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完美的混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完美的混乱》读后感10篇

2017-11-13 22:02: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完美的混乱》读后感10篇

  《完美的混乱》是一本由埃里克·亚伯拉罕森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9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完美的混乱》读后感(一):混乱一点也无妨

有这么一所幼儿园,不在墙上贴满字母表或者认字图片,并且没有固定的课程和教学方案,更没有汇报演出,老师只是提供简单的东西和玩具,并不告诉孩子吗用这些东西做什么。老师只会在孩子们游戏的时候适当的提问,并给以技术性的帮助,并且记录孩子所说所做。老师还会讲故事,但并不要求孩子们遵照故事的主题完成什么任务。孩子们基本上在混乱中学习知识,那么,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上这样的幼儿园吗?
我愿意,不过这所幼儿园是书中的例子,《完美的混乱》这本书介绍了一所名叫“红色小货车”的幼儿园。采用这种教学和管理方式,貌似混乱中,孩子们的标准化测验成绩比一般幼儿园更高,孩子可以抵抗制度化教育压制住的创造力、信心勇气
我很欣赏这种教育理念,因为孩子更自由(这似乎是家长们的期望,但往往做不到)。我的孩子所在的幼儿园,是一所华德福教育理念的幼儿园,有一些粗放管理的意思,我觉得是有好处的。
整洁不代表一切
去年有段时间里,我对家里的混乱状态很头疼,孩子大了,会在几分钟之内迅速摊开一堆玩具。我承认我对整洁有强迫症,这可能归于在部队生活的几年经历,我总希望孩子在玩完玩具后,把东西收拾好。不过,我最近越来越觉得,这样的做法未必管用。
《完美的混乱》这本书,对混乱的定义是缺乏某种特定的秩序。那么,可能我认为的秩序未必就是最优、最有趣、最便捷的秩序。
比如,我给孩子指定了一个抽屉堆放玩具杂物,可她通常把各种能拿到的物品扔进去,并且随时去打开翻找。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和我们通常的收纳行为是一样的,只是她没有使用大人的方法来整理。孩子把各类杂物放到一块,又很容易的把其中一些组织起来,比如做一盘“点心”端过来,无论如何我都觉得这比正式的拿橡皮泥、硬纸板来做手工更有意思
这正是书中提到的,混乱的一个益处:产生创意。也许我是高看了孩子的举动,但如果我把那些曾经看着烦的零碎东西丢掉,或者分门别类的收进盒子里,很可能孩子就会反感这种独立的游戏活动。
被高估的时间管理
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评价番茄工作法,提到时间管理的一个作用,就是满足了人们对内心焦虑的抵抗。对此我深表同感,通常时间管理的理论都严苛的规定着使用者的进度,而我想也没有哪个人会严格的把每一个番茄都切成25分钟一块。
《完美的混乱》列举了“高估时间管理效用的7个习惯”,里面给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反面意见。比如对于长期计划的认识,往往“梦想规划师”会让人写出几年、几十年的梦想计划,而事实上很多公司的长期战略都只是为了满足管理者的要求,很多计划在5年内就会失效。
书里也提到了结构性拖延的大师,斯坦福大学哲学教授约翰·佩里(John Perry),他认为与其跟自己对抗,拖延着不去完成最重要的工作,倒不如利用拖拉的特点,先投入到次重要的工作中去,以旺盛的精力完成,等有了时间,再回头去做被拖延的工作。
整理术有用吗?
既然混乱如此美好,那还需要整理吗?人们在收纳整理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效果为什么不那么明显?
显然,混乱着对于很多人是舒适的。从一个舒适状态离开,靠简单的方法是不好用的,即使靠一些整理专家来帮忙,过后也会死灰复燃。所以面对混乱,尤其是家庭、办公室的混乱状况,先放松心态。适度的混乱会带来一些情趣,你可能会觉得类似盆景根雕的东西才是艺术,那属于自己的毕业纪念册、旅行门票、明信片等等,不都是记录自己的艺术品吗?能在不经意的时候看到这些时间的痕迹,会非常开心
其实和上面的问题一样,应该留心整理术这类方法,找到适应自己的秩序和底线,而并非一尘不染井井有条才是好。
也许你会觉得,《完美的混乱》这本书完全是作者帮全世界懒散的人找借口嘛,那么更多说服你的例证就需要自己去读一下了。

