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成为一个怪物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19 22:51: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经典读后感10篇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是一本由冯唐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6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读后感(一):不是雅痞少装流氓

      阴雨连绵一整天,被活活拔掉两颗好牙,外婆怕我郁闷,在家扔给我本书看。说是表姐最喜欢的冯唐。我一只肩夹着敷脸的冰块,一只手端着黑乎乎的“怪物”,一口气读完了半本。大概是没有值得来回琢磨或者思想的地方,所以我很顺畅地翻,一点儿停顿也没有一点儿疑惑也没有,对此我很惊讶。我惊讶的不是他,按照他的经历阅读量,得瑟止此成就过人(好像反了)不足为奇。奇怪的是为啥文青这么捧他,难道是想找回激情自信(负)家的温暖(他真是很爱他妈妈)?难道是怀念故人王小波?可他明明写的最烂的一片就是评价王小波的。为何?因为这篇最没痞气,模仿的一点儿也不像他的老师了嘛。其他的口气,除了比王小波更大的火气、更强的推荐教导欲、更个(小)人(气)主(得)义(多),几乎也就可以被前浪拍死在沙滩上了。也难怪李银河放下性社会学给他作序,这是“克隆丈夫”的翻版,机不可失
       所以说啊,在还没有百分之三百八十牛逼的时候,就别把自负当自信评价别人,特别是这学生脑子里还装着先生教的四书五经,手上还留着被打的红板子印儿。这不仅显得无知,而且难堪。
       可我现在不正顶着被喜欢他的人一顿胖揍、对他无感的人嗤之以鼻的风险,在做和他同样的事儿嘛。不不不,咱们表达的目的不一样,他是为了寻找共鸣的发泄,而我,只是为了治疗牙疼。
       喜欢他的小伙伴们,欢迎用你们的解释还原他,并且打倒我的看法。目前的不喜欢不代表不好奇呀。另外,脑残黑和脑残粉性质其实没啥区别,我两个都不是。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读后感(二):书真的不错,只是别谈小鸡鸡。

特别喜欢拿别人的小鸡鸡说事,好像他的很大似的,偶像司马迁和开大型SUV的男人都没能逃过。
喜欢看杂文,一帧帧看得出作者的知识含量和人生经历。这位动不动喜欢肿胀的大鸡鸡男人,无论知识含量还是人生经历都精彩丰富。只是人生得意,干什么都是赢家,多少有些不知人间冷暖,目空一切,把别的作家和小鸡鸡男人不当人看。
没经历过人生的苦痛折磨,无论脑子再好天分过人,依旧不相信他能下笔深刻笔下有神。所以,看看吐槽发牢骚的杂文也就罢了,至于小说,还是算了。
放下这本书,就像放下一副奇葩看这个世界的眼镜,多少有些不舍难忘,不知这副眼镜,落到下一个人手中,会被踏碎还是擦亮?
7月漫长又转瞬即逝,躺在医院病床上看这本书,先是被书中敢言惊艳到,多少分担了些病床上的皮肉之苦。8月开始看《菊与刀》,8月代表生活新的开始,魔鬼乌云快走开。。。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读后感(三):怪才不等于怪物,但是都是很稀有的动物。冯唐——简直不是人!

