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嘿,你懂你的孩子吗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的读后感10篇

2017-11-11 22:49: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的读后感10篇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是一本由王伟 / 曾珈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读后感(一):来读孩子这本书

早在二十世纪初,蒙特梭利教育法就已经进入中国,但是随着社会衰败、战争、政局等因素影响,直到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教育日益得到重视,蒙特梭利才随着早教等幼儿服务机构的遍地开花被家长们熟知。
听说过蒙特梭利教育法是一回事,真正懂得蒙特梭利教育法又是一回事。很多早教机构、幼儿园打着蒙特梭利的旗号招揽小朋友自己说不清蒙特梭利到底是什么,自然也无法给家长传递正确的观念。加之家长这一群体覆盖面广,具有多样性,能真正从阅读专业书籍方面了解这一教育方法的人很少,因此,一本以生动亲切易懂的文字讲述蒙特梭利渊源和理念的书就显得极为重要。《嘿,你懂你的孩子吗》是伊顿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伟和伊顿家长大学第一任校长曾珈合著的一本书籍,具有专业知识和多年实践经验的她们明白家长最需要的是什么,也了解当前幼儿教育中的陷阱和误区,由这两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引路,相信家长们在对于幼儿择校、教育等方面能少走很多弯路。
全书的九个章节各有主题,从创造力、观察力谈起,分析孩子的天性和能力,细说家庭教育的不足和误区,帮助家长和孩童搭建良好沟通的桥梁,教家长用正确的方式去爱,而不是以爱之名揠苗助长。书中可爱的排版、插图,小朋友们童真的照片都增强了阅读体验,读起来十分轻松。行文中没有专家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只有朋友般亲切的话语,在这样对等的沟通和交流中,读者会逐渐明白并体会到——将对方,哪怕只是幼儿平等的视为一个值得尊重的独立个体是多么重要。
阅读这本书,可以按既有顺序去看,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书中的小案例可以讲给孩子听,用以启发,也可以和其它家庭成员分享,在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家庭教育中存在家长不回教养的问题,也会出现太注重教养导致各执一词,互相争吵拆台的现象,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自在家庭范围内共享这本书,共同学习,目标一致,理念一致,方式一致,不仅能减轻家长的负担,更能给孩子塑造一个统一和谐的教养环境,于成长有益。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和台湾资深幼儿教育顾问李坤珊老师广受好评的的系列丛书类似,避开了说教和纯理论的讲解,而是以实践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的点滴、细节、案例为切入点,将道理与方法娓娓道来,易于读者理解,容易引起共鸣,继而产生行之有效的影响。这样的书不找噱头,不挖情感,单单纯纯讲最实用的知识,放在床边案头,着重学习也好,闲暇翻阅也好,都可使人受益良多,若能加上身体力行的实践,是孩子的幸运,也是家长的幸运。
文|团团花哚 2016.04.27
非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可豆邮或联系fionado@qq.com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读后感(二):所有对孩子的教育都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

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生养了孩子而不教导他是父母的过错。其实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不想去教导孩子,而是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方式去教导。《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这本书以意大利教育学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提出的蒙台梭利教育法为指导,结合在中国的教学实践,无疑给处在迷茫之中的家长们指引了一条道路。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根本所在,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力以及创造力,让孩子具有社会性,并且充满激情文章语言平实,书中也给出了大量成功的教育案例。
