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10篇

2017-11-22 22:44: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10篇

  《温暖灵魂的味道》是一本由张佳玮 / 小岩井 / 舒行 / 苏美 / JX / 马德 / 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2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一):从文字体味食物的味道

     出差回来后,拿到这本书,看到书中描写的各种吃食,更想远行。趁着年轻,去到各种地方,吃遍书中所写的食物。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食物,看到了故事,看到了作者写这篇文章心情,看到了作者的人生阅历。
     这本书是由很多短篇组成的,从每一张图片,每一个故事,可以感受到温暖。作者在故事中穿插食物的历史,食物的做法。我最喜欢其中一句话:好的食物,不仅能进到胃里,更能进到心里。
   

  《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二):潇洒地吃又有何妨

读了52%,从kindle直接删除了这一本毕竟以后也不会再看。继续不下去的原因并不是像某些图书奥义太深、用词无趣、繁冗高冷让人须硬着头皮举步维艰
全书除了张佳玮作为亮点的开头文章有点意思,其他文章都不约而同、非常频繁的将食物和外婆/奶奶等老人旧事联系在一起。因为味道而回忆和味道有关联的人无可厚非,但在全书感伤怀旧的基调中太多次出现对斯人往事的伤感,让全书呈现出——做了一桌菜,分别是鱼香肉丝/鱼香肉片/鱼香肉丁……的效果来。
单篇读文章都不错,合集出来,编辑还需要下点功夫在文章的差异性上。
此外,有点感慨:是我们太不容易开心还是食物容易让人伤怀?那些被食物点燃味蕾,创造出新奇鲜活的全新体验或者潇洒一点的饮食公路电影般的文章,都哪去了?

  《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三):那些记忆里的回味

        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的翻开一看,但是,总有那些琐事牵绊,于是,断断续续的才慢慢看完······,对于这本书,无法否认的是无论是一开始的封面还是题目,以及之后的内容都让我有一种记忆里温暖的味道,它的确在慢慢的温暖着我,让我的味蕾和灵魂在孤寂中醒来。
    对于美食,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在我们生活中美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今的社会却慢慢地快节奏化,让人们总来不及停下脚步去自己发掘美食,甚至来不及品尝美食,不过就像书中所道无论身在何方,世事变迁,食物总是能带给我们慰藉与安定感,在浮躁疲惫的奔忙之后,给味蕾和心灵一个简单幸福的归宿。美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而且它也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无法言喻的满足感。
    作为一个小小的吃货,吃的东西虽然不多,也不精贵。但是,只要我看到了美食就总忍不住去品尝一番,虽然我不是美食家,也有时候无法说出一种美食它哪里好,但是,只要吃了,只要让我觉得满足,我就觉得这是一种享受,让我值得一赞。而且也无法否认的是,它的确是可以给我们一种简单而幸福的慰藉。
    读此书时,我读下来让我最深的感受就是生在哪里,就吃哪里的饭。作为一个湖南人,至今去过的地方也不多,但有时候吃到其他地方的食物,吃一次我会觉得是一种美味,一种享受。但是,我发现我还是一直爱自己家乡的味道,因为作为一名从小到大在湖南生长的人,我的味蕾已经深深记住了家乡的味道,已经记住我最开始吃到的味道,并从此认为它也应该是这个味道。其他的味道,初尝的时候会给我一种新鲜感,一种美妙的感觉,但是,长期以往却还是习惯去吃那个记忆里的味道。就像南方喜欢把米饭当主食,而北方喜欢把面食当主食,如果一个南方人去北方要他长期以往去吃面食,即使多好吃,还是会想念南方的米饭的,因为,我们在开始的那些日子都在在家乡度过,那些食物,有着家乡的味道,它是独一无二的。不过如今的我有时候想吃一种家乡的美味,记忆中的美味,也要去走街串巷的去寻找,因为有些美味已经被改良过度,失去我记忆中的味道,甚至有些食物都是敷衍而作。不过幸好还有家中的味道让我来回味······
   在书中,我总被里面那些食物的描述深深吸引,真的想立马尝试一番,有时候看到一种美食,读到一种美食却吃不到还是让人蛮揪心的,希望以后能把这些美食慢慢品尝到吧·····

