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阿克拉手稿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阿克拉手稿读后感10篇

2017-11-21 21: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阿克拉手稿读后感10篇

  《阿克拉手稿》是一本由[巴西]保罗·柯艾略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3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克拉手稿》读后感(一):谈谈挫败、爱情改变、性以及未来

它暗藏了敌人的智慧自己的密码。
                                      ——前言
“如今,我大限将至,我将自己在世间所学全部留予后人,望他们善用。”这是阿克拉手稿的开篇,也是作者的写作初衷吧。这本书中有许许多多关于人生思考,每个人相信都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曾经困惑自己的难题,或者自己之前想也想不明白的一些事,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则是阿克拉手稿中关于挫败、改变、爱情、性以及未来的讲述。
说到挫败,我最近真的是挫败到家了。先是驾照考试科目二挂科,过年收到的压岁钱全部上缴补考费了;然后公务员面试被刷下来;最后是找了一份极其奇葩的工作,感觉一定,不是感觉,是一定上当受骗了。最近真的有一种全身脱力的感觉。关于挫败书里这样写道“总有一天,这些艰难时刻将成往事,他们可以骄傲地跟那些愿意倾听的人讲起”,我想现在的这些挫败之后可能我真的会像讲笑话一样讲给别人听,这就是我独一无二人生吧。说实在的,真正给我极大触动是书里讲述的那三条启示耐心等待行动的最佳时机;不要错过下次机会;以伤疤为傲”,伤疤永远比刀剑更有说服力,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希望这些真的是人生的积累,只为下次能走得更好更远。而且作者也说了,从没有遭遇过挫败,不一定就是好事,我们经历过这些破事儿,胜利的滋味才更鲜美。
“爱过而后失去亦胜过从未爱过”,我想把改变与爱情在一起讲一下,我觉得这两者其实是相依相生。作者告诉我们“改变吧”,作者告诉我们恋爱呗,其实从小学到大学,我暗恋过几个人,但是从来没有谈过恋爱,哪怕辅导员曾经说过,没有恋爱的大学是不完整的,我的大学生活到最后还是没有完整,真的是名副其实单纯啊。或许是害怕改变,或许是不懂爱,“人生中的一大目标就是去爱”,“改变帮助我们去热爱世间的奥秘”,是啊,人生如此短暂,没有改变,也没有爱情,那自己在面对死亡时,是没有底气说一句“我的一生精彩有趣,我没有浪费上帝的恩赐”。虽然想了一想,改变还是好难,恋爱还是好远,但是自己确实要迈出一步了,一步算一步,不断向前,不断寻找,有你的世界在哪里。
说到“性”,最近看了央视的一个报道,去年全国人流统计中,大学生占了一半。现在电视,安全套的广告那么少,反而是无痛人流的广告那么多,医院人流还有学生优惠价,我真的不认同这种情形。手稿中说“请给予这神圣的行为以全部的神圣意义”,两句肉体与灵魂的相遇确实很美,但是如果只把“性”当成儿戏,那就只剩一时快乐以及过后的悔恨,什么美都没有了。两个相爱的人,彼此怀着一颗慎重敬重的心,认真地对待“性”,这才是对爱情最起码的尊重。“单单两具肉体的结合,不成为性,只能算是寻欢作乐。性远远超越了一时之快。”性是爱情,是信任,是勇气,但绝不是医院人流统计中的一个数据。
谈到未来,作者说“只有那些能够以自己所走的每一步为荣的人,才能领悟到自身的价值”,未来好远,又好近,它几乎包括了阿克拉手稿中的所有内容,或幸运,或焦虑,或抉择,或妒忌,或勇敢,或梦想,这些都是我们为了通向未来所经历的一扇扇门,每一扇们我们都要寻找钥匙,哪怕很困难,我们也不能放弃,为了那些为我们真心着想的人,也为了我们自己,面对此时此刻我们经历的一切,这才是通向未来的唯一的一条路。
感谢保罗▪柯艾略,他低低吟咏出那穿越无穷宇宙的智慧,我已经get到了,你呢?