操场上有两个孩子摔倒了,一个哭了,一个没哭。大多数人会认为没哭的孩子相对来说更乐观坚强。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哭了的孩子摔破了膝盖,没哭的孩子他的膝盖上只是粘了一些土,如果经过仔细的观察,你就会理解哭了的孩子,他不是懦弱,而是受到的伤害更大,身体的疼痛让他本能地做出了哭这个举动。
在第二章中,作者对于怎样细致地观察孩子给出了许多不错的建议。观察孩子,是为了发现孩子、理解孩子,找到他们真正的天赋所在,并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在本章中,作者提醒大家细心点不要错过孩子的敏感期: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书写敏感期、阅读敏感期和文化敏感期。并以秩序敏感期为例具体分析了解孩子的敏感期对于观察孩子的重要性。有一天晚上孩子爸爸出差回家,天太热就开了空调,结果平常九点就睡的孩子翻来覆去到了十点半还没有睡着,原来是因为我睡觉的时候开空调会把空调上的灯光显示屏关了,而孩子爸爸那天打开了。关了空调灯,孩子不到两分钟就睡着了,这就是外在秩序感。
其实整本书中所给出的教育成功的案例也好,失败的案例也罢,都能从中看出教育者对孩子细致的观察,比如在第九章《警惕你是否破坏了孩子的学习过程》一章中,介绍儿童认知四阶段的时候(四个阶段分别是:0到18个月的感知运动阶段,18个月到6岁的前运算阶段,6到12岁的具体运算阶段,12岁到16岁的形式运算阶段),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岁大的可可最爱玩大眼仔玩偶,总是不离手。有一天家里的保姆阿姨收拾屋子的时候把它放到了抽屉里,可可看不到心爱的玩具又气又急,伤心地哭了起来。妈妈赶过来看到可可无助地站在抽屉边,她从抽屉的缝隙里看到了大眼仔玩偶。可可的妈妈没有立刻帮可可拿出玩具,而是慢慢拉开了另外一个抽屉,从里面慢慢的拿出了一件东西,然后默默的走到了另外一个房间。可可看到了妈妈的举动,于是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拉开了抽屉拿出玩具,然后开心的跑开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案例,其实也正反应出了可可妈妈对于可可细心的观察,因为可可正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会仔细观察周围成年人的一举一动并自己尝试着模仿。可可妈妈正是抓住了这个年龄阶段的特征,慢慢的向他展示拉开抽屉拿出物品这一系列动作,这不仅锻炼了可可观察与模仿的能力,还培养了可可独立自主性格。真是教育孩子处处是细节啊。
所有对孩子的教育都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没有观察,一切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技巧都是免谈。如果你只看到一个孩子行为的结果比如他在哭他在发脾气就做出判断(这个孩子懦弱,脾气大等),那就极有可能会导致错误。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读后感(三):爱孩子适合的方式更重要

当一个个孩子随着哭声,像一个天使般降临一个个家庭,父母就想倾尽所有的爱去呵护这个小天使。没有人会去怀疑父母对孩子的爱,每个父母也都竭尽其所能的去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的营养,创造最好的环境,挑选最好的学校,报名最好的兴趣班等等。父母们很快的便进入角色,根据自己的经验,展望孩子的将来,希望竭尽所能的让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社会取得成功。而一切并不会按照父母规划好的行程进展,当你感到迷惑的时候这本《嘿,你懂你的孩子吗?》可能会给予你一些有益的建议,让父母可以为孩子选择更适合的成长道路。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的作者王伟与曾珈隶属于知名教育机构伊顿国际,她们采用的是意大利教育学家玛利娅 蒙台梭利博士所提出的蒙台梭利教育法。一直听闻家里附近的幼儿园开启了蒙氏教育实验班,单位同事的孩子对于是否转入实验班很是犹豫。这本书无疑向读者全面展示了蒙氏教育的理念,并通过实际的案例来让这些理念在实际生活中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父母一定要对自己的孩子做到信任,相信您的孩子自己可以,我想这一点非常重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质,父母大多就是根据家人的建议,自己的经验来教育孩子。可是,这些看似正确的理论却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是否适合您的孩子?
