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懂拒绝的老好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不懂拒绝的老好人》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25 22:52: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懂拒绝的老好人》经典读后感10篇

  《不懂拒绝的老好人》是一本由哈丽雅特 B.布莱克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60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1-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懂拒绝的老好人》读后感(一):适时调整认知

一个成年人的认知往往从小时候就被决定,父母则是灌输小孩认知的第一任老师
小孩子需要取悦别人,这样才能得到好处,比如糖果,零钱什么的,于是这种思想常常会伴随自己一直到成熟到独立。如果工作时还想着如何取悦别人,这就被孩童时代的思想蒙蔽,迫害。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老好人不懂得决绝,不敢说不,因为害怕对方生气,害怕失去与对方的友谊,害怕失去与对方工作合作机会。可是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每个人的事情都尽职尽责,如果没有拒绝别人,做的不好,就得不偿失
不要害怕失去。拒绝了也不代表失去,你有拒绝的权利。把自己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再去考虑别人,没什么不可。
我不为我,谁为我?

  《不懂拒绝的老好人》读后感(二):做喜欢的自己!

薄薄的一本书,却看了两个多星期,倒不是因为看书慢,而是因为边看边做记录边思考,对照着慢慢了解自己,这个过程非常美妙,美妙到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魅力之处在于书中并没有太多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很多案例和心理测验来帮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剖析自己、找到自己,同时解决建议中也增加了很多非常实用的技能,包括愤怒管理、冲突解决、问题解决7步模式、拒绝他人的技巧…大大增加了本书的可操作性,在逐渐了解自己的过程中我的心态已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过去的我找不到自己也不相信自己更别说爱自己了,而现在的我,愿意尝试着书中的办法,慢慢找回自己、认识“她”、相信“她”、爱“她”。我相信我会变得更加自信,我亦相信这样的我才更有闪光点,才更值得被喜爱!这也是这本书提供给我最大的收获。最后想借之前看到的一句话作为本书的结语:让我们保持自我,保持乐观,保持世界与自己的距离。保持内心的硬度,保持敏感开心的能力,并学会控制自己,与安定相依为伴。

  《不懂拒绝的老好人》读后感(三):为什么“好人”活得这么累?其实,不当“好人”也没关系

为什么“好人”活得这么累?其实,不当“好人”也没关系。不当“好人”,仍然会有人喜欢你,不当“好人”,一样可以赢得尊重,最重要的是,不当“好人”,才能获得内心的平和、圆满和幸福

作者曾经做了二十五年左右的临床心理学者,治疗过数百位有这样困扰的来访者,他们总是把别人的需要摆在第一位,从来不会对别人说“不”。始终在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努力想让除了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高兴。这种强迫症已经严重地扰乱了他们的生活,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取悦症“。 与人为善并没有错,但如果想尽力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努力想让除了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满意,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快乐来取悦别人,就不能认为自己仅仅是个热衷于让别人开心,为别人做事的好人了。 这样的“好”实质上是对拒绝、冲突、批评、愤怒等消极情感的深深畏惧,也许你尽力避免拒绝他人引起的敌意,因此戴上友善的面具,只考虑他人而忽略自己,而友善无私的背后通常是恐惧失败、充满自卑、时常自我责备、对人际关系缺乏安全感、无力选择、疲于追求完美感觉被孤立与被利用的愤怒和焦虑等。

作者把取悦症分为三种类型:认知型“好人”,习惯型“好人”,情感逃避型“好人”。分别从行为、思维和情感来分析三种类型的取悦症。最有提出了治愈取悦症的21天行动计划。

认知型“好人”

“好”是取悦者的心理盔甲。在你心灵深处,你相信当好人能让你赢得别人的喜爱,能保护你免受刻薄、拒绝、愤怒、冲突、批评以及反对的伤害。如果你遭到了拒绝或受到了伤害,你会认为原因是你不够好。固执地以为你对别人好,他们就应该对你好,这只会让你对别人感到格外失望、愤怒和怨恨。做任何事情都不必强求完美,包括让别人高兴或者让自己心理舒服。强求完美会令人沮丧,而追求卓越给人激励。

