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这一辈子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这一辈子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10 22:06: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这一辈子经典读后感10篇

  《我这一辈子》是一本由老舍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一):集中集

不是唐突老舍先生 短篇集子里一贯是最容易出糟糠和末名作的 大家也不外如此

像神枪沙子龙 微神 前几年赶过第一趟 都还是有印象的

杂文里造诣最高 排的上号的 应当是 我这一辈子 月牙儿 微神 马库先生 火车番表了

神枪沙子龙

一个隐姓埋名故事

牺牲

真哪!现在的女人多么精,才二十一岁,什么都懂,彷佛在美国留过学!头一次我们看完电影,她无论怎说也得回家,精呀!第二次看电影,还不许我拉她的手,多么精!电影票都是我打的!最后的一次看电影才准我吻了她一下,真哪!

有味了

马库先生和茶房的故事

有趣 太有趣了 写的短了 实在短了 不尽兴 真不尽兴 ,一改一贯的深沉批判风格 写出这么一个诙谐有趣的小故事,若是以这么一种轻快萌动的笔法写一篇长篇故事该多有意思

不过这种小品文大概也只有这样篇幅才最有兴

可与番表在火车上合并在一起

我的眼盯住了她的。她要低头,还没低下去,便又勇敢地抬起来,故意地,不怕地,羞而不肯羞地,迎着我的眼。直到不约而同地垂下头去,又不约而同地抬起来,又那么看。心似乎已碰着心。

我走,极慢地,她送我到帘外,眼上蒙了一层露水。我走到二门,回了回头,她已赶到海棠花下。我像一个羽毛似的飘荡出去

我无从打听她的消息。直接通信是不可能的。间接探问,又不好意思。只好在梦里相会了。说也奇怪,我在梦中的女性永远是“她”。梦境的不同使我有时悲泣,有时狂喜;恋的幻境里也自有种味道。她,在我的心中,还是十七岁时的样子:小圆脸,眉眼清秀中带着一点媚意。身量不高,处处都那么柔软,走路非常地轻巧。那一条长黑的发辫,造成最动心的一个背影。我也记得她梳起头来的样儿,但是我总梦见那带辫的背影

初恋青春的第一朵花,不能随便掷弃,

初恋像幼年的宝贝,永远是最甜蜜的,不管那个宝贝是一个小布人,还是几块小石子

是她打开了我的爱的园门,我得和她走到山穷水尽。怜比爱少着些味道,可是更多着些人情

心中茫然,只想起那双小绿拖鞋,像两片树叶在永生的树上作着春梦

写的真美,可惜却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老字号

能挨过五千年的中华 顶不过风云变色的民国 轰轰烈烈的五四

且说屋里

通篇莫名 只单看到了卖国贼时才有联想感触

我这一辈子

巡警到底是干吗的?是只管在街上小便的,而不管抢铺子的吗?

现官不如现管 旧巡警莫若新城管

这就是我的本事。怎么不负责任,而且不教人看出抹稀泥来,我就怎办。话要说得好听,甜嘴蜜舌地把责任全推到一边去,准保不招灾不惹祸

和稀泥之鼻祖

给福海娶亲——只剩了这么一档子该办的事了,爽性早些办了吧!

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

一篇自言自语 自说自话的一流中篇民国小人物纪实文

月牙儿

我近来非常的懒,能披着件衣服呆坐一两个钟头。我想不起什么,也不愿想什么,就那么独自呆坐。

想起的都是月牙儿里的渺茫光

善人

小品文了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二):文学不朽

说起老舍先生我一点儿也不觉得陌生,散文<济南的冬天>曾选入语文课本,记忆最深的一句是:最妙是下点小雪呀……不过买全集认真读赫赫有名的<骆驼祥子>与<四世同堂>却是很后来的事情。想象中的老舍先生瘦高白净,着一袭长衫,之所以买这本书一半也是因为封面这个背影。编者在书中选入若干幅老树画画的作品,无一例外地均以长衫人为主角,画中他们或坐或立,春日里一杯茶秋风中两壶酒,满是闲适惬意。想先生身处动荡历经离乱,即便有如此心情也可能不多吧?!一叹……

这是一本合集,小说部分收录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长篇节选,散文部分则大多作于1931~1937年,期间先生就职于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先后居住济南青岛,所选散文可称精品。〈大明湖之春〉,〈趵突泉的欣赏〉,〈济南的冬天〉等明丽的湖光山色扑面而来。〈想北平〉,〈我的母亲〉及〈宗月大师〉则情感质朴深沉。杂文〈我的理想家庭幽默俏皮,而〈取钱〉则极尽反讽之能事,举重若轻

距离老舍先生自沉太平湖已经过去了五十年,可是分明的,你能感觉到他的存在。有时候他是瑞宣,“当下过雪后,他一定去趟北海,爬到小白塔上,去看西山的雪峰……”。有时候他是老李,“我并不想尝尝恋爱的滋味,我要追求的是点--诗意”。又或者,他就是祥子,替普天下的平凡人喊一声,凭什么!

