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时装时刻1987-2007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时装时刻1987-2007读后感10篇

2017-11-21 21:3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时装时刻1987-2007读后感10篇

  《时装时刻1987-2007》是一本由黎坚惠 编著著作,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9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装时刻1987-2007》读后感(一):要做靓、型、有taste、有生活态度的人

   国庆长假结束后回到广州租房,行李也没有收拾,第一件事就是捧起黎坚惠的《时装时刻》,将之前剩余的部分一口气看完,我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热切地追读一本书了。
 但是《时装时刻》并非我新获得的宝物,事实上它摆在我书堆里已差不多一年了。当初买它完全是出于对这书特殊纸张设计的好奇,在孔夫子旧书店网上以15元购得二手(现在想来真是物超所值),到货后略略翻了翻,感觉是很行货的时尚书,于是闲置一旁。直到几天前,百无聊赖想找一本轻松不动脑筋的书看,于是又将它翻了出来,谁料一读即上瘾,且越看新潮越澎湃。
  这本书里,首先吸引我的并非时装,而是黎坚惠叙述她20年青春的行事与生活态度。正如黄伟文在序中所写,“一直以为她和我常常写时装专栏的人都误会了,我认为我们一直以来做的,其实是讲生活。”Winifted开篇第一章,就以“Do it with style"点出她对时装对生活的态度。读这本书,你会很容易对这个聪明而够gas,有taste的女子又爱又妒,她真诚地爱身边精彩的朋友,也真诚地对待朋友的爱,不畏言自己爱物质当卡奴,但更懂得欣赏物质背后买卖双方的才华与心地,她写郑裕玲、田边亚由美、章小蕙,都突出对“忠于自己的靓人”的惺惺相惜,她欣赏的“后生”是“人靓态度靓”,自有一股靓气质的。这么直白地点明的,其实是在物质世界追求“真、善、美”的真意,而这又何尝不是你我想向往的生活态度与环境氛围呢。
   其次让人着迷的是Winifted所经历的职业生涯:《号外》杂志、音乐工厂、潮流杂志,时装购物网……以及她所叙述的那个在杂志上发表的作品引起关注并进而获得BBC主持机会的社会环境,当然Winifted的成功主要源自于她的努力、胆识和才气。
   自然,一本写时装的书离不开时尚。Winifted写时尚的态度跟我预想的很不一样。她谈论那些牌子和衣服口吻是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喜爱,而不像许多时尚专栏那些高高在上地抛专业名词。她既着迷于华衣美服,拼命打工只为到巴黎扫货,但没有过度追求奢侈品,而更注重于日常穿着用度。更重要的是,她有足够的自省精神,既在书中贴出与过去读者关于人与衣装关系的研讨,又认真深刻剖析自己爱时装的原因,书中多次几次出现她的自制T,上面的大字就是“Don't show off”。因此读者能感受到,这是一个以清醒头脑去追寻美丽事物的女人
   上述的三面黎坚惠,都是我想拥有的气质和能力,我第一次从一个作者身上,感觉到自己是那么向往成为她的样子,却又清楚知道,我必须完全忠于自己才能成为她的同类。
笔于2011.10.7 晚