  《完美的混乱》读后感(二):乱中取胜

推荐的很大的原因,是这本书的视角独特,没有把大家都知道的东西再嚼一遍。
对于整洁的既爱且恨,爱恨交加,我想大家都差不多。经常是早上到办公室,一看这乱,赶紧又收又擦,又拖又扔的。折腾半个小时,一看,焕然一新心情大好之下感叹:我真是一个爱整洁的人啊,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产生高效的工作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按我的经验,往往在这样的收拾整理之后,效率反而变得低下
作者的一个观点,就是收拾整理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你最精华的注意力用于其上之后,再干别的就是强弩之末了。那么可能有人会说,那干嘛不在垃圾时间来做整理呢?事实是,在垃圾时间,我们都不愿去整理,因为整理也是一个需要集中注意力去思考扔或者留等重大问题的过程,有门槛的。
所以,结论就是,我们要放弃精神上的洁癖,容忍一些可以容忍的混乱。“让一切变得有序”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他违背熵增定律(参见时间简史)。
当然,从辩证法的角度,我们既要容忍混乱,但在某些地方,却要保持绝对的有序。也不用特别去思考哪些领域是,往往我们反复找过的东西就是,所以很简单,如果曾经反复找过一些东西,那就把它们整理起来,放在一个地方,以后只要有新的,就必须放在此处。把整理癖用作特定的领域,是工作高效的保证。

  《完美的混乱》读后感(三):Nature is a total mess

features:
1. 提供了大量数据和实例(美学、科学、音乐、嗅觉、视觉)表明:整洁的成本与混乱的优势。
    混乱的益处:完整性、谐振、创意、效率、稳健性
2. 分层阐述:
混乱的人、家、组织、领导、政治、思想、美学。
P.S.为什么公司/个人的长期规划常常是无效的?(无效数据、高管远离一线和中层、竞争对手的响应、市场随机波动);
书整体的论述结构是较为完整的,更大意义在于启示人们对于“收纳成风”的现况进行反思,并在生活中捉住问题的核心(非达成某目的),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不需要笃信整洁会有所谓的连带效益,更无须因为偶尔的不整洁而产生心理负担。

  《完美的混乱》读后感(四):这是一本混乱的混乱书

事实上,这本书的标题还是有所哗众取巧的,它说抨击的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混乱,说论证的需要保持混乱也是限定在一定的范围的,下面是一些在大多数情况下正确的结论,而具体的标准因人而异,在乎于行:
1.整洁和有序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且很多时候那些代价并不总是值得的的。我们必须要首先考虑,我们为此耗费的资源是不是划算的。
2.有意识的可以控制的混乱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价值
3.一个系统显得混乱是因为缺少某一特定类型的秩序,这样,即使它符合再多其他种类的秩序也会显得很嘈杂。也就是,混乱是一种多层次的概念,这决定于我们怎么看及怎么想。
4.对于一个无序网络,关键点在于中间环节——他们承担了最多的工作,对混乱产生的作用负责,他们的缺失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分裂性影响。这意味着对关键人物有极高的要求,同时也必须背负这可能的巨大风险
5.如果不去适应混乱,就永远没有办法控制混乱,问题是有序化是否算是控制混乱的一种方法
6.混乱和有序都可能只是一种感觉,但是事实上正是感觉对我们的效率有重大的影响
7.混乱可能有更多的随机性机会(购买、灵感激发),但如果你硬要考虑它的话,你可能会注意到那是多么低的一个机会,还有很多潜在的成本。当然,简洁也有很多维系成本。也许局部的可以控制的混乱更能满足激发的需求。
8.混乱应该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可能存在与一种有序的混乱状态,兼顾两种情况
9.很多现象都和我们整个社会的看法有关,秩序也是
10.”如果一个系统的元素是分散的,是混淆在一起的,由于标准不确定而种类繁多,或者因为人们观点的不同,在现实中被认为是杂乱的,那么这个系统就是混乱的。“即使是这样的看法,也是因人而异,对于当事人而言,混乱与否只是在于自己能否控制得住,而混乱这个标签却经常是别人或者是社会观念加给我们的
11.混乱经常会和不确定性连接起来,只是混乱的行走方向是不明确的,对于重要的事情而言,我们的生活不能依赖于可能。同样的,偶然的成功我们也不应该太过看重了
12.混乱的情况可能有助于激发我们的感性思维
13.无论世界何其混乱,人类似乎总是不愿这样看待它,我们会根据会把世界放入我们的思维框架当中,在心中整理这个世界。我们制订各种各样的计划来避免混乱和随机事件,但从逻辑上看,它们就像软件中的小毛病那样在所难免。能够和这些随机事件并存才能使我们过得开心。