或许我们慨叹狂处士真堪惜,毕竟文学是不朽的。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三):老舍的一辈子

我在看《我这一辈子》里突发其想,老舍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恶毒攻击和迫害,被逼无奈含冤自沉北京太平湖是不是和他十五岁时当学徒,学裱糊匠有点关系。1899年出生的老舍,原名舒庆春,因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是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后来,他自已更名为舒舍予,即含“舍弃自我”“忘我”之意。老舍,满族正红旗人,出生于清未1899年,距清帝退位(1912年)不过数载。他一生历经多朝更迭、战乱动荡和民不聊生艰辛,后好不容易新中国成立,不想又遭遇文革屈辱,灰心意冷,绝望自沉----真是让人扼腕叹息

老舍当学徒时正值1914-1915年,此时,中国也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不太平,到处死人。裱匠的生意好,不愁没饭吃。老舍当学徒学了三年,学会糊“倒头车”“接三”“一七”“五七”等等,一共六十天的死人排场。所以,只要是有钱人去逝,一套排场下来,裱糊匠总有饭吃。还学了伺候神仙,不过因为破迷信,破四旧,这些道道都不提了。给活人做的事是糊顶棚,以前不是像现在刷墙玻璃窗什么的,而是用纸糊,糊墙糊窗。这些如今看来都是旧事旧风俗了。做学徒,也不像现在去学什么教师傅钱即可,那时的学徒得受得了委屈,晚睡早起是日常,有眼泪肚子里吞是常理,受师傅师娘的夹板气是寻常,三年下来“顶倔强的人也得软了,顶软和的人也得硬了”----被板子打硬的。

这三年的的学徒经历对老舍一生至关重要,年少时为了生存不能不忍受委屈,不能不挨打受气,说得好听点是磨炼心气,说得不好听就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如此。我们看老舍的文章,总觉得他的文字平和乐活,话语之中自带幽默,可没有人说这是他从生活的磨砺中咀嚼出的生命力。地道北京话,独特的京韵,浓郁的生活气息,质朴自然......这些美誉之辞外,都是他本身便是来自人民,来自生活的结晶。胡风评价老舍说,“舍予是经过了生活底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底‘真’不但没有被这些所湮没,反而显得更凸出,更难能而且可爱。”

老舍在《我这一辈子》一文中说,“现在想起来,这种规矩与调教实在金子。受到这种排练,天下便没有什么受不了的事啦”,“这种排练教我遇到什么苦处都能硬挺,外带还是挺和气”,“我所受的苦处给我打下了做事任劳任怨的底子,我永远不肯闲着,做起活来永不晓得闹脾气,耍别扭,我能和大兵们一样受苦,而大兵们不能像我这么和气”,“裱糊的手橄没有给我带来官职和财产,可是它让我活得有趣;穷,但是有趣,有点人味儿”。可是,这么和气,这么能受苦,又能硬挺的人,还是败在文革面前,悲剧。从这个侧面来看,十年文革真是丧尽天良,制造的白色恐怖人性沦丧,一场人间浩劫。

以前读老舍,常常注重分析他的作品、人物、风格、艺术成就等,较少看这个人。但从《我这一辈子》中,我看到少年老舍成长经历对他一生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少年多磨难,所以老舍才可以在数不清的大风大雨中坚持平和,坚持日常平凡之中挖掘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写他人,揣摩他人,他对老北京世情的描摩,对民族精神和命运的思考,何尝不是他对自身命运的投影。