从《活着活着就老了》到《如何成为一个怪物》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码格子的人,我不知道他写这些能否挣钱,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写这些书?意义何在?但是我对他的文字表示尊敬。他的确是一个怪才,倒也不是文字多么犀利,只是那一抹真,那一抹现实就让人看着爽快。从阅读的角度来看,更喜欢《活着活着就老了》感觉更干脆利落。《如何成为一个怪物》有点啰嗦,看着看着就像跳过,而且总有一种感觉就是每篇不来点黄的,好像就不配合这本书一样,有些牵强。他的文字功底太让人羡慕嫉妒恨了,简直不是人。我总在想,这个人到底读了多少书呀?读的时候到底翻没翻典籍资料,说的怎么就那么过瘾呢!怪才不等于怪物,但是都是很稀有的动物。简直不是人!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读后感(四):升级然后拥有爱情

冯唐是我一个师兄的朋友的朋友,他们貌似很熟,也貌似只有几面之缘。听他说过几次冯唐的事情,然后找来他的书开始看,然后就有人说,我不适合看他的书。
冯唐是个读临床医学八年的人,我就巨崇拜这种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这样的人在我心里就是科学家。然后他从商,当作家。他说的好多话都让我忍俊不禁。我要早上开一小台灯躺在床上边看书边笑,八成都是在看冯唐。因为其他书可能看了也不会哈哈大笑吧。
“感冒仿佛爱情,如果上帝是一个程序员,感冒和爱情应该被编在一个子程序里。感冒简单些,编程用了一百行,爱情复杂些,用了一万行。”说得多好,我经常感冒,却总得不到爱情,一定是因为我这个机体只适合运行几百行的程序而不适合复杂的一万行的程序。还得先升级,才能拥有爱情吧。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读后感(五):不要妄想成为怪物

2015年1月1日。我从睡梦中醒来,睁开眼的一刹那,梦的什么已经从脑中消失了。我揉揉眼,拿起手机看了会....然后伸了个懒腰,起床,刷牙,洗脸。看看镜子里的我,精神稍佳,肚子不饿,心情尚可。回到房间,玩起朋友圈,分享了崔健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另附:2015,走起!2015年了要对大家有所表示。我看了看桌上摆的不算整齐的一摞书,决定读一本,2015年对自己也要有所表示。
随手拿起一本,纯黑的封面,是冯唐的《如何成为一个怪物》。我想了想自己为什么会花钱买这本书,大致过程是这样的:知道冯唐这个人,最直接的是关注了李银河的微博。关注李银河是因为高中时读了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而为什么看王小波的书,我再想了想——真想不起来了。李银河有段时间常在微博提到冯唐这个名字,我好奇就百科了一下。后来,偶尔能听到这个名字,我总体感觉他是个当代活得比较自在的人。不过决定让我买他的书的原因,还是有一次上网看到关于他的一句评语——当代女性最为关注的人之一。无论如何,单凭这一点,也值得一看。
我撕开书外面包着的塑料薄膜,拿上手机和一瓶牛奶,搬了一张椅子到阳台上。先做了100个俯卧撑,累的气喘吁吁。然后,打开书,看了大概前面五十页,花了1个半小时,冷的发抖。然后收拾东西进房间,打算写写感想。
前面说的都是铺陈,浪费了不少时间。本可以这样开始的:看了冯唐的《如何成为一个怪物》前五十页有关书评的一些文章,我又一次感到,自己活了二十多年了真是浪费了不少时间。前几天去面试,老板们常会说的一句话是,年轻人要少走些弯路。我心里想,不走怎么知道是弯路。人生在社会上有弯路直路之说,看书对于个人也是这样吗。我曾这样想过,有没有几本书是最最经典,最最有代表性的?最好莫过看这几本书就能知道古今中外所有书的好处不足,看了便能豁然开朗,所有道理清澈见底一览无遗。这样岂不既省时又省心?真是搞笑!实际上我早已经在感叹自己才能有限,不能像宝哥哥妹妹那样过目不忘一目十行了。加上常常会感觉看书过于孤独过于无聊,自然生出一些愤愤难平,自暴自弃的想法。
现在我已经25岁了,比比那些写书的人,真有太多的不足。但这些能把独特想法清晰的表达在纸上供人们讨论欣赏的人如冯唐一般,的确高明很多吗?我认为,不是这样。我觉得他们也就是一技之长,好比一个鞋匠,好比小时候卖爆米花的老师傅。像冯唐,王朔,石康;或者余华,苏童,残雪;或者路遥,贾平凹,莫言;等等。但他们的技能却是先天占优,因为人人皆有思想,无论当今文化环境如何,他们是一伙有群体发言权的人。
冯唐的散文充满了情色,我在想他在现实生活中真的这样潇洒自如吗,或者真是一边做西门庆一边做金圣叹?不要怪我庸俗,这是作为一个看客的常见心理。男人都想做西门庆吧?撇开人生意义这种沉重的话题不谈,冯唐比我想象的要博识,至少他看了比我多的书,他说《战国策》我没看过,他说《世说新语》我没印象。这些书对他的一些奇思妙想真的有帮助么?你看他可以信誓旦旦的评别人,论古今,说的一套套的,尽管有时像是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无论如何,这世界的某些地方某些人已经在为他的胡说八道浪费时间了。重要的是,他因此得以继续招摇过市胡言乱语不亦乐乎
不得不承认,这也是我的理想老实说,之前我花钱买了2014年的三本畅销书,用意再明显不过。然而看过之后,也无异常特别之处。但每当我要提笔之际,不是瞬时觉得困意难挡,便是毫无可说之处。天生才气不足?还是后天修习过少?放下之后我又想,其实成为一个有群体发言权的人并不是很重要,我在意的只是人生的时间可以足够多的花费在漫无目的自言自语,而不是为了生活奔波。如果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只能退而求其次了。这样算是自暴自弃吗?
