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冰河》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冰河》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23 21: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冰河》经典读后感10篇

  《冰河》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冰河》读后感(一):根本就不只是个爱情故事


沙漏/文
封面以淡绿色为底,绘有一古裙装束的粉衣女子,背影流连河边。余秋雨的新作《冰河》的书面,流露出淡淡的清逸、娟秀。余秋雨说,《冰河》是一个爱情故事。其实,这位在中国文坛位居巅峰又颇有争议的作家,写的根本就不只是个爱情故事。这欲盖弥彰的手法,略带矫情,稍欠坦荡,一如他之前的做派。
有书评:“余秋雨的《冰河》是其写作生涯首部长篇小说。”为什么说其是长篇小说呢?明明篇幅不长,就一剧本的改写版,所以看刊印在后的剧本更觉质感和过瘾。又评“讲述一个在生命绝境中诞生的爱情传说。”好像是一个爱情故事,可是这么一见钟情水到渠成波澜不惊没什么周折,实在勉为其难称其传说。论故事情节,容我刻薄点评价其实也就一碗冷饭,女扮男装、千里寻父、女驸马等等咱们司空见惯的古代小说桥段,余秋雨用他雄厚的文字内力炒炒,就成了香喷喷、口齿留香的蛋炒饭。
文字一如相貌。总有些人投缘,有些人不投缘。但不管是否投缘,好就是好。细细品品,《冰河》有“大智若愚”的风范,大师明明可以百转千回,虐个心什么的,却平铺直叙,倒豆子一样,把情节霹雳巴拉地直接倒出来了。女子孟河,才色俱佳。在母死后,女扮男装寻找上京赶考未回的父亲。途中,船只突遇冰雪,被冰封在前后无援的河中。在绝境中,船上的考生金河深夜凿冰救人,却因冻伤无法赶考。孟河被其狭义之心打动,暗生情愫,冒名代考中了状元,之后被公主赏识差点招为驸马。后都一一化解意外,两人幸福地在一起。情节虽老套,但环环相扣诙谐幽默、典丽精工的文字使小说既通俗易读,又具有浓郁的东方美意韵。
全书最精彩之处是考生们在遭遇冰雪、被冰封在河中的绝境中,一考生金河提出自救方法,却被其他一个个考生猜忌、诋毁、诽谤。金河奋力徒手破冰,除了女主人公孟河和一老丈外,无一考生帮忙。化险为夷后,也没人心存感激。期间人物刻画运用对话的形式,语言简练、鲜明生动,看得人畅快淋漓。之后,孟河在大堂对峙朝廷官员,也是全书浓墨重彩的一笔。《冰河》通过简单流畅的情节、白描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中国知识分子、官场的众生相,也算是一部童话式的官场现形记了。
这才是余秋雨想要表达的吧,只不过他举着个爱情故事的大旗,欲言又止。《冰河》把人间喜剧式的生命悲喜浓缩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吐露了他阅尽世态人情后内心深处的独白。“这部作品,可以看成我们夫妻俩在绝境中的悲剧性坚持。”有评论指出“他是用他们的相识相遇、在冰河中生死攸关遭遇世态炎凉经历,以及两个人共同的淡泊世俗的心志,来投射自己现实中的遭遇。”
序言里还着重提到妻子马兰等等事宜,可我对其背景纷争没有兴趣,确实也没在小说里看出什么“悲剧性坚持”。就小说本身而言,故事充满喜剧性,没有复杂的勾心斗角和坏人,没心理负担、欢天喜地地看着,到精彩处还没忍住大笑起来,快快乐乐一气呵成看完。人还是喜欢看喜剧,喜欢看大团圆的。孟河、金河总是有惊无险、化险为夷,讨厌的人虽讨厌却无大害,也让我们心里升出些许暖意。所以认可他在序言里说:“故事还是美好的,甚至故事里边没有一个坏人、恶人。……真正的艺术,永远不是自卫的剑戟。”
余秋雨在文学创作上,被读者熟悉的是散文,被观众熟悉的是戏剧。但遗憾的是两者有很大的鸿沟,除了一《文化苦旅》外,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他其他成就。他想借这小说折射的内心思想,自称其“写作方式是为生命哲学披上通俗情节的外衣,为颠覆历史设计貌似历史的游戏。”如此深奥而有内涵,我确实没能深刻体会。
我想,《冰河》的魅力应该在其戏剧上。书后刊印的几张黑白剧照,恢弘的气势可见一斑。在舞台上的《冰河》,定是美轮美奂光芒四射的。若我坐在剧院里,看着舞台上的戏剧《冰河》,应该会更有震撼