把别人摆在第一位

如果你一味付出,始终不愿接受任何回报,那么你的动机就会变得可疑。尽管你的本意可能是想跟别人分享你的财富,但你可能会让接受者感到无法以同样的方式回报,因而在无意中贬低了对方。或者,你的好意可能会被误解为“收买”友谊的企图,在这种情况下,给予者和接受者都被贬低了。 过分无私或谦让的好人,可能会在无意中让别人觉得尴尬、不安甚至受到了蔑视。当你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以至于你的自我否定变得显而易见时,你的做法就有可能加倍让别人感到内疚。别人可能会说你是一个“真正的奉献者”,但他们可能也会希望你到别处去奉献。

允许别人报答你的好意和付出,而不是让他们觉得欠了你的,这会让他们更加感激和喜欢你。给予并不总是高于获取;人际关系中的最佳平衡是既给予又获取。

事情多到做不完

如果你把工作全盘控制在自己手里,从不分派责任义务,你就会阻止别人从工作中学习,剥夺他们发展技能和事业的机会,或者不让他们像你一样从工作成就中增强自尊。你不愿意真正地把工作分派给下属,这会令他们产生怨恨和背叛之心,而你可能对此毫无准备。

好人可以说“不”:像大多数好人一样,你之所以对说“不”反感,或许也是因为你预料自己的拒绝可能引起消极、愤怒的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说,你已经给“不”这个字赋予了太大的力量,以至于你现在都不敢使用它。 作为一个人,你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你为别人做了什么。在某些时候对某些人说“不”,这绝不会减少你的价值或者你在他们眼中的价值,相反可能会增加你的价值。

习惯型“好人”

事实上,取悦行为能从强迫习惯发展成真正的瘾,更大的动力是为了避免反对,而不是为了赢得认可。如果习惯行为的驱动力更多地是为了避免痛苦或消极的东西(比如反对),而不是为了赢得有益或积极的东西(比如认可),强迫习惯就会成瘾。

取悦-认可瘾

因为你夸大了批评的严重性,所以批评才会让你非常不安。对认可成瘾者来说,批评总是非常针对个人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取悦者(尤其是认可成瘾者)无法清楚地把“他们是什么人”跟“他们做了什么事”区分开来,也就是说,他们无法区分人的本质与人的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当坚持某种行为的主要原因不再是为了获得积极情感,而是为了避免中断行为可能造成的消极情感时,温和的习惯就会变成有害的上瘾。

为什么你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尤其是当父母把爱用做有条件的奖赏时,他们就是在引导孩子将来成为认可成瘾者,最终成为取悦者。当孩子的行为或外表惹人喜爱时,这些父母就会给孩子贴上“好”的标签,认定孩子值得爱;但是,当孩子让他们不高兴时,他们就会把爱收回。这叫做“有条件的父爱母爱”,它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 在爱不附带任何条件的环境中,当孩子做了错事时,父母的言语和行为会告诉孩子:“我们爱你,但我们不喜欢你犯错误。” 在无条件的爱下,默认契约是父母承诺爱自己的孩子,只因为他是自己的孩子。赞扬和认可是为了影响孩子的行为选择。认可仍然是一种奖赏和强化;但是,因为对行为的认可跟孩子的价值以及孩子应得的爱分开了,所以跟爱附带条件的情况不同,认可不会变成安全的首要信号。同祥,反对或批评不会拉响心理警报,只会提醒孩子危险和抛弃正在逼近。

作为成年人,酗酒父母的子女常常保持着对批评和反对的恐惧。尽管已经长大了,可父母醉酒后的反对以及随之而来的怒骂和暴打仍然深深地 留在他们的记忆中,驱动着他们的取悦行为。 试图满足他人的期望,即使是你父母的期望,你也会因此脱离自己的愿望和自我实现能力。把你父母满意的标准当成你做出重大人生选择的依据,这是误入歧途。请记住,你过的人生是你自己的,不是他们的。 对你来说,能让父母高兴和骄傲也许的确值得争取,但是你应该警惕,不能以牺牲你自己的成就和幸福为代价。父母的认可不能克服或抵消你自己的不满。如果你对所选的学校、职业道路或者配偶不满意,你得靠自己改变现状。

