咨询本身就是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探讨。
如果说前十个咨询案例,包括对自卑心理、潜意识内疚、职业两难选择、自我为中心、未完成情结、同性恋心理、移情反应、依赖心理、心灵创伤等典型心理问题进行剖析,已经几乎等于手把手地教我如何进行心理咨询并避开常见的陷阱,那么后十章关于督导的故事,则对我起到了“正本溯源”的提醒作用。尽管这些基本知识在教科书上已不断强调,然而同情共感、洞察力、高质量倾听、觉察力这些最重要的咨询师必备技能,在作者生动的故事上让人更加印象深刻。表面看来“无为而治”的共情与倾听,其实充满了各种技能与经验综合理解的应用结果。
当我看完《登天的感觉》,向督导师表示感谢时,他对我说,“希望你能尽快超越这本书的案例水平,那么你就可以站稳脚跟开始追寻心理学的‘天道’了。”我听完不禁哑然,看来心理咨询这条路,不易行啊!
文/卢育涛 2016.12.18

  《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读后感(三):无处安放的心理咨询

    每到春天,配合着“抑郁致自杀”的新闻,我都会想起老师在课堂上一再强调的“致郁的三月”:命运原本就是如此的难以揣测了,生与死,在抑郁介入后,就更像脱缰的野马,难以驾驭。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恰到好处的介入,不是“我想静静”式的自我疗愈,就是“不如去死”式的自我毁灭。而我们心理咨询能做的,就像医院里的分诊台,无非是经由“我们谈谈”,看大家是该喝碗鸡汤去睡觉,还是该穿上病服去吃药。如此而已。
    确实,心理咨询在当下颇有点“无用之用”的意味。毕竟,它依仗的武器正好是世界上最“无用之用”的语言。像文学作品或者影视剧中表现的那样,一言令人生,一语令人死,都是艺术的夸张。更不要说,心理咨询在中国,处境向来尴尬这个事实。
    没错,关于心理咨询在中国的处境,不同于本书作者岳晓东,我是抱着悲观态度的。岳晓东,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香港心理学会辅导分会首任会长与候任会长、中央电视台特邀心理专家,被杨澜誉为“心灵男闺蜜”,自1991年回国讲授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和技巧,他认为“心理咨询亦从当时人们对它一知半解,变为今日人人都对其饶有兴致,逐渐成为当世一大显学,发展不可谓不蓬勃。”
    私以为“显学”一说,为时过早。作为一名受过心理学基本教育的读者,我清晰的感受到社会对于他人心理问题的漠视、对于心理咨询的误解,也能体会在这种大环境下,个人即使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出现了问题,也会对心理咨询有诸多犹豫。去心理咨询,似乎比去精神病院更加难堪。皆因,心理问题、情绪问题,是病又不是病。导致我们对心理咨询既相信又怀疑,既神化又小觑,既倡导又回避的矛盾态度。
    核心问题,是我们一直以来对“心理咨询”的定位、宣传和包装都不对,没有在人们心中树立起鲜明的形象,以至于没有市场竞争力。
    以本书为例。作者岳晓东似乎察觉了心理咨询的推广困境,决定抛弃高深的心理学理论阐述,转而以“不枯燥、不讲大道理,有文学味道、与爱情有关”为方向,书写自己经手的心理咨询案例。事实证明,会写病例的医生并不一定是个说故事的好手。岳晓东老师的这些校园咨询案例故事只算得上是通俗故事,其引起的情感共鸣程度连我瓣上写心灵鸡汤的红人都比不上。当然,更比不上以断离舍、100个基本等短句子为杀器的日本心灵导师在文艺青年心中的地位。
    就专业度而言,通读本书的各个类型的案例,一眼看上去,除了备注解释里出现的心理学术语,会让人举得心理咨询是件没有技术难度的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都是技巧性的东西,放佛任何一个知心姐姐稍微进行一下上岗培训,按照操作流程都能胜任。这无疑又降低了心理咨询在人们心中的分量。而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又在电视节目里一再展现着使叛逆小孩浪子回头、使分裂家庭抱头痛哭、使抑郁患者重拾笑容的神奇魔力。这种分裂的观感,只会给心理咨询加上负分。
    再加上,近年来大热的心理学通俗化浪潮,比如积极心理学、幸福心理学、色彩心理学、星座心理学等等层出不穷的心理学“显学”,让人眼花缭乱心神不宁,深怕自己被标签、被安利,(不瞒各位,我对这些所谓的心理学显学一向并打算继续抱有偏见。)更是对传统的心理咨询造成冲击,由岳晓东老师认为的“显学”,就快变成“玄学”了。
    话说到这里,我也想不出该怎么正确的向人介绍心理咨询了,可能我心中对它的认知也是模糊的。一方面我不想神化,但另一方面,又想维护它的专业性。最基本的,应该是在心灵鸡汤和心理治疗之间,“我们谈谈”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在这一方面,我深刻体会到岳晓东老师的不易与难得,他将案例以故事的形式分享给我们,心理学专业相关者可供学习,情绪稍有起伏者可供自我开解,可谓居家学习两相宜,无怪乎能够多次再版。