  《阿克拉手稿》读后感(二):为你解答人生的困惑

冬去春来,新年伊始
我们又成长了一岁。
那些挫败,孤独,不被认可,改变、焦虑等等,你所承受的困境,是不是依旧困扰着你?
2014年,孩子的降生,让我的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在2014年11月,对于我来说,已经达到了心理和生理的极限。生活被工作、孩子和家庭琐事填满,人变得麻木而浮躁,情绪一度充满暴躁、焦虑和抱怨。在困境面前,开始怀疑人活着的乐趣,质疑自己的人生。
请了半个月假,放空了自己,静下心来看了这本《阿克拉手稿》。看到手稿第一章“跟我们谈谈挫败吧”,就深深的吸引了我:“逆境也好,顺境也罢,一切终将过去。逆境顺境一个接一个地轮番登场。这一循环将一直持续下去,直至我们从肉体中解脱,寻得神圣能量。”“在这一循环中,既无赢家,亦无败者;有的只是必须经历的阶段。倘若人心洞悉于此,便可获得自由,坦然面对逆境,亦不为片刻的辉煌蒙蔽。”
现在的自己,心态平静很多。冬天即将过去,相信春天的鲜花和幸福不久就会伴随而来。感谢《阿克拉手稿》,在2015年初为我解答了人生的困惑,让我重新审视和定义了自己的人生。

  《阿克拉手稿》读后感(三):意犹未尽,感染慨然的智慧书

我并非一个耶路撒冷人,我也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在看到“耶路撒冷之魂将得以永存”的时候,我的内心里还是激荡起了一阵感动,有一股热流在整个后背迅速闪过,我感动,并且迫不及待地想告诉你我的感动。建筑会风化散去,碑文自然消失,而智慧却代代流传。
我并非哪一个宗教的信徒,但我此刻却深感于《阿克拉手稿》中的真言。
这本书,应该在一个安静的夜晚独自细读。最好在二十几层高楼的阳台上,半躺在软椅上。抬眼就可以看到城市的灯火折射进沉浸的夜空,低头又掉入沧桑岁月河流中那一个战前夜晚的广场。你跟耶路撒冷全城子民坐在一起,坐在这黎明将迎来死亡的夜晚。你听着那个神秘的科普特人,一字一句,一问一答,你心灵宁静思维却纷乱,你不断地思考他说的话,努力想要内化他的智慧,却最终发现你只是记住了只言片语
关于爱与孤独,关于挫折与困难,关于改变与未来。
总有一个章节,一段谈话,是说给现在的你听。
虽然有些话在你看来有些圣母白莲花,“友情也从未忘记它存在的理由是去爱别人”,如果断章取义的话这句话的确是圣母白莲花的。这只是在说让我们要学会分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自己内心的爱分享给别人,用自己的爱照耀别人。当然,这本书本身就有一点神圣圣洁的韵味在里面,在赴死的前夜,来聆听这样的教诲本身就有一种神圣的仪式感。虽然比不属于哪一个宗教,但你可以感受到宗教的力量。
你抬头看了一眼窗玻璃中自己的影子,甚至觉得有些庄严肃穆,好像你真的在那个广场里,在那个科普特人身边,聆听并且思考。
有些话你听起来不禁觉得有一种中国式的阿Q精神蕴藏其中,“路不再为难行者,转而开始善待他”,似乎充满希望似乎有希望渺茫。关于改变,我们需要的是迈出这一步,但你有想,生活不再为难你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呢?你继续听,听到“对于那些认为历险是件危险之事的人,我只想说,试试墨守成规吧,那会让你死的更快”,你笑了起来,觉得这个人讲话有些调皮。
但更多的话是让你觉得此书胜过千百本“how to”类型的书。当然这并不是一本工具书,也并非在教导你具体的技巧。智慧嘛,自然是抽象的。你听他将挫折与困难,你心里觉得你可以更好地面对伤痕。你听他讲性,你便期待真正的灵肉结合。你听他讲爱与孤独,你便明了爱与孤独之于你生命的意义。你听他讲改变,你血液里就饱含了不畏将来的勇气与改变人生的冲动
你合上书。你意犹未尽地看了看书名,《阿克拉手稿》。你回到房间,打开电脑写了一篇书评,打算让更多的人翻开这本书,体验你刚才的体验。
这是一本关于智慧的书,从我们的生命中抽离出许多重要的元素,把它们陈列在你面前讲给你听。慢慢来,不要只读一遍。