  《时装时刻1987-2007》读后感(二):20年值得记录

先说一下拿到书以后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这么贵,除了本身的价值外,里面竟然有很多设计为裁剪自报纸的页,有手稿,有贴画,完本的反映了那个年代,那个时间点的事件,很有设计感。
她的着装风格
从她的着装风格说起,她成名也是因为一段时间里每天用相机记录自己的服装搭配,但是从我个人角度,并不是对她的搭配很感冒,虽然都是大牌或者很有来头的设计师品牌。现在看来,她的搭配远不及现在的那些时尚博主,甚至有些些奇怪,有时候是过于简单随意的,有的照片甚至让人惊呼,这什么衣服啊,但再看下下面标的品牌名,又张大了嘴巴。这是她个人的着装。
再看她所观察的每年每季的服装趋势,就可以见得她作为专业的时装从业者的功力了。每季的风格趋势,她都十分了解。分析起来什么款式质地潮不潮,都利落干脆。
她对时装的狂热
薪水都用来买衫,信用卡花太多的时候,就身兼数职,哪怕严重缺乏睡眠,也还是要买衫。
她的友情
她和很多艺人都是朋友,人缘好。从她写和别人的交往中也能看到,她总是讲别人对这个艺人不太熟悉的一面,往往又是虚心的态度。
她的工作态度
当时装编辑也蛮累的,她也是尽心尽力,想办法解决问题,是切实花了心血在上面的,相信也是她有所成就的基础。
她的香港内涵
也曾思考过97对香港意味着什么,这些年来香港变化了哪些,失去了哪些,她对那些不复的日子,想必也是怅然的,但仍有一种向前看的目光,很客观很现实
有机会会再看。

  《时装时刻1987-2007》读后感(三):《时装时刻1987-2007》听Winifred讲过去的事情

2014年3月11日(周二),Winifred(黎坚惠)去世的那天,有很多人发信息给我说:Winifred去世了TT。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她的名字。之后从朋友圈与微博的被刷屏,以及朋友的口述中,逐渐让我初步了解了Winifred。很多人都推荐我读《时装时刻1987-2007》(以下简称《时装时刻》),因为身在国外无法立刻读到想读的书,于是到了大半年后的现在,才拥有《时装时刻》,并把它读完。
 
读完《时装时刻》,感慨万千。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便是“热血澎湃”。书中穿插了很多珍贵的照片,其中有很多都是非常随意的派对照片,但就是在这些照片的边边角角挤满了日后在各行各业举足轻重的精英们。看照片的时候,感觉仿佛有金光会溢出来,气势磅礴得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武林大会。比如在很多张照片中都有出现的黄伟文,黄耀明等,当然还有April和我公认的超帅媒体人Peter Wong(黄源顺)。给April看了书中Peter的照片后,April说:“以前他是靓仔一枚,现在气质更丰富”。Peter是我见过最有气质的媒体人,据说TK也非常有气质,希望下次有机会可以认识。另外,第一次见到甘国亮的时候,觉得他是一个非常自恋,超级喜欢抓着明星自拍的野人。后来在《时装时刻》里读到Winifred写给甘国亮的信,觉得甘国亮真是像Justin Davis一样非常可爱并且值得敬重的人。看到认识的人出现在别人的书里,听别人讲他们的故事,觉得非常有趣。读了《时装时刻》后,意识到用照片记录生活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以后我要多拍一下周围的人事物。
 
之前和Zeze去安特卫普的MOMU博物馆,恰逢安特卫普皇家学院350周年庆,MOMU举办名为“50 Years Antwerp Fashion Department”的展览。当看到一件衬衫被钉在木板上时,Zeze惊喜地说:“这是Jurgi Persoons的作品,他做了很多非常牛逼的东西。现在很多人做了的自以为很牛逼的东西,其实他很早以前都已经做过了。Winifred的书里也有提到他。”Jurgi Persoons可以称为是真正的先锋,而当时的香港对于先锋时尚非常灵敏。虽然Jurgi Persoons就像Martin Margiela一样消失了,但是看过他的作品或者穿过他作品的人都是值得嫉妒的。
Winifred在书中还提到“有趣的是,虽然我不认识日本服装评论员栗野宏文,但我们因为同一班车抵达,同一路线,甚至在同一个地方吃下午茶,于是成了‘团友’”。巧的是,在MOMU,Zeze和我也遇到了栗野宏文,他讲述了很多安特卫普以前的故事。虽然栗野先生最近很不喜欢Yohji,但是那天Zeze和我穿了全身Yohji,还背了一个有Yohji logo的大包。想必栗野先生早已在心中翻了无数个白眼。
除了介绍Jurgi Persoon、栗野宏文(虽然他们在自己的国家都非常有名)等较为小众的时尚人士之外,《时装时刻》也有写到耳熟能详的Green Peace(后来的I.T.), Agnes b.(在香港真是红到发紫), Zucca(猜想当时的Winifred大概最爱的是Zucca吧)等等。经历过香港时尚发展高峰时期的人阅读《时装时刻》,一定会觉得非常有共鸣。
Winifred之所以会从事杂志工作,是因为:“我们需要一本像样的杂志把我们连结,呼朋引类,互相投射、分享,以至最重要的——互相启迪”。其实不只是杂志,好的书也可以让志同道合的人连结在一起,互相启迪。而《时装时刻》便是这样一本好书。