  《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四):温暖灵魂的味道

《温暖灵魂的味道》
——众作者
什么是温暖灵魂的味道,什么又让灵魂温暖了?是那些透过文字照耀到你内心深处的一缕阳光,淡淡的,轻轻的。
众作者的文风不同、方式不同、主题不同、个性不同……但文字的感染力似乎是相同的。我第一次读张佳玮的文章,读完之后并没有感觉有宣传上说的那么好。我是一个不喜欢跟风的人,别人说的好东西我会去关注,但不会紧紧追随。张佳玮的文章到底好在哪儿呢,我读完之后也没有感触到好的特别多,但这个人的文笔也确实在其他文章面前算做好了。在《温暖灵魂的味道》这本书里,张佳玮写的是《补益灵魂的食物》,故事与内容是讲述江浙一带的吃食和外婆说的两句话的理解和阐述。开头与结尾都写的很好,但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被追捧的好。当然,从他的文笔和写作方法上来看,许多东西值得学习的。娓娓道来,不急迫的想要穿透你的灵魂,也不强求你追随,这种淡然的行文,还是有一些感触的。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说明这样的感受,我觉得就是“不知道他文章到底哪里好,就是觉得文章里每一个字都用的恰当好处、非常好”。
据说,人的灵魂的重量是21克,如果你相信的话。忘记了高中老师讲述的那个文章写作的手法了,但温暖、灵魂与味道不是一个感官能感触的到的。味道是嗅觉与触觉,温暖是触觉,而灵魂则应该是什么感觉能感知呢?这的写法确实总能打动一些人,现在流行的一个词叫“暖男”,流行的程度似乎在说每个女孩都缺少温暖一样。现实情况真的是这样么,也许吧,彼此的温暖总是在第一时间能在触觉的直觉本能下感知的,而交流和谈心则是在很其次的位置上才能表达出来,这或许就是“一见钟情”的真是体验吧——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外貌和眼神,或许还有更多无以名状的温暖与气场。
在这个满世界寻找灵魂的时节,文字的承载方式颇有意味。快速消费品如视频、见面、闲聊总是停留在一种粗浅的、表层的交流,似乎永远都无法让人静下心来感触一下灵魂到底是什么样子。阿桑在那首《受了点伤》里唱到:“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喧嚣热闹的时候总不能完整的表达自己内心的十万分之一的深层次想法。读书,能让人静下来;静下来的心才能更直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文字承载的知识、意识、思考和想法不完全的表达出来,通过寂静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你终究会发现——人的灵魂的重量就是21克。
这本《温暖灵魂的味道》与其说他是一本书,到不如说他是一个主题鲜明的杂志。故事的纷繁复杂或许让你能静下心来思考,但每一个故事读到你自己的感触,才应该是最大的收获之一吧。

  《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五):渐行渐远的家味

      若一个人能在清晨末起身时,很清醒地屈指一算,一生中究竟有几件东西使他得到真正的享受,则他一定将以美食为第一。
                                                                                       ——林语堂
      说实话,对豆瓣26位红人并不是很了解,但他们关于食物的回忆,深深打动了在异乡的我。
     从“吃到灵魂都醒来,热气腾腾的温暖、怀念却回不去的味道,到一切都是最美好思念”。食物的味道,唤起了我们关于童年,关于家人,关于家乡的记忆。
     美食,不仅仅只是为了进食,更多的是传递一种生活气息。一个人的拉面店,虽然巧妙的化解了一人用餐的尴尬孤独,看不见一群人在桌上有说有笑,却少了人情味,莫名的有种孤独感油然而生。“食物是经过胃路过心的,亲手做菜方显真心。”没错,在异乡吃到自己亲手烹调的家乡美味,让人有种似乎看到了家乡,那熟悉的画面,想必幸福感也是不言而喻
    “能让心放松的地方,不就是家吗?”
    ”能让爱踏实的地方,不就是家人吗?“
     对于我来说,答案是肯定的。家是能让忘记烦恼的避风港,家人是能让你感到温暖的幸福感。看着家人烹调着家乡美味,让人感受到食物在我们之间传递着浓浓的家乡的味道。
    26豆瓣达人在用美食诉说着美好回忆,对家乡,对家人的思念。文中无锡人吃什么都要甜的,蟹粉小笼,鸭肉面,东北的猪肉炖粉条和小鸡炖蘑菇,宁波的汤圆,温州的点心,新疆的大盘鸡,拉条子;黔南的酸肉;山西的羊杂汤,花馍馍;四川的火锅,醪糟等等。书中家乡特色美食太多了,食物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没准你就能在书中能找到属于你那一款的家乡美味(写得我都快流口水了。)
     “也不知道为什么分明是凉的菜,吃到最后暖的却总是心呢?”想必在烹调的食物里有奶奶对东北孩子的爱,那份关于食物的情感,转换成了满满的爱意。用爱烹调,故暖心。想起了小时候奶奶由于不慎落水,幸好被救起,婶婶为了给奶奶压惊,给奶奶做的番薯粉干汤,当时年幼的我也嚷着要吃,奶奶便让婶婶多煮了一些,那番薯的清甜,加上有韧劲的粉干,依稀记得当是我把汤都喝完了。食物里有爱,总是觉得美味的。
      看到他们写着自家的美味,我想起了属于我的家乡食物记忆。印象中在菜市一角,摆放着一个油炸菜丸子的小摊位,用当季新鲜的蔬菜,把蔬菜剁碎,再与面粉搅拌融合,最后捏成一个一个大小不一的丸子,放进油里炸,不需要好长时间,菜丸子就被炸得外焦里嫩,大概是1元钱5个,已多年没吃到了,也不知道那个摊位还在吗,但那份记忆味道一直在我心中。
      浙江特色小吃瘦肉丸,也称瘦肉羹,小时候放学了到校门外买一碗瘦肉丸,细长的肉羹划入滚烫的水中,立即浮上来,洁白而略微红,味道鲜美,很有嚼劲,汤汁澄清美味,略带酸辣味。放入紫菜、榨菜丝、虾皮、葱花、香菜粒,鲜香俱全、美味可口。想想总会很怀念瘦肉丸的味道。
     无论离家多远,心中总会带着对于家乡,家人,家味的思念。
     食物,从某种角度来说,能够给我们安全感,能带给我们前进的力量,能够温暖漂泊的灵魂,能带给我们不言而喻的幸福感。