  《阿克拉手稿》读后感(四):过自己一直想要的生活


       年间看保罗·柯艾略的《阿拉克手稿》,不禁忧心仲仲。书中作者根据自己设定的问题,给出一个个答案,对于现如今停顿不前的自己,这些解惑答疑无疑像一把把匕首刺穿自己。假使把它当做鸡汤来看,觉得又是痛又是舒服的,那就对了
但是,它又不是鸡汤,这里不是安慰那些靠灌鸡汤获取生活能量的人,让他们误以为读了这本书,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取人生的方向及态度等等答案。 《阿拉克手稿》将人们通常会遇见的问题逐步梳理总结,的确给了许多答案,有理有据,详尽确切,一语中的,让人看了顿觉通透清澈之感。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参考 建议,它的能量博大圆融。人生答案需要自己探索、得到,但是保罗·柯艾略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大道,通往无限宽敞、明亮的未来。
  
书中有篇文章关于孤独的解答,在物质越来越繁盛的今天,很多人也都忍受着不可避免的孤独,不被理解的孤独、难以成功的孤独、无人可言的孤 独……,这些孤独经常在生活中与我们打照面,但是许多人却并不把它当回事,继续投身到混浊纷杂的日常当中。容纳孤独,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看保罗· 柯艾略这位智者眼中的孤独,仿佛是他时间里的一部分,为了更好的实现他自身,为了更简单的了解他自己,他把孤独当做墨蓝夜空中如钻石一般的星,彼此关照, 用孤独的价值实现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
关于孤独的体验,每个和文字打交道的人都有较为深刻的经历。或是半夜起身做一大桌子菜,给好友打电话,看有哪位过来一并品尝,或是独自穿山越 岭,在缓缓流淌小溪处,泪流满面,或是与亲人别离处,盛开着的一朵野花。在这种孤独中能够学到什么,保罗·柯艾略也都给了答案,更多的还是善,如何与这世 界和谐相处,如何与自己和谐相处。这是一门学问,我们却因胆小,很难学会。
  
尤为觉得后半部分的文章写的格外好,读来觉得一切都不必担心,这日子过的也没那么彷徨。读的时候仿佛作者就坐在自己对面,听他诉说,又一边经 历、感知着他语言里的世界,听到的并不止他所说的,他会给语言之外的启发,会给答案之外的延伸,他的智慧通过他的视野温柔、谦逊的舒展开来。当然,他不会 把自己的观点硬生生的灌输给读者,他的语言如散文一般美,他心里更多的还是爱,通过文字,这些都是可以看得到的。
  
书中还有篇关于成功的理解,更能体现保罗·柯艾略的智。大多数人更愿意听成功人士所说的任何话,这是事实,觉得成功人士的话语更准确也更具代 表性,但是这些成功人士心里没能装的下世界,谈的成功也只是一方面。作者说,成功就是每晚能够气定神闲地安然入睡。这是一种风风火火过后冷冷清清的状态, 一句话给出了成功的境界。每个人关于成功都有各式各样的答案,然而保罗·柯艾略耐心的听问题,谦逊的给出答案。他的答案,是他自己的,也应该是世间最为善 意的答案。
  
无数次祈愿,能与一位智者交谈人生困惑,如今,当这位智者出现在眼前,被他吸引住的更多的还是他那尊贵高尚的人格,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学识及态 度,像是把这世界看透了,仍然能够把全部的热爱给了生活,给了生命,不枉时间赐予的恩惠。交谈与交叉独白,都是一码事,说的还是自己,保罗·柯艾略却让我 们看到了世界。
  
他说了这么多,他又说。
只需做一件事:过自己一直想要的生活。

  《阿克拉手稿》读后感(五):"将世间所学全部留予后人,望他们善用"