深切缅怀,也惟愿逝者安心走好。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四):我这一辈子

第一次读老舍的作品我在小学,当时课本上有老舍的一篇《济南的冬天》,作为一个小学生,不需要老师的讲解,我便能从老舍的文字中读到我所理解的那部分。从那时喜爱老舍的文字到如今,已经十几年过去了,陆陆续续买了老舍好多作品,这一次又毫不犹豫入手了《我这一辈子》。
俗白精致的封面,以及清丽脱俗的内插画一下子便吸引了我,文字还是旧的文字,但经过排版、整合,好似又新了起来。《我这一辈子》精选了老舍的小说和散文,另加老树的八幅画作,全书文字大小适中,间隔相宜,阅读感受很棒。老舍的语言平白而有力量,他很善于提炼,于是他的俗白读起来简易但又别有深意。老舍的许多篇目,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都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他雅俗共赏的文字对我们当下,也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俗中品雅,雅中拾取,永葆悲悯与良知,活出生命的纯净。”从老舍俗白精致的语言中汲取生命的智慧,历练内心的强大和平和。当我们在忙忙碌碌的当下生活中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就回头读读经典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五):老舍: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

老舍: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
作者│张桥桥
                                        
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老舍
    阅读老舍的文字,是一种永恒感动。因为生为一个普通人,周身都是永恒的烟火气,而在老舍的文字里,总能把人间烟火写成有滋味的生活,让我有一种活着的“质感”。
初中读《骆驼祥子》,心里就涌起暗流无数,“他觉得用力拉车去挣口饭吃,是天下最有骨气的事;他愿意出去,没人可以拦住他”,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仿佛活生生伫立在我面前,他因为拉车而变得粗糙的手,胳臂上暴起的青筋涂上了一层厚厚的泥土,眼睛里闪过的爱、希望、失落、悲伤,都清晰地展现在我面前,我好像见过他,他好像曾经我的朋友
 
“你须把细心放在大胆里,去且战且走。你须把受委屈当作生活,而从委屈中咂摸出一点甜味来,好使你还肯活下去。”读到《四世同堂》里这段话时,我正处在人生的转折点:大学即将毕业,父亲去世,和恋人分手,对未来感到迷茫。可是我的心痛,老舍似乎能读懂,他就像一个亲近的父辈,在每一个失眠的夜晚,给我讲解关于人生的意义
 
“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老舍对于济南的钟爱让我这个地道的山东姑娘心中充满暖意,这篇《大明湖之春》是我看过最美的景色描写,书里的风景好像是静的,又好像是动的,但或静或动都让我觉得舒服惬意,比那些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起来的矫揉造作的所谓“情意”都更惬意,仿佛一个垂钓的老翁,静坐岸边,神态安详。
 
老舍对于理想家庭的追求,也让我觉得平静,不用热切地去追逐名利,不必理会这世间所有的繁杂,我只要静静的跟一个让我觉得舒服的人组建一个平凡的家庭,一家人在春天看杨柳,夏天挑逗屋檐顶上的猫,秋天一起感受地里庄家的丰收,冬天就是和孩子们一起堆雪人,在雪景里感受生活的平淡。
 
《我这一辈子》,借用老舍中篇小说的名字,用老舍诸多作品的缩影来展示了一副世间百态图,让我在老舍先生流转的精华中,感受一个真挚老友的谆谆教导。老舍把最好的处世艺术都交给了我,教我感受生活中的美,即便那在别人看来是一种痛。正如他曾说过的: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六):忙忙碌碌中平淡,粗茶淡饭中生香

这本书是老舍先生作品的精选集,他把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各种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关于四季的色彩渲染和关于人情的细致描摹增加了生活气息和情趣,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让人从轻松诙谐中体味生活的严峻与艰辛,配合老树的插画,自然形成鲜明、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完整丰富的一个世界。

   在阅读瞬间,渐渐明白,平凡的一生不代表碌碌无为;变得成熟也不意味着要丢掉初心。真正的生活,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那些过去朴素的人、朴素的生活,偏偏让你嗅到生活应该有的味道。 岁月免不了炎凉荣枯;人生免不了爱恨情仇;生活免不了酸甜苦辣。人生的长度,长不过春夏秋冬;人生的广度,越不过南北西东;人生的无常,无非也就是悲欢离合。人生苦短,不要负载太多的痛苦不堪;心里的话,有人听就是温暖;郁闷的事,有人懂就是幸福。生活不简单,尽量简单过;人生不完美,尽量快乐活。王小波说过:“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