  《时装时刻1987-2007》读后感(四):回忆

只是看到一篇微信文章里提到一个人把自己每天的穿着拍下来集结成书而已,我就决定要把这本书买下来。缘分就是这样,通过一个跟时尚毫无关系的公众号让我认识了时尚写手黎坚惠。
因为作者出身于港大比较文学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杂志时尚专栏写作,所以读她的文字毫不费力。但别以为与时装相关,它就肤浅了。如作者所说,这是一本回顾过去20年人生的,恰好每个记忆点都与时装有关的时刻的集结,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无异于一本回忆录。
她的叙述填补了很多我对时尚的空白,很多品牌以及设计师个人的起落兴衰像八卦一样让人读得兴趣盎然。不过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写章小蕙的段落,传媒宣传的章全是爱买到让老公破产的形象,对她的败家是根深蒂固。黎坚惠却与众不同偏想采访一个朋友们让她离远一点的人。
这份独到的眼光和思想是她吸引人的地方,也是这本书的闪光。

  《时装时刻1987-2007》读后感(五):行骚

黎坚惠的书有关时尚,更有关于生活时尚杂志的编辑、主编人等,我曾接触过不少,印象不是很好。和《The Devil wears Parada》里的描述比较象。虚荣、做作,物质女。我对时尚类杂志的文章向来持批评态度。甚至觉得有些弱智、矫揉造作。黎坚惠的文章不一样,这个港大中文系毕业生文笔犀利,与其说有关时尚和服装,不如说是有关生活态度,服装,时尚倒成了次要。看到一个不做作的时尚写手其实不容易的。时尚圈就是浮华、奢侈、煽情的。 所以黎惠坚的文字就难能可贵。 尤其是一个和时尚,时装有20多年联系的人。黎是港人,写作自然有很多港言港语,很是有趣。比如走秀,就是catwalk了。在黎笔下叫“行骚”到也十分贴切。本来嘛,在Runway上走Catwalk就是搔首弄姿嘛。叫行骚比内地说走秀更有意思
听说她刚因乳癌去世。