  《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读后感(四):讀得懂的心理諮詢

岳曉東老師作為可以選擇的論文導師之一,但我對他的了解僅僅限於這本《登天的感覺》。
像岳曉東老師在書中的前言一樣,他希望自己可以寫一本關於大眾都可以讀懂的心理諮詢書,在咖啡廳遇見的那個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女孩,不懂什麽什麽是清華北大更不動什麽是心理諮詢,她所能讀懂的是通俗的小說,當這本書呈現在那個女孩面前的時候,她一定能夠讀懂。這是似乎很是容易,但這都是外行看內行的事兒。
作為心理學研究生,自己對於很多心理學的名詞,無論是中文或英文都費勁,看大師的論文和著作也是力不從心。對於一個專業的學生來說,心理學也不是一樣容易的學科。何況是普通人,甚至我媽媽總是笑說,你是算命的嗎?當一個擁有那麼多榮譽和有豐富的心理知識的哈佛心理學博士,去書寫這本書的時候,用了最簡樸的文字去把他所接觸的案例和運用的手法描述出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用習慣了古文而要寫現代文一樣。不賣弄知識,只是希望讓更多國內的人兒可以看懂心理諮詢,這是岳曉東老師的目的,他做到了。
當然故事沒有小說的驚豔、文字沒有散文的優美、甚至連主題思想也沒有心靈雞湯來得震撼,作者只是用平常的語言將諮詢過程描述出來,每一個來訪者本身就是一個故事,真人真事,實在和樸實。從十個諮詢故事當中,體會到不同人有不同的苦惱和難處,有學業問題、有婚姻問題、有親子關係、有愛情問題、甚至有文革所遺留的問題。從諮詢的過程,把來訪者背後的故事一層一層地扒開。每一次都是來訪者和岳曉東老師心靈的探尋和相互成長的過程。
當然這并不等於心理諮詢就那麼簡單,從哈佛大學的要求,美國心理諮詢的發展,不難看出對心理諮詢的嚴謹和嚴格。簡單的是文字和故事,不是心理諮詢本身。在中國這方面嚴重缺乏的情況下,讓一個普通人去初步認知心理諮詢,這本書未嘗不可,如咖啡廳里的阿靜,如生活中沒有接觸過心理學的許許多多人。從淺至深,有了最起碼的了解,才會有後來更深入的認知。而對於專業的學生,我們在書中所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種風景,是一個心理諮詢師的成長過程,是對哈佛心理諮詢的了解,對岳曉東老師的認識。
書的彩頁,大概是中國發書的必要,也是順應大眾的心理。一堆和名人的合照,一堆美譽和讚揚,似乎總是作為賣點而大肆宣揚。究竟是書商本身的意圖,還是現在中國所造就的品牌效應,看來終究是供需關係。這些只是外觀,重要的是內在,重要的是你究竟想從書中看出些什麽來。推動中國心理諮詢,是一段不容易走的路,但又是必要走的路,總會有一些人去開荒,如岳曉東老師。

  《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读后感(五):心理咨询——有文学味道,与爱情有关


      顶着炫耀光环——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香港心理学会辅导分会首任会长的岳晓东先生,在《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一书中的努力尝试是:不枯燥、不讲大道理,有文学味道、与爱情有关。有意思的是,这样想法是在与“阿静”对话的过程中产生,阿静估计是一个虚拟人物,岳先生借“阿静”的嘴巴道出了自己的言语,不过,“阿静”的这段前言稍显稚嫩直白,险些降低了对后面章节的期待,依个人观感,可以不存在。
      《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全书的价值在于,它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将完整咨询案例呈现的书籍。相较于很多心理咨询的书籍中对案例只言片语的描述而言,本书的十个咨询个案和十个督导故事,涵盖了新生适应、职业选择、恋爱婚姻、考试作弊、同辈关系、亲子关系、来访者对咨询师的移情等等,分别从咨询师的工作实践和个人成长的角度对心理咨询工作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述,真实真诚的味道尽在其中。尤其在个案工作中,岳先生将自己的一步步考量、所思所想、得失成败和盘托出,对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入门者来说,相信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对有着相同困惑的大众读者,在“对号入座”的体验中,也会有所启发和收益。
      之所以称为“登天的感觉”,是因为心理咨询用马斯洛的话来讲,是要使人获得“巅峰体验”。但是,这样的巅峰体验并不是使人浑然忘我飘飘欲仙,而是通达洞彻与成长,也就是说,让人真正地看见自己,看到他人,自我成长,通情达理。这也就是岳先生所说的“登天的感觉”。心理咨询师所做的则是“助人自助”的工作。尤其在精神卫生法颁布的今天,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进行重新的定位与认识,无疑是业内人士高度关注的问题。岳先生这本书在有意无意之间,恰好契合了心理咨询的定义的需求,全书所有的案例,都在心理咨询的框架之内,着眼于服务正常人群,涉及了就业、学习、工作、生活、交友等方面的问题,其目的在于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通过改变来访者的认知,使其能正确地面对现实。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心理咨询的定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以个人角度而言,最感兴趣的是“爱情神话的破灭”这一章节,完美主义的查理面对出轨恋人的愤怒与沮丧。在一波三折的咨询过程中,我们关注的焦点从查理恋人的行为转向了查理自身,又从查理以“大卫和维纳斯”的故事的比喻揭开了两人关系的真相,层层剥笋,别有洞天,读起来相当过瘾。
      “心理咨询是配方加偏方”、“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类似的比喻在书中比比皆是,让人会心。知道岳先生一直致力于心理咨询师的基本功的培训,这本书恰如其分,恰得其时。

