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读后感10篇

2022-04-18 10:37: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读后感10篇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是一本由[日]冈岛秀治 主编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读后感(一):观察让孩子坐得住

自从开了微信公众号,经常有人跟我讨论孩子坐不住,不爱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问题。其实很久以前我的老师、我妹妹的老师、我小侄子的老师都请我妈在家长会讲过如何培养孩子专注力、耐心、表达能力的方法。
其实这些从观察中都能练习出来,小一点的孩子对不能动的东西都不太感兴趣,所以观察动物、昆虫类会动的东西,就是非常好的练习。
陪孩子看《昆虫的工具》,想起小时候的晚上,夏天的晚上我妈常带我们观察壁虎爬到灯下抓虫子吃,壁虎动作及其的缓慢,一观察就是半个多小时,观察之后我们几个人争着去找大人们诉说。
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观察力、表达能力、耐心。到小侄子这一代,家里条件好了,妈妈给他买了小相机,夏天午后,爸爸妈妈带着小侄子去捡蘑菇。小侄子经常拿着相机,记录下这些蘑菇在什么地方采的。然后吃的时候跟我们说这个蘑菇在什么地方采的,那个在什么地方采的,什么地方还有小蘑菇,等长大了,还要去捡来吃。
这很大程度锻炼了他的记忆力,他自己还总结了各种记忆方法,这些让他后来上学记东西,学习东西都更快,记的更好。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想让孩子认点昆虫也不容易了,好在《昆虫的工具》都是高清大图,非常逼真,宝宝指着里面的昆虫问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什么地方能找到?
昨晚刚认识了蝗虫,今天跟奶奶去社区花园里玩的时候,就指着一只蝗虫叫着,奶奶回来高兴的跟我说了一遍,跟街坊说了一遍,跟卖菜的说了一遍。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读后感(五):保护自然精灵

蝴蝶那样的昆虫是大自然的精灵,也有的昆虫是废物的搬运工。记得小时候我就很喜欢看动物世界,尤其是描述昆虫的世界,其中我很喜欢的是蜣螂(别名屎壳郎),每次看到它在地上滚着粪球一下一下把它推到自己洞里,我就特别兴奋,这不就是大自然废物的搬运工吗?既循环利用了废物,又不至于环境污染,而且还俭省了清理粪便的金钱,这真是大自然的一大杰作!而且我还百度了一下,一看吓一跳,屎壳郎还可制作成中药,药用价值极高,因为它们食用粪便,还能间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它们不仅是大自然的环保工,更是益虫。
像屎壳郎那样以自然环境中的废物为食物的还有鼠妇(又名潮虫),它主要吃落叶和土里的废根,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它们就藏在我家阳台花盆底下,只是现在冬天打霜天天把花盆搬进家里已经找不着几只潮虫了,当我看到图片上把外壳裹得紧紧的鼠妇时,不由得感慨,大自然真是神奇,懂得制造出吃废物的昆虫,不仅保护了环境,还给予别的生物更广大的空间,
昆虫可能是我们人类所最常接触的生物之一了,“蜻蜓点水一点通”,我们这里时常看见蜻蜓点水,还记得小学生物课上说过蜻蜓点水是为了产卵,繁衍后代,而它振翅飞行的时候,往往非常直接,迅速,这使得它们能很快的捕捉到猎物,然而它们能有效捕捉到猎物的工具是什么?在这里我就不剧透了,请到书中寻找答案。
这本书主要讲了昆虫以及它们藏在身上的工具是如何帮助它们生存在自然界的,其中包括了我最喜欢的蝉,幼虫要经历从蝉蛹中蜕皮冲出壳外的进化过程,虽然和蝴蝶有点相像,但蝉一生中差不多都在黑暗的土中度过,最长可达七年,七年时光之久,对人类来说可算够长的了,可是蝉不放弃,默默的生活在土下,靠吸取树的根液为生,直到七年后,破蛹变成成虫,才能见到阳光,这种忍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刚拿到书的那个午后,朋友还和我开玩笑,为什么这本书里面没有小强?的确,昨天晚上洗碗开灯时我看到了很多小虫子在灶台上寻觅食物,也许其中就有蟑螂。每次看见小强家里不是打死就是用喷雾器药死,然而我继续查了下蟑螂的资料,发现里面只有40多种害虫,其余的都是分解自然废物的益虫,希望下次能在书中完善下蟑螂的种类。
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想让小朋友们了解昆虫以及使用的工具,让小朋友从小养成对自然的好奇和爱护之心也是挺重要的。
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昆虫,然而现在昆虫的数量和种类正由于树林和植被的减少而渐渐变少,若是人类再一味的破坏环境,不注重环保,只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做出选择,我想再过几年也许就再也听不到蝉鸣,也看不到蚂蚁搬家了,那不正验证了科学家所预言的寂静的春天、寂静的夏天那一幕吗?