父母需要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通过细心的观察来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怎样做出选择呢?本书也给予了很多值得尝试的方法。比如留心孩子处于怎样的敏感期,以防止采取错误的应对方式;换一种与孩子的聊天方式,让孩子去试着去阐述自己,而不是让其做机械的选择题,亲子间的沟通相当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多为其创造锻炼独立性格的机会;要有耐心去慢慢陪伴孩子的成长,不惧怕其间的失败,懂得尊重孩子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书中也提出很多值得家长参考的方法来帮助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提出了“婴儿的气质维度”与“儿童认知的四个阶段”等让父母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合理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同时也指出相当多父母需要规避的误区。
说实话作为一名未婚人士,对于自己的将来如何教育孩子内心也是确有想法的。自己对父母的教育方式感受,以及耳濡目染的同事之间的交流,日常生活中的观察等等。我想林林总总的教育方式多是听着很有道理,践行起来却需要很大的耐心与坚持力。
孩子从出生开始,面对这个新奇的世界,就开始无限的吸收。巨大的好奇心让其对所有面对的事物都想感知,想了解。而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孩子们各种不同的性格,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相信这本书可以给予需要的人极大的帮助。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方式的爱。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读后感(四):做父母最大的责任就是要懂你的孩子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这本书的书名,真的问到我的心里。这也是我最近常想的问题。我家宝宝有个小朋友,刚上幼儿园,在他上幼儿园之前,我几乎预知了,他受不了幼儿园的约束会产生不想去幼儿园的念头。主要是怕约束,这是我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结果现在每次见到他,他时常会说,我不想上学。上幼儿园必然会经历一段痛苦适应的过程,他的妈妈开始疑惑,上学对孩子来说到底对不对,我觉得她还没有弄懂孩子。我把我的感悟给她分享,我就觉得,做父母的有很多不安,焦虑,怒火完全源于不懂孩子,不知道他要什么,他想什么,所以做不到孩子希望的被理解。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我从这本书里所梳理出的触动我教育理念和提醒:
1.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我们父辈对待我们孩子的态度。
2.孩子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
3.每天45分钟对话,真正强调得是“每天”而不是45分钟。
4.3~4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
5. 语言、秩序、感官、动作、社会规范、书写、阅读和文化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最影响孩子心理或生理反应。
6.教育需要的是温和的耐性。家庭教育本身最不该重视得是结果。“教育是一种生活的过程,而非为未来得生活做准备。”
7.内心再强大的孩子也是孩子。
8.不仅在沟通中,在日常与孩子的相处中父母如果能够从内心将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与自己地位平等,只是尚处于幼稚阶段得人,那么孩子也会相应感觉到你对他的信任与爱。
9.沟通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信任和尊重得问题。
10.唠叨是逆反的导火索。
11.关注孩子内心世界,准确了解孩子,以便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12.拒绝无底线的夸奖和惩罚
13.孩子5岁左右,会在文字、阅读方面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记得我刚做妈妈时,有过几个阶段,非常焦虑,我的天,这个小不点会自己走路了,他怎么老爱去那些看起来很难走的地方探索呢?我的天,该说话了,为什么我就是教不会他呢?更有甚的,我发现了好多非常有趣的学习方式,迫不及待地介绍给孩子,他怎么没反应呢?我觉得初为父母的那种急切心理简直控制了我。我好像从来也没有想这样急切过。我甚至不知道我为什么那样急切。直到我对孩子失望了,与其说我对孩子失望了,不如说我对自己失望了。我只想看看这个小不点他究竟什么时候开口说话。我决定挑战一下我的耐心。