  《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六):一切美食,皆有灵魂

有人说一人不食火锅,一个人去吃火锅,盘子摆满桌,火锅烧开,桌子上比自己周围环境还热闹,所以吃火锅,反倒凸显了一个人的寂寞。这个我也深有体会,很多时候,如果在外只有我自己,宁愿吃快餐,也不愿意走进那种都是大桌子的餐厅。后来看到小岩井说在日本留学,经常去找一个拉面馆吃拉面,才知道,原来大家都有这个感受。
对于吃这件事,中国人是特别的讲究,我想除了好吃,还有就是,中国人都恋家,并且觉得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张家玮说,“生了啥个角落,吃啥个饭。   这是句无锡话,他外婆最爱说的两句之一,大概意思是生在哪里,就吃哪里的饭;另一句是每逢无可奈何到让人好气又好笑时,她就摇着头,手拢着肚子拍两下,说:   “笑笑吧!除了笑笑还有啥个办法呢!” 简单几句话,特别有画面感。
说起吃,记忆里很小的时候,外婆总是做拨疙瘩给我们吃。大概就是活了面,蘸水,然后用铲子,跟碗的边缘切割,把面拨到滚开的水里,煮熟,浇汁。我们小孩子,吃小疙瘩,大人们的疙瘩会更大一些。记得特别小的时候,这个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小鱼子。很多年之后长大,回忆记忆里的拨疙瘩,总能想起那个时候大家围坐在餐桌前,等待属于自己大小的那份疙瘩,并且虽然不是鱼,却生生吃的比鱼还香。汤汁是外婆用鸡蛋西红柿,或者茄子等蔬菜做的,简单,却美味。现在长大了,在外面工作生活,经常有机会吃各地美食,去各类餐厅,却再没吃过小时候那样美味的面食。
美食都是有灵魂的吧,不然为何吃遍美味还是会想念家乡的味道?想了想其实是做美食的人,给了美食灵魂和生命。

