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读后感10篇

2017-11-30 21: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读后感10篇

  《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是一本由(古罗马)塔西佗 (Tacitus)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93图书,本书定价:11.00元,页数:1997-05-0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读后感(一):杰作

按:我把我的摘记都放上来。
在我们这个时代中:风气之浊如此,对美德之存冷诮如此[3]。
的确,我们已经充分证明了我们的柔顺屈服:如果说我们的先人亲眼见过极度放纵自由,那么,我们真是处在极度奴役之下。我们的“告密人”已经连我们说话和听话的权利都给剥夺掉了:如果健忘能够像沉默一般的容易,那么,我们会把记忆和语言都同样地抛掉。
如果健忘能够像沉默一般的容易,那么,我们会把记忆和语言都同样地抛掉。
在罗马人所知道的岛屿中,不列颠是最大的一个岛,就其方位而言:东对日耳曼尼亚;西面西班牙;它的南面,高卢遥遥在望,而它的北面是一片汪洋大海,略无涯际,惟有惊涛拍岸而已。古代史学家中之李维(Li-vius)和近代史学家中之法比乌·茹斯替古斯(Fabius
他们说道[39]:“我们低首下心,而所得到的是加之于我们的更严酷的勒索,好像我们成了甘心情愿属服的人了。曾经有一个时候,统治着我们的是一个国王,而现在我们的头上却来了两个国王:一个屠杀我们生命的总督,一个劫夺我们时产的时务使。他们彼此倾札也好,他们志同道合也好,对于受他们统治的臣民说来都是同样的遭殃。这个手下的骄兵悍将,那个手下的恶仆狠奴,都一齐向我们施行凶暴和凌辱。什么都逃不过他们的贪婪;谁都逃不过他们的淫欲。在战争中,那些身强力壮的人肆行劫杀:而现在呢,在我们家里抢劫的、掳走我们子女的、强迫我们去当兵的,却大多是一些不中用的懦夫:好像除了不许我们为保卫自己乡土而牺牲以外,其他什么事情我们都该死似的。但是,只要我们不列颠人算计一下我们自己的人数,我们就可以看出,那些渡海过来的罗马兵士只算是微乎其微的几个人。日耳曼人和罗马人只有一河之隔,并没有海洋的天险,但他们已经奋起而摆脱枷锁了。我们为我们的乡土、为我们的妻子、为我们的双亲而故;而罗马人呢,他们只是为了贪婪、为了放肆。只要我们一鼓起我们祖先们那样的勇气,罗马人一定就会逃跑,像死夫的尤利乌斯一样地逃跑。我们不要因为一两场战斗失利就感到惊惶失措。悲惨的命运会使我们具有更强烈的怒火和更坚决的毅力。何况,所有的神灵现在都正在怜佑着我们,他们已经把罗马的将军引到了别处,把罗马的军队领到离我们很远的另外一个岛上去了。我们已经踏上了最艰难的一步,我们已经周密地策划好了。而在这样的图谋中,大胆尝试固然有危险,但一旦机密泄漏,危险就更大了。”
仇恨自己所伤害过的人,这是人类的天性。不过,多米先虽然生性暴戾、心肠狠毒,他终于为阿古利可拉的谦和、谨慎所感化。阿古利可拉从来不用骄矜自大或无谓的傲上态度来博取声名和招惹是非。有些人专门崇拜藐视权威的人物,但他们应该知道:就是在暴君之下,也有伟大的人物;而温顺服从如果能和奋发有为精神结合在一起的话,也自可达到高贵的境地,但许多人却只会以一种毫无利于国家而徒然招取杀身之祸的匹夫之勇来沽名钓誉而已。
阿古利可拉生于凯乌斯·凯撒第三度任执政官之年[68]六月十三日,死于科勒加(Collega)和普累斯古斯(Priscus)任执政官之年[69]八月二十三日,享寿王五十有四。后世人会想知道他的风采吧!他的风采是儒雅胜于威猛的。从他的外表来看,丝毫没有令人凛然生畏的地方,完全是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谁都很容易相信他是一位仁厚长者,而谁也都会很愿意相信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就他本人而论,虽然他在盛年即已与世长辞,但以他一生所享的功名荣耀而言,他所活的时间比起旁人要算是很长的了。那些存乎美德之中的真正幸福,他实在已经享尽无遗了。仕宦而至执政,用兵俪奏殊功,人生至此,尚复何求。亿万财富,对他说来,毫不足以动心,而他所有的资财也足以和他的显耀相称。他死在他的妻子女儿以前,当他死的时候,他的荣誉不曾遭受掩蔽,他的声名正如日中天,他的亲友都还很兴旺,他算是死得其时,因为他躲过了不久即将到来的灾难,这正是他的幸运。虽然他曾告诉过我,他预见到并且希望天假以年,使他能看到现在这个幸福时代的来临,能看到图拉真坐在帝位上;但是,他之先期而逝,也未尝不是一种善果,因为他躲过了后来的一些日子;在那些日子里,多米先绝无间断地、不容有喘息之机地把国家的元气斩丧殆尽了。
阿古利可拉不曾见到一群手执兵器的人围攻元老院,不曾见到杀死了我们这么多执政级的官员,不曾见到这么多的罗马贵妇人逃亡和被放逐于外。在他死从前,卡茹斯·梅提乌斯(CarusMetius)[70]还只逞狂过一次,美萨里努斯(Messalinus)[71]还只是在阿尔巴(Alba)[72]的墙内吵吵嚷嚷而已;马萨·拜彼乌斯(MassaBaebius)[73]还没有被释放。可是,他死以后不久:赫尔稚底乌就被关进了监狱;毛利古(Mauricus)[74]和茹斯替古斯就被强迫隔离开来[75];我们就醮上了塞内契阿无辜的鲜血。尼罗虽说暴虐无道,但他对于自己所指令的酷行也还避而不睹;然而,居于多米先之朝,我们最难以忍受的一些痛苦就是要去看别人受罪和在自己受罪时让别人来看,就是我们心里知道我们的叹息声都会被人记录下来视为罪行,就是我们要去看着那么多惨无人色的面容,去看多米先那副残忍凶暴的
我反对用大理石或青铜来雕塑您的形象:但是,一切能模仿人的面貌之物都和人的面貌同样的脆弱,它终有毁灭之一日,唯独精神的型范则不可以用某种外物来表达,不可以借艺术来表达,而只有在我们的生命中才能表达出来。我们之所永远爱戴于阿古利可拉者,我们之所永远敬仰于阿古利可拉者,将岿然长存,长存在人们的心里,长存在无穷无尽岁月里,长存在那歌功颂德的口碑之中。时间的浪潮的确卷走了许多死去的人们,卷走了丑恶的、卑鄙的人们,把他们冲得无影无踪,但是,历史和传说却会使阿古利可拉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5 我个人同意把日耳曼尼亚的居民视为世界上一种未曾和异族通婚因而保持自己纯净的血统的种族,视为一种特殊的、纯粹的、除了自己而外和其他种人毫无相似之处的人。因此,虽然他们人数极多,而体格则完全一样:他们都有着凶暴的蓝眼睛、金黄色的头发、高大的身躯;他们只有突然冲动的勇猛而不耐心于操劳和艰苦的工作,也决不习惯于忍受燥渴和炎热;由于气候和土壤的缘故,他们对于寒冷和饥饿倒能安之若素
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取的东面,如果风流汗的方式得之,未免太文弱无能了。