本书开篇先介绍了公元前1世纪 末至公元180年间创作的希腊语译本手稿的故事 ,它们的来由以及中间的各种插曲,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手稿最终流传至今。
阿克拉手稿转录的则是英国考古学家沃尔特·威尔森爵士于1974年发现的由三种语言写成的手稿。 在得到有关部门的书面许可下最终带回英国。 在机缘巧合下,这些手稿也才最终得于与我们相见。
阿克拉手稿通篇采用科普特人与大众问答的形式,把日常生活与人生的困境穿插于故事和道理之中。 而这种题材的书,相信每个人都会读出不同的韵味。它不局限于一格,列出了我们共通的困惑。
喜欢的开篇 “如今,我大限将至,我将自己在世间所学全部留予后人,望他们善用” ,简单一句话,就能看出科普特人的初心。他希望我们后人努力学习并善用他留下的全部智慧。
在这个物欲横流,纸碎金迷的喧闹时代,这本小书宛如清泉,带来一丝静谧与清凉。
书里的主题涵盖很广,从失败,孤独,焦虑,到优雅,美丽,自由,甚至性爱,友谊,忠诚 ... ...。
多说无益,举例为宜。
挫败 - ”在这一循环中,既无赢家,亦无败者;有的只是必须经历的阶段。倘若人心洞悉于此,便可获得自由,坦然面对逆境,亦不为片刻的辉煌蒙蔽。“
孤独 - “孤独不代表无人相伴,孤独的时刻,倾听自己的灵魂尽情诉说,帮助我们决定人生何去何从。”
资格 - “在上帝眼中,世间没有无用之物。没有一片落叶,一根掉发,甚至一只小虫,是因为无用而凋谢、衰亡的。万事万物皆有存在的缘由。”
“不要试图变得有价值。努力做自已这就足够了,而这正是关键所在。”
坚持 - ”只需做一件事: 过自己一直想要的生活。 不要对他人说长道短,集中精力实现梦想。“
改变 - ”困难是一件古老道具的名字,纯粹是为了帮助我们认清自己才被发明的。 “
美 - “世界是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我们想让它是什么样子。”
 ”他们努力反照外部的光,却忘了,最明亮的光源来自内心。“
方向 - “满怀对生命奥秘的热情和敬意,并以此为自己唯一的向导,一路前行。”
爱 - “爱是一种信仰,并非交易。”
命运 - “没有人能够回到过去,但人人都可勇往直前。”
性爱 - “ 假如一切为人接受,那么一切皆有可能。 请把性看作一件礼物,一个蜕变的仪式。 与所有仪式一样,会有狂欢来为终点增辉, 但这并不是唯一目的。重要是我们已和爱人一同走过那条通往未知疆域的道路,在那儿,我们意外地发现了黄金、乳香和没药。”
优雅, “优雅不是一种外在的品质,而是为外人所见的灵魂的一部分。”
”优雅之境,伪装,愈少愈好,愈素淡,愈美丽。“
成功 - “真正的成功意味着:丰富你的人生,而不是往金库里塞满黄金。”
富有 -” 真正的富有者,是那个活着的每分每秒考与爱的能量保护紧密联系的人。“
“请尊重播种和收获之间的时间。”
忠诚 - ”好比一定出售精美瓷瓶的店铺,爱早已将这家店铺的钥匙给予了我们。“
想不到更好的语言来代替阿克拉手稿的原话。 这些话题中的任何一个拿出来都是我们这代人每天所经历着的困惑。 希望这本小书也带给你如带给我的清泉般的清凉,透彻。

  《阿克拉手稿》读后感(六):一生受用的智慧笔记

文/河北小珊 评《阿克拉手稿》
  
正如开篇所言“我将自己在世间所学全部留予后人,望他们善用。”侵略者即将攻城,智慧的科普特人却让人们忘掉恐惧,要与人们谈谈日常生活,谈谈人生不得不面对的困境。在他们前往世界的四面八方后,将这些话告诉他人,如此,耶路撒冷之魂将永存,待耶路撒冷重建之日,与城池重生的还有知识与智慧。
  
这本130多页的《阿克拉手稿》里包含了人生面临的方方面面的困惑与难题,挫败、迷茫、不自信、孤独、美丽、梦想、性爱、优雅、运气、忠诚等等,尽管手稿诞生于很久很久以前,但正如科普特人当初预料的“纵使千年逝去,这些也不会有太大改变”。的确,书中的每个字、每句话都可能让我们心中的一些遗惑顿开,教人看透世间之事,对今天的我们依旧非常适用。
  
我从中学到挫折不等同与失败,恰恰相反,遭遇的挫折就像勇士身上的伤疤,是被生活磨练的最荣耀的勋章,经历挫败的人只要耐心等待最佳时机必然会成功;如果你感到孤独,记得一定不要惧怕孤独,因为孤独与爱同在,孤独教人们明白拒绝并不一定代表不够慷慨大方,而有求必应也并不总是一种美德,爱有时需要休息,孤独才是人的状态;当你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没有人会给予关注的时候,提醒自己人的一生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集中精力去实现梦想,人不是为他人的目光而存活;不要努力去模仿别人,刻意追求美丽,因为美不在千篇一律,而在于差异万千;对于你爱的人,一定要将爱勇敢的表达出来,因为人生苦短,根本来不及让我们将“我爱你”这等重要的话语深藏心间。
  