  《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七):埋葬在味蕾的旧时光


【一】
无可否认,食物的陪伴与我们的生命同等漫长。
食物的地位无疑是崇高的,全国各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习俗,唯一共通的是,只要是隆重的节日,就会备上丰盛的吃食,准备得越丰盛,就越能体现该节日的重要性。
在繁复各异的食物中,中国的味道分得最为细腻。广东是清淡的,四川是辣的,江苏是甜的……
张佳玮说,他外婆最爱讲的无锡话是生在啥个角落吃啥个饭。我想,真的是那样的,每一个地方的味道都是独立的特别的,结合这那里的气候和温度,提炼出的最适合自己的味道。
我们广东人喜好清淡,吃不得重口味的东西。家常菜用得最多的调味料是酱油和盐,偶尔也会搁些八角五香粉紫苏茴香等提味,但不多。所以有时候去别的地方旅游,真的不习惯那些食物,不是舌头不习惯,而是胃不习惯。无论有多好吃,辣得欢酸得爽的东西都只能是少尝,不然胃部就要翻江倒海了!
【二】
有人这样概括:中国人的很多事情都是在饭桌上谈成的。
我觉得,真的是那样。你托人帮忙要请人吃饭,谈工作要请人吃饭,有喜事要请人吃饭……无论大事小事,通常只要围着饭桌上一坐,饭菜伴着酒水下肚,脸红脖子粗天南地北的胡扯一通,最后切入正题,事情就基本上成功了一半。
这足以体现中国人对“吃”的重视。
古时候,皇亲国戚的吃穿用度都是最好的,而“吃穿用度”这四个字中,排在第一的,是“吃”。
刀工的讲究,火候的掌控,调味的适中,用料的筛选,技巧的精湛,无处不体现其中细节。最后的成品还必须要体现出色,香,味。
因为美食,是能横扫一切疲惫和坏心情的。
就像现在很多人说的那样:伤心的时候吃一顿好的,心情就好了。
【三】
年轻时,很多人为了爱情和事业背井离乡,日子一长,浓重的孤独就着吃不惯的菜色就通过味蕾抵达心脏,然后就顺其自然的想起故乡,想起熟悉的食物,和亲人朋友。
很多人长大后会怀念儿时吃过的食物,或许,相比起现在食物的精致,小时候的吃食,体现得更多的是那种淳朴和欢愉,以及那段再也回不去的美好的旧时光。所以我们会怀念,会追溯,会寻找,然后一边吃一边怀念。
美食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还有历史最悠久的见证。因为我们一生下来,就要靠食物维持生命,自然而然的,食物,是陪伴历史最长久的东西。
我们用粽子怀念屈原,用烧猪怀念祖先,以元宵表示团圆,以面条代表长寿……那些深刻在脑海的习俗,从远古的历史流向涛涛的未来,闪耀着一整个民族的曾经,雕刻着沉甸甸的记忆。
【四】
与其说我是喜欢这本书的美食,倒不如说我是喜欢那些藏匿在美食背后的人和感情。喜欢着每个地方不同的习俗。
感谢26位豆瓣红人带来的文字盛宴,一字一句,都闪耀着温暖。
有时候,灌满记忆的不仅仅是早已熟透在心的味道,还有人与人之间温然的情感,就着美食弥漫出甜香,温暖我们的灵魂。

  《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八):双商感人

就是一本由豆瓣各位网红的日记们拼拼凑凑的书。平常就关注这些人的人能省点钱了。说起来这本书还不如日记,毕竟有的网红还在上边po个图什么的,折腾的图文并茂
不过现在世风日下,只要能赚钱,干什么都有,也不能只盯着出版业不放。不过有些人的写法真是让人看了生气。
现在明显就是不用对比不能写文章的时代了么?
你嗤之以鼻的每个东西,都可能是别人的珍宝,你视作珍宝的每个东西,也可能被人嗤之以鼻。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写一篇粤菜的文章,是要把其他所有的菜系都骂一遍才好么?
汪曾祺在《高邮的鸭蛋》也用了对比,但是果然也没有这么招人恨吧。
你说广东菜好吃我承认,我也挺喜欢广东菜。但是为什么要说胡辣汤不好?西红柿鸡蛋汤就这么不入您老人家法眼?难得我们这些北方人胆子大,没让什么胡辣汤、西红柿鸡蛋汤吓破胆。难道非得用对比才能显出来广东靓汤的好?也太没有自信了吧?
胡辣汤都呛嗓子了,那么川菜湘菜什么样啊?西安胡辣汤确实不对我的口味,但也仅此而已了。
这样子跟提起来肠粉就觉得是肠子的人有什么两样?道听途说。