  《冰河》读后感(二):故事就是故事

以前读到过的余秋雨的文字都是散文,这是第一次读他写的“小说”。
这本书包括了“故事”和“剧本”。秋雨先生在自序中说,要“为生命哲学披上通俗情节的外衣;为颠覆历史设计貌似历史的游戏。”所以,在阅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不敢过于大意、过于随意。但整个故事读下来,我有点迷茫——或许,我并未真正读懂这本书吧!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甚至可以说俗套:父亲进京赶考二十年渺无音讯,母亲含恨而终,女儿孟河女扮男装踏上进京赶考的船只,在船上邂逅男主角金河并目睹金河救整船人的壮举,孟河冒金河的名一举考中状元,向朝廷澄清误会后双双归去……
如果说比较特殊的话,那就是镶嵌在故事之中随处可见的象征与讽刺。譬如在面临大河快要结冰的时候,金河很有经验地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之后,船上众考生不仅未能同舟共济,反而表现出诸多滑稽可笑的嘴脸:“仙鹤”貌似高明、“松鼠”则“考虑长远”、“公鸡”顾虑自己的十箱书、“睡猫”和“绵羊”直接把矛头引向救人的金河,让众人怀疑其目的不纯……在这样的争论中,失去了最佳的时机。船上众考生的刻画无不象征着现实社会中的某些群体;再如得知孟河是女儿身之后众大臣在朝廷之上讨论处理决定等等,同样影射了很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这样的小说,或许很“高明”,但对于读者而言,或许见仁见智,并不见得都能接受。我个人不太喜欢这样的小说,一方面觉得在这些象征、影射中,作者对自己的一些经历投入得太多,给人一种借作品泄私愤的感觉;另一方面,既然是小说、是故事,就得以情节、人物为重,毕竟,故事就是故事,至少得先好看、吸引人。
(2015.6.30)

  《冰河》读后感(三):余秋雨的首部小说

       余秋雨先生是以写文化散文出名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化苦旅》,可谓是盛名一时,不说是洛阳纸贵,至少也是争相阅读,我依稀记得自己秉烛夜读的情形,得到书后,一口气读完,听说后来的中学语文课本中也选取其中的文章作为范文。后来陆续从《收获》杂志中读到过他的关于“山居笔记”的一系列文章。当时对余秋雨先生汪洋恣肆而有空灵的文化散文是我非常欣赏,也算是我阅读生涯、心灵成长过程中一块重要的基石。
    后来余秋雨先生陆续也出版了不少书籍,可惜由于兴趣的转移,没有认真拜读他的作品,也不好随便评说,只是在一些媒体中读到了对他越来越多的批评。一次余秋雨先生突然推出了首部爱情小说《冰河》,颇让读书界关注。我也是怀着好奇心,通读这本书。这部书打的广告是余秋雨先生首部长篇爱情小说。从篇幅来看,勉勉强强算是长篇。当然小说的厚度和深度是不能用篇幅的多少来衡量的,这个道理我是明白的。这部书的可看之处,在我看来,有一个同名的剧本。同一个故事情节,不同的表现形象,让人别开生面,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小说更加注重的是人性思考,而剧本更侧重于舞台的效果。
    故事的情节是比较俗套,也没有什么惊人之处,讲述的一个在生命绝境中诞生的爱情传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中国的南方,在一次“淑女乡试”中,美丽的孟河拔得头魁,众多的追求者纷至沓来。为避开这些人,孟河女扮男装前往京城寻找生父。不料,却在途中遭遇冰雪,被冰封在孤立无援的河中。在绝境中,船上的考生金河深夜凿冰救人,却因冻伤无法赴京赶考。孟河为报恩情冒名代考,却高中了状元,引出了一连串扑朔迷离的意外和磨难,但最终成就了一段让人羡慕的爱情传说。这部书表面上写的是爱情故事,也是在写阅尽人情冷暖之后的世态炎凉。可以这么来理解,“冰河”是一个符号,把人间喜剧式的生命悲喜浓缩地表现出来,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阅尽世态人情后内心深处的独白。
    在这本书中的自序中,作者想借这本书给自己“洗冤”。这点目的当然是实现了。他通过不断亲自为她写剧本支持妻子马兰的戏曲表演,而不是希望她离开舞台。她的离开是别有隐情,是被动的。这部作品,也可以看成他们夫妻俩在绝境中的悲剧性坚持,说的很是悲壮。在这部书中,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加上作者用字典雅,值得一读。作者坚持的是这样的美学方式:为生命哲学披上通俗情节的外衣;为颠覆历史设计貌似历史的游戏。这部书是不是已经实现了作者的这样美学思想,有待于更多的读者来评判。毕竟这是作者的首部小说,我们期望余秋雨先生更多更好的小说作品。