  《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读后感(二):摘抄的7个不错短评

摘抄的7个不错短评:
1、在每次不列颠人和罗马人决战之前,塔西佗都会记载不列颠领袖那慷慨激昂的演讲,陈述不列颠人饱受罗马人的奴役和压迫,寻求自由和独立的决心。之后,众志成城的不列颠人被罗马人揍得嗷嗷叫,自由成为黄粱一梦,这酸爽,不敢相信···
2、我觉得这本书最危险的地方不在于可能从未踏上日耳曼尼亚这片土地的愤青塔西佗对于这些形而上的noble savage的寄情神往,正如欧洲历史学家描写印第安人,而是体现在从15世纪直至二战中德国人按照自己的需求对其自欺欺人的美化再解构。
3、塔西佗此作的目的,似乎是为了借“日耳曼”的“他者”形象,来审视罗马人自己。他对日耳曼部落的社会风俗和信仰的描写,似乎是在提醒罗马人已经失去的那些曾经的尚武与淳朴,以及虔诚与道德。
4、“如果健忘能够像沉默一般的容易,那么,我们会把记忆和语言都同样地抛掉。”书虽简短,但如此优美的翻译少见。
5、昨天荒野的蛮族,今日文明之领袖。塔西佗未曾料到,欧洲出生在罗马之后。
6、2000年前的作品,就不多说什么了,有情又不泛滥,文笔冷静,很牛逼。。
7、阿古利可拉招了个能写书的好女婿,否则谁记得这老伙?