日子,是在忙忙碌碌中平淡;生活,是在粗茶淡饭中生香;人生,是在坎坷挫折中历练;心情,是在百味杂陈中安暖。我们普通人,总是被生活的重担所压,每天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似乎总是抱怨生活疲惫而无趣,其实只要放开一点,任性一点,把生活中每个小细节的快乐都细细享受,那么,生活一定会回报给你更多的快乐。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七):一辈子值得细细品味

老舍,在我的中学时代才开始了解,但是算不上真正的了解。直到看完《我这一辈子》,又进一步了解了老舍。书的封面我个人特别喜欢,仿佛根据画面就可以感悟一些东西,体会一些东西,我喜欢这种风格的封面很吸引人,并与作者形象很搭配。《骆驼祥子》、《茶馆》、《济南的冬天》、《趵突泉的欣赏》这几个是自己之前比较熟悉的文章,跟随着这本书又重温了一遍,结合自己长这么大,这么多年的经历,慢慢感受到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体会到人生的百态,个性各色的人,不同性情的人。很多故事很质朴接地气,很多场景与情节是来源于生活的日常,通过平凡的场景反应普遍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其实对我们更多的是有关于对人生对人性的思考,读的时候我也结合自身经历在思考一些道理。我喜欢老舍写城市平民的生活,最真实的笔墨写出真实的人生。《骆驼祥子》是个人最喜欢的,也是最打动我的,我真心心疼祥子,心疼他的太多,祥子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奔波,可是最后呢?或许吧,命运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开玩笑,整个社会的矛盾冲突,社会的动乱。《茶馆》读后对我的感想也极大,茶馆反映的历史,是中国旧社会的缩影,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使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旧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所遭受的苦难,倍加珍惜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记住这段历史,激发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总之,很喜欢老舍的作品,作品真正的做到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每一篇文章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内涵,每一个人物都值得我们去分许与思考。《 我这一辈子》值得细读品味。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八):英魂从此逝,诗文寄平生

老舍原名舒庆春,出生在1899年的北平,他是大清朝正红旗人,但在他出生的年月,清朝正走在灭亡的路上,旗人的身份自然也就跟着破落起来。老舍的家庭亦非大富大贵,再加上当时社会普遍衰败的情状,他的幼年生活也是颇为困苦的。正因为老舍的生活颇为困苦,反倒也让他真正的接触到了那些在旧社会里挣扎求生的小人物们。在老舍的小说里,很少出现高官贵族,便出现也不过如背景一般闪现一二便罢了。老舍的小说讲的都是那些他熟悉的小人物们,走卒贩夫,至高也不过是衙门里的小职员罢了。

骆驼祥子里的祥子,离婚里的李大哥,我这一辈子里当臭巡警的“我”,老字号里的大伙计,在这本老舍作品精选集《我这一辈子》中,所选的作品不论是长篇节选还是短篇故事,这故事里面的人物都脱不开小人物这三个字。

但正是小人物组成了大社会,老舍用他那活泼泼的北京俗语描述着这些小人物,讲他们这一生中的一喜一悲,写他们在那个时代浪潮里的辗转腾挪,笑中有泪,喜中含悲,不加批判但人们都能看到那个时代对善良的人们的摧残。小说从来不止是为了说故事,老舍的小说就是如此,他的小说总透着悲悯,也透着无奈,就如骆驼祥子终于还是无法抵抗无情的命运,他的雄心他的努力被一次次击倒,他变得偷奸耍滑,变得不再有信念正义,可是我们却无法怪他恨他。我们透过一个个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看到了那个大时代所有人的悲歌,而这正是小说意义的所在。

老舍的小说写的直触人心,散文同样让人感同身受。在这本精选集中,老舍的散文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与小说一样,老舍在散文的书写上语言同样保持这口语化,这也是老舍行文的一个特点,老舍写作“不端着”,他不追求辞藻华丽,更不会去掉书袋只为显得自己高深,但朴实的语言并非就不精彩,老舍行文及其幽默,在小说中,这种幽默反衬着生活的悲伤,使得这悲伤也更见厚重。在散文里,老舍的幽默常常用来自嘲,这些自嘲与幽默使得那些平凡的岁月都如镶了七彩的金边,在回忆中意趣盎然起来。

老舍回忆在青岛的旅居生活《青岛与我》一文里,写自己唱戏唱跑了一众票友,在自家练习又让房东也来谈话赶人,平凡的日子因为这些插曲增添许多意趣,让人看来忍不住笑着摇头。在《大明湖之春》一文里,老舍直言大明湖“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他写的直白敞亮,那些被消损了的自然景物自是值得叹惋,但老舍的叹惋也来得与众不同,不伤春不悲秋,但他的情感你却清楚明白的感受的到。