  《冰河》读后感(四):当流行感冒时,你都不好意思不打喷嚏

文字的驾驭,加上想象能力,这就是一个小说的基本要素,现在网络上像苹果手机一样臭大街还显摆的比比皆是,就像那些有票房没文化没寿命的神片神剧一样通俗、烂俗和流俗。
可是,那谁说过,文字背后的东西呢?有些看不出,有些却没有。这就是区别。就像红楼梦,那个言情下边隐藏的东西,愣是数百年养活了多少牛文人研究?试想下,研究《捉妖记》、《泰囧》或是《还珠格格》《甄嬛传》还是那些穿越神仙啥的?想想苦笑都出不来。
差点被众多儿童评论误导,这么久在书架上没有读,就像是那个90后创业神仙号称要发员工一个亿,转眼就自己打自己嘴巴的嘴上无毛却满世界跑火车小混混流氓,等长大再谈是否还能玩吧,如果还活着的话。。。
难怪有资深阅读人决不看活人的文字,因为好文字太多,时光自会沉淀,这个方法,倒是很简单。
这位余大师,早已超越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阶段,他的文字应该比他的寿命长得多,毋庸置疑

  《冰河》读后感(五):冰河

这不是一篇小说而是剧本。
建议先看剧本再读小说。从小说的角度看顶多算情节完整,采用了过于直白和夸张的戏剧语言,尤其是结尾的直接批判过于通俗,很难让大多读者接受;但从戏剧角度看却是人物鲜明、情节虽然通俗但跌宕起伏、含多重寓意的不错作品。可惜剧本比小说少了破虚空之后的破界限,境界偏小,所以我打8分。
白先勇先生评价,这是一部为了颠覆历史而披上历史外衣去游戏的作品。
余秋雨式的生命哲学未变,与爱情并没有太大关系,主题是选择。作者说是“吾家在悲剧中的坚持”,差不多如此。
如果有剧上演,我一定会去看,现场感受下廷变、祭母等几场重头戏的感染力。
文化的最終成果應該是感性型態—評戏剧《冰河》。
余秋雨的作品可深可淺,他的境界可大可小。你讀他的散文小說覺得感性通俗,讀他的戲劇專著又感到專業深刻。作為讀者,從小到大,閱讀從淺入深,我一如既往討厭艱澀規矩。如果所謂深奧文化能被一種通俗的型態普及表達,這就是一個文學工作者最牛逼的事。

  《冰河》读后感(六):别给自己或者他人贴标签

满怀期待,并有些许敬畏的从图书室借了这本书来看。还记得若干年前坐在书店里,抱着文化苦旅抹眼泪的情形,当时的确在心口有一种喷涌的热烈与哽咽。可这本书说不了那么中听的话。总体比较肯定的是:作者还是想把文化和历史架构进去的,再加上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思想底蕴,再差也强过汉字和汉字的堆砌。

