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人生还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无人生还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24 22:36: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人生还读后感精选10篇

  《无人生还》是一本由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6,页数:25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人生还》读后感(一):无人生还——恶与伪善的对决

对于阿加莎,一直都不陌生,书柜的最上层一直放着那本早已泛黄的《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时隔多年,现在仍记得第一次翻开它的情景——老爸得意的说,你绝对不可能猜出真正的凶手。于是,初中时有点叛逆的我偏不服输,誓要找出凶手。故事丝丝入扣,我不放下一点细节,每一个端倪我都逐一推敲,薄薄一本书,我一会觉得这个像凶手,一会怀疑另一个是坏人,仿佛我就是大侦探波罗,任何伪像都蒙蔽不了我。结果,我把车上的每一个人都指控了一遍,却从来未曾想过每一个人都是凶手。
一晃十几年过去,因为英剧《无人生还》,我便决定先把阿加莎这本经典的小说看上一遍,为我当时菜鸟级推理扳回一城。于是,自岛上第一位客人登场以来,我便将10个人的名字整齐的写在了手边那张早已准备好的A4纸上,为之后的推理提供佐证。随着所有人出场,我开始暗暗佩服阿加莎对于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每一章节,寥寥几百字,没有一句多余的修饰,却把岛上每一位客人的形象,性格心理曾经的故事刻画的栩栩如生,仿佛一场真实的电影展现在你的眼前。
一首儿歌,10个印第安人偶,一部无人生还的悲剧。这样我不禁想起了三部电影——《死神来了》,《大逃杀》和《死亡笔记》,岛上10位被指控犯下罪恶却不知悔改的U.N Owen先生客人依次按照童谣上描述的方式死去,我将凶手锁定在了第一个死去的花花公子身上,我怀疑他的“死“,认为这种掩人耳目的花招是为之后的犯罪埋下伏笔。然而,最后10人命丧荒岛,在这个实际是unknown先生的岛上无人生还,我突然意识到,那个真正的凶手终究没有被我找到,我又输了。
直到故事的最终章,我终于知道了答案——一位命不久矣的老法官,因为背负的责任感,在临终之际想要用一场完美的犯罪来惩罚10个犯下罪行却逍遥在法律之外的“恶人“。于是,他以Owen先生之名邀请其中9人登上了这座无人岛,并实施了这场完美的杀人计划。“恶人“随着人偶的消失而殒命,“善人”法官满意自己的杰作。但这场杰作因为太过完美,“善人“开始有了犹豫,他不能接受自己的“杰作“这样埋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于是,他记下了所有的故事,放入漂流瓶,直至被人发现。
故事到此为止,我不禁在想,“善人“法官是“善”吗?他以一种最极端的方式惩罚了那些身负罪恶的“恶人“。但他终究伪善的,他所想要成就的无非是他那场几乎没有任何破绽的谋杀。
恶人自有天收,虽然我不喜欢这个“伪善“的法官,可是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我还是希望有像绿箭侠一样的力量,为民除害

  《无人生还》读后感(二):一副迫不及待揭开帷幕的画作

抱着一直以来对推理悬疑小说始终的好奇心,在翻开每一本推理悬疑小说之前,总不免有这样的期待——作者不停给予读者这样或者那样的提示,引导读者猜测凶手到底是谁。从个人角度来看,
好的推理小说应该是这样,在每一个转折的环节,都尽可能让读者猜测不同的人为凶手,最后上演一个大转折结局出人意料的结果。
是,期待阅览是这样的艺术手法,写作手法本就是一种艺术,至于是谁,杀人手法是否艺术,其实并不重要。
这本书更注重的是每个人在面临死亡前的心理活动,最让人恐惧的不是知道自己终将走向死亡,而是,对先后顺序,死法,的未知恐惧。以及,在生死关头,人性高地上的无人生还。
奇怪的是,看这本书的我,没有猜测凶手的欲望,更多的是,静观不同的人,面对死亡时的惊慌失措之态,大概是出于心理变态才会有此种念头。
此前看过阿加莎的经典之作——《东方快车谋杀案》,结局倒是令我惊艳不已。同一个作者下,对比两本书,相同之处都是出于道德水准之下的正义,皆不在法律范畴之内,或者说很难用法律得到真正公平的判案。
推荐高中生阅读