我从一开始关注自己的孩子,只是想要弄清楚他什么时候才能懂我,我一路遇到了好多为什么,在不同的妈妈那里也得到了不一样的角度,但在这个过程里,我越来越觉得孩子真的是很特别的生命个体,对他真的需要功夫观察、研究,才有可能真的懂他。《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中国得完美实践,说真的,我在最初还真的跟风似的读了一些关于蒙台梭利的教育书籍,不知道为什么,我更青睐他给孩子提供的环境,教具和自由空间,但是我觉得孩子的环境很难达到那个标准。直到我看到了关于孩子敏感期的理念,我找到了观察孩子的具体方法,《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这本书对于孩子的九大敏感期也有详细的介绍。
九大敏感期确实能够帮助家长观察孩子的行为,进而理解他的小脑袋里在想些什么。语言、秩序、感官、动作、社会规范、书写、阅读和文化敏感期。孩子的成长具有阶段性特点,每个阶段的各种敏感期表现不同。我对秩序敏感期是最有直观感受的,孩子一旦进入了秩序敏感期,如果你能够意识到并且给于理解,是非常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的,因为懂了孩子的行为,做妈妈的那种焦虑也会自然减退。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里倡导不干扰孩子,给孩子自由、宽松的空间 ,平等的交流方式。事实上每次看到巴学园里的孩子们,我都觉得那里的孩子们很幸福,可是巴学园毕竟不多,但如果家庭能够营造出这种氛围,我想也是非常有爱的。孩子的教育要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万不可把教育寄托在学校,再好的学校也只是学校,家庭才是孩子的真正港湾。
直到现在,我还时常搞不懂我的孩子,他突然的情绪发作是怎么回事?他突然心情沮丧是什么原因?但读了这本书,可以借助这书中的角度和某些具体方法,观察孩子,的确容易发现问题。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读后感(五):《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读后感

我是一个27个月大的女宝宝的妈妈,第一次当妈妈,好多育儿知识都是来自网上,百度搜索、育儿论坛、妈妈qq群,各说纷纭,一直没有一本专业系统值得信赖的书籍可供参考、给予正确指导。在育儿的道路上可谓遍布荆棘,育儿观念理念的不同、不一致,与公婆发生过无数大大小小的矛盾,互相不认可彼此的观点,真是很头大。这么长的日子来,可谓是跌打摸爬,摸着石头过河,各种酸甜,只有自己知道。在此期间,遇到无数自己束手无策的事,或者感觉处理不当的事。有幸读了《嘿,你懂你的孩子吗?》一书,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原来一直困扰着我各种烦恼都源于不懂孩子,用错了教育方法。
曾看到这么一段话,世界上有三类家长,第一类是既不懂教育又不教育孩子的家长,其孩子成长得中等,第二类是既不懂教育又要教育孩子的家长,其孩子成长得最糟,第三类是既懂教育又重视教育的家长,其孩子成长得最好。我希望自己能成为第三类,但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去尝试和探索。
我暗自下定决心,日后一定要多多学习像《嘿,你懂你的孩子吗?》此类的好书,像灯塔一样指引我和孩子前进的方向,给我们以后对孩子的教育起到了很好的知道和借鉴作用。
关于第一章创造力是上帝最慷慨的礼物的点滴感悟。
读完这一章节,我做出的第一个举动就是,把宝宝的日常玩具比如水彩笔、挖沙工具、积木、雪花片、小皮球、毛绒玩具等都放在低矮的柜子里,让她伸手就可以拿到,在她需要玩耍的时候自己决定玩哪个,不需要我来决定玩什么或者我去帮她取玩具,以此来培养她的自主意识。我把家里的纽扣拿出来,陪她一起画一副纽扣画;和她一起用旧报纸折叠纸飞机,把瓶瓶罐罐拿出来用小木棍敲打一番发出叮当动听的声音...让她明白,并不是需要购买无数的玩具或者昂贵的玩具才可以玩,并培养她的动手协调能力。平日经常带她去逛超市、看画展、去不同的公园、游乐园等开阔她的眼界,激发她的创造力。
关于第二章注意:观察是件顶重要的事情的点滴感悟。
我发现宝宝特别喜欢观察我们平日做的每一件事情,做出的每一个动作和眼神,然后自己也非这么做。她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虽然我知道要保护好这种好奇心,并满足她的好奇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做得不好不到位。比如,她看见我在给小金鱼或者小乌龟喂食、换水,她每次都要跑来参和,去抓小金鱼和小乌龟,抓里面的鹅卵石,把水溅得地板上到处都是,鱼食掉得满地都是。每每此时我会因为怕她把地板搞脏要去花费时间搞卫生就不同意她继续参与了。比如说当她看到我拖地的时候她也非要拿着拖把来拖地,把地上弄得到处都是水渍,我觉得还不如我一个人拖地来得利索干净,通常会制止她的这一举动。以后此类的事情,我一定要摆正心态,大不了多花点时间收拾,一定不要破坏了她的求知欲、实践欲,尽可能激发她更多的潜力。
关于第三章警惕家庭教育的误区的点滴感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一任老师。宝宝通常在模仿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培养自己的技能,建全自己的人格。所以,我们本身做父母的也要不断的学习和充电,给宝宝起到一个好的榜样表率作用。家里老人一直很溺爱宝宝,几乎是无条件满足她的一切需求,导致宝宝一不如意就要哭闹,哭得声音嘶哑也无所谓,并会很好地利用哭闹来要挟家长满足她的所有的需求。以后我们一定要学会给她制定规则,不能轻易打破规则,给她有限的自由。不能迷信“哭声免疫法”,要满足她的合理需求,不合理的要求一定要学会拒绝,不能因为孩子撒娇哭闹卖萌而妥协,失去原则。
关于第四章家长怎样说,孩子才肯听的点滴感悟。
