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扶桑》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扶桑》读后感10篇

2017-11-18 22:5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扶桑》读后感10篇

  《扶桑》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元,页数:24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扶桑》读后感(一):扶桑的故事生生不息

看了两遍扶桑。第一遍看,看的是爱情;第二遍看,看的是历史。
  首先先讲爱情。克里斯对扶桑的感情不相信是爱情,正像克里斯所想,仅仅是对和他所生环境截然不同的神秘的东方那种禁忌之美的向往;而扶桑对克里斯的感情,我更倾向为感觉到克里斯感情的扶桑在沉寂的心头所起的波澜。白人小子加到轮奸中的情节还是让我震撼。严歌苓在这里提到了文革,提出巨大的错误是“集体无意识的历史合力”。(“罪恶”之所以得以实施、“恶魔”之所以得到成全,恰恰是因为我们每一个都从不同角度参与其间;就终极的意义而言,在这种持久、巨大的罪恶之中,几乎不可能存在什么纯然的“受害者”。)以这个角度来看那些历史上巨大的错误,是真的发人深思的。细想,那些砸孔庙虐文人的人们,可知道当时自己在做什么吗?现在的我们恨的咬牙切齿,可若在当时环境下,纵然我们不成为那些人,但真的不会为那样的历史氛围出一份力吗。我们又会以什么角度来参与其间。仔细想想,当今,我们是否正从连自己都不知的角度参与着什么持久、巨大的罪恶中呢。细思恐极。
  阿勇让我心疼。但死前,得到扶桑的救赎,总算不至于太过悲凉。
  扶桑以包容万物的微笑,在被人糟蹋到极致中涅槃,在所有人可见的牢笼中绽放自己极致的自由。也许她没那么伟大,只是真的“蠢”,真的没心没肺。但就这份蠢,这份没心没肺让她在如此肮脏、艰难的境地,完好的近乎无痛苦的生存下来。
而我们身边的痛苦,与其是说别人施加给我们,不如说是我们做不到“蠢”,而拼命接受的。我们本可无痛苦的平安无事,只是要做到包容太难。
  一群赴美底层华人的“忍”却让白人愤恨。也许种族之间的矛盾、歧视、恨意就是这样说不清的道理。我试着去想这种心态,想到的只是具有优越感的种族会想要其它种族和他们相同,即“求同”却“不存异”,否则就是会毁坏他们生存环境的“魔鬼”。在有着巨大包容性的中国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下,我不能去理解这种心态,更不可能站在优越性种族的角度去设身处地地思考
  扶桑的故事是也许并不真的历史,现今还在演绎着。