  《时装时刻1987-2007》读后感(六):黎小姐.渡口與我

初識Wini是去年初夏。微博上看到渡口書店新天地店就經營到那週末,未料那週日和朋友看完展走著走著就到了新天地B1自然也想起這間幾平方米的渡口還有幾小時就要關門停運。當時只感到惋惜一家家的書店不再,卻從未想到會是渡口或者會是新天地的渡口,也因此多看了店內唯一的店員或是店長幾眼。是啊這樣小的一家店一位店員也許應付得來。不知道她之後會去哪?其他的渡口?店是真的小正對門一只或許兩只書櫃自上往下架滿了書。此外就是進門左側兩只矮櫃擺了些書籤類的小玩意。當時的我剛下定主意要留學要做cutting順著分類數到最後一排蹲下身Wini就在那裏。「時裝時刻1987-2007」。當然是立即拿起來翻了。翻了前幾頁覺得頁面新奇又擔心國內所謂fashion critic免不了俗氣亂彈琴。加之書的買點之一是黎小姐20年來間斷的wardrobe diary,是我在別處看多所不屑的。和朋友說我想買這本書。如今回想當初在店內想買書的衝動,原因大致是:這是渡口在這裡的最後一天亦是店長坐在櫃台後的最後一日,我該做些什麼不至於讓它的經營慘淡延續到關門;彼時剛堅定目標不久,凡是好的都想學都想看都想拿來讀,這又是渡口的品味應不差。奈何店面空間小人來人往我又杵在中間。思來想去把書放回了書架。店長一直低著頭看書我不知道她是否有注意到我的猶豫。但回到家後又覺後悔沒幾日在亞馬遜上下了單。
收到書的當天和同一位朋友看展很晚才歸家。早早梳洗完趴床上開閱。一口氣讀了三分之一又多,黎小姐就在書裡有精神有經歷有我能讀懂覽一遍即理解的東西。因這些人生在我嚮往的時代經歷又為我所羨,讀起來愈是快,愈加慶幸買回了這本書又可惜終究錯過了渡口隱隱的歉疚感。
黎小姐是和國內或更多是大陸的時裝寫手時尚人士所不同的。後者屢見於微博秀場前排(黎小姐稱秀為騷亦或港胞這樣講)閃爍無趣搔首弄姿毫無深度。
我對時尚不感興趣也不在意流行什麼鞋跟高低多少適宜自然也不感冒黎小姐的daily look。整本書實際也只有約前半本是讀了再讀仍是驚喜。大抵是她大學期間直至工作早期。許多的好玩想法正是這些creative minds(不只是黎小姐)成就了那些大時代的經典與獨特。
讀書讀最好瘋狂戀愛為買喜歡的衣打三份工毫不吝嗇言談措詞果斷辭職做喜歡的事⋯观点直率毫不遮掩「當然我講的Helmut Lang不是如今的Helmut Lang」⋯
後半本的故事現代於我無多新意也只粗粗掃過。
並不是誰都可以隨心所欲做自己愛做的事。我就在讀一個非我本意的專業。黎小姐也未想到畢業會留在號外。她做的號外被一些人說是今時不同往日,也在想做與被動之間摸索出平衡。
立志做設計的時候我也不安。什麼都想看著學的時候我也思考。不是所有想做的都適合自己勉強自己只會彆扭什麼都拿來供奉只會惡心。
錯過渡口有想過去看看別處的渡口興許那裏也有位黎小姐。但不見得多喜歡這家書店的我沒有再試過。
我鍾意黎小姐但翻頁到她私服時刻的時候照樣毫不留情的翻過。
像這樣一點點一步步確定自己的方向發現自己的style。有些偏激許多固執年輕沈不住氣。什麼都拿來看的時候剔除異己的動作快了不少。清楚知道這是不是我想做的。
不能在這樣的時刻矯情的說是Wini影響了我,而是所有我所汲取的養分所有我鍾意的人所教會我的。
自然也有不少不管好壞關注拿來看,後被成長中的我毫不猶疑鄙棄的。分分鐘的事,我變成了現在的我。
也有過不適合卻實在喜歡的事,那就試著磨合融入到自己的因子裡。
亦有嫌棄學習中的自己的時候,刪照片刪微博,減後也清淨冷靜了不少,愈發沈迷自己的路。
今早黎小姐的過世突然,我也從未知曉她的病情。
初識只覺可惜微博上insta上粉絲不少卻也不多至少多不過那些只講皮面的人,在想是否她已過了時但明明是這麼有趣的觀點,与她的穿衣经无关,為何不為大家所了解。後從書中找到她的blog細細一篇篇archive來閱。
最近一篇的更新是在今年二月中旬,「下筆的時候,還是擔心讀者不明白,於是不敢寫太多⋯2014年1月我覺得要衝破這種心理障礙,先不去想讀者明不明白,反過來看看究竟自己想寫什麼。這是我想說很久,終於在這一刻覺得可以說了的。」「社會告訴你,做人要怎樣怎樣,各式各樣限制了你的本能,大部分人都只剩10%。如何由10%返回100%?然後回家?尋回自己的真相、真我是第一步。」
很多年很多事物變了心境也變了但初衷不變真我不變。
謝謝Wini,謝謝黎小姐。
附上Daisy今早的微博:重读98年林奕华写给黎坚惠的信: "要磨剑,先磨自己。由告诉自己'力气犹存'开始。'了解'自己那么重要——它让你做对很多事情——一条心。这是一个时穷节乃现的时代,我始终相信,creative的人始终有机会,等于爱情一定会在懂得爱情的人身边出现,虽然它的出现,只会在考验与考验、磨难与磨难之后。"