不惜一切的爱

有些女人努力让配偶或情人对自己产生依赖,以免遭到抛弃。她们的基本假定是,如果你能让一个男人需要你,需要你为他所做的一切;那他就永远也不会抛弃你,不会让你落人孤独凄惨的境地。 这种策略实际上就是取悦者把自己对抛弃的强烈恐惧变成一种善意的操纵。为了向自己的男人证明,她对他的生存是多么不可或缺,女人会竭尽全力地关心和照顾男人。取悦男人的女人错误地以为,如果她成功地让他变得非常依赖自己,以至于离开她就活不下去,那他保证会一直留在她身边。

在不健康的两性关系中,你的感觉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在"健康之爱”的两性关系中,你的感觉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如果一个男人真的爱你,他不会努力地想把你改造成别人。他会珍惜原本的你,会呵护你的自主成长和自我提高。改变你,让你远离你最本质的自我,这不是爱,而是操纵、强迫和控制。

情感逃避型“好人"

如果你缺乏基本的沟通技巧,不会表达自己的消极情感,不会回应他人的消极情感,那你也许永远不能处理好你的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 你越是认定自己应该当好人,而不是当个真实的人,你就越是会遭受怀疑、不安以及畏惧的纠缠和折磨。

在任何人际关系中,如果你的好不让你表达自己的不快、生气、心烦或失望,或者不让你听到他人的抱怨,那么你就没有什么机会解决双方关系出现的问题。冲突避免不是成功人际关系的要素,而是不良人际关系的严重症状。你应该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消极情感是不可避免的,你必须学会有效地应对,而不是一味逃避。

说到情感,“消极”和“积极”并不意味着价值判断。愤怒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消极情感,但这是因为它让人感到不快,而且往往难以恰当地表达或沟通,而不是因为它必定是错的或坏的。你将认识到,愤怒是一种自然而又正常的情感,而且在适当情况下,它甚至是一种有益的、可取的情感。 消极情感恐惧症:对愤怒的长期压抑可能像爆发出来的狂怒一样有害于健康。取悦作为逃避策略只会暂时凑效,时间一长,它反而可能引起愤怒和冲突。 对愤怒的恐惧:长期压抑愤怒或用被动的方法表达攻击都是有问题的。过分压抑实际上是盛怒爆发的一个主要原因。经常或过分地发泄敌意会危及你的心血管系统,但长期压抑消极情感同样也有害于你的健康。研究表明,长期压抑愤怒和其他消极情感的入,很可能会让他们的免疫系统丧失一种至关重要的机能,因而潜在地损害他们抵御癌症以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能力。

要想建设性地表达愤怒,你必须对自己的愤怒负责;别人不会让你感受你的情感。比如,你不应该说“你那样做让我非常生气”,而应该说“当你那样做时,我感到不安和生气”;后者要远比前者更有建设性。 指责在建设性的愤怒表达中没有立足之地,侮辱、威胁、挑衅或最后通牒亦然。音量应该尽可能地控制。跟叫嚷、咆哮、威胁和辱骂相比,坚定、坚决、明确和直接地陈述更能赢得尊重,引起重视。

恶语真的能伤人

告诉一个孩子或大人别把取笑当真非常令人费解,这就像是告诉他被人 扇耳光时不要退缩或叫喊,因为打人者“只是为了好玩儿”。

一个错误的观念是,取笑有助于孩子变得不那么敏感。事实上正相反,小时候经常被取笑(尤其是被家人取笑)的成年取悦者,往往很容易被针对他们的讥讽和取美所伤害。 如果你对取笑敏感,你无须感到歉疚。允许自己成为玩笑或恶意幽默的攻击目标,这既不令人钦佩,也不是情感健康的标志。当你跟戏弄你的那些人一起大笑时,你不仅贬低了你自己的自尊,而且还纵容了那些人对你的伤害或刻薄。