  《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读后感(六):中西案例里的心理救赎

由于学的是师范专业,大学里是一定要学心理学的,甚至连之后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也要考心理学,可是学了那么多年,依然只是处在背诵应付考试的初始阶段。后来开始尝试着读心理学著作,从中学到了不少心理学的知识。而岳晓东的这本《登天的感觉 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更是让我震惊,哈佛大学是什么?世界名校,岳晓东从1985年赴美求学之后,就与它结了缘,并且能够在这所学校做心理咨询。首先,是他的智商让我佩服,能够读到如此优秀的人写的心理咨询的书,自然是收获满满;其次,是他能够超越中西文化的差异,走入哈佛学习心理学并能从哈佛心理咨询室为别人做心理咨询,可见其知识之渊博。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想见他所选择的每个案例都是经典,甚至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案例。
岳晓东在书中很明白地告诉读者心理咨询其实没有那么高大上,它也不是以同感心为依赖,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比原来活得更轻松、更快活、更自信;同时又避免使咨询者依赖他人。在这样的理念下,岳晓东将其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的案例进行分类,以不同的心理咨询方式及自然地叙事方式在呈现他所经历过的案例同时,也让读者存下一定的想法,即若自己碰到此类问题怎么办?
《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这本书的一大特色还在于这是由一位精通中西文化的作者所写,其中的案例涉及的对象有西方人、有在美国的中国人、有即将去往美国生活的中国人等,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咨询师予以指导,而岳晓东涓涓细流般的开导方式显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他列出的中多得心理学知识中,体味中西方人不同的苦恼。并自觉将这种心理学知识迁移到案例中,想必是我这种心理学菜鸟的一大收获。
也许,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一个人特异行为的背后,必定在潜意识里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谜”。仔细内省一下,或许我们能发现自己异于曾经的特异行为,比如我曾经是号称沾床就睡的人,但是现在却经常睡不着,这种特异行为背后存在的谜是什么?得到的已经很多,却还忧虑,一切只因是贪念自己能力之外的东西!但是该如何走出来?岳晓东或许能给我一个答案!

  《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读后感(七):不断调整心态,成就自我

本书是作者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时的案例及经验总结,认真读读有利于我们了解心理咨询这个行业,但更重要的是可以再次认识我们自己,可能一些案例里能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英文书名译为《Feeling On The Top Of The Word》译的挺准,感觉就好像是站在世界之巅。
本书整体三部分,缘起、个案、督导,是20周年纪念版。书里的案例对现在的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不是因为在哈佛,而是因为确实有用,写的时候也能看出非常用心。
以下谈谈我的几点收获。
多跟自己比。第一个案例讲哈佛一个自卑的学生。上这种学校还自卑,具是大部分人都生了要死的人。主要是来咨询的人更多向别人看,顶尖学府都是人杰,小地方来的Top 1可能在这里变成Last 1。于是……只向外看,多半会感觉很差,要学会跟自己比较。所谓“今日之我,胜于昨日之我”每天有进步,自然越来越自信,也会因此生出许多干劲儿。感觉这个道理太浅?很多身限问题之中的人就是这种道理都搞不清楚,结束自己生命的也不在少数。看下每年大学生跳楼的新闻就知道了。
不要说“让它过去”。过不去的,只有面对才能解决!对当事人而言,没把事情说出来,说清楚之前,是很难达到“忘记”的。人们对痛苦往往愿意谈,只是有时间机缘不对。找机会谈出来,想明白,才能从根本上甩掉包袱,放松精神 ,从而不再沉迷于过去所受的伤害。所以,有问题不要说“让它过去”,而是面对之后找方法解决。
真正的把握自己。如果一个人在某个时期能很好地整合以往的答经验,把握自己人生的方向,那是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能做到这点的前提是了解自己、总结经验、确定目标。生活太多人活的迷茫,其实是思考的太少,得过显过的日子里,人们不可能真正把握自己。
沟通的几个要点。虽然读多很多沟通方面的书,本书之中总结出的6个要点仍然给我很多启发。谈感受,问“你感受如何?”;谈具体,不要范范地讲,那样没用;少评论,就是不置评;多提问,不要做被动接受者;勤总结,有总结才有进步;概念化,要能提升到理论高度。
总之,个人感觉良心之做过多久都是值得一读的。当今市场也允许好书的存在和不断再版,尤其是在种类心理学甚嚣尘上,鱼龙混杂的时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