  《无人生还》读后感(三):恐惧与人性

  推理小说总是让人欲罢不能,想一口气看完,《无人生还》同样如此。
  老太太将背景设定在一个景色宜人但却与外界隔绝的印第安小岛上,这位故事后来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接下来是人物,十个身份各异,性别不同的人都被一封署名是欧文先生的信召唤来到故事发生的小岛。入住之后,他们发现了房间墙上的那首印第安童谣,这首童谣正是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线索,然而一开始,谁都没有多想。接着,随着用餐时广播播放的“控告”,好戏开始了。十个人相继死去,死法各异。
  在读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的情节很像是《致命ID》和《死神来了》的结合版,从时间顺序来看,可能是这两部电影参考了阿加莎老太太的布局,此处可见老太太功底。
  我觉得这本小说的主题就是恐惧和人性。
   恐惧让一向柔弱的维拉开枪打死了隆巴德,恐惧让原本理智的众人互相怀疑,近似疯癫。
   而此行中的十人除了始作俑者法官沃格雷夫皆因为欲望或冷漠背负人命。
   以上均是我所读之想。
   只为自己记录所写。

  《无人生还》读后感(四):无人生还

《无人生还》这本书,是我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买回来的,说实话在此之前我并不是阿加莎的书迷,也没有阅读过任何一本她的书,我知道她是在一个国内某推理小说的腰封上......
故事讲述的是有10个犯过罪却未被定罪的人,受邀请到一个小岛上,然后一一死去的故事。故事主要围绕这10个人展开。这10个人来自不同的领域,有的有成就,有的没成就,然而,在需要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像动物一样冷酷利索。同时,又可以因为共同需要面对的困境,而暂时团结成一个小团体,当然,仍免不了互相的猜忌。就连执行这一神圣任务的「法官」也是如此。怀揣着简单的从儿童时期便开始的执着,直到审判的终结。其实,我觉得很奇怪的是最后维拉最后居然自己终结了自己的生命,一如「法官」所料想的那样。简直就像催眠一样,或者是无力地接受了这个选择。连抗争都没来得想,就这么直愣愣地撞上去了。

  《无人生还》读后感(五):无比的精彩

看的是英文原版,可能是语言的原因,感觉无比的恐怖和精彩。
我也算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铁杆粉丝了,波罗系列至少看过十本小说,马普尔小姐系列看的是那套英剧。
但是这本书对我的震撼不是一点半点,我认为是我看过她所有作品中最好的一部。
从构思来讲,可以说是无比的巧妙。我不想去细抠逻辑漏洞,只想说一下整体的感受。从这十个完全无关的人来到岛上,和他们各自的秘密开始,就对案情的设计和发展充满了兴趣。试想什么人能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这些人都是有罪的吗?
之后随着一个一个的死亡,原本怀疑的对象都接二连三的死了。每个人都被恐惧缠身,更被当年的罪过折磨着。
我原本以为有人能逃脱,计划在中途会被打断,没想到寓言不断的被实现。直到只剩三个人的时候,我真的受不了了,那种气氛可以说几乎窒息,每个人都没有了生的把握,我更是看不清头绪,恐惧感激增。
就像杀人犯设计的那样,zoo就是丧失人性后疯狂的人们。。这点让我全身寒战,眼看着寓言又要实现了,凶手似乎没有漏出任何马脚。。
至到所有的人都死了,我的心好像被悬在高空,完全没有头绪。
直到最后的真相揭露,他杀人的动机是很好理解的,去做法律完成不了的事,去设计完美的杀人案。而他对人性的质疑又是那么准确,人们心中的罪恶和恐惧会把人逼向死亡。。
我觉得我似乎离死亡很近。。
如果我是其中一个人,想必会彻底的失去理智。。
我从来都没有怀疑过某一个人是假死的。真相揭穿以后我吃惊的不行,因为总是把死掉的人排出掉。而凶手最后的自杀,又使得案件如此的完美。。完美的合乎逻辑,又完美的难以置信。。因为你不得不相信,人性确实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黑暗。。
非常精彩。。值得一看!

  《无人生还》读后感(六):初读阿加莎

很小就喜欢福尔摩斯,去年几乎读遍东野圭吾的人表示现在才读阿婆的经典,有点抱歉。《无人生还》之所以备受追捧,经久不衰,是真的有道理,相见恨晚
阅读这本书,要能忍受一下子记住十几个外国名字,我想我几次开始阅读几次放弃,绝对是输给了人名,但真读进去了,上岛了,精彩的剧情就上演了。
没错,读着读着应该都能猜到十个人里有一个是凶手,但究竟是谁呢?有趣的是,你可能猜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尾。一百个人读无人生还,可能有一百种猜测和理由,这也是这部书的魅力所在。
也许,真正的凶手,是来自人内心底的恐惧、自私和欲望。
他们在印第安岛上发现的将是十具死尸和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迷。
其实,我更喜欢书结束在最后一个人死的时候,希望它没有后来的漂流瓶内写的真相,没有真相的真相,对于推理迷来说,不是最棒的礼物吗?