到那时候,我们未来的孩子,将来的子孙后代难道只能看着电子计算机上记录的昆虫图片去想象远古遥远的昆虫是长什么样子,然后看着冰冷的没有生命的计算机发呆?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读后感(六):激励观察和思考的硬派童书

这绝对不是本简单轻松的低幼翻翻书,虽然它只有30页,但不是翻翻看看就完事的,它应该摆放在每个幼儿园、小学的图书室里,它浅显易懂,但又像教辅书一样传递知识,一丝不苟。
之所以有上面的说法,是里面最让我惊叹的图片。不是卡通画,也不是随便拍拍了事,可以用超级精彩形容。面对每一张图片,都有站在电视机卖场盯着无比清晰的超大屏幕,看每一个色彩艳丽、饱和度极高的画面细节的感觉。我后来才知道,这是用了英国大自然图片库(Nature Picture Library UK)的专业图片,这样才能看到那么清晰的细节:螳螂和蝼蛄都是把前足作为工具,但是两者却完全不同;蝴蝶靠口器,那它到底是长成什么样子?大量完美图片对细微处的呈现可以说是本书成功的重要因素。但究其根本,作者的深厚背景和选材成文才是本书的精髓。
作者冈岛秀治是昆虫学及动物系统分类学的专家,知道这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本书会选取的这么巧妙。2对翅6条腿的昆虫数万种,就到处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书中选取的几种昆虫恰恰是我们从小到大最为熟悉的,尤其是还有好多就是童年时代的绝对玩伴!这点上,虽然是日本的作者描绘的当地昆虫,但对中国读者而言,却充满了熟悉和亲切感。蜻蜓、蝴蝶、蝼蛄(我童年时代,家乡叫它拉拉蛄)、天牛、蜜蜂、螳螂……
哪一样不曾和幼年时的我们亲密接触?而吸引你长大之后愿意买来读,并且一心想要介绍给孩子的原因,就是它会戳中你自问的点,“这么熟悉的小昆虫,我们曾每天接触,但是你仔细看过它们的脚吗?研究过它们怎么捕捉食物吗?它们如何逃脱捉捕?……”
这些成年后的自问,其实在小的时候,我们也许也问过家长,自己也曾驻足在大自然的春光里,兴致盎然地追着、看着、想着,消磨掉整个下午。只是那时不曾有过的答案终于可以在此时,完整的展现在面前,伴随着系统的整理分类,让我们透过那放大了的螳螂前足,晶莹剔透的绿色里,清晰可辨的一个个锯齿,好好看看童年玩伴在广袤自然界里的生存工具,看看只是小小的它们,还有着怎样神奇的构造,看看我们那带着青草香气的童年。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读后感(七):昆虫生存的秘密武器

昆虫是我们最熟悉的生物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它们,从高山到谷地,从赤道到两极,从湖泊江河到干旱的沙漠,从炎热的火山温泉到冰冷的北极草原,几乎都有它们的踪影。但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大都生活在钢筋水泥搭建的城市中,高速的经济发展使我们渐渐与大自然疏远,与小小的但多姿多彩的昆虫疏远。
就算我们去大自然观赏生态,注意力也往往被鸟类、哺乳类和两栖类等飞禽走兽所吸引。这也难怪,相较体积庞大、形象鲜明的哺乳动物,小小的昆虫似乎显得乏善足陈。比起冬季将至时南飞的候鸟,群蜂飞舞的画面又不及百鸟齐飞那般壮观。然而,昆虫虽然毫不起眼,匆匆一生却充满启示,只要细心观察,尝试了解它们的生存秘密,这些看似渺小的生物会令人刮目相看。
这本日本昆虫学教授冈岛秀治先生撰写的《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便是让大家了解昆虫和欣赏昆虫的乐趣,以及认识昆虫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立足的生存之道。在冈岛先生引领下,我们得以细致地观察昆虫身体的特殊结构,即它们的生存工具,发现这些小生命都身怀高超的求生绝技,细微之处尽展生命的奥妙。