我发现我家才这么大一点的宝宝早就已经有逆反心理了,很多时候感觉到她特别喜欢跟我拧着来,让她往东,她非要往西,导致我有时候真的很苦恼。可能是一些指令性命令性的要求她不爱听从,而且有时候还感觉自己特别爱反复唠叨,都觉得自己像个老太婆了。为啥自认为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关心会换来孩子的厌烦和逆反呢?即使是和很小的宝宝之间的对话和互动,需要的不是指令,而是技巧和方式,她才会很乐意去执行。我要多多加强自己在语言技巧和方式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让彼此都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
关于第五章孩子的天性需要呵护的点滴感悟。
在我家宝宝手口敏感期对自己拿勺子和碗吃饭感兴趣的时候,老人怕她弄脏衣服和地板,或者怕她自己吃东西噎到,或者怕她自己吃不饱,一直在喂食,导致现在她吃饭老指望喂饭。即使现在这么大了,完全可以自己吃了,都不愿意自己吃,要求喂饭,不喂就不肯吃或者我们要求她自己吃的话吃得特别少。以后如果有二胎,一定要从小养成自己吃饭的好习惯。
关于第六章创造机会,让孩子越来越独立的点滴感悟。
我们如每一个中国式父母一样,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总认为她目前还小需要我们的帮助,导致宝宝非常依赖我们,很多自己能独立解决的事情都不愿意去做去尝试。以后一定要尽量鼓励宝宝自己做决定,同时还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和后果。
关于第七章请你这样去爱他的点滴感悟。
我们现阶段经常使用物质奖励法,比如宝宝不好好吃饭或者不好好喝牛奶,我们就会说,宝宝你快点吃,好好吃,吃完给你吃冰淇淋、妙脆角或者带你去游乐园玩,暂时看来这个办法还有点效果,但是我们明显感觉到可能这个物质奖励法说得太多了,对她的刺激没刚开始的那么明显效果了。我们也知道物质奖励法不太合适,目前还找不到更合适的方法。
关于第八章没事,放手让孩子去失败的点滴感悟。
  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让她去尝试各种新鲜事物,经历各种挫折和失败,提高她的抗压能力。很多时候我们害怕宝宝受伤,或者弄脏衣物,这也不允许玩,那也不允许碰,现在看来真是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以后要多鼓励宝宝不断尝试,开发她的潜力,增强她的自信心和勇气。
关于第九章警惕,你是否破坏了孩子的学习过程的点滴感悟。
和老人一起带孩子,光在饭桌上就产生了很多问题和矛盾。比如,吃饭的时候宝宝把喜欢吃的菜碟子拉到自己身边,将嘴巴里的饭菜吐到地板上、菜碗里或者别人的饭碗里,将她自己的饭碗或者汤碗倒扣,吃饭的时候边吃边玩跑来跑去追着喂...这些在我们看来是不合理的举动他们从来不予以制止,还怪我们对宝宝限制太多,规矩太多。我们认为要给予宝宝有限的自由,而不是绝对的自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过度溺爱不是爱孩子而是害了孩子。
在孩子漫长的成长道路上,需要父母细心的呵护和耐心的陪伴,让我们尽可能为孩子提供适宜的,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让他们在天性的引导下,自发地表现出种种优秀的品质,向更好的方向成长。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读后感(六):你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还是在养育自己的孩子?

作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家长,我一直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关心。我像很多父母一样不仅希望给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还希望自己能教育好孩子。可是事实上我们这些父母往往并不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
教育其实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不像老师教育学生那样正式,但是恰恰因为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往往被我们这些家长忽略。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总是习惯替孩子去做很多事情,希望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帮助孩子。
比如当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他喜欢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嘴里尝一尝,据说这是口欲期,可是我们做家长的却总是习惯以不卫生为由硬生生地夺掉孩子嘴里的东西,却不知道去给他换上干净的东西。
比如当孩子牙牙学语发出种种音节时,我们做家长的可能又觉得孩子的发音不符合我们自己的标准,又跑去纠正他们的发音,其实他们的语言能力需要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再比如一些孩子到了一定时期往往拒绝吃饭,喜欢自己尝试去吃饭,其实他们是在锻炼自己的独立性与身体的协调能力,但是我们这些父母总是因为孩子会弄脏衣服而坚持给孩子喂饭。
。。。。。。
你是这样的父母吗?
我还经常听见身边的宝爸宝妈跟我抱怨自己的孩子很小的时候特别爱干家务,可是大点了有能力干的时候却一点也不愿意动手了。难道是小孩越来越懒惰吗?