冯唐说他第一次看到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仿佛阿基米德在澡堂子里发现了浮力定律,差一点从厕所提了裤子狂奔到街上——北京人可真够贫的!而我第一次看到王小波时,仅仅是觉得有趣。同样的,什么王朔,石康,写得都很有趣。所以想看看也无妨至少不无聊嘛。这是区别,我不能以坚决的口吻说出,哪个作品好,哪个作品垃圾,我的阅读爱好来源于什么至今连我自己还没弄明白。我最近一次有这种想要在街上大吼大叫的情况是发现“路西法效应”、电影《浪潮》和我在部队两年发现的一些东西是相同的,我不得不为自己的天才赞叹一番。而这种哲学问题的发现像是上帝托梦告诉我天堂在遥远的海的另一边,醒来却发现找一条船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而作罢一样——习惯远比希望实在。那本厚厚的《路西法效应》买来至今还没翻过呢。不是我懒啊,而是关于某些哲学问题,我已经绝望了。就像我看不起这些作家一样,他妈的!明知道他们探讨的问题终究没有出路,却因为自己才气好的关系拿出来正儿八经的炫耀,一会说生命需要珍惜美好,一会说生活需要放荡至死。不时还把感伤的姑娘感动的爬上他们的床,真希望他们一个个性能力平平!是啊,这是一个好社会,我爱说什么便说什么。我是一个弱者,我愤愤难平。我愤愤难平的还有为什么存在如此的虚无,而人们却难以放下,作家借此行骗,看客乐在其中。尽管我一直希望能成为前者。
我不奢望能为人类解决什么大问题,我只求自己人生的意义可以是肆无忌惮的寻找人生的意义,而不是小心翼翼的寻找。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读后感(六):大家一起耍流氓

冯唐的《如何成为一个怪兽》的排版我很喜欢,乍一看是印制的时候串了位置,实际上调理还是满清晰的,怎么说也比那种密密麻麻铺满仿宋小字的盗版看着有品味一丁点。
至于书的内容,说实话,因为都是杂文,所以没看全,看过的一部分也记不清许多了。总而言之算是“大流氓”感觉的作品,写的也的确有一股子盲流的味道。
老冯喜欢谈妹子,那我也用妹子来比喻好了。妹子有两种,一种白给你上你会上的,另一种,白给你上你都不上的。我想他文思泉涌的时候一定不是身边有第一类妹子的时候,那种时候还装苦逼文艺青年的人活该一辈子单身。所以老冯只能在遇上了第二类妹子,或者身边压根没有妹子的时候码出那些文章。这种时候,就应该倒上一杯说不出产自猴年马月的高档红酒,边上摆上一盘瓜子,硬盘里翻出压箱底儿的典藏版女优high到爆的视频。之后什么的应该就是常人都想得到了,一阵时缓时急的手臂活塞运动加上一根7元一包的事后烟,什么样的文章都信手拈来鸟。
能这么想兴许我也是因为俺自个儿有着根深蒂固的屌丝气质的,有志向做一名伪文艺真猥琐大叔的同仁们推荐读一读,不管怎么讲,没看过怎么能在这里得吧呢,你说呢?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读后感(七):勇于与众不同

前一段,听一档广播节目——冬吴相对论,主持人谈到了冯唐的一本书,感觉很有趣。上网去找,准备买。发现他已经有很多书出版,因为我不太喜欢小说类、虚构类的文字,因此就选了这本作者的随笔《如何成为一个怪物》。
现实生活中,作者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人士:科班的医学出身,后来去了著名的跨国咨询公司,听说现在已经是该公司的合伙人。但是这样一个人能够写出这么惊世骇俗的文字的确超乎想象。
翻开书,一股浓郁的北京气息扑面而来,感觉很像当年读王朔的文字,只是比王朔更直白、更小资、更贫,而且其中掺杂着JIBA、BI等民间词汇,读起来更有劲。
这是作者的一本随笔集结,其中有关于作者的成长、生活、工作、喜好、家人,点滴之间透露出作者的扎实的古文功底,也因此作者有三位偶像:李渔、曾国藩、司马迁。