比如像水黾,一种生活在水面上的有趣昆虫,它像传说中的武林高手,能凭借轻功在水上来去自如,迅速敏捷。水黾大多栖息于水面,身体细长轻盈,两只前脚短小,用以支撑身体及捕食落在水面上的小昆虫,两根细长的中脚就像船桨,用来划水前进,而后脚的作用像舵,能保持身体直向前进,所以在水上活动,速度很快,亦可随意到处觅食。这些全靠水黾自身配备的神奇工具,原来它的脚和腹部长有可防水的蜡质细毛,内含空气,使其充满浮力,加上水的表面张力,所以滴水不沾,不会弄湿身体,也不会沉下去。
众所周知,昆虫在形态结构与生理上的多样性使它们能够适应各种自然环境,显示其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的优势,造成了昆虫的繁盛。书中讲到螳螂的镰刀状发达前肢,在昆虫界所向披靡,杀虫无算;而蜻蜓的4个翅膀可以独立振动,因此它能时而高速前进、时而优哉游哉地萦绕空中,这些神奇之处都令人惊叹不已。虽然人们陶醉于大自然的壮美景色,但细小的昆虫也悄悄地提醒我们,别忽略自然界中含蓄低调却毫不逊色的生命之美。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读后感(八):通往自然科学的童年之钥

即便在城市的规模肆无忌惮地扩大、在小区附近始终难以觅得一种返璞归真的“野外”的时代,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童年时和昆虫伙伴们打交道的轻快时光。蚱蜢曾是我的手下败将,它们有着翠绿如玉般的身体、粉色盈透的暗翅,却有着一颗不太灵光的脑袋,用大拇指和食指组成的夹角捏住它们的背部,它们便无处可逃。为了观察蚱蜢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能够存活多久,我还曾把一只蚱蜢关进了“小黑屋”,后来它到底是魂归故里还是逃出生天我已不记得了。但是我是始终不敢招惹螳螂的,它们就比蚱蜢显得强悍得多,得益于其镰刀状发达前肢的保护,它们对自我地盘的捍卫有着无比坚定的决心,让“欺善怕恶”的我不敢越雷池一步,牢记有些昆虫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三十岁的我翻开日本昆虫学者冈岛秀治的《昆虫的工具》一书,昔日掺和着青草泥土、午后阳光味道的岁月仿佛重现。首页书页上的螳螂比真实的螳螂还要逼真、硕大,它捕食的过程清晰生动如同一场现场直播的《动物世界》。我对螳螂怀揣的又敬又怕的心情在刹那间化为乌有,剩下的是“噢,原来你长这样呀”的豁然开朗。失去了“野外”的大孩子和小朋友们,可以在这本书上得到补偿。还有那只骄傲的独角仙,在我儿时初见它的时候,并不知晓它的学名。小伙伴们在家门口的台阶上赫然遭遇了这么一只怪物,没人敢走近前去一探究竟,但却兴致勃勃地为其命名。例如“它背上的甲克红得鲜亮,应该叫红虫”、“它趴在太阳底下,可能是太阳虫吧……”在自然科学知识匮乏的少年时代里,对自然大师指给我们的事物我们得不到准确的注释。然而,在我的孩子的童年里,她拥有了及时而科学的注脚。
本书的大小读者们首先受惠于冈岛秀治这样的专业学者致力于自然科普的努力。阅览诸多童书之后,我发现,优秀童书的共同点首推作者对孩子以及少儿教育的拳拳爱心。其次,得益于出版公司对少儿教育等相关主题的关注和推动,其三,受助于广大童书推广者的勤勉。本书插图精彩清晰,知识介绍详实精确、对于生僻字还专门予以拼音标注,是一本内容优秀、制作精良的少儿自然科普读物。毕竟看完书之后,我不再为前年夏天用驱蚊水杀死一只天牛而感到内疚了,因为它们是害虫!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读后感(九):小昆虫,真聪明!