这些家长并不知道原因就在自己身上。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都喜欢模仿大人去做一些事情,他们总是喜欢模仿和探索,有时候家长在洗衣服,做饭的时候小孩子可能也喜欢摸摸这个摸摸那个试图看看自己能做些什么,可是一般情况他们可能会把现场搞得十分混乱,所以家长不是给小孩一顿痛打,就是再也不让他们过来接触。所以天生热爱工作的孩子因为家长在自己小时候的一次次拒绝,导致他们动手帮忙的意愿逐渐减退,变得越来越"懒惰“。
其实父母应该做的是在孩子第一次尝试帮忙的时候应该做的是耐心地引导和鼓励孩子,这样才可以让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热爱探索的精神得以保持。孩子们在不断尝试中得到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成熟。
我很赞同由伊顿国际集团董事长兼执行官王伟女士在《嘿,你懂你的孩子吗》一书中提到的观点:父母们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很容易无意识地影响孩子的探索,这种影响有时候是出于对孩子的保护,有时候则是因为缺乏对孩子缓慢节奏的耐心。所以很多家长只是在养育孩子,而不是在教育孩子。
在书中她还给我们列举了如何去区别自己是在养育孩子还是在教育孩子。我觉得我们这对我们这些家长都很有参考价值,所以拿出来分享下:
当看到孩子在咬一个钥匙扣的时候,只是单纯养育孩子的家长会迅速将钥匙扣夺走,并告诉孩子这很脏,不可以放到嘴里,而教育孩子的父母的父母则会拿一个干净的类似物品给孩子,让他自己玩个痛快。
我想之所以出现这些状况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并不懂我们的孩子。《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这本书当初吸引我的也是因为书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美好的愿望并不一定会给孩子带来最好的结果,家长们需要的是正确的理念和围绕这一理念展开的实操方法。本书就是要告诉你,孩子正真需要的是什么?如何做才能为孩子提供适宜的,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让他们在天性的引导下,自发地表现出种种优秀的品质,向更好的方向成长。
全书分为九章,每一章的内容都能引起我们做家长的反思:
1.比如在第一章【创造力是上帝最慷慨的礼物】中我学到的是:每天需要跟孩子对话45分钟,当然这个45分钟不是那么固定,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每天,每天去跟孩子对话,去跟孩子沟通,去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2.在第二章【注意:观察是件顶重要的事】我学到了观察中的两个≠
☆成年人的学习方式≠孩子的学习模式
成年人是靠意识主动加工和强制的记忆来学习知识,而孩子却是凭借天生的本能。所以我们常常发现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比我们这些成年人强太多。
☆孩子甲的学习模式≠孩子乙的学习模式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何况是生理和心理结构如此复杂的孩子,所以作家长得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去观察自己的孩子,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度,而不是拿别的孩子来跟自己的孩子去比较。
当然其他章节也讲了很多实用的育儿知识,而且每一张都采用一些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去引导,让我们读起来不枯燥,作为一名父母我们都应该去反思我们是否懂自己的孩子,我们到底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还是在养育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初为父母,或者即将成为父母,不管你有没有兴趣来看这本书,都建议你好好区别教育和养育的真正内涵,好好思考如何去读懂你的孩子,因为这也是你爱你的孩子的一部分。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读后感(七):宝贝,妈妈错了!