  《时装时刻1987-2007》读后感(七):Farewell,黎小姐

    昨天早晨睁开眼,习惯性刷微博,看到蹦出的内容里闪过 “黎坚惠去世”五个字,顿时清醒。一整天压抑的情绪,于是在凌晨三点开灯起床写这篇文章,算是向黎小姐致敬。
    其实在内地,“黎坚惠”三个字并不为人熟知,不像黄伟文,穿衣大胆有腔调,写词又和林夕齐名,揽得一众粉丝。她写的《时装时刻》读者也并不算多,却是我人生的第一本时装启蒙书,仿佛“吱呀”一声,新的世界就此打开。
    好的作者自然不会局限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写作格局,黎坚惠的好,就在于她写时装又不光是写时装,提到自己怀念的Dr. Martens(马丁靴潮牌),她写道:日对夜对,日磨夜磨,不是不像男女关系,爱得浓时生活只有它,但之后各走各路,再也没有遇上。让人不禁“哇,原来时装专栏可以这样写”。
    《时装时刻》整整记录了1987到2007年20年间香港的时装史变迁,整本书像个巨型舞台,幕布拉开,前半场是Boy London、Levis501、Romeo Gigli、Agnes b、I.T、Birkin、Martin Margiela、Helmut Lang等等,所有我们听过和闻所未闻的品牌轮番登场,中间又穿插那么多耳熟能详的大牌艺人:刘嘉玲、张曼玉、萧芳芳、张国荣、黄耀明……信息量爆棚又不时有八卦点:什么?I.T.的缩写原来不是高大上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而是赚钱至上的Income Team;Izzue的沈嘉伟原先是沈抄抄,后来洗心革面走出品牌设计风格(不知道沈嘉伟的同学请自我鄙视一下下,性感女神邱淑贞的丈夫就是他了)。看得眼花缭乱的同时心里暗暗叫好:靠,这妞的人生简直是潇洒走一回,紧跟潮流步伐的同时又以旁观者的姿态评头论足,太带劲儿了!后半场则是如今时装界群雄割据的众一线大牌,Chanel、YSL、Dior等最妙秀场及品牌底蕴娓娓道来,各领风骚。字里行间透出每个品牌自身的沉淀和积累,而不是如今唯金钱论下的阶级符号。
    整本书读完,印象深刻的是黎小姐的犀利和一针见血,是不屑在表面文字上打太极的人,性格显然不属长袖善舞类。风风火火的节奏之下,想说什么落笔什么,图文并茂,底气十足。像书后面的几篇人物短文,印象最深的一篇是写章小惠。当全港都唱衰章小姐时,唯独黎坚惠赞她负负得正,越用越有,并表现出惺惺相惜之感(另一个力捧章小惠的人,恰好是她们都喜欢读的亦舒)。另一面,则是文章中掩盖不住的失落感。在工业化几何加速的大环境之下,时装界不可避免的趋向功利化和同质化,时装不知不觉与品牌等同挂钩。所以黎小姐谈到几个品牌都有一种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惋惜,品牌依旧是这个品牌,风格却已不似旧家时。
    黎坚惠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们才呱呱落地,那个风华正茂又繁管急弦的年代与我们无缘,只能从当时的作品中窥见一二。但我窃以为,正是那个你方唱罢我登场,兼容并蓄的年代培养出了一批风华绝代的人,她们是文化的缔造者和推动者,又是大时代背景的过渡桥梁(香港于97年顺利回归)。为了买衫扮靓而打几份工,完全不会的工作却也硬着头皮上阵做出成绩,那份情怀和豁达是融入港人骨子里的腔调,再也难寻。
    所以farewell,黎小姐,愿你在天堂继续做一个有范儿的人。