一直不喜欢昆虫啊。
想起那些小虫子就会觉得起鸡皮疙瘩。唯一喜欢的是《昆虫总动员》,那里面的小瓢虫太萌了。
看到这本《昆虫的工具》只是觉得好奇,昆虫有什么工具?!
翻开书一看,才知道,原来,昆虫真的好聪明!有它们独特的工具!
这些平日里见多了,却完全陌生的小东西居然有一个神奇的世界,想来便觉得自己好像太麻木了。
蝴蝶、蜜蜂、蝉、天牛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平日里常常见过的小东西!以前一点儿也不了解它们,现在一看,吓一跳!
小昆虫,真聪明!
蝼蛄(又名“土狗”“拉拉蛄”),它的工具是它的前足。
蝼蛄整天待在它挖掘的隧道中,又吃又睡。
它那对又大又坚硬的前足能横着掘土前行,就像蛙泳那样。
蝼蛄一边大口大口地吃着草木的根、种子或者小昆虫,一边快速地挖着隧道。
蝼蛄的前足就像铲车的动力铲一样有力,非常实用。对了,它还能利用这对前足划水游泳呢。
水黾生活在水面上,它长着便于在水面上“哧溜哧溜”快速滑行的长腿。水黾能够浮在水面的秘密就在于它腿上的毛。水黾的腿上长着无数细长的毛,这些毛具有防水作用,从而使水黾的身体可以浮在水面之上。
蝴蝶,春天百花绽放的时候,就可以看见它们翩跹花海之间的舞姿。
蝴蝶的工具,是那像吸管一样中空的细长的口器。
蝴蝶的口器,平常会一圈一圈整齐地卷起来。
蝴蝶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上,不断用伸长的口器,插入花朵吸食其中渗出来的花蜜。
吸食完毕后,蝴蝶会再把口器一圈圈卷起来,这样飞行的时候也不会碍事。
蝴蝶的翅膀上有许多被称为“鳞粉”的小薄片,它们能形成特殊的斑纹。鳞粉具有防水性,因此,如果雨下得不大,蝴蝶还可以继续飞行。
蝴蝶的翅膀具有防水的功能,这点也被我们借鉴,用来制造一些防水服等。
蜜蜂的工具是蜜蜂的口器,像一支毛笔。
还有我们时常看见的蜜蜂,你知道吗,原来,蜜蜂口器的外形像一支毛笔,蜜蜂会钻进花朵里,吸取渗出来的花蜜。在蜜蜂人腹部,有一个专门用来储存花蜜的蜜囊,直到采集到的花蜜塞满蜜囊,蜜蜂才会回到蜂巢。
蝉的口器是坚硬的针状口器,是用来吸食树中汁液的便利工具。
与蝴蝶那种软软的口器不同。蝉可以用针状口器刺入坚硬的树干,吸食其中甜甜的汁液。而蝴蝶那种软软的口器是不能刺入坚硬的树干的。
我们常见的天牛,经常会啃咬树皮,在树上留下一个个圆溜溜人窟窿。
天牛的工具是它的口器它的上颚,是它啃食坚硬树木的有力工具。
这种天牛的成虫,喜欢“咯吱咯吱”地啃食树皮,获取营养。它的上颚在产卵时也会发挥重要作用,它会用上颚在树上以上咬开一个洞,然后将卵产在里面。刚孵化出来的幼虫全身都是软乎乎的,但口器是坚硬的。幼虫在树洞中大口大口地吃着树皮,茁壮成长。幼虫变成成虫之后,就会用上颚啃出一条通道,来到外面的光明世界。树干上圆溜溜的小窟窿,就是幼虫长大后为了出来而啃出的虫洞。小窟窿之所以那么圆,是因为它的幼虫是转着圈儿啃树皮的。
蜻蜓的工具是4个能够分别振翅的翅膀。
一种名为“无霸勾蜓”的蜻蜓,非常擅长在飞行中捕食飞行着的猎物。一旦它用上颚和足牢牢地抓住猎物,就会停在树枝上,慢慢地享用。