    有幸读了《嘿,你懂你的孩子吗?》一书,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原来一直困扰着我各种烦恼都源于不懂孩子,用错了教育方法。
    书中对孩子各种敏感期做了详细介绍,并举了几个小例子,便于家长对照自己的行为是否和书中的妈妈一样,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敏感期。回想起宝宝不停吃手指的时候,我急坏了,一次又一次的把手指从孩子嘴里拔出来,惹的孩子哇哇大哭。后来孩子大点了,家里的所有东西孩子都要啃一啃,不喜欢家里来外人,小朋友也不可以,谁拿他的玩具拿都要抢回来,他的车子妈妈都不可以碰,否则就哭闹不止,各种赖叽,各种耍脾气,天天没笑声。带出去玩儿只能在室外,一进室内就大喊大叫,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子都齐射到我和他的身上,哎,当时的心情我想所有经历过的妈妈都能体会到。宝妈们的各种经验,各种教育方法,在我家孩子身上收效甚微,有些还起了反作用,那段日子真是弄的我焦头烂额。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孩子。本书告诉我们家长,你需要一副“信任牌”的眼镜去点燃孩子创造的烟花。细心点,抓住孩子充满魔力的敏感期,观察、指导,但不干扰。同时,我们还要警惕家庭教育的误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要树立榜样,不可轻易打破自己制定的规则,注意亲子沟通,了解孩子有脑部结构,弄清孩子哭泣的原因,如果属于下层怒火家长切不可忽略已经淹没在右脑愤怒情绪中的孩子,那样无疑是火上浇油。我们要尊重孩子、理解、接纳孩子,利用记忆重演的方法帮助孩子认清自我,带孩子全面认识世界,走出不良情绪。家长不是私家侦探,唠叨将是逆反的导火,我们要做的是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接受那些与众不同的孩子,不合群也许意味着更超群,不要在以爱的名义设下障碍,放许在你的不理解下的打扰已经剥夺了孩子自我构建过程中的巨大乐趣,也对他们掌握各种技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书中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美国著名儿科医生托马斯和切斯提出的婴儿气质九维度,每个维度都有3种表现水平,即较高、适中和较低,而无论是高还是低都存在着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根据气质九维度的标准,心理学家又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容易相处儿童、不易相处儿童和慢慢可以活跃起来的儿童。性格的塑造从孩子一出生就发生着,主持这一过程的不应该是别人,而应当是孩子自己,父母只能扮演一个辅助者的角色,为成长铺平道路,扫清障碍。
    我们想要培养的是能够自我建构、有自我评价体系,能够独立成长并且有创新精神的下一代,不是逆来顺受的“乖孩子”。孩子需要独自快乐,家长请你多些耐心帮助孩子学会独立,拒绝无底线的夸奖和惩罚,让孩子懂得努力与坚持,认可孩子的努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家长们都知道这个道理,可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很容易无意地影响孩子的探索,这种影响有时候是出于对孩子的保护,有时候是因为缺乏对孩子缓慢节奏的耐心。我们都希望孩子可以又快又好地成长,不愿意上孩子承担任何风险,更舍不得让孩子遭遇任风挫折,因此害怕孩子去尝试。然而,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我们要为孩子制造失败,增加抗挫能力,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中,孩子才能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逐渐成为一个更完善的自己。家长要去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开发自己潜能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气,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特别值得推荐的是书中没有长篇大论的高谈理论。言简意赅,适时加入个小例子,非常适合没有大量时间阅读的家长。抓住孩子成长的重点阶段,教家长如何读懂你的孩子,为家长指明了孩子成长教育的方向。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读后感(八):所谓教育,其实是家长的自我修养

说起蒙台梭利教育法,很多父母其实都有所耳闻,许多父母也都被蒙台梭利培养孩子独立性、自信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力以及创造力,让给孩子具有社会性并充满激情所吸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总是尝试各种教育方式,希望我们的孩子优秀,但是对于优秀的定义却又很模糊,似乎孩子成绩独占鳌头,父母就很骄傲。突然有一天发现,我们的孩子除了成绩,没有其他能力的时候,又尝试换一种教育方式。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理所当然的吸引我们的父母。但是在践行的时候,似乎效果并没有理想的那么好,这是为什么呢?
王伟女士,这位伊顿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通过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实践,形成了这本《嘿,你懂你的孩子吗?》,她将教育的重心指向了父母,这本书不再是指导父母教育的方法,而是告诉父母,孩子们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着不同的表现特点。教育的方式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根据孩子所处的时期,耐心而有智慧地教育。
在这本书中,懂孩子成为了前提。书中的确罗列了一下婴儿的气质类型,也说明了孩子的成长期的特点,但是读了这些,就懂孩子了吗?王伟女士用实际的例子告诉我们,真正的懂孩子,需要长期的观察,需要父母认真的注意孩子的小细节。而只有观察也是不够的,还需要父母真正的能够尊重孩子,将孩子当作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给予他们时间和空间。