  《时装时刻1987-2007》读后感(八):永远的Miss“坚胃”

      大学室友云南姑娘是个胖子,但是她看Harper's Bazaar和Vogue。那个时候的我呢,觉得读过点《萌芽》就很文艺。后来我才明白,在这个社会里没有钱的人才要读书涨姿势,才有所谓的文艺小清新。有钱人家的女儿不再是大家闺秀,现在统称:白富美。
      二十五岁以后,谁夸赞我说我文艺女青年,我定回她一个白眼。
      室友袁胖子在把路易威登拼了四遍以后,算是帮我完成了关于时尚的启蒙仪式。大学毕业那一年,我买了黎坚惠(Winifred Lai)的《时装时刻1987-2007》。
      除了Martin Margiela、Boy London、平板棒球帽、马丁靴等至今仍被时髦年轻人炒作的名词,她关于时尚还有太多太多几十年以后来看都不退潮流的理念。
       每一年我都要翻看她的书,她的港腔、繁体字和突如其来的英文单词确实会增加阅读的难度,但是每多阅读一次就会多理会一点时装的奥义。
       她和章小蕙是好朋友,她们都推崇一种“越用越有”的为时装、为美丽的事物不惜一切去消费的理念。曾经她亦是为了买Romeo Gigli、Armani成为信用卡卡奴的人。
       时尚,是无比纸醉金迷的一个行业,如果没有丰厚的家底,真的很容易透支。它的投资极高,但是回报率却不成正比。如果走火入魔,则容易陷入曲高和寡的地步。
       一直把“坚胃”女士奉为时装先锋,深深地能够体会她是如此热爱生命与美的一个人。她的书也是编辑得与众不同,装帧和设计充满了奇思妙想的ideas,像是魔法盒子,多年自拍照集中在书本长长的前几页,还有立体设计和书信贴纸设计,藏了太多想象不到的奥妙与玄机。
      人在年轻的时候喜欢标榜与众不同,但是渐渐地,我们越来越多与主流价值合二为一,吃穿住行,失去了属于个人特质的追求。就像,IKEA的样板间,你会觉得很美,但是这里面真的有那么多的创意吗?我不认为IKEA布置出来的家有多能打动我,但是还是有那么多的年轻人趋之若鹜。
       在为自己取名"Win"之初,便知这会是一个怎样要强的女孩子。毫不放慢自己追逐顶尖潮流和设计的步伐,用一种傲人之姿打量世间万物,只取自己想饮的那一瓢。
   
———————————【星来的种子】————————————
      
       来到地球第一批的是Star Seeds,这批星来的种子,来到地球如何启用新人类?就只能跟土著man结合,然后繁殖。一代又一代,一次又一次的轮回。直至某一世积累了足够的spiritual power,在某一刻苏醒了,记得自己从哪里来,然后找路回家。当中地球出现过很多了不起的Masters,他们都是ascended masters,高升大师。Ascend是指可以随意离开这个human body,又叫破生死。耳熟能详的有佛陀、耶稣、观音、老子,具争议的有Mary Magdalene、文化色彩浓厚有印度的Lakshmi、埃及的Isis等等,就像各宗教奉为神祗的都曾经在地球上行走过江湖,他们来的最主要目的,是将某种能量注入地球内,成为地球记忆的一部分,好等地球返回5D。而我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做人的时候的DNA跟我们拥有的是一样,分别是他们能够100%用到这个human design,而我们在出生的时候,跟源头分离,只剩约30%,然后慢慢跟自己的源头失去联络,跟3D地球的相对世界接轨,社会告诉你,做人要怎样怎样,各式各样限制了你的本能,大部分人都只剩10%。如何由10%返回100%?然后回家?寻回自己的真像、真我是第一步。
     你的处世哲理在你博客的最后一篇细细道来,尽管它看上去像是一个长篇小说的引子。那个时候你应该是很累了,还是要谢谢你,我亲爱的“坚胃”小姐,R.I.P。
      多么希望“越用越有”的理想状态是可以在现实中存在的,曾经因为这个观念,被ex大骂一通。深切体会到过度追求身外物是不被社会理解的。而我们现在所有的努力,是希望未来的年轻人在追梦路上多一点通坦。只愿有一天,我们都能过上理想的生活。