潮虫会吃落在地上的枯叶和树枝,一旦受到惊吓或袭击,它就会立即蜷缩成小球。
睡觉时也会蜷成球状。它们把足、腹部和触角都隐藏起来,只露出眼睛。
这样一来,身体整个被坚硬的外壳包裹起来,敌人就无从下手了。
潮虫坚硬的外壳是像铠甲一样保护内部柔软身体的工具。
而且,这本书不像别的绘本是画出来的,这本书里的图都是高清的照片。如果你仔细观察,可以看到螳螂的那一对大镰刀上的小刺,一根根十分逼真、形象。
这本书的语言像诗一样美。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读后感(十):和我一起来回忆童年的小伙伴吧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用真实的配图、简介而有趣味性的文字,向我们介绍大自然里常见昆虫的“特异”小工具。
       配图:由日本昆虫学家冈岛秀治以及大自然专业编辑室运用英国大自然图片库提供的图片,都是真实拍摄的。嫩绿的螳螂、五彩的蝴蝶,每一张配图都精心挑选,漂亮美丽又能真实呈现昆虫的形态,小朋友看过之后,再见到实物肯定能认识。
       内容:每种昆虫,只讲解最有特色的部位,突出重点,也用逗趣易懂的语言来描述,趣味性很高。大人讲解时,小朋友一定听得津津有味。
       其实看到这本书,不止小孩喜欢,我也很兴奋,因为我发现几乎书中的每种昆虫,都曾是我童年的玩伴。我们这一辈也属于比较幸运的一代,小时候亲近田野、接触自然,和很多的动物玩耍过。现在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混凝土,即使特意的寻找,你也很难看到螳螂、天牛、蜻蜓。小时假期都在乡下姥姥家度过,现在,随我一起去书里,重温一下童年的小伙伴吧。
       螳螂。
       我们地方方言刀郎,一身绿,是我最喜欢的颜色。全身三处最有特点:三角形状的头、似镰刀很锋利的前足以及鼓囊囊软软的大肚子。书中介绍的是刀郎的一对大前足,分为两节,最前端的那节就是有锯齿锋利的“镰刀”。最常见刀郎的季节忘记是什么时候了,大约是夏季?在田野里的某片草叶上,在家里的某块石头上,经常可以看到。刀郎时而笨拙时而灵敏。笨拙的时候就像被点了穴,一动不动,你轻轻一捏就捉到了。灵敏时,你还没起身悄悄靠近,嗖的就蹦远了。
       从书里放大的前足你可以清晰看见,密集的锯齿整齐排列。如果带小朋友碰到真的螳螂,可以摸它其他的部位,但千万不要碰前足,一旦被前足“刀”住,一定会破皮,还疼,严重的甚至会流点血。别看螳螂全身又细又软好像一捏就断,前足可是硬而锋利,螳螂就靠它来捕食猎物。小时我的手经常被划破,还有几次捉到它的时候,前足就挂着某未知小昆虫,怎么拽也不掉。螳螂的大肚滚,软软的,母螳螂如果有卵,还能摸到一粒一粒的。螳螂是益虫,如果看到,一是小心被刀破,二是观察时轻点捏,观察完就放生吧~(好想写螳螂的卵,类似丝瓜瓤,在片方里有特殊作用。我小时捡过一个回家,春暖花开的时候,里边的螳螂孵出来了,满阳台都是指甲盖大小的螳螂!)