回想童年,你可能不记得有一根棍子或一块石头绊过你或伤过你。然而你会清晰地记得那些给你造成了最大情感痛苦的恶言恶语,即使它们表现为“好心好意”的幽默。 害怕伤害别人的情感,或者害怕激起愤怒或反对,正是这种恐惧驱动着你的取悦习惯。认为别人肯定会做出愤怒的、情绪化的或者攻击性的反应,这种扭曲失真、言过其实的预期是你不敢说“不”的一个主要原因,使你不敢捍卫自己的权利,不敢照顾自己的需求,不敢采取其他很多果断、健康的行动。

你会极力避免冲突吗

跟你的直觉相反,在冲突的有无上,幸福的情侣跟不幸的情侣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换句话说,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所有浪漫关系都会发生冲突。 关键差别在于怎样处理冲突。幸福的情侣解决冲突,而不幸的情侣一般都不会这么做。结果,不幸的情侣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因为同样的问题发生争吵。 幸福的情侣抓住冲突的机会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巩固两人的关系,而不幸的情侣把冲突看成是权力斗争,只有一方能赢,另一方自然只能输。

通过取悦或其他方法逃避冲突,这不能消除冲突的存在。避免冲突实际上就是尽力抑制跟冲突有关的沟通。然而,尽管你煞费苦心地想要避免冲突,冲突却依然存在。

冲突的升级,三个层次

冲突通常始于第一层次:跟行为有关的冲突。这个层次包括有关言行的分歧(在心理学家看来,说话是一种行为)。吃过晚饭后,乔治把没洗的碗碟留在了水池里;艾丽斯回到家后,看到脏碗碟就生气了,情绪很激动。这就是两人冲突的行为层次。 然后冲突会升级到第二层次:跟描述关系特征的价值观、原则、规则和集体信念有关的冲突。实际上,这些原则对关系的控制,很像法律对国家或规章制度对公司的控制。这些原则体现着人们对关系抱有的期望:对方应该怎样对待自己,自己反过来应该怎样对待对方。乔治和艾丽斯现在争论的是平等主义价值观、性别角色、公平以及家务分配。他们在争论作为夫妻他们所赞同的原则、规则、价值观和信念。这意味着他们的冲突进入了第二层次。 然而,一旦指责开始针对人身,冲突就会升级到最严重或最危险的第三层次:跟个性、心态、感受、意图和动机有关的冲突。这一层次的冲突涉及一方怎样臆测另一方的个性品质、感受、心态和意图。在第三层次,争吵可能会变得最具破坏性。

建设性冲突的首要目的是吸取经验教训,以防止同样的问题将来再次发生,而不是只盯着过去,对有错的一方大加指责。

21天行动计划:

1.想说“不”时别说“行” 2.“破唱片”技巧 3.折中方案 4.帮你说“不”的“三明治”技巧 5.“反三明治”技巧 6.改写"取悦于人的10条戒律“ 7.改写“7个致命的应该” 8.照顾你自己 9.说服自己摆脱认可瘾 10.做还是不做,这是个问题 11.轮到你了 12.不当好人也没关系 13.愤怒量表 14.放松呼吸 15.怒气上升 16.怒气下降 17.暂停 18.压力接种 19.跟朋友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替朋友解决问题 20.纠正错误的假定 21.庆祝康复

  《不懂拒绝的老好人》读后感(四):愤怒、冲突,不是也蛮好的么?