  《完美的混乱》读后感(五):在混乱中寻求规律

战隼老师的微信推文里,有一段话很吸引我:“时间管理的特点之一是整洁、有效率,但整洁真的是效率最高的吗?不一定。推荐一本描写混乱的书《完美的混乱》 这本书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了时间管理。”
这也是我会看这本书的原因。
一如本书的封面所标榜的那样:“我混乱,我高效”,作者认为任何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最初状态相比都会变得更无序,而非有序。换句话说,所有事物通常都不能自我调整,整理一个系统需要进行额外的努力,而这额外的努力就是整洁成本。整洁和有序是要付出代价的,为此而耗费的时间、资源是否值得?
整洁需要成本,是因为整洁能带来高效率。那混乱是否具备整洁所带来的高效率?本书所指的混乱具备高效率。
本书所指的混乱是什么?混乱并非指东西散落各处,不同物品混在一起,不按次序做事,而是要在混乱中寻找规律,每个系统的每个方面都有一个混乱的最佳等级。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系统中,都有一种类型和等级的混乱能使得效率最大化,而我们只需在少数重要时刻做到有条理。
例如在提交重要报告之前,将次要的文件暂时搁置,放在办公桌的角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需要为立刻处理它而打断自己写报告的思路,暂时把他们放在一边即可。这是在为重要报告与整理书桌区分优先级。
混乱的书桌如何保持高效?在混乱的书桌上,一般越是重要,紧急的工作,越是被摆在手边或堆在最顶上,而那些完全可以忽略的材料则被压在了底下或是堆在后面,它卓有成效地将工作按照优先级次序排列,也常常无意间保证了优先处理最重要的工作。
所以混乱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将比拥有整洁书桌的人更好地利用时间,因为最需要的文档就在手边。那如何保持合理水平?比如将紧急,次紧急,非紧急文件分别堆成三堆。这就是在混乱中寻找规律,也就是混乱的最佳等级。
以上就是作者在书中举出的海量混乱实例中的一例,以此力证混乱的益处。但其他大多数实例都是牵强又无理。
在作者的逻辑里,混乱的益处就是整洁的害处。混乱的益处有六。
1.适应性:混乱应对变化的方式多样且轻松,整洁则相反。
2.完整性:混乱能够最大限度地容纳多样实体,而有序往往会减少实体的摆放数量,削弱多样性。
3.谐振性:混乱帮助一个系统与周围的环境保持和谐,提示你注意那些易被忽视的信息,变革中的资源等,并有助于提取其中价值。有序却会阻碍这些价值的获得。
4.创意性:混乱随机地排列并改变了系统元素,将它们推到更显眼的位置,从而带来全新的解决方案。整洁则倾向于限制新奇和意向不到的事物诞生。
5.效率性:混乱系统只需花费适度的资源来实现预定目标,有时还能将工作中的一部分负担转移到外部。而整洁则需要持续消耗资源,并倾向于将所有负担全部截留在系统内部。
6.稳健性:混乱的系统对于破坏,失败以及仿冒更具抵抗力。
高度混乱与高度有序都不是本书所提倡的,在混乱和有序间达到一种平衡,才是最佳状态,也是书中所说的混乱的最佳水平。
如何把握混乱的最佳水平?尝试以某种方式变得混乱些,看结果是否有所改进;如果有,试着再乱一些;循环往复直到结果比调整前差,再往反方向变得更整洁一点,这样就找到了最佳平衡点。不断调节混乱水平,时时查看效果才是最好的方法。
让过度整洁的人意识到整洁成本,让过度混乱的人注重规律和提高效率,这是这本书存在的最大意义。但书中对于“度”的把握只有以上一小段话,所以不具实用性。

  《完美的混乱》读后感(六):整洁不是目的

这本书讲出了我平时没有意识到的一个问题,即整洁和秩序也需要适度,不能为了整洁而整洁。
以下是几点摘录:
1. 整洁和有序是要付出代价的。你要考虑,我为此而耗费的时间、资源是不是划算?
2. 保持一定程度的混乱和无序则常常可以带来巨大的成本节约
3. 混乱书桌的所有者们尽管习惯各有不同,却常常在无意中保证了优先处理最重要的工作。在混乱的桌面上,越是重要紧急的工作,越是被摆在手边或堆在最顶上,而那些完全可以忽略的材料则被压在了底下。
   
 所以,比较好的做法是:遵循80/20法则,保持适度整洁,要事第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