  《扶桑》读后感(二):卑微面孔下的母性

      你在命运沉浮中卑微下去,只在爱情里高贵起来。你被贩卖到大洋彼岸,用独特的视角引发后人对那个时代的思考。你的人生不仅仅是单薄的一生,更是一个底层社会人民的真实体现。你叫做扶桑,你光彩熠熠,你卑微繁杂,却散发着一种叫做母性的人性
      你散发着东方情调,发髻端庄,服饰瑰丽,人们在看到你的第一眼竟都忘记了你只是一个笼中待售的妓女。你看,我们知道你的身份之后终于明白何谓卑微,有人甚至嗤之以鼻地认为你卑贱都不为过。我止不住他人的言语,但细细看过书中描写后的你我依旧被你身上所独有的知晓世间人情冷暖的感怀所震撼到。
你无数次地被拍卖,站在拍卖场上的你依然温文尔雅;你被鞭打只因无客人光顾,你不求饶不哭也不闹,连你的主人都惊叹有这样的女子;你走在唐人街被贬低被调戏,却依然保持庄重美丽。你对这样的人生有的仅仅是默认,但这种默认居然毫无消极感可言。你对这样的社会有的希冀和洒脱,并不是主流的愤世嫉俗
      无数人来过你的闺房又离去,你却只记得了那个叫做克里斯的比你还小好多岁数的少年,在后来的人生里你高高盘起的发髻里始终有一颗原本是属于他的金纽扣。他对你的迷恋从他十二岁就开始了,他千篇一律地一次次闯进中国妓馆,寻得是那个与众不同的让他牵挂着的你。你们的爱情如同你从心底发出的母性一样,简单温情又令人动容。他仅仅是跟随在你身后就有些许开心,偶尔也很心疼。他看你的嗑瓜子的模样,直到六十岁后都依旧怀念。
       老年后的克里斯叼着烟斗,一动不动,就像他十四岁一动不动地看着窗内的你一样。看着你如何敞开自己,给形形色色的人去毁去践踏,看着你为何还可以从容地露出长辞般的微笑。他用了一生才悟到一切只因母性,只有母性才有如此深厚的宽恕与历经苦难后的成全、升华
        他也因为你一生都在反对迫害华人,在那个世道里,洋人在唐人区看到的是东方的腐臭与退化,他们不断地强调着“种族”这个胜似高贵的词汇。你的命运如此,断然是无法与时代脱轨的。你还记得那两个你连名字都想不起来的男人为你的那场角斗吗?西方人只花了二十元钱就买来了一个绝佳的位置来亲临东方古战场,他们对这样可以如此壮丽的死亡有的却只是一个看客的心态。那场角斗中,你是被忘记的人儿,你这样卑微的身份又怎么会有挑起一次众人打打杀杀的能力呢。
       忘记那些被框定的年龄、阶层、种族的限制,写到这里我多多少少有些感受到你了,我多多少少明白这书中要表达的情绪了。你虽是那段历史的受害者,虽然身份低下,但你的腰板比那些思想腐朽的中国人还要直,你温柔中的刚烈与母性让西方人寒栗。
       扶桑,如果命运有轮回,你再次遇到一个叫做克里斯的男人,又会有什么样的选择摆在你面前呢?
       如果你想爱,就去爱罢。
                                                 
                     

  《扶桑》读后感(三):历史的重量

读毕于2016年4月9日夜
---------------------------------
    仅仅用几页的篇幅,严歌苓就抓住了我的全部。
    扶桑,一段中华民族屈辱史的化身,千万个遭受耻辱命运的中国人的代表。她安静逆来顺受、以无言看穿一切,以沉默躲过悲惨的人生死局。一袭红衫在身是妓女,换作白袍又宛若圣女。这个人的一生波澜壮阔宠辱不惊
    扶桑的人物力量,在于顾全自己;扶桑的悲哀,在于毫不抵御。活着与受辱,死去与反抗,谁是最后的赢家?谁能来挣脱这对矛盾?
    历史不管这些,它让一个作家把这个故事说给人们听,让人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从小说的中段到结束,我一直在祈盼着高潮的降临、冲突的闪现。然而,我等到克里斯十五岁了,他再次与扶桑相遇,将她从“人间地狱”拯救出来,没有;在扶桑、大勇、克里斯三人共处一室的现场,没有;在那白人暴乱、驱赶中国鬼的夜晚,也没有;在剧院里,牛肉商与大勇对抗,总有了吧,还是没有;甚至到了大勇与扶桑二人的刑场婚礼,同样没有。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这也成了我读后半段不再兴致勃勃的原因。
    小说有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浪花,吹拂在各个时间节点上。也许是我浅薄,也许是我并不曾有过什么刻骨铭心,也就不明白作者缘何将这万钧大力稳稳压在沧澜之下,除非我用尽一生深潜下去,不得感悟
    结尾我很喜欢,扶桑回头看克里斯,只见他的后脑勺;克里斯回头看扶桑,只见她的背影。有些人,有些事,错过即错过,没有理由安排巧合,再续前缘。