与作者是同一时代的,都是70后,冯唐是71年的,长我一岁,很多观点类似。作者不喜欢中文的小说,虽然他也写,不过感觉是作者为了填补中文小说的空白与弥补不足,为了让中文小说能够在世界艺术之林有一席之地才勉为其难吧,不过作者的几本小说我都没有读过,没有发言权,有机会一定买来一读。
作者也喜欢写一些随笔、小品文,这一点我也喜欢:“文人们不可能靠小品文当一品大员或是进作家协会,但是他们靠小品文被后人记住。当他们的尸骨早已经成灰,他们呢的性情附在他们的小品文上,千古阴魂不散。”让我们都用小品文来留下自己对世界的观点吧。
冯唐有韵味的色、含蓄的直是读他的文字让我感触颇深的。 看不惯的不管你是谁都“去你妈的”,这一点让很多前辈、后生不得不佩服。
整本书装帧很有特点,诚如书名一般,仿佛是一本“怪书”,书中留白很多,页眉页脚的空隙很小,乍一看给人感觉像盗版的一样难怪当当很多评论都说是盗版的,其实是出版者的故意设计所致,也为了突出与众不同吧。
忽然想起身边一位金融界的朋友——猪之尚,文字风格非常类似,喜欢就说“我爱你”,欢喜就要“我上你”,讨厌就说“你傻逼”,直截了当,可惜猪之尚兄已经将他的博客关闭了,好在他的《老猪论语摇滚》已经被我收藏,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看看,相信有一天如果有出版的机会可能产生的影响不亚于冯唐的文字吧。
记得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演讲中,讲到一个故事,最后说要允许与别人不同,在大家都哭的时候应该允许有人不哭。没错,那种再要求几亿、十几亿的人有完全相同的观点、认识是不现实的,你就是天天的CCTV,天天新闻联播,也有人会有其他的观点,因此我们的guojia、zhengdang应该允许国民有不同的观点、想法甚至政见。同样,我们也要允许我们的同胞、兄弟、朋友、陌生人、敌人、不同种族的人有不同的想法。而且我们也要不要努力做一个与大家一样的人,要保持自己的特点、特色,勇于与众不同,那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也才能更加进步,就如在写文字的人里面我们应该允许王小波、王朔、冯唐的存在一样。
最后,用作者的一句话送给所有写字的人:“文字是我们的宗教,愿我们继续倒行逆施。不要求两三年升半职,要求两三年出一本冷僻的书。心里一撮小火,身体离地半尺,不做蝼蚁,不做神,做个写字的人。”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读后感(八):20160701「如何成为一个怪物 」

或许每个人都在自私的描述自身,但他写得让人很舒服。从自我出发,让我们看到一个只从文字里认识,相识的他。仅仅这样,也从他的文字中看到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哦,我也这么想。”对北,就是这样的感觉。
中国男作家的文字太多都读得有些吃力,他们爱写史。对史与生俱来的排斥感,自然有些不喜。一度想弃读,但跳过这些部分却又有几分欢喜,他们黑色幽默的笔力。带你开启不一样的文学世界,金句不停直到又开始讲史。而且这些,这类书适合白天看。晚上看,我估计会失眠。
“最大的不满足是没时间读书。”学生时代还是单身,钱不多,最多的就是时间。没有工作没有男朋友。引用文中“文字打败时间。”
有种百科全书的意思,各种旅游,人文,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写。很丰富。开始是很读不惯的文字,之前不喜欢,不好读,读不懂的书选择不读,节约时间成本。书快读完了,有点舍不得。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读后感(九):冯唐这厮