人活着其实是一场修行,辛苦快乐都在其中。其实大家都希望未来能活得更诗意,更惬性,但也都知道,无论如何也逃不脱日常这个遮天蔽日的大网。人生在世,妄想事事顺心就如痴人说梦、天方夜谭。我一直惧怕30岁的到来,不知道是不是受三十而立这个思想的影响。我害怕谈及梦想,其实不是内心没有追求,而是害怕改变,习惯了一种生活状态,不想变化,因为变化意味着要奔赴更广阔的天地,意味着要付出难以计数的努力和艰辛。人生是一个要多大有多大的话题,即便是智慧的科普特人也不敢说深谙其全部。
  
读了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想对即将30岁的自己说声“你好,加油!”然后鼓起信心、勇气,拿出更多的精力去面对生活、面对工作、面对家庭、面对这样那样的挑战,直至优雅老去,坐在摇椅上坦然得对我的孙儿诉说我充实的一生,能够在死亡这个不速之客到来之时,不会因为辜负上帝的恩赐、浪费宝贵的光阴而追悔!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阿克拉手稿》读后感(七):人生的最高境界

     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是人类的思想。
     可能很难以想象吧,可是1947出生的保罗·柯艾略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个被誉为全球最有影响力,最畅销的当代作家之一。借着《阿克拉手稿》,作者挖出控制我们日常生活的恐惧之源。无论你有什么问题,无论你有多难的困惑,书中,都将告诉我们答案。
       噢,或许有人说,这不就是现在流行的心灵鸡汤,到处都是,有什么奇怪的呢。对,恰恰就是这么大众化的东西,在作者伟大的思想驾驶下,产生出来的,就像是学生与老师在对话。话说耶路撒冷破城在即,面对未来的恐慌,对于死亡的不安,全城的人都聚到广场,开始提出他们对未来的迷惑,对事情的恐惧,愤怒,爱,忠诚等等。那科普特人能一一解答,给予全城人安心的答案吗,那是必须的,智者的答案,自然是智慧的。
       在工作上,我们是安于现状,还是努力前进呢?或许在每一年年初,展望新一年的时候,大家都会想到这个问题。我们害怕改变,是因为我们认为,在付出众多努力和牺牲之后,自己已经难以舍得现状,也许是害怕失败,毕竟现状哪怕不是最好,与难以预测的未来相比,却是不会出错的。
  
       我们本性是渴望改变,却又害怕着改变。其实就连大自然也在每天改变着,适者生存的道理,也是大自然的法则,不适者就会被淘汰,被吃掉。那么我们不进取,也会被进取者最终取代,墨守成规,只会让我们败的更早。我们不需要怵明天将要发生的事情,因为该来的总会来,想再多,也还是没有发生。但是上帝会与我们同在。
在工作上,特别是每年的年终总结上,我们总会看到某些受到表扬,我们常常会问,为什么他们可以获得成功,为什么这么幸运。其实幸运只是那百分之零点一,努力才是占比重最大的。而往往我们没有注意到别人努力,只看到结果。“有求者,终会得到回报。”就如同我们古语中的,精诚所至。向着你的目标努力,虽说路途遥远,但总会有一天离着目标近的,一步一步接近,总会有一天成功的。只有那些能以自己所走每一步为荣的人,才能领悟到成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我们要充分理解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为了这,必须热爱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因为我们必须去爱,因为我们为上帝所爱。
以这种对话的形式来写,确实蛮有意思,也比较吸引人。所以,你,无论是工作上,无论是生活上,无论是学习上,无论是社交上,无论你信仰什么,无论你不信仰以,怕什么,想怎样,都可以来读一下,这里有任何人都能找到的答案。