  《扶桑》读后感(四):呆滞的眼神暗藏最深沉的智慧

从海上漂了两个月的船上下来,只靠番薯,她依旧圆丰红
黑衣人把她当作死人抬走时要把她的嘴撬开塞进破布时,她主动张大嘴巴。
在医院等死时她靠对面已死姑娘的干硬米饭充饥。
面对一个个趴在她身上的男人,她没有抗拒,她完全分离了自己的身体灵魂
……
经受苦难不等于接受苦难,这就是扶桑。这个目光呆滞的女人天然地过滤掉一切痛苦,静静地走在时光里。
她也许早就知道了大勇是她的丈夫,从大勇让她保管银色手镯时起,那个和她拥有的成对的手镯。当她知道她并不只是大勇眼中的宠物时,她是感动的。虽然不能构成爱,但混乱的背景下,能有个关心爱护自己的人,多少不易。
最终她还是做了那个时代下最聪明的选择,一个让两个男人都心安的选择。和克里斯的诀别,能让克里斯在那个时代里更容易的生活下去;让大勇在被行刑前得到那场迟来的风光婚礼,能让大勇不留遗憾的离开
相爱不一定要在一起,她回到她平静的时光里,不抱希望的思念下去。

  《扶桑》读后感(五):心疼那个叫扶桑的妓女

扶桑,一个很悲悯化的角色。被拐卖到美国窑子,一生遇到过太大男人,可最后能记住的就是带给她“温暖”克里斯和造成她悲惨命运的“丈夫”。
扶桑,本来守着公婆,等着丈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稳地过着日子,却被人贩子拐卖到美国窑洞。长相很东方,但是脑子有点反应慢,根本记不住东西。其实说到她的记忆,与其说是记忆力不好,还不如说她不愿意再回想起那些被蹂躏,被倒卖的日子。她在向命运妥协,接收所有的不公。或者把自己的生活当成生活本该的样子来过。
说说克里斯,这个白人小孩,在他12岁的时候遇到你,是你的第一个客人,也是唯一一个愿意娶你的男人(男人这个称呼男女关系中比较适合)。刚开始他是怀着对三寸金莲的东方女性的好奇,来到唐人区妓院猎艳。那么多妓女,却偏偏选中了你,从看到你第一眼的时候,情愫就开始滋生,不清楚是懵懂的爱情还是曾缺失的母性情感。他带着一百分的侵略性好奇,观察这她的一切,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乃至于跟其他男人的相处场景,对他来说,都带着浓烈的新鲜的异样女性诱惑。(偷窥欲)
其实扶桑对克里斯,像母亲孩子一样宽容,填补了从小缺乏的母爱。两个人相处很特别,因为有语言、文化的障碍,两个人语言交流很少,但是相处很融洽,感觉有种“你在笑,她在闹”场景,相比那时候的扶桑是幸福期待克里斯的到来。 虽然克里斯一直想要拯扶桑,但最终却因为种族、肤色等各方面原因,被送出国。本以为对扶桑感情随着时间归于平静,再见时却发现已深入骨髓,直达内心。那既然逃不掉,就决定带你走。可这个时候扶桑却离开了。
说说她的丈夫,大勇,或者叫他阿丁,他算是扶桑悲惨命运的推动者和见证者。如果当初他不曾漂洋过海去打工,跟扶桑过着简单安稳的生活;如果扶桑刚被拐卖到唐人区就被他认出,扶桑的生活肯定是另外一番场景。 因为这里的大勇完完全全就是个恶棍混球呀,拉皮条,掐死襁褓的婴儿,把扶桑打得满脸血迹,把扶桑包装成商品售卖…… 可是扶桑还是对大勇满满一颗包容的心,她从不反抗。
当时的环境,移民人群受到白种人百般压迫,在这种情况下,势必要出现一个“英雄”保卫被压迫的人们,时代是悲哀的。当法律无法保护人群,就只能由强势靠武力乃至于暴力维护,千千万万个大勇便如此应运而生
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幸福,那么在错误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到底是多么不幸呢?与扶桑而言,克里斯是对的人,可是却在错误的时间相遇,大勇是对的人么?我不清楚,或许在扶桑被拐卖后,她就是抱着找丈夫的心情,期望或是渴望找到丈夫,回到家乡过着平稳的生活。扶桑和大勇到底是什么时候猜测到对方的身份呢?是大勇看到扶桑的虎头银镯?还是大勇用自己的龙头银镯去试探扶桑?最终那层纸都没有被捅破,因为远在家乡的妻子可是大勇心中最美好的一寸沃土,美好纯洁而不能被玷污。
大勇解锢扶桑的枷锁,放她自由。
而扶桑剪断了与克里斯的情愫,带着大勇的骨灰告别这座本不属于她的地方。