在老舍的笔下,有那么多挣扎求活的小人物,有那么多值得纪念怀恋的故人往事,但最终所有的一切都归于一泓湖水,也许那也是个既不清也不澈又不太平的的地方吧,英魂从此逝,诗文寄平生。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九):《我这一辈子》与老树画画的缘起

2016年春,那时正值老舍先生的作品即将进入公版期,我特意找到领导,表达了自己想要策划一本老舍先生作品精选集的意愿。领导见我手头还没有选题资源,出于鼓励和支持,就同意我试试。我认真调查资料,填好立项表,申报了选题,欣然的是,选题很快通过了。
选题通过后,我当然很想立刻着手筹备,一试身手,于是就花了几个下午的时间从海量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将那些经典的能代表老舍先生不同时期不同心境的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精心挑选出来,可选题上会后才被告知,老舍先生的公版书要等到2017年才能出版!无奈之下,这本书只好暂时搁置。2016年年末,待到离公版的日期愈来愈近,我就愈来愈期待,等了一年的书终于要出版了。
而这本书的封面和插图找到老树画画并不是我的初衷,虽然此前,我也曾听说过老树画画和他的作品。
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下午,当设计师此前所设计的几个封面小样被我一一毙掉后,他们又锲而不舍地送来了一批样稿。在这一批样稿中,那张绿色浅白的封面特别打眼,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
我告诉她,这张不错,就是它了。她看我如此坚定的样子,再三询问,是否真的定稿。可能这个决定下得太突然,连我自己都感到措手不及。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封面这东西,就像良辰美景,只是在人群中惊鸿一瞥,就再也无法忘怀。
后来,她告诉我,这张图是老树画画的,需要经对方同意,方能采用。我心想,那好办呀,我来联系嘛。从一位同事那里得知老树画画的联系方式,我便加了老树老师为微信好友。
给老树老师留言,很快得到同意的答复,寥寥数语透露着山东人的爽快个性。老树老师爱用繁体字,无论是微信还是短信,都是用繁体字做回复。他用繁体字写着,让我把小图发他,他再挑选大图给我。但收到小图后,老树却犹豫了,这张恐怕……你要不再选选其他的?
这张怎么了?难道是您特意留作他用的?莫非?心里万千问号疙瘩,不得其解。
“不是,这张画和之前出的一本书的封面很像,你再选选其他的或许更好。”
哦,原来是这样。看到老树老师如此热心负责,内心莫名感动。
其他的?对呀,或许还能淘到更多宝藏呢?于是,我就跑到老树画画的微博上去逛。不逛不知道,一逛吓一跳,从2011年7月25日开始,老树画画几乎每天一条微博,以诗配图,画闲云野鹤,画诗酒田园,画春夏秋冬,画花鸟虫鱼,画萝卜白菜小火炉,画菜刀大炮和火锅,画拖鞋野猫窗前明月光,可以说,浓浓的生活气息,满满的世俗烟火,几乎无所不画。他的诗也和他的画一样,不受拘束,洒脱无畏,显然已经突破了传统国画的花卉山石之类,自成一格。
老树画画说:“画画儿这档子事儿,本来就是件好玩儿的事儿。闲来涂涂抹抹,看着心里的一种样子,渐渐在布上、纸上,或者在石头上墙上反正是个什么地方显露了出来,渐渐是那个意思了,心中就高兴。或者只是看着那些花里胡哨的色彩相互地揖让、沟联、覆盖,看着水跟墨变过来融过去,氤氲漫洇,不成个什么东西,也高兴。”
一个把画画当好玩儿的人,可以说是无心插柳。看看老树的经历就知道,他从南开文学系毕业后就在财大教书,写过小说,烧过陶瓷,做过电影批评、书法研究、图书出版和摄影批评,从05年开始重拾绘画之梦,开始作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画画是他的业余爱好,而这爱好在他的中年开出了丰盛的花儿来。
在老树的微博上逛了很久,最后还是觉得这张老人穿着长衫戴着斗笠背着手一旁芦苇丰盛的画最合心意。于是告之老树,心意已决,请放大图。另外附言,又从浩瀚画卷中淘得八幅,甚喜,望作为内文插画,请赐之。
老树老师到底是爽快之人,很快便同意一同授予。
可自此之后,等了整整一周,未等到大图。再等一周,依然未有。期间,电话打了数遍,无人接;微信、短信发了数十条,无人回。奇怪的是,还能常看到老树老师发的朋友圈。
转眼过了春节,依然苦等不到,离新书出片之日指日可待,心急如焚。
无奈之下,只得告之设计师重换封面。
设计师不愿多日辛苦付诸流水,也好心帮忙联系。
幸好,在元宵佳节的前一日,终于联系上失联多日的老树老师。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马上抓住这次时机,向老树老师表达拜访之意。
老树应之。
翌日,带着U盘去老树老师在财大的办公室拷图。
终于见到老树老师,一个体格强健、嗓音洪亮、处处留下忙碌身影的艺术系教授。办公室很宽敞,有很有很多杂物,很多都是和画画有关的家伙什儿,墙上挂着几幅画,看不出是出自哪位画家之手。一个学生模样的人(可能是老树老师的助手)正在按照老树老师的吩咐在整理东西。
老树老师见我杵在那里四处张望,不停地说让我坐下,我便在他的座位旁边捡了把椅子坐下。他打开电脑一边帮我找图,一边询问我在哪家单位哪里人,我一一回答,像个小学生在回答老师的提问。
老树老师的电脑里装着很多个文件夹,打开每个文件夹后又出现很多文件夹,然后这些文件夹打开后又出现很多文件夹。每个文件夹都有不同的命名,他快速翻动着,一张一张地帮我找相应的大图。
我站起来看,他又喊我坐下。我说我坐下后就看不到您选哪张了,他就说那你坐近点看。我把椅子靠近,看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翻找每一张画。我好奇地问,这么多张画您都记得哪张是什么时候画的吗?我是随机从微博里搜到的,您又是怎么对号入座的?
“记得,我画的时候都是有分类的,有的是根据时间画的,有的是根据事件画的,有的是出差途中画来送朋友的……比如这张是二十四节气的春分图,我都记得。”
“那您这些文件夹里总共有多少张画呢?”
“三四千张吧。都是这几年画的。”
我禁不住要发出赞叹之声时,他却云淡风气轻地说:“都是闲下来画着玩的。”
几分钟闲聊的时间,他已经将九幅大图全部找出来了。末了,他还问我要用哪张做封面,我指着那张老人穿着长衫戴着斗笠背着手一旁芦苇丰盛的画说,喏,就是这张。他右击鼠标,打开那张画的属性说,你看,10M的,尽管放心用,我之前做过十多年出版,对于印刷这档子事了解得很。
临走前,我拿出带来的《花乱开》请他题了字,他在扉页上写了“XXX小友存读/丁酉春初/老树”几个字,一如他的画与诗,亦趣亦谐。
春天来了,老树的朋友圈每天还在不停更,不过,最近的主题是一番盎然春意。
“一直有个梦想,不能总是瞎忙。坐上绿皮火车,管它开往何方。”
“春风吹起,心中欢喜。去年有约,抱花等你。”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十):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从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