  《时装时刻1987-2007》读后感(九):时尚港女——黎坚惠

知道黎坚惠因癌去世的消息直到现在也还震惊有余,就仿佛是前几天刚见过面的老友,突然离世一般,感慨生命匆匆又脆弱无比。
黎坚惠80年代就已经涉入时尚圈,对时尚的理解有自己的态度,至今影响着港人和大陆人,是香港师奶级别的人物,天赋的品味秒杀了当年许多天王天后,说起现在的时尚写手黎坚惠应该算是中国时尚写手第一人了。
时尚是个什么东西,各有分说,很多时候连权威的西方时尚掌门人都很难解释,换句话说,某一物的形成或流行必有内在的本质所依撑,时尚也就不单单只是穿在身上的皮草,刻在皮肤上的文身,或是钉在耳朵上的银环。
有时,时尚也是一种做人的态度、做事的观点(Fashion ideas),一个人的风格体现。
认识黎小姐是从《时装时刻》这本书,第一次看到还是在网上搜到的繁体字版本的,觉得封面和名字就已经很诱人了,记录了黎坚惠从1987年-2007年的时尚年鉴,此年段里她与时尚相关的人与事。
后来有了大陆版本的,拿到手是一本书质很厚的书,看得出装帧和设计黎坚惠的巧思与用心,里面的照片有一些是她个人收集的时尚单品的图片,还有一些都是出自她当年与之合作的明星大腕的合照,也有当时刚签约的歌手,后来红的大紫的明星,比如:王菲。
香港女人,我印象里都外貌看上去,很瘦,短发,硬朗,干练,样子不会给人以太多讨巧的姿态,特立独行的女人比较多,许是受到英国殖民的缘故,思想里吸收了西方女人的观点,不会一下子看上好漂亮的那种,而是越看越有味道的那种女人。
打开书,里面有一个三折页的拉页,拉开,满满一大张,是黎坚惠每天出门前在镜子前拍下的穿着各种服装的自己,每一小张都有编著衣服、裤裙、鞋子的品牌,做得好用心。
时尚的品味和嗅觉就这样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了。
Fashion taste,这个东西听上去有点虚晃,不好具体细致到某一物体上讲。那究竟什么是fashion taste呢,好,说fashion taste之前要先说taste。
我曾看过一个关于乔布斯生前的采访,大致是说他怎么将“苹果”发展壮大起来的,苹果手机的诞生是一次革新,他完全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就如他所说编程是一种思考方式, 他创造了一个不同与其他手机的新物种,爆炸了整个21世纪。
采访中乔布斯提到了微软,不屑之情写在脸上,他对微软的粗糙不完美表示出否定的态度,他认为人性化才是主体,他对界面图形的要求非常苛刻,这说明他对美的事物要求很高。怎么判断美的事物,就需要你有taste,关于taste,他说Ultimately everything comes down to the taste,我的理解是品味决定一切。
你最终的品味汇集在一起,会将你的专业、创作的东西推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上面去,越有品味越能接近——准确(Accurate)。
黎小姐在90年代对奢侈品的理解就很有见地了,不是单单只谈皮毛,她去参加时装周,去国际时装流行的中心,走访奢侈品的老巢,看那些精工细纺是如何出产制作的,她的态度明确:“90年代的Fashion卖的不是衣服,卖的是style或态度或方法。如果付了钱只得到堆积如山的衣服而没有其他,那也好算Fashion Victim(时尚受害者),共勉之。”
原来时尚并非如今土豪一族的单薄认知:闪瞎眼的Logo、身份的象征物、上流阶层的名片。
如此这般,就太乏味了。
书中也写到黎小姐从事时尚编辑的事,着墨不多,于我印象深刻,也曾在杂志社工作的我,看后深有感触,那种无奈和赶稿,都是日与夜的积累,时间久了,总有疲乏,黎坚惠感慨:“工作的确带来满足感,但我不能说自己快乐。”颇有同感,即便偶尔说快乐,那也是哄骗自己,得开心的,所以人总要留点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看风风火火,真真烈烈的港女时装生涯,好不热闹,喧闹有时,安静有时,总有谢幕的时候,可是这一切来的有点太早,有点突然,心还有余悸想起她曾在书中提到的一句话,貌似做了自己的注解:“然而生有时,终有时,任务完成,不妨退下。”