  《扶桑》读后感(六):一点感想。

严歌苓的《扶桑》讲述了一段跨越国籍种族的爱情故事,生动再现了十九世纪末底层华人移民的悲惨生活。扶桑是被拐卖到美国的华人妓女,她风华绝代,名噪一时,身为妓女,扶桑遭遇过强奸、轮奸、买卖、堕胎等等不幸,然而在扶桑身上,我们看不到任何淫荡和悲观,她生来适应这一切,在暴动中受到轮奸,她一个一个接受身上的男人们,全无任何痛苦和反抗,这些男人在身体上征服扶桑,扶桑却在灵魂之上温和的俯视他们,我不知道这是麻木,还是扶桑身上与生俱来的母性包容。扶桑不像是真实的人物,她温顺、被动、美艳、具有母性的光辉,面对任何的人生变动,她只是承受,温驯的承受,没有任何怨言的承受,她不会埋怨,或者说,她根本没有埋怨的意识,扶桑始终游离在小说之中,时代之外。小说中的叙事很有意思,用「你」「我」「她」「他」不同的叙事人称,轮番转换,「我」是一个华人,故事是「我」在旧金山160册历史书中发现并撰写的,「我」满怀深情再现了扶桑的故事,整本小说是「我」和扶桑的对话,也是现实和历史的对话,很有一番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感慨。不得不说,严歌苓很会讲故事,但我的确有些审美疲劳,大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不会再看严歌苓了。

  《扶桑》读后感(七):扶桑,随笔

读完了严歌苓的《扶桑》,写得当真是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扶桑是作者笔下一个被贩卖到金山的妓女,用她的身体,承载了第一代华人移民那段沉重而悲惨的历史。
那个金山,是个混乱可耻的城市;不幸的那代华人,也是一代龌龊卑鄙贫穷的同胞。所以这样的时代,尽管美国人排华的理论理直气壮,但把历史写成文字,还是让人读的触目惊心。
也许种族之间的隔阂完全没办法根除,顶多是表面上遮盖以文明的含情脉脉。
小说里chris对扶桑的爱情,我的解读也是对东方神秘而萎靡美丽的吸引,还有自我道德优势上的拯救精神,远大于真正的爱情。
作者对妓女的书写让人惊叹,我原本的范本是白居易的“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现在看来这个虽然精彩,还是流于表面了。
小说里给予了扶桑母性,乃至神性,以至于不那么真实。但不可否认,这确实是审美上的巅峰。
也确实只有用作者女性的敏锐,才能描绘出东方女神的丰腴和温顺,柔软甚至坚韧,用圣母的方式忍受、宽恕这一切的肮脏,罪恶和摧残。
小说的文字也很耐读,有着女性独有的感性的缠绕和欲言又止。那些不可描述的场景描写得也是鲜活的性感,而非色情。
最后,这本文字力量深厚的小说,其实很难拍成和小说一样好的电影。非要拍的话,希望是许鞍华这样的女导演;唯一活的像个人的中国汉子,非姜文莫属;而女神扶桑,实在没想出有人能演。