王伟女士在书中提到,现在有很多家长只是在养育孩子,而不是在教育孩子。而她对着养育和教育之间区别只是,养育就是在孩子探索的时候,直接告诉孩子,成年人的经验,而不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了解尝试完的后果。而孩子的探索过程,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意义。
我们总是说言传身教,言语教导,身体力行,为孩子做榜样,当然是一种方法。但是看完这本书后,家长将要学习一种新技能,那就是信任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探索,在探索中成长。
其实信任孩子,尊重孩子,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太难,毕竟孩子那么小,怎么可能放心呢?抱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并不了解孩子成长特点的原因。
王伟女士用实例告诉我们,懂孩子是明白孩子的成长特点,是知道孩子有能力规避风险。恰恰是我们家长的做法在某些时候,阻止了自己去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
教育,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父母的自我修养。父母需要放弃一颗焦虑担忧的心,去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在探索中成长。即使孩子失败了,也有着一颗平常心,鼓励孩子,让孩子有一个安全的环境继续他们的探索。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读后感(九):陪伴孩子的成长

《评论嘿,你懂你的孩子吗》的作者王伟、曾珈分别为伊顿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和伊顿家长大学第一任校长,在关于儿童的领域中积累和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教育经验。书中的教育方法值得去不断的学习和借鉴。
虽然看上去是为已经有宝宝的爸爸妈妈们准备的,但同时也是为单身或者未婚的人们所准备的,透过其中对孩子的成长与心理分析,也让我们对自身的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找到根源。
比如我们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很容易被打断,可能是在小的时候父母不正确的方式所造成;或者对父母或者他人过度依赖,或许在开始能够独立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包办了一切;又或者自己一直难以摆脱的自卑情绪,或许是因为小时候因为事情做得不够好而遭到周围人无意的打击,加上父母没有及时的给予安慰和鼓励。。。
这些都会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孩子的教育需要父母充分的耐心与细致的观察,去发现孩子的天性中所擅长的东西,并及时的为他们提供相关条件并保护这一特质。每一个成长时段都会存在一个敏感期,书中已详细指出,父母需要认识到所属的敏感期并正确的加以对待。允许孩子在成长中所犯的小错误,以及真正的从心底里将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成熟的个体去尊重。这也是作者在书中所反复强调的!
现代父母工作的压力以及因为时间的限制而不得不由老人来带孩子,同时给教育孩子提高了难度,同时需要年轻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和父母与老人多多沟通,来达到这一共同的目的,无疑这也是一项艰难而又
我是在不停的画线,抱着学习的态度,读完了本书,阅读后才发现自身很多不足的地方似乎在某找到了根源,得到了答案。改变却很难,至少现下能够意识到,并在今后慢慢的改进,本书将也在以后的生活中将本书作为参考和借鉴!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读后感(十):为了未来一个温馨有爱的家,我选择了读它

曾经看到过台湾作家九把刀的一份有趣的困惑,大致意思是:小孩没做过大人,可以不理解大人。大人都做过小孩,为什么不理解小孩?是啊,为什么呢?若是要全球人一起投票评选人类之间最难解开的迷,这个问题恐怕顺利入选是毫无难度的。
再者,婚期将至,生子的事情也被排上了日程,忽然间焦虑了不少, 怕太太怀孕之后我能不能照顾好,也怕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做的不会好, 毕竟,自己现在也只是爸妈的孩子而已。 年华易逝,试错成本太高,不想给自己太多的借口。 所以,出于以上问题的考虑,也是时候从阅读这本书开始打基础了。
为什么从这本书开始打基础?
百度一下“蒙台梭利教育法”和“伊顿国际教育集团”,
你也像我一样对这本书充满期待的。
更何况这本书封面上赫然写着:
“伊顿国际教育集团首次重磅推出”、“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中国的完美实践”
 
当翻开这本书,收获更是如潮水一般涌来——
孩子的创造力培养、特长观察、家庭教育的误区、沟通的注意事项、呵护孩子天性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精神、受挫能力的技巧、给孩子完美学习过程的必要……几乎包含了我作为一个育儿小白的一切求知所需。
如果把每个学科的入门级好书都类比成武林高手修炼的基本心法,
那么毫无疑问,本书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如果说这个时代亲子关系可能遭遇的最悲哀事情,我想,最难过的莫不是彼此有付出,却彼此不理解了吧。这是九把刀式的困惑,也是这本书想要解开的迷惑。知道一些,总是好的。
 
这本书不是一本育儿学科的经典明珠,也不单纯是一本爸爸妈妈育儿经,若非要给它下个定义,我想,它也许该被称为亲子教育防范未然指南吧。给已经有孩子的爸妈一次修整自己教育方式的机会,也给即将有孩子的准爸妈们一剂很好的预防针注射。
 
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话当然不能是说说而已,
与其早已经准备好了给孩子未来报一堆补习班、兴趣班,
不如从现在开始
多预备些好的指南,
毕竟,机会都是给早有准备的人的。
以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