  《无人生还》读后感(七):读书要看版本

       《无人生还》我是用书本和kindle轮换这看的,在工作间隙2天时间读完,亚马逊纸书质量确实很好,kindle版本错别字比较多,读的过程中确实给心理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童谣的暗示,以及关于除了十个人之外到底那个人是欧文先生确实让人难猜,我甚至一度怀疑罗杰斯管家是不是有个替身,关于凶手的猜疑轮转,倒真的未怀疑到法官先生身上。
       整个故事气氛的营造,关于人物心理的转换很自然,十个人相互猜疑。最后如果不是揭示谜底的话,倒真的搞不清楚谁是凶手。之前看过很多东野圭吾的书,关于推理,寻找肯定是有理由的。感觉这本好多年前写好的书,讲的故事如此生动,确实厉害。

  《无人生还》读后感(八):关于这本书的两个疑问

这本书我感觉作为恐怖小说写得很棒,但是作为推理小说我感觉推理的有两点疑问,这两个疑问关系到了"无人生还"这个谜案的设立
1. 红色窗帘和毛线. 法官装死的时候用到的两个道具,即使当时医生轻信了法官装死的决定,他不会对当时已经失踪了的这两个东西起疑心?更何况当时管家当着大家的面问过有谁见过红色窗帘..正常人都会问问法官为什么要藏起来这个吧,只要医生稍微想想这两个道具的作用是为了加剧大家的恐慌,就能想到法官没安什么好心了吧..还傻乎乎的跟着他去悬崖,感觉过于牵强
2. 法官最后解释说,为了让整个故事看起来更像个谜案,他把送信的莫里斯也用药毒死了,这方法也未免过于奇特..原书这么写的
"...离开伦敦之前,我给了他一粒药,让他睡前服用.我告诉他,我自己胃酸过多时吃这种药,效果出奇的好.他毫不犹豫的把药收下.莫里斯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办事格外谨慎..."
 法官和莫里斯是没有什么交情的,只有雇佣关系,一个正常人不会轻易吃别人给的药吧..况且作者后面为了表明莫里斯不会留下证据,还加了一句,莫里斯疑心很重,那么一个疑心很重的人更不会随便吃别人给的药吧..前后说不通,感觉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无人生还》读后感(九):创始意义大于逻辑推理

读这本书是因为,最近看的一些小说和节目在致敬这部作品,想来经典必有独到之处。阿加莎着实是此类推理小说模式的开山鼻祖,可能创始意义大于内容,悬念浓厚,对人性和心理的描写细致而精彩,不计较逻辑和推理的严谨性,值得一读。

只是读惯了本格派,仍是觉得后来者的作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逻辑链更加缜密,尤其是日本作家。

【一点吐槽,以下有剧透】

——

解密的方式以法官的自白呈现,但最大的争议点也在这里。不知道是不是主观色彩太强,法官对自己假死的部分描述过少,漏洞太多,几个人搬运“尸体”的时候怎么可能发现不了。最后自杀部分也是,就算作者想圆回来说“无法判定死亡时间”,但是和假死时间相差了至少一两天啊,死亡顺序其他人的日记里都是有记录的。自白里表现的对其他人的心理和的精准把握也是很难自圆其说,时机选的过于巧合。

推荐一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后来者

《双曲线杀人案》

  《无人生还》读后感(十):一个简短的读后感

直到最后谜底揭开我也没猜到结局,不过,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出乎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
首先是关于情节
这应该算一起预先告知的杀人案,密室杀人。无处可逃,而且步步紧逼,我们这样开了上帝视角知道好几个人心里是怎么想的都不能猜到凶手是谁,更别说那些完全不明情况也没有读心术的群众了。
同样是在不断的发现中绝望,最后心理奔溃,《一个人到世界的尽头》却给了我很多鼓励。作为社会性动物,世界上还有如此孤独如此可怜之人,想想我们自己,真是幸福。
咳,回来。
 其实作案过程并不是特别的毫无破绽,我想如果看过几百集柯南的我们身在现场,说不定当时案件走向就要换一换了。甚至是最近大量真人秀里提到的联合,也能对情节进行提示。当然,作为读者我们并没有犯罪,因此也就不存在心理压力,能够较为客观的去分析。
有个地方很奇怪,这个将军,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到底看透了什么?莫名其妙的就放弃了生的希望,等死。
其次是两部作品对比。。
无人生还和东方快车杀人事件其实都有对游离于法律之外的犯罪的描述,唔我还没来得及去了解阿加莎童鞋,所以,姑且放一放,下次再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