剧本部分其实比故事要稍好一些。因为借鉴了西方戏剧的诙谐与跳跃。表现力也相对比较突出。故事除了开篇立意新奇,让读者还能生出此许幻想之外 ,后面就是古代各种传说的汇集了。信马由缰的人物及情节塑造,加上对文人酸腐与政治苟且的批判,实在读不出些许的动情与感悟。当然我也不否定审美疲劳及先入为主,我着实怀着虔诚的心来评价大师的作品。当然我知道我也根本不可能写出如此好的作品来。

作者自己也说了,这部作品是他们夫妻在绝境中的悲剧性坚持。虽然他强调这不是自卫的剑戟,可仍有一些读者不能认可。我尤其对于他在自序中一再标榜的戏剧人身份,不敢认同。其实无需声明和辩解这么多,说一些艺术家过于急躁,留下了潦倒,难道恰恰是在说自己?

所以做为一个挑剔的读者,我还是会不断的审视自己内心的评判标准。如果之前没有给秋雨先生贴上大师的标签,了解散文与故事及戏剧还是有天壤之别的。反之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欣赏他的故事首秀,大概就不会产生如此大的落差。

附上文中值得感悟并学习的部分:过去每当节气之日,妈妈总会在小院子摆一个香案,向着神座礼拜三巡。平时有什么难事,也会临时祈祷,念几句咒语,然后与“山神地母进行一番”天人对话......求告方罢 ,拜了三拜,孟河立即觉得有一股温暖气息贯穿全身,而且鸟雀之声盈耳,花草之香扑鼻。孟河知道,被准许了。

  《冰河》读后感(七):余秋雨的“小说实验”

1.
余秋雨在小说的题记当中这样称呼自己的小说:“让一个象征结构披上了通俗情节的外套。而且,随手取用了中国古代的衣料。”很显然,余秋雨的目的是想通过故事中的元素用以暗示与象征。余秋雨说:“这条冰河其实就是我们历史的长河,它会结冰,它会融化,但是一定有一批年轻美丽的生命把它走通,有可能造成的悲剧变成美丽的结果,这是一个象征。”而在这条历史堵塞的时候,创造希望的却只有被人视为异类的金河。金河并不伟大,但是船上的文人却太过不堪。余秋雨对这些用以象征“中国文人”的考生,下笔颇为辛辣。但是一个问题出现了:凭借一个讲好故事的愿望,是否就能讲好一个好故事?
很可惜,在这部作品里,答案是不能。《冰河》小说很明显来自于《冰河》剧本的影响。对于其中省略的两段插叙,余秋雨表示“作家都会妙笔生花,能让很多读者都会参与构思。于是,本人也就把它让开,将它省略。”但与其说是省略,不如说是更忠于剧本的整体结构。与剧本相比,小说版本只是多了“淑女乡试”的交代、孟河剪发、与32-35章的结局交代。整体来讲,故事的情节与剧本别无二致。
至于人物,余秋雨显然忘记了,小说的人物比戏剧中人物的复杂度要多得多——尤其是余秋雨的想要表达的象征意义如此繁复的情况下。戏剧可以通过舞台上的道具、演员的表演等诸多外部因素使得观众迅速进入到情景当中。小说则只有文字。而当这些文字已经开始不在意情节、环境的时候,人物的刻画则是异常的举足轻重。而余秋雨显然忽视了这点。孟河、金河、老人、公主,甚至包括小说里出现的所有配角,人物简单到无以复加。情节单薄,人物单薄,环境单薄。最后带来的只不过是一个非常空泛的故事。
我并不质疑余秋雨识别好坏的能力,那么余秋雨的这部“实验性”的作品究竟意旨何处?
从前言到题记再到内容,余秋雨无不透露着一种对于“主流知识分子”的鄙夷与批评。妻子马兰的孤傲、前言中的那句“很多艺术家总是过于急躁,留下了潦倒,遗失了奇妙。”、赶考的考生与孟河的父亲都印证了这点。我无意攻击余秋雨本人,但是,将作品与读者看的如此之轻,对于情节以“好作品是成人的童话为理由”为借口,对于读者以“如果有些读者不想看下去了,那就应该离开,我鞠躬相送。”为理由,是否真的是一种正确的态度? 我认为,作品的实验至少要基于一部好作品的基础之上。
2.
贺绍俊先生曾经非常尖锐的指出:“余秋雨是较早被文化产业包装成明星的对象,也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被文化产业打造的最为成功的明星。”朱大可在一篇文章中曾说,上海警方在一次扫黄行动中,曾于某妓女的手袋里查到三样东西:口红、避孕套和《文化苦旅》。我虽然反对这种对于别人作品尖刻的攻击,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余秋雨”这三个字后面的内涵已经不仅仅是一名作家那么简单。“余秋雨”更多的成为了一个可供文学消费的符号。从文学自身来讲,文学被逐渐明星化标志着其精神内涵逐渐空虚的事实。而从长远来看,最终结果则是导致作家更多的追求表象的话题与新意,而放弃了文学的广度与深度。从《驻京办主任》、《小时代》,再到今天的《冰河》,都是如此。《冰河》在宣传过程中不也正是不断强调“余秋雨首部小说”吗?
显而易见,文学被消费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个方面。我不想谈论人文精神或者价值观之类的原因,而更应该着眼于如何应对这种影响。主流文坛曾经对于流行化的作家一直处于一种“无视”,这是不正确的。但是倘若真要夺回文学的尊严,显而易见,需要处在文学流行顶端的作家对于作品的负责与主流言论的正确导向,这两者的共同努力。这个过程仿佛印证了小说的题目:冰河。需要有人来开拓它。而余秋雨显然没有担当起来金河的角色。想要开拓出来,除了用斧子一点点坚忍的劈开,别无善法。可贵的是,最近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也开始颁发了“年度网络文学奖”,并将好的地方加以肯定。而余秋雨,是否可以放下身段,踏踏实实的写一部饱满的作品出来呢?这样,在不屑于其他文人的时候,也可以更加的理直气壮吧。