  《阿克拉手稿》读后感(八):《阿克拉手稿》:相爱或是沉默


随着创作生涯的深入,保罗•柯艾略对说理的诉求也愈发强烈。继在上一部作品《阿莱夫》中将故事当做是哲学讨论的外壳来使用,这一次的《阿克拉手稿》,“故事”干脆没了踪影。
这样说也许有点绝对,毕竟在睿智的科普特人为耶路撒冷人答疑解惑之前,这本作品有一个蛮有吸引力的引子:那是在1099年7月14日,遭十字军长期围困的耶路撒冷破城在即。面对死亡,全城子民来到广场,聆听神秘的科普特人教诲。人们纷纷开始提问,谈论他们的恐惧、问题,讨论忠诚和孤独的优点;后又开始讨论美、性、优雅、智慧和爱,以及拥有什么样的未来。
这些智慧箴言被记录了下来,便有了这部《阿克拉手稿》。
客观地说,柯艾略选择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来阐释他对诸如成功、挫败、爱情、美貌等课题的理解,形式并非新颖;同时作品在深度方面似乎也不及以往,组成“手稿”的各个文本往往看似颇有道理,但这道理往往很浅显,浅显到让人与其关注道理本身,倒不如欣赏他技巧性的表达。
但这并不妨碍《阿克拉手稿》成为一本值得一读的作品。事实上这部作品的位置,很像是米兰•昆德拉的《庆祝无意义》——一个写了很多作品的作者,在他的创作生涯里,或许会尝试很多可能,这些可能,往往具体表现为他在对哲理阐释上的不同表达。但既然出自一人之手,那么即便是岔路,也总指向同一个终点。那么类似《阿克拉手稿》这样的作品,其实是作者对自己创作生涯的梳理——对于读者的阅读体验而言,这样的作品可以作为对于一个作者考察的起点。而如果你已经读过足够多的柯艾略,那么这部作品便更不容错过了。
尽管整本薄薄的小书都在谈论不同发问者的困惑,然而事实上,这些基于生活本身的困扰,对于柯艾略而言,他的解答也总是基于同样的中心,这个中心,其实也是柯艾略始终试图解释清楚的宏大主题。不管一个人活了多久,他的生活总是焦灼且错综复杂的。即使你虔诚地祷告,但恩泽与不幸却总是并行。人会抱怨,也会尝试逃离,但却始终无力应对——生活是一座迷宫,在谜题解开之前,每个人都逃无可逃。
很多作家都在尝试解开这个名为生活的谜题。譬如像柯艾略这样的作者,他的文本本身往往便是一座迷宫,把真实的焦灼呈现给读者。就算是故事结构单薄如《阿克拉手稿》,读者也要迎接像“既然耶路撒冷城破在即,那么人们为何还会来听科普特人的长篇大论”这样的迷惑。但到了最后,读者其实总会找到自己的解答。至于灾难的不可避免,我们也唯有接纳,尝试“相爱或是沉默”,对待生活,和共同生活的彼此。
生活本就如此,或许,相爱也本就是沉默的吧。

  《阿克拉手稿》读后感(九):毕福剑 对话 阿克拉

毕福剑vs阿克拉
  
  夜黑,城破,绝望,永烈,迷茫,一群人围绕着一位智者——我们这本书的主角:阿克拉,向他问问题。
  
  忽然,阴风大作,人群中挤出来了一个中年男子。他如此急切,眉宇间,似乎有无数散不开的愁云,于是,阿克拉给了他几分钟的提问时间。此记录当归属手稿中幸存的一章,阿拉伯文写于羊皮卷上,完稿已经失落。
  
   毕福剑:嗯~~~咦~~~哦~~~欢迎步入星光大道!(不好意思串台了)我是星光大道的主持人,毕福剑,大家都尊称我毕姥爷,今穿越至此,特请智者阿克拉开示。不差钱儿。
  
   阿克拉:请讲,来自于遥远东方的朋友。耶路撒冷东部星空有一颗耀眼的黎明玄星,预示着,一千年后,你们部落会诞生一个叫成吉思汗的勇者,他的铁蹄将再次踏破我的故乡,他是当之无愧的射雕英雄。能见到他的后裔,深感荣幸。
  
   毕福剑:俱往矣了,还有一颗红太阳也升起来了。我因为喝了点小酒,嘚瑟唱了一首叫《智取威虎山》的歌谣,不小心,骂了几句我们部落一个过世不久的大英雄和他的军队,现在激起了民愤,工作也要丢了,请问智者阿克拉大人,我该怎么办?
  