  《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读后感(三):可惜譯名還是有點亂...

古羅馬史家塔西陀留下來的作品,除了一本論演說的之外,其他《編年史》、《歷史》跟《阿古利可拉傳、日耳曼尼亞志》都有被翻譯成中文出版。而前兩本台灣商務有引進,現在要介紹的這本則沒有。
《阿古利可拉傳、日耳曼尼亞志》是兩個作品合在一起成一書,那是塔西陀的短篇,前者講述他的岳父一生,後者是記錄羅馬當時最大的敵人之一日耳曼諸民族的風俗習慣。如果有閱讀過塔西陀其他作品或了解過這位史家的特色,就會知道他的字裡行間向來帶著一種批判的色彩,姑且不去評論這點,且說在這兩篇裡面,自然也不可免的有著塔西陀對於他所處的當時羅馬社會跟政治的諷刺跟檢討。
這之中給筆者最強烈感受的是,也正如其他評論者所指出的,塔西陀對於當時自國的腐化墮落的強烈不滿,轉化成他藉由讚揚異族的淳樸文化來做一個反襯,正如他在《阿古利可拉傳》中說到許多不列顛人開始羅馬化時,諷刺的寫道:「...他們被奴役了而不自知....」當然,這種情況在《日耳曼尼亞志》中表達的更加明顯。當然,綜觀人類歷史,許多“民族”在初誕生之時,必然是朝氣蓬勃,淳樸簡單而富有活力,但也正如人類這個構成的有機體單位會生老病死,“民族”也是會有走向黃昏的時日。塔西陀的羅馬也已經邁入中年,文明發展在到達巔峰的同時也開始墮落,或許這是人類不可免的宿命。他萬難想到的是,再過兩三百年,自己稱讚的日耳曼民族會進入帝國內,融合基督與羅馬文化轉成新的中世紀文明,這是一種延續還是新的開始,就見仁見智了。
每個時代都會有類似的作品跟史家,已經過世的東尼‧賈德的《戰後歐洲六十年》就隱約帶著這樣的氛圍,另外一本《厄運之地》也帶著這樣的屬性。最近話題性極大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更是一種對於現今社會的直接批判。或許在這樣的情況下,當下的我們要理解塔西陀寫作時的心情,應該比起父兄輩更加容易吧。

  《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读后感(四):读其中《日耳曼尼亚志》

1、我是看了恺撒的《高卢战记》,有关于日耳曼人的一些记述。再看此书的。林子大了有些不一致的地方。如《高卢战记》说他们有的拒绝腐化、拒绝输入酒等、甚至一些较“文明”的异族的牲畜。而《日耳曼尼亚志》说他们有些部落,没事就喜欢耽于酒精饮料。有暴烈,却不持久。“纪律严明”这点,倒是罗马人更胜出些。
2、一些研究人类学和有政治图谋的人各引此书论证自己观点。如恩格斯、纳粹等。
…………………………………………
…………………………………………
…………………………………………
……………………
…………………………………………
……………………
……………………
…………………………………………
……………………
……………………
……………………

  《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读后感(五):有趣的记录!

1、高卢人:
塔西佗说高卢人是柔靡成性。而日耳曼人是懒惰成性。查词意柔靡是指 柔弱委靡。
高卢人“他们都同样地好招惹危险,而当危险来临的时候,又都同样的畏缩!”。这像不像中国人。
2、日耳曼人:
塔西佗笔下的日耳曼人是金发的,肮脏的,却长着令人羡慕的体魄。不喜耕种,好饮酒,重信义,武器不离手,祟尚武勇,打仗刚毅沉着,这些特质似乎是寒冷地区野蛮民族的共性!
3、书中有一处记录让人费解:
在第6节写日耳曼人没有剑,身体赤裸着,要么就顶多披上一件轻便外衣。没有护胸甲,很少见到戴金属或皮制头盔。
在第18节,讲日耳曼人的婚姻风俗时,又说采礼中有可能包含一把剑,而妻子则会给丈夫送盔甲之类。
前后不一致。