  《冰河》读后感(八):借古代的衣料。

        虽是余秋雨老先生不常见的文体,我认为还是不错的,读起来不吃力,寓意明晰。
        孟河,金河,老丈,以及一条冰船和进京赶考的考生。简单的行文结构包裹的故事却栩栩如生。
        余先生“我用无限的唠叨,让一个象征结构披上了通俗情节的外套。而且,随手取用了中国古代的衣料。”借考生们的丑陋嘴脸,以及入仕过程的种种情态,无非足以让读者把当代官员的言行一一对号入座,暗讽到位,风趣可笑。
        犹记船上一事,每个考生凭自己可笑的浅陋知识,莫名将金河先入为主,舆情顿时滚滚而来,将金河套入自己定义的形象里,将其污蔑,得出的所谓“不二”结论叫旁人诧异十分。末段“这种快捷的’互证互认‘是中国文人的本能”叫人既无奈可笑又心生愤懑。
        孟河嘴里重复描述的“那批仙鹤、松鼠、公鸡、睡猫、绵羊……”这些头脸,吊了一个小悬念。然而,最终,他们依然还是在科举制度下步入了官场,尽管关于国家社稷。可是,在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铁制度下,冰封朝廷已经这样捱多少个春秋了。毕竟,孟河金河这般的人或在少数,甚至只是个童话般的遐想。何况,孟河考取状元的初衷不过是寻父并试着去帮朝廷这条船凿冰罢了。
       然后,从文初“淑女乡试”孟河的胜出,注定给她一个例外角色的定义。女扮男装进京寻夫,我们不禁会联想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她们注定与众不同。于一切来说,孟河是例外。就女人而言,她窈窕多姿,唇红齿白,如一颗不染尘世尘埃的晨露,或说出淤泥不染的白莲。就男人而言,她文采奕奕,英俊潇洒。
       孟河是个惊喜,平凡的金河也是一个例外。那个“鲨市”是个向往,就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般“不足为外人道也”。