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从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
        这一本老舍先生的精选集结的书,对于初读老舍或是有有兴趣喜欢老舍先生的来说,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透过书中的作品以及作品节选,我们可以20世纪初的中国,我们可以透过祥子,透过沙子龙,透过宗月大师,透过孙七透过瑞宣这些人物,我们看到人生百态、看到了社会现象、看到了人生思考、看到了民族脊梁;我这一辈子,全书有小说,有散文,脍炙人口、一本可以时时翻阅的好书。
        断魂枪一篇,“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从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更是道尽人生无奈,一个没落的镖师,一个身怀绝技的武师,社会巨变一个为了生存镖局改客栈的中年男人,一个看清时事“不传,不传”复杂心绪,旧时的他追赶着现在的社会,现在的他终究不会被社会拿下,人生俯仰总是需要智慧,拿起放下,才不会被自己他人所困惑,被自己所困惑。宗月大师一篇,更是写出了老舍人生转折,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的贵人,母亲给了老舍“身”,宗月大师大约给了老舍“立”的大门,心怀感恩,人心向善。我的母亲,“生命是我的母亲给我的。我之所以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浇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每个读者读者这一篇,就像是写自己的母亲一样,写出了我们的心里想说却也说不出来,我们想表达却欠于胸中文墨不能尽情抒怀的话,好的作家就是这样,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共鸣,让我们不舍。
        我这一辈子,开卷有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