炒得过火的书,我多半不乐意看,热爱炒作的人,天生让我反感,在冯唐先生的微博成了粉丝晒脸欢乐互动营后,我果断取关,尽管世道艰难,卖书不易,这么舔着脸刷微博,堆起油腻的溢美之辞,恐怕也不是什么高明手段,或者,就当这是另一种真性情吧~
冯唐这厮,未闻其书,先知其人,各种光环萦绕,太适合铺张名利,让非传奇变成一个传奇,而他的文字,当然也没有那么差,可以说,正是因为当下中文写作的人才匮乏,他才能发出“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且往往有股人无我有,君临天下的自大。他的品味也不可谓不好,至少,他老早就在报纸上抨击董桥的风月文章文字造作,矫情,他也深知,中文写作里要拔尖子,近现代来说,不可绕过鲁迅、张爱玲,当代不可不说余华、阿城。他更知道,若要增强古文功底,因从明清开始往上读,而【金瓶梅】则是世情小说里的巅峰之作。
可恰恰,冯唐这厮败在了自己的小聪明上,古人云,大音希声,而怀揣小聪明的人则最爱抖机灵,冯先生在抖机灵这件事上简直登峰造极,甚至到了滑稽的地步,哄哄外行自然无可厚非,但若追溯个上下五百年,他倒要让那些真正的大家笑话了.
这是一个浅薄横行的时代,所以竖子易成名,英雄反倒折戟沉沙,想想那些真正浸淫文字之辈,又有多少埋没在江湖风烟中,不曾透露一字风霜?竖子二字倒有些像自黑的笑话,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竖子?
文章要接地气,有真情义,文字好坏尚不算最决定的因素,王小波没有逼谁成为他门下走狗,小波所有的好都来自他的真,如果时代破坏了美感,不允许我们如民国人那般从小熟读古籍,青年时求学海外,那我们尚能做的一点只有“求真”,美求不了,敢掏心窝说大实话的又有几人?
冯唐不是怪物,他就是太正常了,太正经了,聪明的体面人,所以做不到他笔下的边缘,道理易说,实践太难,他可以轻易指出哪些作家的好与不好,但也许一辈子都达不到那些他说不齿的那些小说家的高度。有个年轻作家说“我的写作能力永远跟不上鉴赏能力!”这是大多数人的无奈与通病,冯唐的鉴赏力也很好,好到让他忘乎所以,错把鉴赏力当成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读后感(十):冯唐如何成为一个怪物?

冯唐,71年生,北京人,十几岁的时候写了一本小说《欢喜》,没出,学医,成为妇科肿瘤专业临床医学博士,然后跑到美国读工商管理,重拾文字,连着出了三本小说,称“北京三部曲”,分别是《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讲爱情,成长,内心肿胀。另有“子不语”三部曲计划,已出了《不二》、《天下卵》。
在GQ开专栏,号称千字两千元以下不写,2012年方舟子韩寒大战期间,写了一篇《大是》,谈到“文学的金线”,他说,“文学的标准的确很难量化,但是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一部作品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一清二楚,洞若观火。”其实,我挺同意这看法,文学有标准,也有标杆,牛逼和傻逼并非是喜不喜欢的问题。但可能是写的时间不对,冯唐被大家讥为“冯金线”。
如果你在搜索引擎里搜他的名字,可以看到一张略经沧桑的饱满的老男人脸,那就是冯唐。
其实,上面说到的那些小说,我都没看过,唯2011年《不二》在香港出版前曾受到圈内人热捧,说文字好,汁液四溅,无法形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把黄色小说写到了新高度,于是我默默下了PDF,看了几页,不知道为什么,没有看完。
唯一看完的就是他的散文集《活着活着就老了》,当年夏天躺在沙发里一页页翻,电风扇吱哟哟转,看得我脸红脖子粗,好像被人逮着,左右开工的扇了几个大嘴巴。然后就是这本《如何成为一个怪物》,这是李银河牵头,冯唐自选的新版散文集,虽说新版,内容却和《活》有60%部分重合,这许是冯唐这两年没写什么东西,许是出版策略,不谈。