  《时装时刻1987-2007》读后感(十):相见太晚

       喜欢fashion的人一定会喜欢这本书,而喜欢这本书,并不纯粹因为它有关fashion。
       一个时尚杂志编辑朋友坐了4个小时的车来找我玩,回去的路上,为了打发时间,随意从我这里拿走一半书。回去后她说:“从你那里拿走的书不大好看,我给你寄一本,保证你喜欢。”朋友真的很了解我,因为我们成为朋友,正是出于对fashion那一点懵懂的喜好。
       我用南京到武汉的一个铁路往返时间看完了这本书。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时尚之书,它是时尚故事集。从这本书里,获得的不单单是20年中香港时尚潮流的变迁和一些奢侈品的发家史,也不仅仅是多认识了一些时装品牌。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内涵、气质,获得的是一种信念、勇气。
       开学前,在网上看到《时尚芭莎》在招牌时装助理实习,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工作。对时尚有着比身边人稍多一些的热情,也想借此体会一下这个行业的生存之道。投了简历,不一会儿就有了回应,希望我去北京面试。想到接下来面临的一系列不大不小“麻烦”(租房、请假、收拾行装等等),我打起了退堂鼓。假如是在那几天,我看到了这本书,很有可能我会不顾一切的北漂。
       黎坚惠在这本书中记录的世界无疑是令人羡慕的:华服、明星、欧游、派对,甚至现在流行的”买买买“早在这本书中就可以找到踪迹。但看这本书的感觉并不是拜金的、物质的。黎坚惠更像是一个文化人,一个平易近人的导师,一个年长的好友,向你娓娓道来。当你看到一个令人高山仰止的时尚人士也曾是一个fashion victim,一个光芒万丈的名人也有着不幸福的婚姻,一个潮人为了买到自己喜欢的衫而打多分工时,不禁莞尔一笑,很有共鸣。但是更发人深思的是,为什么别人可以把爱好发展为事业,影响了不止一代的香港人,也可以因为自己的坚守,有勇气推翻一切,从头再来?人说最难的事情就是有勇气不因为别人对你的期望而活,而现在很多人最最缺乏的就是这样的勇气。这本书就是一面镜子,让我能够直视自己的弱点,然而它又不至于犀利到让你憎恨自己,更多的是一种提醒和反思。
       朋友说你一定会喜欢这本书、这个人。她说对了,可是当我终于找到这样一个idol的时候,才发现今年上半年她就已经去世了,不仅扼腕叹息。这到底是上帝的公平还是不公?她过着你最想要的生活,可是却英年早逝,还是说,一个如此有才华的人,却没有办法将她巨大的影响力延续的更加长远?
       因为这本书,我关注了黎坚惠的微博,找到了她的博客,买了能买到的她的所有出版物,却不忍卒读。可能很久很久都不会再出现一个黎坚惠,她介绍的时尚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还是让你觉得景仰,而她带给你的勇气和触动,可不是集齐三本fire bible就能获得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