  《冰河》读后感(九):还是散文来得好

之前读过余先生的散文系列,觉得他语句之妙,思想之深,想来小说也应该会不错吧。读完冰河之后让我大失所望,精彩情节略过,使人物的塑造更显单薄。
    再说朝堂之上,三个草民,怎么会让他们如此肆无忌惮的说话和发泄,官员,怎么可能在朝堂之上跺脚名不满。本来一个替考就让整个科举制度、整个朝廷颜面全无,怎么还会轻易让替考者和被替考者全然离开,这不是庸臣的作为,不是昏君的作为吗?所以说这篇小说没有应有的逻辑性和常识性。这样不健全的作品能够出版,我想出版社不是冲着作品本身去的吧。
    个人感觉,余先生还是专心研习散文来得更受读者认可吧

  《冰河》读后感(十):别用讲道理的心态讲故事

      前些天买书时无意看到新书热读榜的头名是一本名叫《冰河》的古代爱情小说,再一看介绍——余秋雨写作生涯首部长篇爱情小说,好嘛,作者名声大,噱头也不小,想起《道士塔》中华丽讲究的文字,激人憾恨的故事,禁不住诱惑将这本《冰河》下了单。
    令我大跌眼镜的是,余大师这次也走起了成人童话风格,一个初出茅庐的姑娘,有些早熟,所作所为却都是灵动的,透亮的,在有惊无险的花花世界里“冒险”,收获了爱情,也收获了人生的真谛。这套路,这风格,早在很多年前,就被一位名叫小非的小小作者石破天惊地玩儿了一把。但是从开头的序文看,余大师似乎把自己当做了开山第一人,先是提到了“很多作家”是以激荡场面作为开头的,而自己这次偏偏上来就平铺直叙,读者如果看不下去就应该离开,他老人家躬身相送。多么强烈的优越感才能公然说出这样的话?本来如果故事足够精彩,这段令人好感度瞬间为零的序文也可以不去挂怀。但是通读全文,顿感余大师是放下了大师的水准,却放不下大师的架子,大跌眼镜变成了大失所望。
    那些想要表达姑娘清丽活泼的心理描写和对话,都有些生涩别扭,尤其是后期从女主孟河口中说出的一句句道理和感悟,实在令我心生厌恶。十几岁的年纪,原本是不停地遇见,不停地被提点,懵懵懂懂而后云淡风轻,内心再细腻的人也不会每遇一事便能大彻大悟。而大师对男主金河的塑造,更是可怜的寥寥数笔,看罢全文,只知此人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除了凿冰救人的背影,其他时候的形象空泛乏味,只有骨骼没有血肉。孟河虚假,金河干瘪,孟河因金河做了一件伟大的事而爱上金河,金河自然接受了孟河,那没有心跳的爱情只是水到渠成的一个情节罢了。而余大师似乎还嫌这两个年轻人道理讲得不够多,又安插了一个老者作为同伴,那些大彻大悟大道理更是讲得顺风顺水了。而此书的道理又讲得太直白,太突兀,太急功近利。那些本应精彩的情节被作者直接忽略掉了,直接蹦至有理可讲的环节,理由是那些惊心动魄的情节换做是一般的作者也能写得风生水起,所以大师就不着力描绘了。简直令人哭笑不得,试问有哪个擅长偷懒的作者,能像余大师偷懒偷得这么理直气壮!
    如此执着于说教,如此放不下身段,又何必以童话的口吻写小说呢?没有童心,故事便失去了趣味。只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才能做到一针见血,正如书中分外贴切的两处对父母和子女关系的描写。一是孟河穿上父亲的衣衫时,书里写道“这就是子女,二话不说,先把父母亲一辈子的难言之隐全然抖掉,变成了窈窕和潇洒。”二是遭遇寒流时,对被困冰河上的考生们的心理描写“紫翠色的天空上布满了家里的木窗,木窗全打开了,窗口是白发凌乱的父母。”还有一处对政治的比喻,也颇精辟“最糟糕的不是奸臣当道,而是一块块不好不坏的砖咬在一起,组合成了一堵堵高强,一堵堵危墙。谁也穿不过,谁也逃不了,这就是朝廷。”
    由于看透了走仕途的文人,余大师的书中充满了对这一群体的鄙视和批评,但大师在自己书中扮演的,不也正是一个自恋又功利的文人么?余大师,作为一个不被您尊重的无名小读者,我宣告和您第二次神交失败,恐怕也要和您的作品说后会无期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