谈《如何成为一个怪物》,这本书。看冯唐,特别是看冯唐的散文,你会非常容易的感受到他的优点,文字好,咯嘣脆。但稍加留意,也会发现他大范围的不合眼的地方,比如,文字太雕,汁液太浓,腻味;比如一二三四排排坐好,文章生硬不流动;比如我我我还是我,高级自恋还是自恋。
先说文字好。什么叫文字好?通顺、流畅、表词达意清楚明白,词语组合新奇饱满,句与句之间毫无涩味,读起来好听,有节奏感。可以是长句,如骆以军,那绵密如起司蛋糕的翻译腔吃起来是化在口里的满满的饱足感;可以是短句,汉语本身简洁,短句可以斩钉截铁,也可以淡雅冲淡;当然还可以长短混打,出入化境。
冯唐爱用短句,写起文章,像机关枪扫射,频率高,词与词之间间隔短,目不暇接,满眼繁花,甚是好看,这是色。我相信文字也是有味道有口感的,你尝一尝冯唐,一咬一口,咯嘣脆,爽歪歪。是酸萝卜腌的正好的时候,不塌不软,咬在齿间汁液溅开,有力量感。
是的,力量感,是劈头盖脸,枪林弹雨,斩钉截铁,让你沸腾。
比如这一段:文字是我们的宗教,愿我们继续倒行逆施。不要求两三年升半职,要求两三年出一本冷僻的书。心里一撮小火,身体离地半尺,不做蝼蚁,不做神,做个写字的人。
除了色香味,他文字的另一个好处,和张爱玲一样,善用比喻。他说,“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人心如城市,到处是挖坑刨路、暴土扬烟的奔向小康和现代化。”他说,“文章和画和红烧肉和小姑娘一样,虽然不是跑百米,没有非常绝对的标准,但是的确有非常实在的标准。”
他的不好,首先也体现在他的文字上。比如他文字被人称道的汁液感,也就是那种经常拿性和姑娘说事的部分,一看新鲜,二看好玩,三看四看就会腻了。
“生命太他妈短了,比小鸡鸡还短”
“‘美人’自然人见人爱,想起来热血上升:隔壁班上的那个女生昨晚又和谁睡觉了?”
“卖椅子行家说,这种椅子要出彩,出灵气,一定要时不时让黄花姑娘光了屁股在上面摩擦。”
要说,冯唐这点和韩寒挺像的,其实都是接着王朔的班,得有痞气,有痞气才帅,文艺女青年才爱,话说韩寒近来都不这么痞气十足了,倒是四十岁的冯唐仍然以此为牛逼。
其次,文章生硬不流动。他的文字灵动,能够脚踏实地,掷地有声,也可以飞升几米,成巫成仙,但是他的文章结构实在千篇一律,简直可以用小学老师教授的“总分”来概括。
比如,《王小波到底有多伟大》,分为两部分,小波好的显而易见,一二三四,小波的不足也显而易见,一二三四。
比如,《愤青曾国藩的自我完善之路》,分为两部分,曾国藩牛逼,一二三四,曾国藩的牛逼要点,一二三四。
比如《“焦裕禄”》,分为三部分,人人都是“焦裕禄”,焦虑、郁闷、忙碌。
这样的结构清晰明了,要说的话清清楚楚,但是,文章不是简答题,一二三四这样的骨架不用这样尖锐的透出来,明白是明白了,但就像一个没上完最后一道工序的大楼,有点丑。
最后,自恋。自恋不是不好,写文章的人都自恋。不自恋,谁费那么多劲一笔一划,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写下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字,都自恋。但冯唐先生,自恋到有点自大的地步,失了可爱,看多了,就有点可恶。
冯唐是越写越差了,专栏文字“大X”系列,给古人外国人或者不是人写信,匠气太重,太干巴,太做作,看着讨嫌。
其实,冯唐根本不是怪物,他在生活上,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写作上,成长青春,内心肿胀;在价值观上,金线标准,男人至上,他的自称不过是他的自恋。怪物另有天地,不是他这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