  阿克拉:我已经懂了,我亲爱的朋友。请听我讲一个故事来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吧。很久以前,有一个非常出名的画师,应邀给国王画像。国王很胖,又很丑,其它画师都不敢来作画。可这位画师念着自己经验丰富,又有丰厚的酬金,没太在意就答应了,而且,当晚还跟一个女仆人风流了一夜。第二天就要交差,于是凭着印象,慌忙之中,出错了。画师通过艺术加工,把国王画的更丑了,更夸张的是还多画了一根指头。国王暴怒,定了死罪。将画师押入地牢,准备天一亮,就要用极刑火烙,当街处死示众。
  
  地牢中的画师悲痛万分,绝望的已经无法再哭了,眼看天色渐亮,他知道自己的死期越来越近了。他也清楚,火烙的刑罚极为残忍,是用一根锋利细长的木棍,穿过人的身体,在火上熏烤,直到烤出人油,围观的人,当街分食。
  
  在人绝望中,每一秒都是煎熬,漫长如寒冬。
  
  终于,地牢的大门打开了,画师已经吓得摊在地上,侍卫搀起画师,向他宣读了一段话,大致情况是当夜有刺客要刺杀国王,正是由于画师画的肖像的不像,刺客认错了人,国王躲过一难,所以,处于一丝感恩,国王赦免了画师。死罪免了,可活罪难饶,国王命令打二十木板,让全城的人围观,并让他终生不得作画。
  
  
  行刑的时候,画师的屁股,虽然被打得皮开肉绽,可他心里觉得打得实在是太轻了,画师微笑着,鼓励年轻的打手,让他们下手狠一些啊。要不再多打几十板子也行啊。围观的市民都在窃窃私语,议论这个画家,是个沽名钓誉,不知廉耻的大骗子,大流氓,伪君子。可画家觉得,市民的非议如天籁般美妙,比百灵鸟的歌声还要动听一百倍… …
  
  
  毕福剑:感谢这位选手的精彩发言。跟我回去,我保你当月冠军。
  
  阿克拉:……你要感谢的是爱,爱的力量。
  
  毕福剑:有请下一位!

  《阿克拉手稿》读后感(十):老有所言

    以前读《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最大的感触就是主人公圣地亚哥与那个读书少年不同,他读人、读沙漠、读万事万物,每个人学习的方式不同,只要有所领悟都是学习,只局限于读书就是教条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彻底征服了我,并且使我坚信保罗•柯艾略的其他作品也不会差,于是在读《阿克拉手稿》时,特别期待再来一次心灵的震撼。
    但是,《阿克拉手稿》与《牧羊少年》是不同的。
    1099年,遭十字军长期围困的耶路撒冷破城在即,面对死亡,全城人来到广场,听睿智的科普特人讲挫败、孤独、无用之感、害怕改变、美、性、优雅、工作、忠诚、敌人等等,与《牧羊少年》不同,这就是这本书全部的故事了,剩下的99%都是作者借科普特人之口道出的哲思语录。
    虽然没有奇幻故事拴住读者的注意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不讲故事省下的篇幅得以涵盖更多日常生活中人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与困境,而这些问题与困境与千年以前耶路撒冷人所面临的,竟没有什么大改变。比如关于“美”:
    外在美是看得见的内在美——这我是同意的,要不然小女子每天花那么多时间梳妆打扮干嘛。但是柯艾略说:一个人,衣衫褴褛,或衣冠不雅,甚至根本不在乎能否惊艳他人,这些都不重要。外在美显露在我们顾盼流转的眼神中。
    是的,眼神,我倒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我光顾着描眉画眼、置办新衣,却忘了“眼睛如镜子般,映出照镜人的样子”。你的眼神坚定吗、灵转吗?你的表情友善吗、生动吗?这些才是真正的外在美。现在我在办公桌上摆了个小镜子,因为我想知道自己和别人交谈时是否表情木讷,偶尔看下镜子提醒自己注意,有点效果。
    再说说无人关注、无用之感,就是那种没人注意你,感到自己什么都不是的感觉。柯艾略是这样忠告我们的:
1. 不要试图变得有价值。努力做自己, 这就足够了,这也正是关键所在;
2. 那些真正有助于他人的人,并没有试图使自己变得有价值,他们只是过着有价值的人生。他们很少给人建议,却起着榜样的作用。
3. 只需做一件事,过自己一直想要的生活。不要对他人说长道短,集中精力实现梦想。
    感到无人关注、无用,首先想想你有什么output吧。就像想想你愿意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再看看自己是否符合其中的某项特质,如果你一项都不符合,怎么能期待别人对你推心置腹、常有二三好友呢?获得关心、感到自己的价值是一样的道理,即使是屋子收拾的干干净净,餐桌摆放的整整齐齐,这也是在树起榜样,在改善这个世界。
    这本书中很多句子,细想都会给我启发,一位年长且有诚意、有智慧的作者不会让你我失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