  《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读后感(六):元老院派精英在罗马帝国的精神生活模式

很想找到这本书的拉丁文版读读。
这两部书很精彩,在于他反映了罗马共和国向帝国制全面转型期间,罗马元老院派的精英对帝国政治的看法。
第一部书,很有罗马的社交性质,作者为了其岳父写作。但是,根据作者不断推崇美好道德,而且有着一股书生精英(同时又有罗马公民早期的尚武精神)特有的反讽气质,可以以古中国的相关文人习性类比,认为塔西佗写这本书的罗马政坛社交意味并不太重,是可能的。
虽然第一部书中所揭示的希腊爱知学中庸之道,虽然与子思的中庸在细节上不同,但是,因为古代中央集权国家环境的相似,在权力争斗与古代官僚政治的运作影响下,确实有着相同的意味跟意义。阿古利可拉一生所贯彻的,与其像共和制时代的罗马人,更像古代中国人,尤其有点儿像秦国名将王翦在政治上的处理方式,只是王翦更加狡猾(缺乏罗马人的荣誉感?),而秦王嬴政也更加精明罢了。不过后世的拜占庭帝国也有一位传说级别的名将,似乎跟塔西佗的岳父,在个人建功立业方面有着相似的遭遇,他就是在军事史上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名将Belisarius(这么夸塔西佗的岳父,塔西佗肯定高兴)。
这本书里很珍贵的地方,在于作者于言辞掩饰之中,流露出了对罗马共和的留恋,恰如序文所言,在书里确实读到了很多作者关于此的感慨。其次,我们也确实看到了罗马走向帝国制的一个很明显的强烈外部动因。大规模的征战侵略与扩张,使得罗马占据了高卢、西班牙、控制了部分不列颠与日耳曼的领土。而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罗马,无法通过元老院强化中央控制,频繁的军事活动不仅得不到有效的政治保障,反而会付诸罗马内战(作者本身就经历过一场内战,不过比起凯撒经历的旷日持久的寡头大混战,确实更有效率些)。
罗马人在帝国制与凯撒征战之后扩大的军事活动,可谓成为了两部书的核心,这两部书里,被古代日耳曼研究者所关注的日耳曼尼亚志,一口气读上去,就像一个军事报告与情报分析,作者在最后暗示了,他对关于日耳曼尼亚志的内容作了筛选,他放弃了类似古中国山海经的神话传说内容,这是很明确的军事需要,需要切实有效的信息。而且塔西佗对日耳曼人的划分标准,当时肯定无法做到科学,是带有很浓的军事标记的,他以盾来区分日耳曼人跟其他民族,是一个很强的军事标记。
在很强的军事气息与罗马荣誉感之余,两部书充满了一种元老院派精英特有的忧国忧民的气质,这在古中国的士大夫阶层里也有对天下苍生的类似情感。在日耳曼尼亚志里,很多地方,笔法与诗经很像,即都有委婉劝谏的地方。诗经劝谏的是君王,而塔西佗所想警醒的,是罗马公民,诗经靠的是美刺,而塔西佗靠的是反讽,强调敌人的美德。但是,有的时候,罗马人塔西佗也直接攻击罗马人的缺点。
塔西佗对不列颠人之不幸遭遇的同情(但是他依然站在罗马帝国利益的基础上),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罗马帝国对不列颠人作战的残酷性,而且有些言辞,暗示了罗马在侵略与统治异族的过程中,可能充斥着大规模的持续的性暴力。
可以看出,在书中,作者实际上主张找到一个平衡点,在罗马与愿意同罗马合作的异族之间,找到一个有利于双方的平衡点。无疑,这实际上也是中庸之道,而且也体现了古代书生精英的追求仁慈与功业的矛盾,无独有偶。然而十分遗憾,历史的无尽重复更多地证明了这是不可能的。
很久之前,当Caesar询问Brutus对其所读的《理想国》有何感想的时候,肯定想不到,那是罗马的第二个 Brutus,当他们最后面对面的时候,Caesar的失望与Brutus的失败(罗马走向帝国制最终无法阻挡),也许成为了罗马命运转折点上令人无尽感叹的一幕。
那些罗马元老派精英,怀揣着与Brutus、Caesar各自不同的困惑,在罗马帝国继续生活着。他们悲愤,他们或者赴死,或者堕落,或者将所有的悲伤,付于类似凯撒征战的荣誉中。他们可能不大喜欢罗马帝国,但却喜欢着罗马帝国的荣誉,在矛盾中生活着,直至死去与西罗马帝国灭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