  《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九):以食物的温暖拯救灵魂的孤单

——评《温暖灵魂的味道》
“岂能万事如意,但求吃口好的。”
我看到这本书里的作者苏美的这句诙谐、自嘲的话语时,有一种吃货找到大本营的心悦诚服。《温暖灵魂的味道》,让我开了很多眼界,看到了很多地方小吃、特色美食,甚至了解到一些美味的做法,边咽着垂涎欲滴的唾液边认真咀嚼书里的文字,算是有一种暂且“望梅止渴”的安慰。
这本集子里面有很多作者,有的写家乡的美食,有的写妈妈的拿手绝活,有的写异地游学所尝到的饮食,有的写节庆美食的特殊意义、独特做法等等,看这本书,居然产生类似看《舌尖上的中国》时的那种对食物、对美味的垂涎。并且,会随着书中各位作者的讲述,不断发出长吁短叹,“粉蒸肉有那么好吃吗?”“哦,原来还有姜饭这种东西。”总算看到自己熟悉的食物和内容,便心有灵犀似的边看边点头,“是的,就是这样的,是这样做的,是这个味道的。”
看完此书,甚至立下宏愿大志,以后必须走遍祖国的东西南北,吃遍地道的特色地区小吃,才不枉世上走一回啊!
这是标准的吃货理想。
书中的很多作者都号称自己是吃货,可是好吃、爱吃、能吃且能津津有味、娓娓道来地把自己有关吃的事情心心念念写出来奉献给读者的,必都不是一班的吃货。
必都是二班的。
说吃,谈吃,全书二十几位作者的文字简约、朴素,虽然笔下说的是吃食,可流淌着的却都是浓浓的乡情,以及对故土乡音的深深眷恋。无论是人在巴黎的张佳玮,还是留学日本的小岩井,亦或是举着一块山西花馍馍的这么远那么近,怀念一碗羊杂汤的曹亚瑟,或者是纪念着那位温柔和善的新疆邻居阿姨的猫语猫寻——他们写的是吃,而道出来的却是情。
亲情、友情,乡情、邻里情,浓情缱绻,丝丝入心——
很多离家在外的游子,最熨贴、最原始、最方便的遣散乡愁的方式大约就是做一份地道的家乡美食,写一段乡愁洋溢的纪念文字,然后,让食物那温软、香腻的味道充斥五脏六腑的每一寸神经末梢,在浓烈的慰藉下醺醺然,倒下,再做一场香甜的美梦。
如此,食物的温暖来拯救灵魂,那灵魂也是温暖的了。
字数:800
菠萝于8月23日出评

  《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十):重拾内心深处的感动

       坐地日行八万里,看这本书就可以领略大江南北的美味佳肴。生在哪里就吃哪里的饭。书中有菜式的简单描述,对于我们会做菜的人真的是一种吸引,真想跃跃欲试,但有些可以照葫芦画瓢,勉强做做样子还可以,味道上差别肯定是无以伦比的。而且各地的传统美食,也只有当地人做来才是最正宗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拿到书之前虽然试读了,不过还以为和《妈妈的味道》一样,是记录美食的。其实不然。这是关于美食的记忆。那些温暖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尤其是少年时期或者幼年时的温暖时光,那些无法再回去的日子。那些虽然清苦,物质匮乏,却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而那些往往是影响我们一生的细节。看了小岩井写的乡愁部分感触颇深的。大概自己也是地处一个陌生的城市,所以心有戚戚焉吧。”但是能让人放松的地方,不就是家吗?能让爱踏实的人,不就是家人吗?”在哪里不重要,和谁在一起最重要。
  
  我才知道了面条馄饨也可以成为点心。要知道在北方,所谓的点心其实是指固体,易携带的。准确的说是干粮中的白富美。“你的胃才是你的经纬度和归属感”,多么经典的总结。又开业归结到生在哪里就吃哪里的饭了。
  
  “最幸福的人不是位高权重,而是身边有个不如自己的人”,这种偷来的幸福感不会长久的存在,仅仅短暂的阿Q一下而已,对于很多人已经足够幸福了。
  
  第一章是吃到灵魂都醒来。第二章更多的是感动,触动我们灵魂深处的热腾腾的温暖。第三章是怀念却回不去的味道,第四章是一切都是最美的思念。民以食为天。这些都是关于乡愁和记忆的。但也是触及我们灵魂深处的暖暖的感动。岁月流逝,失去的终究不会回来,而我们也只能在梦中、在心中去思念那种味道,那种久违的感动。更多的是乡愁,异乡的饭菜再好,也没有家乡那饱含深情的味道。游子终究在陌生的城市里找不到自己的家,而自己的归宿还是那魂牵梦绕的故乡,那个馕、那碗粥、那个馍馍。
  
  给我一块花馍馍,朴实而又痛彻心扉的感动。给人一种想要穿越的冲动。特别想跟随艾小玛去海鲜酒楼吃早点,这北方没有的早点。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美食记忆。就像东北的锅包肉、酸菜炖粉条,还有东北家常凉菜家常凉菜。这么多年了仍然吃不够。外面的东西再好,也只是打打牙祭而已。
  
   “无论身在何方,世事变迁,食物总是能带给我们慰藉和安定感,在浮躁疲惫的奔忙之后,给味蕾和心灵一个简单而幸福的归宿。”对于广东的汤早有耳闻,看了”滚烫的思念“之后,更是想尝一尝的正宗的广东煲汤喝广东早点。我的广东之行在不远的明天肯定要成行了。这就是吃货,经不住一点点的诱惑便投降了。但我愿意做一个幸福的吃货。还有,阿措,我去沧城你家尝一尝油茶可以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