人类三大负面情绪,愤怒、焦虑、忧郁。愤怒是最难控制的情绪,人们希望逃避的情绪当中,愤怒似乎是最难妥协的。在原始情绪当中,愤怒的原因是感到有危险了,这里的危险不仅仅表现在直接的人身威胁,更常见的情形包括自尊或者尊严受到了伤害,比如侮辱、不公平的对待等。
关于愤怒的生理升起过程,丹尼尔在《情商》中做了以下阐述:
边缘系统感受到威胁时,会对人脑产生双重效应,一是释放儿茶酚胺,使能量得到爆发式的迅速提升。与此同时,另一波由杏仁核激发的涌动传递到神经系统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为接下来的一场“战斗”或者逃跑做好充足的准备。
兹尔曼通过对愤怒机制的分析,提出了两种遏止愤怒的方法:
1.控制和质疑愤怒触发愤怒的想法,使大脑得到更加充足的信息从而重新评估。
2.生气时摆脱对方,分散注意力,让生理水平恢复平静。
愤怒并不是只有打开和关闭两个状态,它的发展是渐进的,每次连续激怒或者觉知都会促进杏仁核驱动儿茶酚胺的分泌,在逐步累加的过程中,愤怒的强度也越来越大,最终如果不加以控制,便突破了理性约束,变得怒气冲天。
布莱克在《不懂拒绝的老好人》一书中提出: 愤怒存在是正常的,它是我们天生情感装置的关键零件,是我们的一个固有要素,每个人天生就有发怒能力,这是一种保护。我们应该接受我们的愤怒,承认它是一种正常的人类情感。
可见,愤怒作为一种基本的情感,它并没有特别的价值判断,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对愤怒退步三舍,甚至主动逃避愤怒,这便是一种并不恰当的行为了。
正如有人因为怕出车祸,所以干脆不考驾照(从本质上避免恐惧的出现)。逃避只会制造更深的恐惧,我们知道,只有面对恐惧,才能真正的战胜恐惧,愤怒也一样。
人们对愤怒的误解主要在于因为不正常的愤怒引发的冲突,大多数冲突都会造成人际关系的不畅。愤怒是情感状态,冲突则是敌对行为,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愤怒,如何面对冲突呢?
从我的惯用反问句来看,本文想表达的观点是,愤怒和冲突并非应该极力避免,正相反,建设性的愤怒和冲突可以非常健康,有助于更加健康的关系。
首先面对愤怒,有两种极端处理方式:
1.发泄愤怒。发泄愤怒并不能有效的遏止愤怒,反而会增加愤怒,对平息愤怒没有任何作用,而且会造成人际关系的进展,除此之外经常情绪宣泄,对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压抑愤怒。这同样是另外一种极端的处理愤怒的方式。长期压抑愤怒有害身心健康,并且同样会让你陷入糟糕的人际关系之中。
面对愤怒,最好的方式自然是不压抑,也不宣泄。愤怒并非天生就是有害的,可能让愤怒变得有害的,是愤怒的表达方式。进行有建设性的表达愤怒才是管理愤怒更为恰当的管理方法。
不要试图防止和逃避人际关系中的愤怒,应该建立基于安全和信任的人际网络,让双方都可以放心、适当的表达愤怒。(可以参考马歇尔的《非暴力沟通》)
有建设性的表达愤怒有利于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要想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明确、坚决、直接的表达愤怒是必须的、有益的。我们没有责任要控制别人的愤怒,他们要对自己的情感反应负责。
下面再说说冲突,并非所有的冲突都是破坏性的。正如愤怒一样,只要处理得当,冲突可能会非常有好处。逃避冲突不是指的夸耀的心理优势。相反,它是人际关系机能失调的症状。会让双方让关系变得冷淡,削弱亲密和信任。
冲突是无法避免的,通过取悦或者其他方法逃避冲突,并不能消除冲突的存在。如果冲突双方不愿意承认或面对任何冲突,那么冲突就不太可能得到解决。尤其是在亲密关系的冲突之中,建设性的冲突对人际关系是健康的、有益的。
如果不去真正的直面冲突,那么也就是在阻止自己学习通过建设性的参与来解决冲突,因而永远也无法学习如何解决冲突。同样,如果一直面对冲突都是逃避的,那么对人际关系的发展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因为冲突的解决是个人成长以及关系发展所必须的。
建设性的冲突与破坏性的冲突区别在哪?
1.交换更多的信息而不是交换更少的信息。
2.是共赢思维而不是零和博弈。
3.是开诚布公而不是怀疑猜忌。
4.是善意说服而不是恶意逼迫。
5.是澄清责任、经验复盘而不是攻击指责。
6.是自省洞察而不是一直辩解
7.是就事论事而不是谈及过往
8.是坚守底线而不是掀桌谈判。
总结
愤怒、冲突并非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也不要即将见到就想着逃避,如果只是逃避,那么只会让你永远也学不会处理愤怒和冲突的解决方式,阻止你发展的空间。正确的认识到它们存在的合理性是管理愤怒和冲突的第一步。然后通过不断的刻意训练来掌握表达愤怒和进行建设性冲突的方法,你的身心和人际关系都会更加健康、和谐、美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