       蝗虫。
       我现在除了在电视上看到哪里发生蝗虫灾害,有近十几年的时间没看到实物,要知道,蝗虫可是伴随我整个童年,暮秋、九十月份的秋收季节,随处可见。书里介绍蝗虫的小工具是后足,折叠成两部分。小时候田里还有一种长长的绿绿的,和蝗虫一起,我们都叫蚂蚱。(由于蝗虫是害虫,我说我曾“肢解”过,应该没啥吧?)
       蚂蚱的后足特别有力,尤其是上半节,就像经常锻炼的人们的大腿,硬硬的有肌肉。你捏一捏,外壳很硬,后足的后半节就很细,就跟一根棍似的。后半节最后的部分是“小爪子”,你可以把它摊平。蝗虫能蹦的很远,有力的后腿一蹬地,就出去几米,如果在离地的同时,翅膀再扑哧扑哧几下,会更远。小时随姥姥到地里拔花生,在绿绿的花生叶子里,隔几步你就能看到。大人边蹲着往前拔花生,边随手捉着,然后拿回家炸着吃!以前会老家过年的时候,在田地里还能看到,现在是无论什么时候,都看不到了。
       蝉。
       烈日当空的夏日午后,你在午休,屋外突然起一阵聒噪的蝉鸣,你就被吵醒了。姥姥门前一排树,蝉声很大,在屋外纳凉,你在台阶上就能看到蝉。书里蝉的小工具讲的是针状的口器。我们那有两种,一种是个头小身体发绿的,一种个头大浑身通黑,有时叫知了有时叫蝉,分不清。拿一根竹竿,顶端系上塑料袋,在树上就很容易捕捉到。蝉的针状口器很长,把蝉翻过来,你会发现长长细细的口器紧贴着腹部。你稍稍向后按一下蝉的头部,口器就翘了起来,用手指头戳尾端,还有点刺痛。
       蝉主要用它来吸食树里的汁液。蝉到时比较常见,夏日河边的柳树上,柳树下都有。树下是蝉的幼年时期,很多人晚上拿着手电筒专门捉,刚破土出来的,很容易就捉到。夏天可以捉一两个,给小朋友观察,这么没危险。不过有一点得注意,蝉会突然喷你一身水!不知道是啥,我们小时候都认为是niao,被喷都嫌弃不行O(∩_∩)O哈哈
       蜻蜓。
       长长的暑假,进入八月份立秋后,白天依旧热,但傍晚就有点凉了。这时候,门前,一群一群的蜻蜓低空盘旋着飞,用那种大扫帚一扑,就能扑到好多个。蜻蜓的飞行能力特别强,你避开翅膀捏着中间,翅膀扑哧扑哧震动,还有声响。有时会在捉到的蜻蜓身上系上一根细绳,手松开,蜻蜓就在屋内四处飞,一直不停歇。翅膀,就是书中介绍的蜻蜓的小工具,单侧的翅膀展开,就几乎有整个蜻蜓整个身长,捏着蜻蜓,翅膀抖动的就好像一个小马达。那时还卖弄知识:成群的蜻蜓低飞,明天就有雨啦
       书里还有长着长长触角的天牛、一碰就缩成一团的西瓜虫。美丽的蝴蝶、水上飞的水黾,他们每个,都有一个独特的工具,帮助他们与众不同。
       《我们去找小昆虫1:昆虫的工具》,一本寓教于乐的好读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