  《扶桑》读后感(八):引诱人的艳红

红绸衫下掩盖着饱经磨难的你,而你却成为当时黯淡的唐人区里像罪恶一样引诱人的鲜红。

这就是你。扶桑。

妓女,永远都是人类经久不哀的写作母题。在中国流传广泛的妓女或专情、或才华横溢抑或爱国勇敢。我觉得中国人一向是这样的,最崇拜那些为人看不起却做出了和他身份不相符合的惊天大事的人,比如妓女专情。在中国古代女子从一而终是对于一个女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无数或出于爱情或被迫无奈的女子都是忠贞不二的楷模,然而她们却只能淹没在一抔黄土里,那些妓女却可以青史留名,被人赞叹至今。就是因为人都说“婊子无情”但她们作出了违反自己身份标签的事情,让人讶异才会被记录流传。中国的妓女文学描写的都是如此。

而严歌苓笔下的扶桑确实一个只懂接受、包容、微笑、记不住客人名字的黄面孔妓女,如此普通,读完让人不知该以何种态度来对待这个红绸衫包裹的人儿,但会永远地记住那个旧不掉的新娘。

扶桑可怜但却宽容一切不觉自己可怜;愚钝但是在那个混乱复杂的环境里又有看破一切的透彻清醒;平实真诚但是却有一股勾人心魄的妩媚。

以扶桑和大勇为代表的那一群中国人,是我心里抹不去的压抑和伤痛,他们为了能有了落脚之处,能有一天攒够回家的船票,他们隐忍,忍到“白鬼”们对这种宽容、忍耐和顽强产生畏惧和敌意,你们温和地生活在美国的土地上,相互残害相互倚靠。那是一个说爱就像说笑话一样的时空,无论是黄面孔还是白面孔爱成了最虚幻的谎言,但是克里斯、大勇和扶桑却都陷入到了这迷人的谎言之中,不可自拔。有人说扶桑在出卖,现在的每一个女人也在出卖,她们把自己用房子和车子明码标价,然后像一堆货物一样躺在男人的身下,换来一日三餐的无忧和一个所谓的家庭的保障。然而什么是出卖呢?扶桑只是弱势群体的掠影,她用宽厚、从容和那神秘的东方姿态接纳了那些残暴的掠夺,你们想要她就给你们,仅此而已。这是黄面孔的弱势群体在那个时代的美国必然的出路。扶桑心里有爱,这种爱包含母性但是永远不会不着边际痴心妄想,这也许是中国现实的传统的渗透。但是有时剪断了才是最好的结果。

  《扶桑》读后感(九):是爱还是不是?

在一个下暴雨的午后阅读完了扶桑的一生,之后,本应该小憩回的午后,再也没有延续。
这一周,都在逼自己读完扶桑,这一周,也活在了扶桑的生活,仿佛一直是她近在咫尺的观众,看着她,想把她拯救在一间整洁的屋子,给她泡清澈的茶,倾听她内心的神秘世界,对克里斯,对大勇,对故乡,对被轮奸。。。可是,隔着时代,只能任由自己的怜悯之心被扶桑的命运折磨,却什么都做不了。
这终究是一部关于爱的故事,撇开单纯的扶桑被族内人的拐骗,撇开美丽的扶桑被各种男人尝试后的另外一种无谓的难以捉摸的情怀,单纯讲讲她与克里斯,与大勇。
克里斯是扶桑被欺骗到大洋彼岸后的一个不一样的白人,大勇是在彼岸有着不同面具生活的同族汉,按照作者不断的探索,扶桑爱的是克里斯,不爱大勇,却与大勇最终完婚,结束了被爱情的折磨。
作者在不断探索扶桑,我也一样在探索,作者结论为克里斯爱了扶桑一辈子,扶桑同样,但我却不觉得如此,扶桑对克里斯的不一样的感觉,可能只源于克里斯在第一次见扶桑后,有了与其他白人不一样的举动,所以吸引人的往往是不是常规的,因为不一样,所以扶桑记着他了,往后便是一种不断的念想,这种念想也许可以理解为爱。
而大勇,在最后才被一点点揭露出来,是扶桑幼稚被指定的丈夫,而扶桑对他,是什么?
整个小说,表达的另一个观点耐人寻味,便是婚姻是结束爱情折磨的最好方式,克里斯与扶桑都用了这种方式,结束了折磨,但细想来,结束与否,谁说得上呢?
一整周,被小说里的各种血腥、坑脏场面所摧残,好几次不想继续,但总有一种受虐心理支持继续读完,很奇怪,读完了却又想再读一遍的冲动,人性到底怎样,扶桑的对除克里斯之外的每个人的微笑,让我莫名其妙地想起了蒙娜丽莎,也许扶桑是聪明的,从最开始她就明白,唯有这种无欲无求无谓的情怀,方能保她一生平安。
但扶桑,这辈子,至少是按照她的方式在这万变的世界中,走过了。

  《扶桑》读后感(十):严歌苓的扶桑,讲述的绝不是一个爱情故事

    扶桑,是山海经中太阳栖息和升起的神木。严歌苓的“扶桑”是两个男人找回自我的女人,过程是残忍的。
    她讲述的绝不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苦难最残忍的展示。
    被拐卖的妓女,青春期的白人少年,他们之间有的不是爱情,而是幻想,在任何其他歌颂伟大爱情的著作里,相爱的人之间的那种奋不顾身、经受磨难的那些挣扎和纠结,他们之间是没有的。有的只不过是白人少年满足的是自己青春期萌发的性幻想。甚至是一种扭曲的幻想。因为家族式的秘密外族情人的传统,而被神秘东方的妓女附上所吸引。而扶桑之所以也沉浸在其中,跟她在青春年少时被迫和公鸡拜堂,缺少一切对于从小定下亲事的『少夫』的感情和认识,在这样的缺憾下,所以她记住了克里斯。而克里斯也就这样不断的寻找,不断的长大。
    所以,这段所谓的爱情是不成立的。因为双方都是基于美好的幻想。才有了互望背影而默然的转身离去的结局。
    而对于大勇来说,扶桑就是家,是根的所在。中国人在哪儿都讲究一个根。从前一个闯荡美国的时候,对于家中少年定下的发妻的认识,只有寥寥的信件。当他只身一个人的时候,相当于没有根,也没有牵挂,他可以阴狠,他可以毒辣。但是当他第一次开始怀疑扶桑就是自己发妻的时候,他开始变了。当他最终确认之后,他的心就已经全部放在了家上,就仿佛金乌落在了扶桑树上,没有了往日的暴戾。
    他们之间,也并不能称之为爱情,被拐卖到美国当妓女之后,扶桑对于爱情可能已经破灭,而大勇寻找的,也只不过是一个和家庭,和故土之间联系起来的一个纽带。通过和扶桑的拜堂成亲,他达成了这样的联系,他不在是孤身一人的漂泊在海外他乡,虽然伏法身亡,但是终究是回到了『家』的怀抱。有个『根』的感觉。
    再次重新审视整个故事和他们三个人。只能是那个时代最残酷的回忆。支撑起三个人生活空间和时间里,生活着千千万万同大勇一样守望太平洋另一端扶桑树的苦工们,生活着如扶桑一样破灭了爱情、破灭了希望的不知道何去何从的妓女们,以及在国家的成长中迷失了自我的白人阶层。而割断纽带的就是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以及整个国家对一个民族的蔑视和不接纳。
    这其中的苦和这其中的难,我这样生活在国内的人是不可能清楚的,但是严歌苓通过如刀子一样的第二人称叙述,仿佛在跟一个失忆的人讲述她曾经的故事一样,一刀刀的戳进人的心里,告诉着人们,苦难与伟大都是并存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扶桑》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